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硫化亚铁引发储油罐火灾危险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笔者通过模拟储油罐中硫化亚铁的生成方式 ,分析和研究了硫化氢气体与氢氧化铁、三氧化二铁和四氧化三铁反应 ,生成的硫化亚铁的氧化倾向性 ,并采用自然氧化绝热装置 ,测定了硫化亚铁的温度变化曲线。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方式生成的硫化亚铁 ,其氧化性不同 ,自燃性也不同 ,均有较显著差异。硫化亚铁的温度变化曲线表明 ,氧化反应随着时间增加 ,其他应进行得越来越快 ,将会造成热量的聚集 ,使油品温度快速上升 ,导致油品自燃和储罐发生着火爆炸。实验研究证明 ,硫化亚铁氧化反应放出热量是构成油罐着火危险性的最大因素。  相似文献   

2.
采用Q600型同步热分析仪对178μm的FeS样品在2、5、8、10和15℃/min 5种不同升温速率下进行了热分析实验。通过对热重数据的计算,分析了FeS在不同动力学机制模型函数中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FeS的自燃氧化过程符合边界控制反应的收缩圆柱体模型;确定了不同升温速率下FeS样品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研究表明,升温速率对FeS活化能的影响比较明显,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FeS的活化能减小,则含硫油品的自燃倾向性增大。  相似文献   

3.
基于硫化亚铁自燃事故燃烧过程复杂、氧化深度与热效应关系不明确等限制化学清洗工艺技术进步的现状,以燃烧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FeS氧化、重质油品自燃、轻质油品点燃及持续燃烧等阶段的特征,探讨燃烧过程不同阶段的化学本质及引发自燃事故的关键步骤.结合FeS自发氧化的热力学、动力学特征分析,提出FeS的受控、有序氧化可控制自燃事...  相似文献   

4.
硫化亚铁自燃是引起石油化工行业火灾爆炸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规避此类事故的发生,利用自燃温度测试仪测定了不同粒径硫化亚铁以及硫磺与硫化亚铁混合物的自燃温度。结果表明:随着硫化亚铁粒径比表面积的增大,其自燃温度先减小后增大,之后随着粒径的继续增大,自燃温度基本保持平稳状态;硫磺与硫化亚铁混合物自燃温度彼此具有协同作用,其自燃温度比硫化亚铁自燃温度降低了116.3℃,使硫化亚铁自燃失控危险性大大增加,为采取安防措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相似文献   

5.
用FeS处理电镀含铬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反应时间、振荡速率、FeS投加量和粒径以及pH值.用FeS处理电镀含铬废水的主要机理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沉淀反应、吸附共沉淀,但起主要作用的是生成金属难溶硫化物的化学沉淀反应.  相似文献   

6.
1.FeS自燃原理 铁制品受H2S或高温S腐蚀后,会生成FeS。FeS遇到空气后,便会发生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当系统存在H2或反应生成H2(如H2S腐蚀金属将会生成H2),FeS便会变得疏松不再致密,结果将导致腐蚀向纵深方向发展进而形成层状的FeS层。而FeS层状结构的存在,不利于热量的散失,从而构成了高温热源。FeS是可燃物,在助燃物氧气的作用下,FeS会自燃。  相似文献   

7.
含硫油品储罐自燃着火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简述了储罐中硫化亚铁形成的过程和硫化亚铁引发储罐自燃的机理,并模拟储罐中硫化亚铁的形成过程,对其进行氧化实验,证明储罐腐蚀产物一硫化亚铁氧化放热是引发储罐着火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通过煤的热动力学参数和特征温度可以表征煤自燃危险程度。而在实际情况中,这些数据缺少,往往只有煤的工业参数。因此,研究工业参数与表征煤自燃危险参数的关系十分必要。为了分析和建立该关系,基于非等温试验方法对不同煤样进行热重试验分析,得出8个煤样在10℃/min升温速率下的反应动力学参数与煤工业分析参数的关系,揭示挥发分与煤的氧化特性、特征温度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8个煤样的挥发分排序F3>F8>F4>F7>F2>F1>F5>F6,各特征温度排序基本满足T3相似文献   

9.
不同挥发分煤尘层最低着火温度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煤化工等行业的沉积煤尘热自燃问题,运用煤尘层最低着火温度测试系统,研究了不同挥发分煤尘层的着火状态、不同挥发分及不同厚度煤尘层最低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煤尘层厚度为5 mm时,挥发分质量分数大于35%的煤尘在较低温度便出现着火现象,肉眼很容易观察到火星的出现,温度曲线波动剧烈,而对于挥发分质量分数小于15%的煤尘,通过煤尘层内部"温度达到450℃"来判断其着火;在灰分质量分数相当的情况下,煤尘层最低着火温度随挥发分增加呈严格递减的趋势变化;得到了煤尘层厚度和最低着火温度的函数关系式,通过试验得到了挥发分质量分数为37.45%煤尘的重要常数M和N。  相似文献   

10.
自燃温度(Auto-Ignition Temperature, AIT)是防火防爆安全设计的关键临界参数之一。为解决目前多数采用试验方法测量混合物AIT费时费力且有一定危险性的问题,运用定量结构-性质关系方法,使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BPNN)和一维卷积神经网络(one-Dimension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1DCNN)技术建立二元混合液体AIT预测模型。以二元混合液体的分子描述符为输入、试验测得的AIT为输出,经多种方法对模型的拟合性、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评价验证。结果表明,BPNN模型和1DCNN模型均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其均方根误差分别为4.780℃和9.603℃,拟合度与5折交叉验证拟合度差值分别为0.058和0.040,表明BPNN模型有更好的拟合能力,1DCNN模型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石脑油罐硫铁化合物自燃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一起石脑油罐硫化铁化合物自燃事故的经过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推断出发生在石脑油罐硫铁化合物自燃并非为FeS自燃 ,并提出了预防同类事故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2.
含硫油品储罐腐蚀产物自燃及其防治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硫油品储罐内壁腐蚀产物(Fe2O3、Fe3O4、Fe(OH)3)与H2S反应生成硫化铁,硫化铁的氧化放热是引起储罐火灾的主要原因.实验模拟了油品储罐中硫化铁的生成,研究了在无氧条件下H2S气体与油品储罐内壁腐蚀产物的反应以及生成的硫化铁在自然环境下的氧化自燃性.结果表明,Fe2O3、Fe3O4、Fe(OH)3,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经硫化后生成的硫化铁具有很高的自然氧化活性,在自然环境中,常温下能迅速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热量积聚引起储罐火灾爆炸事故.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比研究长距离输煤管道储浆罐与石油储罐搅拌设计特点、罐顶设计特点、消防安全设施特点。经分析可知,长距离输煤管道储浆罐宜选用推进式搅拌器,罐壁上设置导流结构,宜采用固定顶、锥顶,设置简单消防安全设施,宜选用难燃保温材料;石油储罐优先选用旋转喷射式搅拌器,罐内油品进行定期搅拌,采用浮顶,大型的一般选用外浮顶,需设置完善消防安全设施。  相似文献   

14.
石油库储罐区池火灾事故后果模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库储罐区火灾、爆炸事故危害巨大.通过对某石油库储罐区池火灾事故后果进行预测评价,对石油库储罐区池火灾事故后果模拟方法进行了讨论和对比,为石油库安全管理、安全评价和应急救援预案编制提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应用Phoenics软件针对广州市南沙区小虎岛某化工厂储罐区火灾进行数值模拟,探讨基于CFD软件化工储罐区火灾数值模拟关键技术。计算结果直观地表达了火灾发生的全过程,以及不同时间、不同位置烟气的温度、浓度、能见度等参数的变化情况,分析事故状态下破坏影响范围,揭示火灾过程的规律性,给出灭火救援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油罐火灾数值模拟的模型选取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计算机模拟方法是当今研究油罐火灾发生、发展规律的重要手段。为此 ,从油罐燃烧的特点出发 ,搜集了当前最新的 1 7种火灾模型 ,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并筛选出 7种适于模拟油罐火灾的模型 :ALOFT -FT ,FDS ,CFX ,FLUENT ,PHOENICS ,JASMINE和FIRE。通过对这些模型计算方法的进一步比较 ,分析了利用这 7种模型模拟油罐火灾的优点和缺点。最后 ,提出了运用FDS模型模拟油罐火灾的优势 ,并用其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贮油罐区防火水幕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贮油罐区防火水幕冷态和模拟实验数据的分析比较,讨论了设计防火隔热水幕的形式方式,水幕喷头的结构选型等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斯模型中忽略物质质量流率的变化导致模拟结果与实际存在偏差的问题,将物质质量流率根据泄漏持续时间进行离散化处理,获得不同时间段的物质泄漏量,以此对高斯烟团叠加模型进行修正,得到若干烟团不同时刻的浓度分布模型,并以液氨储罐泄漏事故为研究对象,获得较恒速泄漏条件具有明显差异的有毒云团危害区域。针对其后果偏差产生的原因——罐内初始压力Pn及储罐的充装水平α进行研究,分别比较在不同的Pn及α取值情况下泄漏后果的变化及差异。研究表明,增大Pn或减小α能够有效减小液氨泄漏的危害距离,并且会减小恒速泄漏条件分析后果的偏差,对液氨等罐区的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