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首语     
《国外农业环境保护》2011,(4):I0001-I0001
中国要保障粮食安全,发展集约化农业是必然选择。而如何在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同时,保护好农业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和社会公众日益关注的问题。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和技术措施应用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中国在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还缺乏经过实践检验的生态补偿技术方法与政策体系。为此,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是推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2.
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它把"一池三改"、"四位一体"等农村能源技术与发展庭院经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有机结合,实现农产品无公害化生产,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环境,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循环经济应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地貌复杂,环境承载力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相对落后。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经济主要为传统的农业经济,建立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农民利益的内在要求。本文分析了该地区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和依据,评析了农业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公众生态意识等措施建立和完善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在制定《农业补贴条例》,今后农业补贴政策不能仅仅停留在保障粮食安全上,还应考虑农业环境保护和农村社区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研究山区农业环境补贴制度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山区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多功能性为方法论视角,就山区农业环境补贴法律制度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农业补贴不仅要绿色化,而且山区农业环境补贴也应实现制度化、政策化、法治化的历史转型。  相似文献   

5.
朱启臻 《绿叶》2012,(11):44-50
粮食安全优质必须通过制度而非技术来保障。从职业农民的成长环境的基础上,我主张未来的农业应该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综合性农场,而非农业的专业化生产或工商资本进入的农业生产。综合性农场既能保持传统家庭经营的有机循环,也有助于吸纳现代科学技术,既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也有助于农民收益的实现。因此,国家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为职业农民的形成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介绍生态农业补偿政策的基础上,针对山东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对有效实施农业生态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提出了实现农业生态补偿、促进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资源循环型农业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循环型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以青岛为例,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论证了资源循环型农业对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农业政策的生态化,即农业政策以环境保护为导向,减少农业政策对环境的影响,需要对农业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深入分析农业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法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认为在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缺少相关政策层面环评的情况下,应当先对农业政策进行环评,通过确立政策环评范围、主体,对其进行阶段性设置,从而完善环评的法律体系,实现农业政策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农业政策的生态化,即农业政策以环境保护为导向,减少农业政策对环境的影响,需要对农业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深入分析农业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法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认为在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缺少相关政策层面环评的情况下,应当先对农业政策进行环评,通过确立政策环评范围、主体,对其进行阶段性设置,从而完善环评的法律体系,实现农业政策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可持续农业。本文认为,高科技生态农业是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唯一战略选择和最终出路。为实现这一战略选择,在继续贯彻实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个基本国策的同时,必须调整现有的农业结构和资源管理模式,制定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管理政策,发展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高新农业技术为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1.
镇江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维  赵磊  王玮  陆根法 《四川环境》2004,23(6):31-34
本文阐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社会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资源可持续性与科技政策可持续性5个方面构建了镇江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然后就镇江市1998-2002年5年间农业发展状况作出评价,分析其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是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和文明素养,促进社区环境建设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有力举措,是实施全民环境教育的综合阵地,对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福建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始终以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与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坚持倡导绿色消费与创建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农业环境监测是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农业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环境监测为农业环境管理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标准,为政府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因而农业环境监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是政府行为,具有法定性、社会性和公益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学校信息公共服务体系为依托,以网络、通讯、电视等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雅安星火科技网、农民科技110、电视网络”三套信息服务系统,同时用三套信息服务系统向农民传输信息。这对指导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农业结构调整,改造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实现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业发展政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农业发展政策从制定、执行到监督的环节中影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效果的因素;指出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的政策成因是现有农业发展政策与农村环境保护体系的双轨制脱钩运行;建议构建一套把农业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有效地协调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内的生态农业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开始逐步实施.同时,我国已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这些政策与方针的提出就是力图实现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发展.因此,首先应在理论上正确认识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从内涵、特征与功能等方面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系统梳理.这是实现资源环境承载力承载范围内最佳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是正确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房山区石楼镇夏村循环农业发展示范点建设为例,以农业环境保护为核心,按照循环农业"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目标,采取源头预防、过程控制、终端治理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以耕地质量污染预警监控、生产实用技术应用和农田废弃物集中堆沤处理、大中型沼气站、有机肥加工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措施,构建以村为单位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地环境清洁化、产品质量优质化,有效改善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根据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资源以及环境状况,提出了一些适宜河北省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9.
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文玉 《四川环境》2004,23(1):100-104
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两方面的问题,本文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环境科技发展等不同角度论述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认为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是在体现公平性、可持续性、协调性的基础上,建立以生态思维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伦理观、发展环境科学技术、实现经济的有机增长,不断完善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如何从环境教育的角度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如何将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内环保工作相结合,成为中日韩环境教育网络成员机构思考的议题。2016年9月22-26日,第十七届中日韩环境教育研讨会(TEEN17)在深圳举行。作为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机制(TEMM)合作框架下的重要活动之一,本届研讨会将主题定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多方参与"。来自中日韩三国环境部官员及环境教育专家与深圳市百余名绿色学校校长及全国各省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代表分享了中日韩三国的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