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人工湿地冬春两季对尾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较差的弱点,为达到湿地处理系统全年水质目标,构建了表流人工湿地-氧化塘交替系统,以某污水处理厂尾水为处理对象,研究冬春两季该湿地系统对尾水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氧化塘对TN和氨氮的去除效果优于表流人工湿地,两者的间隔使用,有效的改善了冬春两季氮磷的去除情况。冬春两季对TN的去除率范围分别为30%~54%、55%~66%;对氨氮的去除率范围分别为33%~55%、75%~82%;对硝态氮的去除率范围分别为21%~47%、49%~58%;对TP的去除率范围分别为50%~69%、64%~69%。表流人工湿地与氧化塘的交替组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表流湿地冬春季存在的弱点,从而对尾水处理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净化地表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成都市活水公园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对枯水期府河水中的CODcr,BOD5,TN,TP,oil,LAS,Ar-OH,NH3,S^2-等污染物的去除率在85%以上,总大肠菌群的去除率达99.9%以上,其净化效果能够满足净化地表水或污水深度处理的需要。由此可见,人工湿地塘床系统是一种生态滤池。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自主设计的强化预处理人工湿地装置进行处理低浓度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针对人工湿地堵塞问题,考察了运用强化预处理装置(海绵装置和滤布装置)对污水进行预处理来预防湿地的堵塞,并且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d的工况下,研究了湿地装置对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运用强化预处理装置后,不仅能有效防止湿地堵塞而且不影响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强化预处理湿地装置对CODCr、SS、NH4+-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7.14%,90.39%,64.12%,70.13%和67.98%,出水CODCr、SS、NH4+-N、TN、TP均可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的一级B要求,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分散式污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新型复式潜流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在不同水力负荷、季节、曝气方式等条件下经过小试试验,分析了该湿地对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系统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在水力负荷184mm·d。条件下COD、NH,一N去除率最大分别可达87.2%、68.9%。冬季低温条件下对各类污染物去除率仍大于20%。正交试验分析得知,最佳运行条件是气温28.6℃、水力负荷0.184m3·m-2·d-1、水力停留时间2.4d。对比试验表明,采用预曝气方式对湿地净化效果明显优于厌氧处理。  相似文献   

5.
人工湿地中不同的污染物的去除机理不同,其去污的影响因素也不同.在国内,人工湿地对氮磷去除的研究较多,对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很少,在很多机理上还属空白.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湿地对有机污染物去除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及不同湿地类型对去除率的影响.系统的分析了有关湿地植物,基质,微生物对于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作用机理,提出了存在问题并对今后湿地去除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人工湿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污水处理系统。文章通过采用人工湿地系统对海东市乐都区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深度处理,并对其处理效果进行监测,旨在探索人工湿地在青藏高原的利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期为2013年7月~2014年5月,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湿地对COD、BOD5和溶解氧有显著的处理效果,通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COD去除率、BOD5去除率和溶解氧增加率分别为44.19%、68.20%和68.49%,三项指标均可达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2)人工湿地对氨氮、总氮和总磷有显著的处理效果,去除率分别为43.78%、25.52%和33.89%,冬季三项指标的去除率显著下降,通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三项指标基本可达污水排放一级A排放标准。本研究表明,人工湿地是在青藏高原污水深度处理中处理效果明显的可行技术方法,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从潜流式人工湿地设计谈提高氮去除率方法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相关文献与实际工程来看,潜流式人工湿地对含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与含碳污染物的去除比相对较弱。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根据潜流式人工湿地的常规工艺和脱氮机理,本文总结并提出了一些提高污水氮去除率的方法。指出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和基质、通过工程措施和工艺组合、优化工艺设计及其他一些方法来创造脱氮所需环境,从而达到提高潜流式人工湿地氮去除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人工湿地植物处理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为了选择适合在中国四川地区生长的湿地植物,作者在四川省成都市1993年10月2日-11月19日的深秋季节进行了湿地系统处理模拟污水的盆栽静态试验,以研究多种湿地植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对污染物的去除情况。试验发现,灯蕊草,芦苇,菖蒲这三种植物在14天内均能去除模拟水样中的CODcr,其中,芦苇的去除率为38%,菖蒲的去除率为41%,灯蕊草的去除率为42~46%。这三种植物同时也能污水的pH从3.5调节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生物强化技术对污水系统污染物去除能力和稳定性的改善情况,验证生物强化技术在炼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开展了生物强化技术处理炼油废水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生物强化培养后,COD去除率由原来的平均78.23%-78.75%提升至86.48%-89.09%,氨氮去除率由原来的平均58.40%~90.96%提升至95.51%-96.96%,污泥沉降性大幅改善,出水悬浮物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将玉米芯改性制成高效缓释碳源投加在调节池中,可为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硝化反硝化提供外加碳源.在南京市窑上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进行试验,通过控制调节池水力停留时间,研究缓释碳源对人工湿地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4h时,人工湿地中氨氮去除率可达72.83%,而且人工湿地的经济性以及处理能力均可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针对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气候条件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与示范,文章分析了夏季不同温度条件下,潜流-表流型结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中总氮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7~9月,总氮去除率随时间推移先逐渐上升后逐渐下降,氨氮去除率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潜流人工湿地单元总氮去除率与日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p0.05),表面流人工湿地单元总氮去除率与日温差存在负相关性;表面流人工湿地单元及人工湿地系统氨氮去除率均与日最低气温和周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2.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农村水环境的主要因素以及目前黑灰分离收集处理与现状不相符合,本文对崇明县某村的污水排放特征以及水量水质进行调研,并对硝化预处理系统结合人工湿地反硝化以及脱氮预处理结合人工湿地深度处理两种运行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分析了其去除机理,结果显示,硝化预处理系统结合人工湿地反硝化由于后续反硝化需要投加大量碳源从经济管理方面而言变得不可行;脱氮预处理结合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在预处理系统以进水3h、曝气2h、沉淀0.5h、排水0.5h、气水比40∶1的模式运行、人工湿地水力停留时间为48h条件下出水可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二级要求,且因氨氮指标的降低大幅缩短了人工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而减小占地面积。  相似文献   

13.
为构建一个冬季脱氮除磷效果好的人工湿地系统,选用钢渣、沸石及耐低温常绿鸢尾,构建两组潜流人工湿地(CW1,CW2)。冬季(8~12.3℃)条件下,考察两者对于城镇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钢渣—沸石—鸢尾人工湿地(CW2)对生活污水中的NH~+_4-N、TN平均去除率为95.46%、95.68%,达到GB18918-2002一级A标。人工湿地对TP及COD平均去除率为75.71%、55.22%,达到GB18918-2002一级B标。低温条件下,CW2仍保持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且能耗低,可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贾滨洋  刘宜 《四川环境》2008,27(1):81-86
人工湿地法处理废水的技术是目前国际污水处理研究领域的热点,该方法利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原理,使用生物方法去除污染物质.本文对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机理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应用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将强化混凝引入到垂直流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从而提高了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试验证明,该预处理装置的设置降低了湿地负荷,提高了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率,特别是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改良后的湿地系统对生活污水污染物净化具有良好效果,且运行成本低,适用于土地资源比较丰富、资金紧张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工艺设计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赵桂瑜  杨永兴  杨长明 《四川环境》2005,24(6):24-27,35
本文阐述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工艺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开展人工湿地工艺设计研究的一些设想。人工湿地工艺设计研究包括人工湿地基质构建、植物群落构建和人工湿地构造与工程参数三个方面。目前,由于在污染物净化机理、系统水力学和污染物降解动力学等方面认识不足,制约了人工湿地工艺设计水平的提高,因此,深入研究污染物净化机理、开展人工湿地基质与植物筛选与组合研究、创建适合植物生长的人工生境、优化水力学模型和污染物降解动力学模型.将有利于提高人工湿地工艺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7.
研究高效除氮菌的加入对模拟潜流人工湿地除污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氮菌提高了污水中COD、氨氮及总磷的去除率,对COD的去除率可以提高10%左右,总磷最高可提高20%,试验三天,对氨氮的去除率也提高20%-30%。  相似文献   

18.
生活污水提标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重要趋势,为了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效果、降低处理能耗,设计了一套管式藻类生物膜—超滤膜污水处理装置。研究了该装置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和不同光照模式下的污水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HRT设为5 d时,藻类生物膜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佳,COD,TP,TN,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69%,97.37%,81.06%,92.62%;该装置在自然光源加人工补光的模式下,污染物去除效果最好,COD,TP,TN,NH4+-N的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20.39,0.12,3.53,1.17 mg/L;经超滤膜处理后,悬浮藻几乎去除,平均出水藻类光密度(OD680)仅为0.01。该装置为微藻水处理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村镇污水为处理对象,探究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复合生态MST(Mini Sewage Treatment)一体化装置处理夏季村镇污水中COD和NH4+-N的去除效果,考察溶解氧含量的变化对氮元素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停留时间约25.6h,处理水量6.90m~3/d时,此时的COD去除率达87.35%,NH_4~+-N去除率达93.02%,全部出水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当保持系统平均溶解氧浓度4~6mg/L时,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好,出水中90%以上氮元素以NO3-N存在,说明复合生态MST工艺适用于处理村镇污水。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彭州市西河水库污染现状及污染来源特征,为有效限制和处理入库径流污染物,结合库区自然条件,集成了"生态护坡—岸边人工湿地—人工浮岛"综合防控技术,并设计建设了示范工程。工程运行监测结果表明:经示范工程处理过的径流来水,除总氮以外,其他指标可以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要求,其中,来水总氮平均超标63%,出水总氮平均超标24%,工程平均削减总氮23.93%。"生态护坡—岸边人工湿地—人工浮岛"综合防控技术及示范工程在西河水库径流污染防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为类似水源污染防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