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场气田开发过程中的地层水产出问题日益凸显,处理后达到外排标准的成本高。文章从气藏地质特征、采出水水质分析、与地层水的配伍性分析、回注层储集能力等方面研究了新场气田须五段产出地层水回注的可行性,并在室内开展了回注水对储层岩心的伤害试验。结果表明:须五段巨厚的泥页岩砂岩互层及层内水平缝发育特征,有着较大的储水能力;采出水成分复杂,但经预处理后与地层水的配伍性好;对岩心的伤害小,回注后储层渗透率仅下降1.23%;储层中的砂岩层具有中等偏强水敏、弱碱敏特征,泥页岩层具有中等偏弱水敏、弱碱敏特征。  相似文献   

2.
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是致密油气藏高效开发的关键技术。为了合理地处理鄂尔多斯盆地长7采出水及避免油井水淹,通过对水质离子含量分析、失硫酸根率、结垢量和垢型的分析,研究了陕北油田长7和延10地层产出水的混合结垢性质,探索了上述混合水样回注延10地层的可行性,得出了可回注地层的长7与延10地层产出水最佳混合比例。结果表明:长7与延10地层水以8:2比例混合时,失硫酸根率与结垢量达到最高;混合水与延10地层水以9:1的比例混合时,失硫酸根率与结垢量为最低;经过絮凝处理的混合水悬浮物含量、含油量分别降至为1.0,2.50 mg/L,达到SY/T 5329—2012《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指标及分析方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从定量的角度出发,设计垢量测量装置。以BZ25-1油田为例,判断油田结垢类型,模拟动态试验,利用油田结垢量大小测定渗透率损失率。随后进行防垢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碳酸钙垢的生成,岩心渗透率损失率21%左右;防垢剂JPS-01、JPS-02、JPS-03能有效缓解地层结垢,JPS-01防垢剂效果最佳,结垢量最小。  相似文献   

4.
红山嘴油田于1990年投入注水开发,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注水水质不稳定、配伍性差,造成注水系统结垢严重,注水井井况恶化、检配合格率低,修井频繁。文章对稠油净化污水回注开展可行性评价研究和论证,实现了稠油净化污水回注红山嘴油田,对净化污水回注后储层伤害、腐蚀结垢趋势进行动态跟踪评价,确定了净化污水对注水指标的影响程度及影响因素。动态跟踪结果表明:净化污水回注后,红山嘴油田注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消除了注水系统的结垢问题,储层伤害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外排污水合理利用,可节约油田清水用量73万m~3/a,减少环保压力,为稠油净化污水回注技术储备和示范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气田生产为了减少气田采出水对地表环境的污染,及补充气藏能量,将污水进行沉淀、过滤等处理后,常回注至废弃气井或专门的回注井。文章以容积法和渗流法两种方法,分别建立模型,对气田回注井的 极限注入量、剩余可注入量、可回注年限进行预测,以榆林气田某区块两口污水回注井为例,选用回注井储层物 性、回注井回注动态数据,进行计算和验证,并对比了两种预测结果。研究结果明确了气田污水回注井回注特征与规律,为提升回注工艺的应用效果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气田采出水的水量小、含盐量高,回注通常是更适合的环境处置方案。回注的主要环境风险是井筒内腐蚀造成泄漏后的土壤、地下水污染。文章在分析气田采出水水量、水质和污染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了回注处置井的目标构造选择方法,提出地下水污染最关键控制参数是注水静水压力低于"可利用地下水"的低水位(高度)以保证下方注入水不会上侵,回注处置目的层必须位于可能的饮用水源之下并有可靠的隔离层;提出井筒必须具有连续完整性,以保持注水构造与可能饮用水源的隔离;同时提出相应的检测/运行管理需求和控制措施,即可采用模型预测、检测、试验等方法分析采出水的腐蚀、结垢特性,通过投加适当的缓蚀剂、阻垢剂、杀菌剂等措施控制井筒腐蚀/结垢,为气田采出水回注环境风险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酸化作业是提高单井产量以及修复枯竭井的重要措施,返排废液具有酸性强、腐蚀性强、含铁高、矿化度高等特点。因此,有效减少铁离子等其他成垢离子,降低悬浮物浓度以达到《长庆油田公司采出水处理及回注暂行标准》是酸性废水处理的难点。实验研究Fenton试剂、次氯酸钠、曝气三种氧化工艺除铁效果以及污泥产生量,最终确定复合碱调节pH值后曝气氧化除铁工艺效果最佳,以1.48L/min流量曝气60min,处理后出水总铁为0.31mg/L,透光率为97.5%,总铁指标达到《长庆油田公司采出水处理及回注暂行标准》。  相似文献   

8.
新疆油田采出水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近几年新疆油田研究成功对采出水的处理技术,根据油田采出水水质特点、水处理药剂的反应机理、水处理药剂与原水的混合机理、絮体长大的机理及絮体沉淀的机理,采用了稠油污水微涡旋处理技术,高效水质净化与稳定技术等,处理后的污水又用于回注,降低了运行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9.
长庆油房庄油田水经过处理后仍具有较高的矿化度、较多的悬浮物及残留油,同时其SRB严重超标。现场处理水质不稳定,在进行回注时与地层的配伍性较差。针对这些情况,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水处理工艺技术。对成垢离子调整剂、水质净化剂和成垢离子钝化剂进行了筛选,并对含油污水的成垢离子含量及比例进行了调整。运用这种技术,使油房庄油田水经处理后达到回注水的标准,且提高了与地层的配伍性。同时提出了新型水处理技术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0.
乍得某油田注水系统前期采用地下水,后期采用油田采出水和地下水混合水作为回注水。由于油田采出水和地下水含有钙、镁和钡等成垢盐类,溶解氧较高,存在硫酸盐还原菌(SRB)等微生物,容易引起注水系统中管道和设备的严重腐蚀。采用向注水系统中分别添加缓释阻垢剂、杀菌剂和脱氧剂,减少上述物质对注水系统的腐蚀。注水罐入口加入缓释阻垢剂和杀菌剂,注水罐出口加入脱氧剂。在本项目中采用有效容积1 000L的加药罐和流量100L/h的加药泵(1用1备)组合合成的加药撬装设备。  相似文献   

11.
长庆油田学一联合站油田采出水经三级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低渗透、特低渗透油田回注指标,但不久水质变浑浊,并伴有大量的红棕色沉淀物生成。取样分析,红棕色沉淀物为氢氧化铁,水中pH值为6.0~6.5,铁含量在50~100mg/L。文章针对含铁量过高为主的高矿化度油田采出水可能带来的危害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新疆油田某区污水排放口,开展清污软化水掺混研究,将部分外排污水回用注汽锅炉;通过外排污水与地层配伍性研究,将部分外排污水回注地层。将净化软化水和清水软化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使可溶性固体≤2 000mg/L,满足过热锅炉进水需求;某区外排污水与某注水站外排污水按1∶1混合配置,没有结垢趋势,配伍性较好。通过上述两项措施,实现了污水全部回用,可减排污水420万t/a,节约清水用量420万m~3/a,节约燃料1 580万m~3/a,节约运行成本4 772万元/a。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人工取样、人工化验方法存在监测频次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长庆油田某联合站根据站场采出水回注含油量、悬浮物指标监测要求,尝试使用采出水在线监测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当取水管径DN25,监测时间3min切换一次时,在线监测结果与人工化验结果基本相符,同时现场可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及时调整运行参数,克服了人工化验分析数据滞后和结果不能及时处理的问题,保证了回注水水质满足规范要求,实现了回注水水质的远程监控与管理。  相似文献   

14.
硫化氢是油气田伴生气中的有害组分。在含硫油气田的采出水中,硫化氢的存在对于安全生产和和油田环境均会产生危害。采出水经处理后通常需作为地层回注水使用,由于油气生产的特殊性,常用的硫化氢脱除方法在使用中受到限制,探索适合于油气田生产的水处理方法十分必要。本文探讨了通常可用于油田水中硫化氢脱除的各种方法,对比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以次氯酸钠为主要脱硫剂的水处理方法,通过对模拟采出水的室内试验,证明次氯酸法可以快速有效地去除采出水中的硫化氢,并提出了消除过量氧化剂的后续处理方法。实验表明经处理后的水质可以达到油气田回注水质要求,处理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15.
锦州采油厂污水深度处理站自2002年10月投产以来,已连续处理污水并回用注汽锅炉2947×10~4m~3;污水常规处理站投产于2007年11月,连续处理污水回用注水443×10~4m~3。油田采出水的循环利用,节约了大量清水资源,避免了无效回注,同时充分利用了污水剩余热源,降低了湿蒸汽发生器的燃料消耗,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主要介绍了稠油污水处理技术,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取得的经济效益等。  相似文献   

16.
对注空气低温氧化辅助热采废水的处理进行实验研究,先进行混凝处理,再分别采用Fenton氧化法和二氧化氯氧化法对废水氧化处理。结果表明后者效果较好,二氧化氯最佳投加量为300 mg/L,催化剂活性炭-Ni投加量为2.5 g/L,反应2 h,COD_(Cr)降低至129.14 mg/L,去除率达到95.29%,出水无色透明。二氧化氯氧化法适合于海上油田注空气低温氧化辅助热采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采出水经处理后通常需作为地层回注水使用,由于油气生产的特殊性,常用的H2S脱除方法在使用中受到限制,探索适合于油气田生产的水处理方法十分必要。文章探讨了通常可用于油田采出水中H2S脱除的各种方法,对比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以NaClO为主要脱硫剂的水处理方法,通过对模拟采出水的室内实验,证明次氯酸法可以快速有效地去除采出水中的H2S,使H2S残留量低于1 mg/L。实验表明:经处理后的水质可以达到SY/T 5329-2012《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指标及分析方法》要求,处理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将含油污泥再利用与注水井调剖有机结合,将含油污泥添加一定的悬浮剂、分散剂,形成活性调剖体系,适用0.20%~0.30%的SDBS乳化剂,0.05%~0.1%的悬浮剂,30%的含油污泥加量,室内岩心封堵效率大于96.0%以上,适合在用注水井调剖,封堵裂缝大孔道,扩大注水波及体积,经过现场验证,技术经济可行。含油污泥调剖回注油层能较好地解决含油污泥的利用问题,减少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9.
以涪陵页岩气田产出水为研究对象,研究絮凝、酸析、Fenton氧化和NaClO氧化相互协同作用下,采出水COD去除率的变化程度及规律。比较了不同组合方式下水样COD去除效果及变化规律,考察了絮凝剂、次氯酸钠和Fenton试剂的加量以及体系pH值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一絮凝或酸析条件下,最高COD去除率<25%,在絮凝剂加量80mg/L、酸析pH为4时,絮凝-酸析协同处理COD去除率达到>40%;(2)原始水样直接进行次氯酸钠氧化,COD最高去除率为75.01%,絮凝-酸析后进行次氯酸钠氧化,最高COD去除率为80.34%,与原始水样相比提高了5.33%,且达到相同的COD去除效果,絮凝-酸析后水样对次氯酸钠的需求量低于原始水样;(3)絮凝-酸析后水样进行Fenton氧化与原始水样直接进行Fenton氧化相比,COD去除率提高了6.07%;(4)絮凝-酸析-NaClO- Fenton协同处理,水样COD去除率达到>90%,其中最高去除为94.17%,与絮凝-酸析-NaClO和絮凝-酸析-Fenton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13.83%和5.27%。水样首先经过絮凝-酸析预处理,达到削减后续次氯酸钠和Fenton氧化负荷、降低药剂用量目的,然后经过Fenton试剂和次氯酸钠对不同类型特征污染物选择性去除的协同作用,可达到较高的COD去除率。  相似文献   

20.
针对五里湾采油污水含油量、悬浮物、细菌含量高、成垢离子含量较高的特点,文章通过对pH值、除铁剂、絮凝剂、加药间隔时间进行优选,得出适宜的絮凝条件:pH值为7.5、除铁剂加量为40mg/L,无机絮凝剂加量为40mg/L、有机絮凝剂加量为1.0mg/L、加药间隔时间为30s。分析了处理前后的水质,并进行了与地层水的配伍性实验。结果表明:处理后水质达到《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SY/T5329—94中回注水水质标准,并且水质稳定,与地层水配伍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