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渤 《绿叶》2006,(11)
最早知道珍·古道尔的名字,那还是在《科学画报》上。一位勇敢美丽的女生物学家和黑猩猩的故事给年少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她和黑猩猩朝夕相处,像一家人一样生活的画面,至今仍在我的脑海里栩栩如生。多年之后自己竟也投身于环保事业,并有幸于今年10月中旬与珍·古道尔博  相似文献   

2.
诚一 《环境教育》2006,(1):58-58
2005年12月初“根与芽”发起人珍·古道尔博士访问中国,开始了她的和谐环境之旅系列活动,包括参加2005中国环境文化节第九届“绿色中国”论坛,及参加“根与芽日”庆典活动。“根与芽”项目是一个由珍·古道尔博士倡导发起的、为年轻人设计的环境教育与人道主义项目。该项目是珍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珍·古道尔研究会“根与芽北京项目”联合主办的纪念世界地球日“2006地球新回声音乐会”于4月22日下午在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广场举行,来自首都各大高校20多个环保社团的成员参加了当天的活动。参加这次广场音乐会的6支乐队全部由大学生、青年环保志  相似文献   

4.
根,在大地下舒展、蔓延,形成牢固的基础;芽,虽稚嫩,但为了得到阳光,他们可以破石而出。假如我们这个星球上面临的各种问题,就像那坚硬的砖石;那么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就是成千上万的根与芽,可以冲破这些砖石。你能改变世界!——珍·古道尔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根与芽”项目? “根与芽”项目是珍·古道尔研究会面向全球青少年(从学龄前儿童到大学生)关于环境与人道主义教育的项目。该项目旨在培养青少年尊重和爱护所有的生命;加强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之间的交流;鼓励全世界青少年行动起来,使社区、动物和自然环境变得更美好。  相似文献   

6.
采访珍·古道尔当天,天气很冷,刮着大风,我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帽子和手套,和我一起来采访的另外两家媒体的记者也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古道尔博士在我们之前一分钟到达,她的穿着在我看来很单薄,半旧的休闲外套,红色的套头毛衣,但古道尔博士面色红润,微笑着和搜狐的工作人员打招呼、合影,显然,寒冷的天气并没有影响这位71岁的老人的好心情。“医生告诉我,我的身体要比实际年龄年轻30岁,我现在还能爬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一直吃素。”古道尔迫不及待地向我们宣传保护动物的理念。古道尔说,黑猩猩给予她的最大的启示,就是人类和动物世…  相似文献   

7.
野猪王     
杜云 《环境教育》2004,(8):10-12
海因茨·迈因哈特是联邦德国一位动物摄影师。他对动物的热爱程度令人难以想像,女科学家珍尼·古道尔在非洲与黑猩猩共同生活的报道,使他神往着迷,同时也促使他开始了对野猪王国的探索。海因茨以高度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极其顽强的毅力,数年如一日与野猪为伴,从而揭开了野猪社会中的一个个迷团。  相似文献   

8.
尹传红 《绿叶》2014,(5):106-112
说起世界著名的女科学家,人们多半首先会想到居里夫人。接下来或许可以有:珍·古道尔、蕾切尔·卡逊、吴健雄、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多萝西·霍奇金……那么,此次"出场"的林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呢?关于这位女科学家,科学网在她撒手人寰两天后发了一条短讯:美国知名生物学家林恩·马古利斯于2011年11月22日在麻省逝世,享年73岁。马古利斯生于1938年,她14岁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1960年从威斯康星大学获得遗传学与动物学硕士学位,1965年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她最为学界所知的是对"内共生学说"的贡献。1983年她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美国国家科学奖章。马古利斯固然非常出色,但她的另一个身份——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兼科普作家卡尔·萨根(1934-1996)的前妻,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她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9.
2005年9月24日,来自北京奥组委、环保NGO、北京30所学校的“根与芽”小组、赞助商雪佛龙德士古中国能源公司及相关中外媒体的代表举座言欢,在大山子798工厂的时态空间艺术中心这个极富特色的会场共同庆祝“根与芽绿色阳光行动”的启动。“根与芽”环境教育项目是国际性环保组织珍·古道尔研究会面向全球青年的关于环境与人道主义教育的项目。这次旨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环境意识;推进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并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本次行动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教师培训,新闻发布会暨开幕典礼,…  相似文献   

10.
李大光 《绿叶》2011,(6):75-79
古道尔在《希望:拯救濒危动植物的故事》中,不仅将视野放置在全球人类的共同行动上,而且竭尽全力突破人类对动物的认识,从而将动物的理念还原为动物的本质。古道尔将她亲临的很多种动物的保护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她告诉读者:尽管动物在不断受到人类和各种自然环境变化而导致的威胁,但是,人类一直没有停止对动物的保护和挽救。  相似文献   

11.
《绿叶》2006,(10)
2006年10月18日,70多岁高龄的联合国和平信使、国际知名动物行为学家珍·古道尔博士登上中央电视塔,从北京最高建筑上俯瞰城市全貌。虽然不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但是从如此高度欣赏到不一样的北京城,遥望奥运会工程,仍然令她十分兴奋。她说,北京的变化很大,但还是需要更多的绿色。  相似文献   

12.
朋友,你可看过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其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生命就都结束了,我也得离开这个世界而去了。” 初读此句,我不以为然。可是在人类对绿色肆意践踏的今天,回味这句话才领悟到,这分明是警世之声啊——绿色的毁灭也预示着人类的消亡。  相似文献   

13.
《绿叶》2008,(11):1-20
美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惟一一个成功地将超强的债权转化成超强的世界霸权的国家。福兮祸所伏,美国式发展观——买空卖空、债务人的霸权——告别在2008年的秋天。美国的时代是否已经或即将终结?美国主导世界的局面是否分崩离析?在这场危机中代价昂贵的是中国。在美国身上并非没有了可学的品质:长于谋划、敢于树敌、勇于当头。  相似文献   

14.
《绿叶》2018,(9)
正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的关注点总是在其自身,而对于大自然却不那么重视,更别说是为其著书立说了。我们熟知历史上丰功伟绩的人物和他们扣人心弦的事迹,但对于大自然的历史却知之甚少。那么,大自然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大自然视角下的人类又是什么样的呢?英国学者克莱夫·庞廷的《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则为我们解开了这些谜团。作者以"绿色"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试图撰写一本"绿  相似文献   

15.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词歌赋中与鸟有关的美好意境,真的与我们相去甚远了吗?在你的记忆里,是否还残存着第一次聆听鸟儿鸣唱时的欢快,是否还保留着鸟儿在夕阳下飞舞的美丽画面? 当这个美丽的春天来临时,让我们轻装上阵, 观鸟去吧!  相似文献   

16.
洪翩翩 《环境教育》2012,(12):31-33
在历经了一段一跃成名、广被追捧的喧嚣后,这个2012年世界环境目的中国主题——绿色消费,是否在你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是否给社会沉淀下了什么?它的“前世今生”我们是否依然熟悉又陌生呢?  相似文献   

17.
当21世纪来临之际,人们会有趣地问,22世纪的环境状况如何呢?当“地球纪念日”已经历了150周年之时,地球上的人类是否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呢?当资源再生和永续利用或再循环超过了极限时,各国政府是否会把世界环境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呢?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8月9日起,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该《办法》的重大突破就是首次将地方党政"一把手"作为同责的追责对象。该《办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党政同责的意义何在?这个《办法》是否能够顺利实施?未来还需要做哪些完善工作?记者就以上问题专访了我国著名环保法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请他对《办  相似文献   

19.
省长宋宝同志在一九九八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一九九八年六月五日同志们:今天是“六·五”世界环境日,世界各国在今天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引起人们对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的关注,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  相似文献   

20.
地球是我们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想一想,如果有一天,地球上其他的生物都消失了,人类成为地球上唯一的生物,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人类还能够生存在地球上吗?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请你不要随意捕杀野生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