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结合Landsat 8数据特征提高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的精度,对旱灾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是利用Landsat 8数据,基于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T_s)特征空间理论,通过对植被指数和"干边"的修订,分别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干边修订的改进型温度植被干旱指数(MDTVDI);并结合当地气象数据、野外实测土壤水分数据,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使用Landsat 8OLI和TIRS数据时,TVDI,MDTVDI与地表土壤水分线性相关显著(α=0.05),两者都能表征地表的干旱分布情况;同时,MDTVDI与实测土壤水分的相关性和反演的土壤水分精度略高于TVDI,因此MDTVDI能够更好地反映区域土壤水分状况,更适于区域干旱监测。  相似文献   

2.
农业旱灾监测中土壤水分遥感反演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土壤水分是农业干旱监测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文章全面回顾了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土壤水分遥感反演进展,重点讨论了符种反演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光学遥感中,热惯量法和作物缺水指数法可分别较好地应用于裸露地和作物覆盖地的土壤水分监测;距平植被指数、植被条件指数采用了植被指数因子实现农业旱情监测,温度植被指数、植被供水指数和条件植被温度指数同时考虑了作物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微波遥感被认为是当前土壤水分监测中最有效的方法。主动微波遥感空间分辨率较高,但对土壤粗糙度和植被敏感;被动微波遥感空间分辨率低,重访周期短,对大尺度农业旱灾监测具有较大潜力。为提高农业旱灾监测巾土壤水分遥感反演的精度和效率,采用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的结合可能是较为实际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皖北干旱的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利用土壤热惯量法、作物缺水系数法和相对植被法三种遥感分析方法监测皖北干旱的技术思路,确定了适用皖北地区的不同干旱等级的遥感判别指标。经过实况对比分析说明技术方法合理,为遥感业务应用提供了实用手段。  相似文献   

4.
农业旱灾监测中的地表温度遥感反演方法--以MODIS数据为例   总被引:71,自引:0,他引:71  
以目前农业旱灾监测中应用较广泛的多波段MODIS卫星遥感数据为例,探讨农业旱灾遥感监测中所需要的地表温度反演问题,尤其是反演算法的选择、基本参数的估计和具体反演中的工作流程,为快速地进行农业旱灾监测中的水热遥感参数估计提供方法选择.虽然MODIS有8个热红外波段用来监测地表热量变化,但波段31和32特别适用于农业旱灾监测中所需要的地表温度遥感反演.因此,在算法上,我们将选择计算过程相对简便但反演精度又很高的两因素分裂窗算法.详细地讨论了如何快速地估计分裂窗算法中大气透过率和地表比辐射率这两个基本参数.从实际应用来看,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能快速地用来反演我国农业旱灾监测中所需要的农田地表温度参数,并获得很好的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遥感参数特征空间的福建省干旱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LST)是描述地表特征的两个重要参数,通过新型的MODIS卫星数据反演得到NDVI和LST,采用基于NDVI-IST特征空间的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模型,对2001-2002年福建省发生的严重秋冬春连续干旱灾害进行了监测验证,并利用气象观测数据对VTCI模型临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VTCI模型能够真实地反映地表水分供应状况,能较好地反映区域旱情分布和旱情发展过程,VTCI值越小表示干旱灾害越严重.当旬的VTCI平均值与前一旬的降水量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利用VTCI模型能够近实时进行干旱监测,具有较高的业务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干旱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3年卫星遥感干旱监测资料和哈尔滨市土壤湿度资料,应用土壤热惯法计算和分析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旱灾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在目前对裸地面进行干旱遥感监测中是定量水平较高的,对裸露土壤湿遥感精度可达到60%,根据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它可以给出土壤干旱的绝对等级。利用这一方法,计算了哈尔滨市12个县(市)不同级别干旱灾害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7.
干旱是威胁我国及世界农业发展的自然灾害之一,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干旱监测与评估已成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持续干旱,给冬小麦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基于2000年至2009年Terra卫星MODIS传感器8天合成的地表反射率数据,结合地面实测土壤水分和实地调研数据,利用距平植被指数(AVI)和距平水分指数(AWI)对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干旱程度进行了分级,对干旱的发生、发展和时空变化情况进行了连续监测,得到了该时期的旱情分布结果:2008年10月份以后旱情逐渐加重,2009年1月下旬各地旱情达到了最严重的程度。研究表明,AWI对干旱的反应比AVI敏感而且准确。  相似文献   

8.
《灾害学》2019,(1)
对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多光谱卫星数据和近地面高光谱数据进行干旱监测研究进展及其适用性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基于地表土壤水分和能量平衡理论、基于特征空间的干旱监测模型更适用于低植被或裸土地区;基于作物植被指数的干旱监测模型更适用于高植被覆盖区,并且需要长时间的序列数据;基于近地面高光谱数据的干旱监测光谱敏感波段在不同作物不同发育期存在着差异,为有效利用多光谱和高光谱卫星数据进行干旱监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气象卫星遥感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居为民  孙涵 《灾害学》1996,11(4):25-29
本文根据NOAA极轨气象卫星AVHRR资料计算生成植被指数相对距平图用于旱情监测,并在江苏省1994年特大干旱中进行了应用服务  相似文献   

10.
城市复杂地表TM温度反演及其与MODIS产品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利用决策树模型将城市复杂地表分为植被、建筑物、水体、裸土等4类进行地表比辐射率估算和利用MODIS近红外数据反演大气水分含量的基础上,采用Jimenez-Munoz单通道算法进行了城市复杂地表TM温度的反演,并将反演结果与EOS MODIS地表温度产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地表信息分类提取后的地表比辐射率和MODIS反演的大气水汽含量得到的地表温度接近于实际状况;(2)反演结果与EOS MODIS地表温度产品对比发现Landsat TIM的陆表温度均值和标准差高于EOS MODIS的陆表温度产品.  相似文献   

11.
论科学抗旱——以2009年的抗旱保麦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大玮 《灾害学》2010,25(1):7-12
干旱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灾害之一。2009年初北方冬麦区出现了严重的气象干旱,但由于苗情基础好和底墒充足,以作物长势为标准的农业干旱大部地区较轻、仅局部较重。虽然河南、安徽两省抗旱保麦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整个北方冬麦区看,仍有不少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吸取。对干旱的认识与对策存在一系列误区,特别是混淆了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冻害与干旱、突发型灾害与累积型灾害的区别,把抗旱简单等同于浇水,轻视农艺抗旱,一些媒体的过分炒作违背科学且不符实际。分析2009年北方小麦仍然获得丰收的原因时,指出少数麦田受旱受冻较重的根源在于播种质量差,并对今后如何提高科学抗旱水平提出了若干基本原则和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广东干旱逐日动态监测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干旱本质上是一种持续的水份亏缺现象,干旱的严重程度是水份短缺多少及其持续时间长度的函数。借鉴帕默尔(Palmer)旱度模式中的土壤水份平衡概念,采用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对土壤有效含水量(分上、下2层)进行了逐日滚动模拟,提出了以下层土壤有效含水量构建逐日干旱动态强度指数(ID),该指数物理意义明确,实时资料可得,能够刻画干旱过程的丰富细节,实现对干旱发生、发展及其强度的逐日动态监测与评估。根据,。的动态变化,精确定义了干旱过程的开始和结束日期,提出了干旱过程强度指数(IDC),实现了对干旱过程的事后定量分析和评估,从而形成了兼具逐日动态监测和后评估功能的一个干旱监测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辽宁气候变化及若干气象灾害的事实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辽宁省1961~2005年39个气象观测站的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辽宁省近45年的气候变化特征。采用沙道夫干湿指数分析了辽宁省近45年的旱涝变化趋势;同时研究了辽宁省夏季低温冷害和沙尘天气的变化。结果表明,近45年来辽宁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气候向暖干化方向发展。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近45年来辽宁的干旱有增加趋势、洪涝减少,夏季低温冷害明显减少,沙尘日数减少。  相似文献   

14.
沙尘暴发生过程中的风速和土壤湿度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内蒙古中西部二连浩特、乌拉特中旗和乌海等3个地区2001—2004年的6小时风速风向观测资料和每小时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以及同期的沙尘暴观测数据,统计研究了在沙尘暴发生季节,沙尘暴发生过程中风速与土壤湿度的关系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中西部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在这个季节,沙尘暴的发生主要受西风影响,沙尘暴发生过程中的风速达到最大,沙尘暴发生前和发生后风速变化较大,统计样本中的最大变幅达12m/s;统计样本中土壤湿度在沙尘暴发生前达到最小值,在沙尘暴发生过程中和发生后则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的变化。土壤湿度是制约沙尘暴发生的较为重要的下垫面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甘肃黄土高原气象旱度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是限制甘肃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研究适合该区的干旱指标,是进行有效干旱监测的基础。为了制定出考虑因素较全面、具有时空可比性的适合甘肃黄土高原情况的干旱指标,依据帕默尔旱度模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针对甘肃黄土高原的实际情况,从建模资料长度、站点密度、可能蒸散计算、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径流计算等几个方面对原有模式进行了修正,用甘肃黄土高原12个代表站的资料,建立了旱度模式,并确定了权重因子。在此基础上,计算了20个代表站点的气象旱度值,并与实际旱情记载进行了对照检验。结果表明,用该模式计算的旱度值与实际灾情吻合得较好,能够反映出该区干旱程度的变化情况,特别是对一些重大旱段。通过修正后的甘肃黄土高原的气象旱度模式与原美国帕默尔旱度模式和中国1985年修正的帕默尔旱度模式的比较,进一步说明该模式适合应用于干旱评估和监测业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