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施工行业的最大特点是高处作业工作量大,作业工种和作业人员多,即使是地下室、地下管道工程施工,也有高处作业。高处作业环境恶劣,施工条件复杂,危险性较大。而作业人员又大多是文化素质低、缺乏安全基本知识的农民工。因此,在建筑施工中高处坠落事故特别严重。建设部曾对1983~1987年发生的810起职工因工死亡事故进行分析,发现高处坠落事故居各类事故首位(高处坠落占448%,触电占16.6%,物体打击占12%,机械伤害占7.2%),随着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越来越高,需要从事的高处作业也越来越多,高处作业的等级越来越高。因此…  相似文献   

2.
高处坠落事故是建筑行业的多发事故。从中化总公司《典型伤亡事故汇编》中可以看出 ,系统组建30多年来 ,发生的433起事故中 ,高处坠落就有160起 ,占全部事故起数的37% ;死亡37人 ,重伤123人 ,分别占伤亡、重伤总人数的35 6%和35 7%。高处坠落事故之所以高于其他事故 ,是与化工基本建设行业的施工性质 ,工作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工建设及设备都具有高、大、重、长等特点 ,高处作业往往多于地面作业 ,发生高处坠落事故的概率就相应增高 ,因此 ,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 ,是我们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安全生产不容忽视的一项…  相似文献   

3.
《劳动保护》2021,(3):8-9
高处作业对作业人员生命安全存在威胁,一旦发生事故,危险性极大。近年来,高处坠落事故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是作业现场防护不到位和作业人员安全防护措施不足。要遏制高处坠落事故多发频发的势头,解决高处作业安全难题,提高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配备及准确使用,势在必行。同时,还需借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力量,共同提高高处作业的安全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AHP的高处坠落事故脆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高危建筑行业施工作业中高处坠落事故居于“五大伤害”事故之首。以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为研究对象,由层次分析法得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各因素的相对重要度的排序向量,根据复杂系统的脆性理论,通过脆性激发度的定义,对高处坠落事故进行了脆性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不安全设施、无防护措施、强度不够和处于不安全位置这四种因素是导致高处坠落事故发生的主要脆性源。研究结果为建筑行业事故防控体系的建立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高处坠落事故谈高处作业安全在脚手架、构件、屋顶和梯子等上边从事高处作业时,常有坠落的危险,如果无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高处坠落可能给人以致命的伤害,离地面越高,受到的冲击力也越大,伤害程度也越严重。由此可见,高处作业除具有地面作业的危险外,还具有其特...  相似文献   

6.
高处坠落、坍塌和物体打击是建筑施工行业的“三大伤害”。高处坠落事故频发,其主要原因是作业现场防护不到位和作业人员安全防护措施不足。要遏制高处坠落事故多发频发的势头,在建筑施工领域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是有效降低事故带给受害者本人和家庭重大损失的重要方式。同时,优化建筑施工领域的保险方案设计,做好事故预防服务,才能有效地降低高空坠落事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谈建筑业高处坠落事故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高处坠落事故是威胁建筑工人安全的四大事故之首。分析原因,主要有思想麻痹忽视安全的违章作业;管理不力,“四口”、“五临边”防护不严格;缺乏培训,不懂安全技术等。必须从加强安全教育入手,实现安全管理科学化、标准化,才能有效地控制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为减少建筑施工高坠事故的发生概率,完善相关工程管理质量和技术措施,收集和整理2010—2020年中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的746份事故报告,总结事故发生时间、事故等级、直接经济损失、坠落高度、高处作业分类、防护措施和工人年龄这7类典型事故特征及相应指标,采用频数统计方法分析事故特征和规律,采用χ2-皮尔逊相关系数(PCC)方法明确各因素间的相关性水平以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近半数坠落高度发生在二级作业高度范围,超过半数的工人在发生事故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且坠落高度、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和防护措施四者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性水平;防护措施与坠落高度、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19、0.149和0.187,坠落高度与死亡人数相关系数为0.404,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的相关系数达0.957,悬空作业与死亡人数相关系数为0.17。此外,目前国内施工现场较低高度的高处作业存在防护盲区,既有防护措施未能有效降低事故严重程度,建议加强对危险区域作业的安全监控,提高伤亡赔偿标准,重视防护用具长期使用后性能劣化情况的检验和抽查。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船舶修造行业高处坠落事故特点,分析了临边作业、悬空作业、脚手架上作业、攀登作业和洞口作业等5类高处作业的危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和技术对策措施,从而为控制船舶修造行业高处坠落事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33(11):29-29
冬季由于天气寒冷,加之风压、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大,作业人员的动作灵活性会下降,因此,更容易发生高处坠落事故。防范高处坠落特别注意以下4点:  相似文献   

11.
王全成 《安全》2011,32(10):39-42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从事高处作业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尤其是地质勘探中的探矿工程,安装、拆卸钻塔是必须进行的施工程序。人所在高处或有降位差的部位作业,如果没有劳动保护措施,很容易发生事故,而坠落事故在高处作业事故中所占比例最大,伤亡最严重。因此,解决这方面的安全问题,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1 建筑施工行业的特点及现状 高处、露天作业是建筑施工行业的最大特点,即使是地下室、地下管道工程施工,也有高处作业。高处作业四边临空,条件差,危险因素多。特别是近年来建筑工程向高层和地下发展,而且工期紧,施工场地窄小,经常是立体交叉作业。加之形势发展快,施工企业管理水平跟不上,高处坠落事故比较严重。因此,必须重点把关,加强防范,切实做好高处坠落事故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3.
燕列进 《安全》2011,32(10):59-61
1高处作业范围高处作业是指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坠落可能的位置进行的作业。从作业位置到最低坠落着落点的水平面,称为坠落高度基准面。2高处作业危害辨识高处作业的危害主要是高处坠落。造成高处坠落的原因主要有:(1)安全设施不够完善,作业现场井、坑、沟无盖板;操作平台、爬梯没有防护设施,或检修时临时拆除防护栏,未及时恢复。  相似文献   

14.
在对建筑施工特点和建筑施工事故类别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引起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并用事故树分析出引起高处坠落的基本原因事件,然后从技术和管理方面提出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的对策措施,为建筑施工和现场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水电施工生产中的高处坠落事故致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993-1999年发生在水电施工生产中的高处坠落事故进行分项交叉统计与分析,揭示了水电施工生产中高处坠落事故的种种致因,为制定事故的预防对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家都知道,高处作业主要的风险之一就是人员从高处坠落,关键安全措施是使用安全带。高处作业使用安全带的主要目的是,当作业人员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坠落时,人员的坠落过程被安全带终止,人员悬挂在空中而不是坠落至地面,因而避免对坠落者造成致命的伤害。  相似文献   

17.
高处坠落是安全事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轻者摔伤,重者死亡。如何有效控制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呢?根据多年实践可以总结归纳为“高处作业安全十卡控”,以此控制或减少坠落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基于AHP-Fuzzy的高处坠落危险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处坠落事故在建筑安全生产事故中所占的比率最大。预防和控制高处坠落事故始终是建筑业应解决的重要问题,高处坠落危险性评价是预防与控制高处坠落事故的重要手段。以高处坠落风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处作业"人—机—环境—管理"复杂系统进行分析,建立生产人员素质因素、生产设备因素、环境条件因素、安全管理因素等4个大类和23个小类的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研究基础上,构建了高处坠落风险的AHP-Fuzzy评价模型,确定了各层次的权重集。对给出的实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结果表明,基于AHP-Fuzzy的高处坠落危险性评价方法是可靠与实用的,并对高处坠落危险性的评判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成因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浩  徐健 《安全》2009,30(7):38-38,40
所谓高处作业,是指在距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因高处坠落而死亡的人数,在生产事故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同样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由于事故发生频率高,死亡率大,因而曾被列为建筑施工五大伤害之首,约占全部事故的60%以上。因此,研究建筑施工高处的特点,分析事故成因,寻找事故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20.
所谓高处作业,是指在距基准面2 米以上(含2米)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在此作业过程中因坠落而造成的伤亡事故,称之为高处坠落事故.这类事故各行业中均有发生,并以建安企业居多,约占全部事故的2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