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减少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以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南矿业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扎根理论对矿工不安全行为成本和矿工不安全行为收益进行识别,通过实地访谈收集资料,将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处理,建立矿工不安全行为成本和收益识别的概念模型,并以此构建矿工不安全行为成本和收益识别的动态模型图;最后,通过模型理论饱和度检验,证明模型中展现的脉络关系是饱和的。研究结果表明:矿工自身的安全意识、人口统计特征因素及情景因素,对矿工不安全行为成本和收益有着重要影响;风险成本、预备成本和实施成本构成矿工不安全行为成本,精神收益和物质收益构成矿工不安全行为收益。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安全注意力对新、老两代矿工的安全行为影响的差异,基于代际划分的视角和安全注意力的分类,结合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不同类型安全注意力对矿工不安全行为影响的路径模型。结果表明:在新、老两代矿工群体中不同类型安全注意力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有意注意对新、老两代矿工不安全行为有显著性影响;无意注意对新生代矿工不安全行为无显著性影响,而对老一代矿工影响显著;有意后注意对群体安全行为有显著性影响,对个体安全行为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爆破工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进行控制,在统计分析了近20年来事故案例的基础上,得出了导致瓦斯爆炸的爆破工的22种不安全动作。采用聚类分析对各种不安全动作进行分类,得到了引发瓦斯爆炸事故爆破工不安全动作的4种主要类型,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3个影响爆破工不安全动作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用主要不安全动作所引发的典型事故案例对爆破工进行培训,以提高其操作水平,预防煤矿瓦斯爆炸。 相似文献
5.
为防控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传播,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采用传播动力学方法,在传染病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并构建了易染-潜伏-传播-管控-免疫(SEIMR)传播模型,借助MATLAB软件演化不同状态下矿工人群之间的动态转化关系,模拟转化率对矿工不安全行为传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SEIMR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传播过程,恶化率、改善率、醒悟率及遗忘率等因素对矿工不安全行为传播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高改善率和醒悟率可以抑制不安全行为的传播,提高恶化率和遗忘率可以促进不安全行为的传播.因此,在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中,可通过调节控制这些因素来预测和干预不安全行为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为系统把握当前采矿业行为安全管理研究成果并探析未来发展方向,运用文献综述法,在职业心理学视域下回顾矿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数据驱动模式与行为干预机制。结果表明:社会心理风险、人格特性与心理状态是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但亟需围绕其作用机制开展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外部环境、人格特性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不足是制约采矿业行为安全理论发展的瓶颈,基于建构主义及认知神经学的研究是促进理论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心理因素与不安全行为的关联具备长期性、复杂性,可推动开展纵向研究获取多时间点数据,促进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融合;行为干预机制涉及安全监管保障和安全教育培训两类途径,需进一步发挥多主体协同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影响矿工不安全行为决策的成本收益因素,扩展不安全行为的研究方向,基于行为经济学,构建矿工不安全行为决策模型,模型包括矿工属性、管理者属性以及矿工之间的交互影响规则。利用Netlogo工具进行仿真模拟,探讨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正向激励水平对抑制不安全行为效果显著,同时,维持合理的工作时间对保障安全生产意义重大,从而为煤矿企业控制不安全行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矿工工作压力、心智游移与不安全行为3者之间的作用关系,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SEM)构建矿工工作压力、心智游移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模型。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对580名矿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矿工工作压力的工作特征、组织管理和工作无奈感显著正向影响心智游移;心智游移的身心状态、个人特质、消极毁灭性、自发思维、注意失控和作业任务无关显著正向影响不安全行为;工作压力通过心智游移的身心状态、消极毁灭性、自发思维、注意失控和作业任务无关显著正向影响不安全行为;心智游移是矿工工作压力对不安全行为影响的部分中介变量,有效干预工作压力和心智游移,能减少矿工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在巨大工作压力下,矿工的心理因素与工作压力反应和不安全行为的关系,以问卷的形式调查陕西省2家具代表性煤矿的工人,分别以矿工的心理因素、工作压力反应和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作为外生变量、中介变量和内生变量,构建心理因素、压力反应和不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调研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本研究中的4项心理因素,性格因素、心理素质、注意力和工作态度显著影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性格因素、心理素质和注意力对压力反应有显著影响;工作态度与煤矿工人的压力反应的关系不显著;性格因素、心理素质、注意力和工作态度通过影响矿工的压力反应,间接影响矿工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0.
矿工不安全行为是造成煤矿事故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预防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以矿工为研究对象,分析风险偏好、工作压力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首先,在相关文献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假设和构建模型。然后,对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下2家具有代表性的煤矿进行问卷形式的调查。最后,运用SPSS 26.0和AMOS 25.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假设检验分析及风险偏好中介作用的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风险偏好中介作用下,家庭环境压力、岗位职责压力、工作环境压力、职业发展压力和组织体制压力对不安全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工作环境压力影响最大。因此,为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需改善员工工作环境,降低员工工作压力,培养员工形成正确的风险观念。 相似文献
11.
我国30年间煤矿重大事故统计数据显示,人因事故占到事故总数的90%以上。为
了更好地评述近16年间有关煤矿人因事故研究的成果,运用统计分析法,对文献计量中
关键词频率较高的事故、原因、测量方法及措施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矿工
的不安全行为是各类事故产生的直接原因,且矿工的行为失误占主要因素。不安全行为
的研究热点体现在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上,包括矿工的心理及生理因素分析、设备因素
、文化因素、环境因素及管理因素。在对不安全行为的防范措施分析中,主要是依据其
产生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管控。说明矿工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已自成体系,并越来越向系
统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这对降低矿难事故的发生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用ISM法建立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三层四阶递阶结构模型,探究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明确各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构和层级结构,并根据AHP法划分了影响等级。结果显示,个体因素为表层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为深层影响因素,其中国家治理监督因素权重最大。最后,从国家、企业、工人三个层次提出了治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措施,如完善安全标准化、构建安全诚信体系和奖惩制度、完善平安卡制度和强制安全培训制度等。 相似文献
13.
徐国峰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Z1)
通过对构建不安全行为的一种模型阐释,以此来说明不安全行为的促成因素对工作场所中个体的安全行为机制的影响。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对某矿山企业122名工人进行数据采集,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式(SEM)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安全氛围感知是所有不安全行为促成因素中最突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占90%以上,且有日益增多的趋势。而目前对于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影响机制和影响强度等都没有完全知晓。本文从2003~2012年间的典型人因事故案例的原因分析入手,初步确定了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建立了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层次模型,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关联度进行了排序,依次为组织管理因素、员工个体因素、领导力因素、群体因素和物态环境因素,为控制矿工的不安全行为以及控制煤矿人因事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影响安全生产、导致事故发生的决定因素,人也是预防事故、防止灾害、搞好安全生产的主体.为了减少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安全管理的重点,探索并制定控制、直至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对策.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由来已久,且分布相当广泛,根据建筑工地产生的不安全行为的具体表现,从人的心理因素去研究不安全行为,分析个性心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对建筑工地安全生产的影响,力图通过一些对策控制和影响员工心理状态,进而控制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6.
浅谈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众所周知,事故的发生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物理本质是一种意外释放的能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不少企业在实现物的本质安全化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据工伤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企业工伤事故产生的原因有50%~85%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把物的客观因素与人的主观因素相比,人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人的行为受多方面因素,诸如政治、经济、技术水平、安全素质、身体精神状态、家庭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变化很大,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比物的不安全状态更难预测,更难空制,因此研究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性,有针对性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日益紧迫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结合心理契约相关理论和煤矿企业特点,将心理契约形成过程划分为产生、履行和实现三个阶段,并建立心理契约与矿工安全行为关系模型,经分析认为企业通过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定期进行心理契约层面的交流,营造安全、公平的企业氛围等方式,可以实现矿工安全行为的培育。 相似文献
18.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工伤事故最根本的原因,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主因。有资料表明,70%至80%的事故是由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引起;据原长城钢厂的统计显示:人为原因:管理原因:物的原因=5:4:1,在该厂历史上的42起死亡事故中,由于操作者的违章和失误而导致的占57.1%。有人在对100名肇事者进行调查后发现,在发生事故的当天,有33%的人感到心情不愉快;司机开车时因情绪波动致注意力分散而引起的交通事故占55%。上述资料表明,要远离事故,就必须探索操作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找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方法,这应是我们今后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一看法,恰与当代某种哲学观合流: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不能单纯凭科学技术的技巧予以解决,需要社会技巧。我们遇到许多极其严重的问题,并不在于物,而在于人。” 相似文献
19.
20.
针对煤矿安全生产中的矿工不安全行为问题,在分析不安全行为控制难点的基础上,结合安全行为理论,提出通过安全行为习惯塑造来控制矿工的不安全行为,并对塑造矿工安全行为习惯的5个阶段——文本化、流程再造、制度化、物化、习惯化分别进行阐述。研究表明:塑造安全行为习惯不仅需要灌输安全理念,还应对不合理的作业流程、制度重新设计,其最终落脚点是使矿工形成自主的安全行为习惯。只有落实到行为习惯的控制措施才能对不安全行为产生自发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