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沿海环境》2002,(8):26-26
鸟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发明的飞行器就是从飞鸟身上得到的启示。但是,当人类能够自由翱翔太空的时候,鸟类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小了。伴随工业文明,这些人类的古老朋友还能与我们和谐相处吗?鸟儿也会“城市化”当城市化成为热点,大量土地成为钢筋水泥的丛林时,鸟类也在适应着城市化的变化。麻雀:这是真正适应城市化的鸟类,目前城市大部分区域都有麻雀活动的踪迹。白天,麻雀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觅食,城市居民的各种生活垃圾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夜间,它们把隐蔽度较好的树冠作为夜宿场所。麻雀虽不甚畏人,但多数避开人群密集和…  相似文献   

2.
详细介绍了首钢矿山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做法,结合其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既是矿山企业适应时代变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矿山生存与发展的应有前提,是提升矿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环境研究已拓展成为一多学科交汇的大科学,隶属于地球表层科学范畴。它在困、区域变化,人地关系及生态建造,减灾防灾、区域开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过 下世纪,我国西南与东南亚的开发将加大PRESE。之间的冲突,消除贫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它研究的核心;系统论、自然控制论与非线性科学,以及生物工程和生态系统设计,将是它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长江水质的区域差异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水质状况受到河流自然属性和流经区域产业特点的综合影响,区域差异十分明显;长江入江污水量的时空分布与沿江各省市产业发展水平及年际变化有密切关系;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应与保护水质相协调,为控制污染,必须实施一整套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87,自引:0,他引:87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气候,土壤,水量和水质的影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发射率,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的含量影响区域气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影响着能量交换,水交换,侵蚀与堆积,生物循环和作物生产等土壤主要生态过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覆被类型的空间组合影响着土壤养分的迁移规律,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6.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分析——以长江沿线样带为例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区域土地利用形态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它随着某个区域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即区域土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它通常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论文在划分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类型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各区段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研究表明,长江沿线样带区域农村建房用地的转型基本上能反映整个样带的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且各区段所处的农村建房用地转型阶段非常明显。此外,还发现样带各区段所处的农村建房用地转型阶段与整个样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黔中喀斯特地区是一个生物资源丰富的区域,但由于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频繁、剧烈,给该地区生态资产的变化增加了新的压力,产生严重影响。针对其影响因素所导致生态资产的变化与演变趋势提出看法,为减缓生态资产的流失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并对黔中珍稀生物种群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森林对于降水的可能影响:几种分析方法所得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森林对于降水的影响是一个在科学界持续百余年的复杂问题,关于这种影响的错误分析,可能会导致指导思想的混乱与行动上的失误。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极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论文从对比观测、统计分析和模拟分析3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入手,对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试图就这一复杂问题进行判断,得出一些初步认识。结果表明,不同的研究手段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差距很大,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各种研究方法均存在着某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更加深入的研究,不仅应考虑低层大气的物理变化,还应考虑植被的生物学特征,如林草的生理特征和生态适应性及土壤水分平衡问题,特别是随着植被覆盖的变化,植被的水分消耗、土壤水分的动态以及区域水资源的可能变化,而这些问题在区域生态恢复与建设中可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与增强的温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川体积和高山树线高度的变化及全新世期间树木年轮宽度的变化清楚的表明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亚季平均温度处于变动之中,温暖时期温度比现在高2℃,寒冷时期温度差不多与前几个世纪最冷的几十年温度相同,叠加在这些持续了100-200年的长期变化上面的是温度的短期波动,根据冰川,高山树线变化和树木年代学得到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气候年表与从格陵兰岛中部冰芯研究显示的气候变化关系非常好,因此可以认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气候年表描述了一个大区域的典型情况,已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纪录与太阳辐射变化资料进行了比较,这些资料是用树木年轮中得到的^14C异常值估计的,气候的较大变化与太阳辐照变化的相关说明了太阳对气候的驱动力,这意味着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人类对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综述近十年来环境背景值、环境容量、区域生态环境的系统分析、大气污染与酸雨,海洋环境,以及地方性环境病因与环境质量的评价和预测等专题环境地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环境科学发展的趋势,对我国区域环境质量的系统分析与评价、环境区划与规划,全球的环境变化与预测,以及环境地学在协调人地关系过程中的作用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区调整的需要,工业园区成为近年来工业发展的的一种新型的产业集群模式。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环境管理的形成及基本特征入手,分析了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园区管理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促进工业园区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十五”期间沈阳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述了沈阳市“十五”期间经济发展及能源消耗的变化趋势,在阐述城市建设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及“十五”期间沈阳市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对沈阳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相互促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有的环境管理法律体系十分庞大,但因系统的目的性、外适应性和内协调性都存在着许多不足,配套的管理制度滞后,在环境问题日趋复杂和多样的条件下,社会要求对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十分强烈.文章根据中国环境管理体系现状,通过对现有法律体系的地位、效力、目的性、适用性和8项管理制度的管理模式、权限、手段等方面进行剖析,并从环境法律和管理的制度、机制、模式和权属设置等方面提出了环境管理体系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有的环境管理法律体系十分庞大,但因系统的目的性、外适应性和内协调性都存在着许多不足,配套的管理制度滞后,在环境问题日趋复杂和多样的条件下,社会要求对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十分强烈。文章根据中国环境管理体系现状,通过对现有法律体系的地位、效力、目的性、适用性和8项管理制度的管理模式、权限、手段等方面进行剖析,并从环境法律和管理的制度、机制、模式和权属设置等方面提出了环境管理体系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欧盟水环境标准体系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分析了欧盟水环境标准体系的发展变革,概述了其中的标准及政策,阐述了欧盟环境标准的直接适应效力、优先于成员国法的效力和从属原则等法律特征,归纳了欧盟环境标准指令在各成员国内的实施要求和欧盟水环境标准的特点,并对中国水环境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户视角土地利用对环境压力的适应研究已成为气候变化和持续性科学领域的热点。 文章从适应能力决定因素识别、适应障碍和限制因素诊断、适应的生态环境后果评估三个方面综述了农户土地利用对环境压力的适应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梳理了农户适应环境压力的研究方法:综合指数法、参与式评估法、统计和计量经济模型法、适应的共同管理模型法。基于已有研究的特征和转型适应的需要,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①构建适应研究的理论框架,为经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撑;②重视提高农户适应能力的制度政策和农户适应实践的生态环境后果评估,为持续适应提供依据;③跨多层次主体综合考察农户土地利用适应过程机理; ④基于系统论思想、多学科和跨学科知识,以及现有方法论基础,构建涉及多层次利益相关主体的农户土地利用对环境压力的适应共同管理模型,以实现适应的科学的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7.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drought and desertification are closely interlinked, and most acutely experienced by populations whose livelihoods depend principally on natural resources. Given the increases in extreme weather events projected to affect the Southern Africa region, it is essential to assess how household and community-level adaptations have been helped or hindered by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and national policy instruments. In particular, there is a need to reflect on efforts related to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conventions to ensure that policies support the maintenance of local adaptations and help retain the resilience of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This paper examines three interlinked drivers of adaptation: climate change,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 assessing the extent to which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policy supports local adaptive strategies in three countries in southern Africa. We show that while common ground exists between desertific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s at the policy level, they are insufficiently mainstreamed within broader development approaches. Similarly, there are some overlaps between policy-driven and autonomous local adaptations, but the mutually supportive links between them are poorly developed. Further efforts to integrate local adaptation strategies within policy could increase local resilienc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while also contributing to wider development goals.  相似文献   

18.
基于VSD模型的象山湾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分析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VSD概念模型,建立了象山湾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经过分析计算得出象山湾生态系统脆弱性总体呈现中度脆弱状态,影响的主要胁迫因子为临港工业发展和海水养殖活动;系统敏感因子是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佳适应策略是不断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加强环境整治和加大第三产业的投入力度。通过研究发现,象山湾生态脆弱性的评价对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对经济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收集了象山湾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数据,对其生态系统脆弱性进行了评价与分析,以期为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在开发建设中保护环境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为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工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Nowadays, adaptation has become a key focus of the scientific and policy-making communities and is a major area of discussion in the multilateral climate change process. As climate change is projected to hit the poorest the hardest,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In most of these countries such as Cameroon, forest can play important role in achieving broade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goals. However, forest generally receives very little attention in nat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 and strategies such as policy dialogues on climate change and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ies. Using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data collection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of relevant Cameroon policy documents, the integration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was explored and the level of attention given to forests for adaptation analys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First National Communication to UNFCCC that focused mostly on mitigation and related issues, current policy documents in Cameroon are void of tangible reference to climate change, and hence failing in drawing the relevance of forest in sheltering populations from the many projected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related to forest rely on a generalized concept of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and do not identify the specific changes that need to be incorporated into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towards achieving adaptation. The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made in those documents only serve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Cameroon natural resources and add resilience to the natural systems in coping with anthropogenic stresses. The paper draws attention to the need to address the constraints of lack of awareness and poor flow of information on the potentials of forests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t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integrating forest for adaptation into nat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s and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s a review of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on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连续海拔梯度上亚高山-高山草甸群落多样性、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环境适应策略,以五台山南坡自然分布的亚高山-高山草甸群落为研究对象,沿海拔梯度(2 201~3 011 m)设置9个样地,采用相关性分析、偏冗余分析(pRDA)的方法,分析亚高山-高山草甸群落多样性和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五台山南坡2 201~3 011 m海拔范围内,亚高山-高山草甸群落的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1、2.15、0.87、0.93. 随着海拔的升高,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而Pielou指数变化不显著. 群落TC、TN、T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61.19、23.32、1.96 mg/g,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19.99、242.17、12.10. 与全球尺度和草地生态系统区域尺度的研究相比,该区域草甸群落具有相对稳定的TC含量,以及TN、TP含量高和N∶P低的特点,群落水平下相对较低的N∶P(<14)说明草甸群落植物生长更倾向于受氮元素的限制. 随着海拔升高,群落TC含量、C∶N、C∶P沿海拔梯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而群落TN、TP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群落N∶P变化不显著. 在海拔梯度上,群落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存在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草甸群落对海拔生境的不同适应策略. 偏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子(海拔和土壤因子)分别解释了亚高山-高山草甸群落多样性和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总变化的70.8%和67.8%,海拔因子的解释贡献率大于土壤因子. 研究显示,海拔和土壤因子对五台山亚高山-高山草甸群落多样性和碳氮磷化学计量变化特征存在显著影响,其中海拔因子的影响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