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为了减少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以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南矿业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扎根理论对矿工不安全行为成本和矿工不安全行为收益进行识别,通过实地访谈收集资料,将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处理,建立矿工不安全行为成本和收益识别的概念模型,并以此构建矿工不安全行为成本和收益识别的动态模型图;最后,通过模型理论饱和度检验,证明模型中展现的脉络关系是饱和的。研究结果表明:矿工自身的安全意识、人口统计特征因素及情景因素,对矿工不安全行为成本和收益有着重要影响;风险成本、预备成本和实施成本构成矿工不安全行为成本,精神收益和物质收益构成矿工不安全行为收益。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安全注意力对新、老两代矿工的安全行为影响的差异,基于代际划分的视角和安全注意力的分类,结合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不同类型安全注意力对矿工不安全行为影响的路径模型。结果表明:在新、老两代矿工群体中不同类型安全注意力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有意注意对新、老两代矿工不安全行为有显著性影响;无意注意对新生代矿工不安全行为无显著性影响,而对老一代矿工影响显著;有意后注意对群体安全行为有显著性影响,对个体安全行为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爆破工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进行控制,在统计分析了近20年来事故案例的基础上,得出了导致瓦斯爆炸的爆破工的22种不安全动作。采用聚类分析对各种不安全动作进行分类,得到了引发瓦斯爆炸事故爆破工不安全动作的4种主要类型,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3个影响爆破工不安全动作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用主要不安全动作所引发的典型事故案例对爆破工进行培训,以提高其操作水平,预防煤矿瓦斯爆炸。  相似文献   

4.
5.
为防控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传播,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采用传播动力学方法,在传染病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并构建了易染-潜伏-传播-管控-免疫(SEIMR)传播模型,借助MATLAB软件演化不同状态下矿工人群之间的动态转化关系,模拟转化率对矿工不安全行为传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SEIMR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传播过程,恶化率、改善率、醒悟率及遗忘率等因素对矿工不安全行为传播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高改善率和醒悟率可以抑制不安全行为的传播,提高恶化率和遗忘率可以促进不安全行为的传播.因此,在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中,可通过调节控制这些因素来预测和干预不安全行为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不合规任务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引入组织自尊与心智游移,构建链式中介模型;采用不合规任务量表、组织自尊量表、心智游移量表、不安全行为量表,调查499名新生代矿工;并运用SPSS26.0、AMOS23.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不合规任务可以直接预测新生代矿工的不安全行为,或是通过组织自尊和心智游移的独立中介作用,以及组织自尊、心智游移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新生代矿工的不安全行为。有效管控不合规任务、组织自尊和心智游移,可以降低不安全行为的发生频率,减少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影响矿工不安全行为决策的成本收益因素,扩展不安全行为的研究方向,基于行为经济学,构建矿工不安全行为决策模型,模型包括矿工属性、管理者属性以及矿工之间的交互影响规则。利用Netlogo工具进行仿真模拟,探讨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正向激励水平对抑制不安全行为效果显著,同时,维持合理的工作时间对保障安全生产意义重大,从而为煤矿企业控制不安全行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心理社会安全氛围(PSC)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在文献梳理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PSC、工作家庭冲突、工作倦怠和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构建PSC情境下矿工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假设模型;采用问卷形式,在山西省30座煤矿不同班组的1 200名一线矿工中开展调查;采用多层线性分析法验证假设模型。结果表明:PSC跨层次负向影响工作家庭冲突、工作倦怠和不安全行为;工作家庭冲突通过工作倦怠中介作用对不安全行为产生影响;PSC通过工作家庭冲突的中介作用对工作倦怠产生影响,同时,PSC通过工作倦怠的中介作用对不安全行为产生影响。PSC能够缓解矿工的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倦怠问题,降低不安全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9.
为系统把握当前采矿业行为安全管理研究成果并探析未来发展方向,运用文献综述法,在职业心理学视域下回顾矿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数据驱动模式与行为干预机制。结果表明:社会心理风险、人格特性与心理状态是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但亟需围绕其作用机制开展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外部环境、人格特性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不足是制约采矿业行为安全理论发展的瓶颈,基于建构主义及认知神经学的研究是促进理论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心理因素与不安全行为的关联具备长期性、复杂性,可推动开展纵向研究获取多时间点数据,促进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融合;行为干预机制涉及安全监管保障和安全教育培训两类途径,需进一步发挥多主体协同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精确识别矿工的不安全行为,降低煤矿事故发生率,提出迁移学习结合深度残差网络的图像识别方法。将矿工的行为样本划分为完全安全行为、较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3个维度,其中完全安全行为包括:走路、坐下、站立,较安全行为包括:弯腰、下蹲、抬东西、推、拉、挥手、拍手,不安全行为包括:跌倒、投掷;采用ResNet50网络进行训练,微调ImageNet数据集迁移学习的权重参数,通过全连接层进行12分类,并将最终分类结果与测试数据进行对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迁移学习的残差网络模型识别跌倒与投掷动作的准确率,优于其他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有效识别不安全行为从而避免由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矿工工作压力、心智游移与不安全行为3者之间的作用关系,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SEM)构建矿工工作压力、心智游移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模型。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对580名矿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矿工工作压力的工作特征、组织管理和工作无奈感显著正向影响心智游移;心智游移的身心状态、个人特质、消极毁灭性、自发思维、注意失控和作业任务无关显著正向影响不安全行为;工作压力通过心智游移的身心状态、消极毁灭性、自发思维、注意失控和作业任务无关显著正向影响不安全行为;心智游移是矿工工作压力对不安全行为影响的部分中介变量,有效干预工作压力和心智游移,能减少矿工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在巨大工作压力下,矿工的心理因素与工作压力反应和不安全行为的关系,以问卷的形式调查陕西省2家具代表性煤矿的工人,分别以矿工的心理因素、工作压力反应和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作为外生变量、中介变量和内生变量,构建心理因素、压力反应和不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调研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本研究中的4项心理因素,性格因素、心理素质、注意力和工作态度显著影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性格因素、心理素质和注意力对压力反应有显著影响;工作态度与煤矿工人的压力反应的关系不显著;性格因素、心理素质、注意力和工作态度通过影响矿工的压力反应,间接影响矿工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管理矿工的不安全行为,整体系统地分析矿工不安全行为的诱发因素及机制,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基于不安全行为的主观性,将不安全行为分为非意向性和意向性2类;以计划行为理论(TPB)和2-4模型为理论框架,构建基于TPB的事故致因模型,并采用Meta分析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结果 表明:2种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制不同,由与安全...  相似文献   

14.
矿工不安全行为是造成煤矿事故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预防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以矿工为研究对象,分析风险偏好、工作压力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首先,在相关文献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假设和构建模型。然后,对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下2家具有代表性的煤矿进行问卷形式的调查。最后,运用SPSS 26.0和AMOS 25.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假设检验分析及风险偏好中介作用的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风险偏好中介作用下,家庭环境压力、岗位职责压力、工作环境压力、职业发展压力和组织体制压力对不安全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工作环境压力影响最大。因此,为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需改善员工工作环境,降低员工工作压力,培养员工形成正确的风险观念。  相似文献   

15.
为减少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科学研判其未来趋势和状态,通过事故统计和文献分析构建煤矿不安全事件与事故数据库和矿工不安全行为属性表,在此基础上,采用Apriori算法挖掘各不安全因素与不安全行为间的关联规则,将强相关规则作为随机森林预测模型的输入指标,不安全行为频次作为输出指标,对原始模型进行拟合训练,基于相关性分析与专家建议设置预警阈值,完善矿工不安全行为预警模型。结果表明:安全文化、现场监护、无效纠正、技术环境以及人员状态与矿工不安全行为构成强相关规则;对于矿工不安全行为的预测,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偏差较小,预警模型准确度较高;且技术环境、工作环境、组织管理和隐患识别对预测结果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我国30年间煤矿重大事故统计数据显示,人因事故占到事故总数的90%以上。为了更好地评述近16年间有关煤矿人因事故研究的成果,运用统计分析法,对文献计量中关键词频率较高的事故、原因、测量方法及措施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矿工的不安全行为是各类事故产生的直接原因,且矿工的行为失误占主要因素。不安全行为的研究热点体现在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上,包括矿工的心理及生理因素分析、设备因素、文化因素、环境因素及管理因素。在对不安全行为的防范措施分析中,主要是依据其产生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管控。说明矿工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已自成体系,并越来越向系统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这对降低矿难事故的发生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运用ISM法建立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三层四阶递阶结构模型,探究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明确各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构和层级结构,并根据AHP法划分了影响等级。结果显示,个体因素为表层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为深层影响因素,其中国家治理监督因素权重最大。最后,从国家、企业、工人三个层次提出了治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措施,如完善安全标准化、构建安全诚信体系和奖惩制度、完善平安卡制度和强制安全培训制度等。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探讨拥有不同文化程度和工龄的矿工不安全行为(USB)的产生机制,根据工作年限和学历水平将矿工划分为知识型和经验型,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将自我效能感(SFE)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以自我价值强化(SWR)和外部利益强化(EBR)为中介变量的知识型矿工(KMs)、经验型矿工(EMs)群体与不安全行为影响关系的概念模型,运用问卷调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加以验证。研究表明:知识型矿工更期望自我价值强化,并在自我价值强化的作用下作出安全行为;经验型矿工更期望外部利益强化,并在外部利益强化的作用下作出不安全行为,且经验型矿工可以不经过外部利益强化的传递,对不安全行为直接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对外部利益强化与不安全行为间的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效应,对自我价值强化与不安全行为间的关系具有显著负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构建不安全行为的一种模型阐释,以此来说明不安全行为的促成因素对工作场所中个体的安全行为机制的影响。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对某矿山企业122名工人进行数据采集,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式(SEM)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安全氛围感知是所有不安全行为促成因素中最突出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矿工不安全行为成本和收益的构成要素,基于扎根理论,对陕西省某煤炭企业的30名受访者进行实地访谈,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处理,以此构建矿工不安全行为成本和收益因素识别的概念模型。研究表明:矿工自身的安全意识、人口统计特征因素,以及情景因素对矿工不安全行为成本和收益有重要影响;矿工不安全行为成本包括风险成本、预备成本和实施成本,不安全行为收益包括精神收益和物质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