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熙  刘飘 《环境工程》2023,41(2):227-233+246
“三线一单”是生态环境保护参与国土空间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其中水环境质量底线是提升区域水环境管理能力的重要抓手。针对目前水环境质量底线划定技术问题,在有关指南的基础上细化了划定技术方法。以珠三角江门市为研究对象,全市划分为94个水环境控制单元,农业源和生活源是江门市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新会区、开平市和台山市水污染物入河总量超过全市的60%。为实现水质改善要求,全市COD、NH3-N、TP的现状污染负荷到2025年至少需削减14%、15%、29%。建立以优先保护区、重点管控区、一般管控区为主体的水环境分区管控体系,3种类型的分区面积占比依次为9.4%、31.9%、58.7%。探讨了水环境质量底线成果落地应用和后续更新调整的重点,研究成果为珠三角其他城市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
根据青海省生态功能定位,以生态功能改善为目标,分析了生态功能改善实现的关键点,包括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保障三江源地区水质和水量,协调处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等,运用“原因—效应—响应”概念模型,提出了基于“三线一单”的生态功能改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①通过识别生态空间实现生态功能维护和改善.青海省“三线一单”将全省72.25%的国土面积识别为生态空间,布局上涵盖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各类保护地等,实现了对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源头区以及青海湖、祁连山诸河源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②通过确立水环境质量底线、水资源利用上线实现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改善.青海省“三线一单”针对河湟地区生态需水保障问题,对湟水河干支流32个控制断面提出了生态基流控制指标;同时,划分了95个水环境控制单元,确立了各控制单元不同时期水环境质量底线,针对水环境质量超标地区提出了减排目标,以实现水量保障和水质改善.③通过环境管控单元划定和准入清单编制实现环境分区管控.青海省“三线一单”共划定563个环境管控单元,其中重点管控单元将工业园区和矿区划为独立管控单元;根据产业园区发展定位和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矿区开采的环境影响特点,提出相应的管控要求,实现国土全覆盖、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研究显示,青海省“三线一单”成果可支撑青海省生态功能的维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3.
大气环境分区管理: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大气环境分区管理的理念.以广东省地区为例,利用空气质量数值模拟和卫星遥感反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气象要素模拟场、浓度要素模拟场和卫星图像解译中筛选出关键因子,形成大气环境管理分区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将广东省划分为严格控制区、持续改善区和协调发展区这3种大气环境管理分区类型.结果表明,广东省大气环境管理严格控制区、持续改善区和协调发展区分别占16.3%、28.0%和55.7%.严格控制区在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7.9%、19.3%、4.4%和12.5%,区域内应实施最严格的大气环境管理政策以推动空气质量改善;持续改善区在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4.4%、15.8%、7.8和34.5%,区域内应实施相对严格的大气环境管理政策以保障持续稳定达标;协调发展区在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7.7%、64.9%、87.8%和53.0%,区域内应实施较为宽松的大气环境管理政策以保障相对良好的空气质量.总体而言,广东省大气环境管理压力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北、粤东地区次之,粤西地区大气环境管理压力最小.  相似文献   

4.
天津市海洋环境风险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结果显示:天津海域总体上处于中低风险态势,中低风险海域面积分别约占海域面积的59.18%和24.90%;高风险海域占海域面积的比例为15.92%,碎片化地分布于近岸的汉沽大神堂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北塘旅游区、大港湿地、天津港、南港工业区等敏感或重点海域.评价成果可为天津海洋环境风险管控、海域资源使用配置、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空气资源评估方法及其在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空气污染气候学的角度,提出了空气资源禀赋的概念、评估方法、等级划分及分区管控的理念.同时,以宜昌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为例,利用MM5耦合CALMET模式对大气环境系统进行解析,计算了宜昌市域范围高时空分辨率(1 km×1 km)通风系数A值分布,并作为空气资源禀赋等级分区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将空气资源分区的结果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给出其空间分布,强化了分区管控政策的空间落地.评估结果表明,宜昌地区空气资源禀赋等级共分为4级,A值在8以上的空气资源禀赋充裕的地区,约占市域面积的30.3%;较好和一般的地区,A值分别在5~8和3~5之间,约占34.1%和34.8%;A值在1~3之间空气资源禀赋稀少的地区,仅占0.8%.本研究提出的空气资源禀赋分区方法具有较强的合理性,预期在城市中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布局与分级调控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以贵安新区为例,将水环境安全格局与大气环境安全格局纳入城市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的评价框架;将GIS空间分析技术、ArcSWAT模型、WRF-Chem空气质量模型等进行耦合,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石漠化、生物多样性、自然人文环境以及基本农田等在内的6项生态安全格局因子进行分析;将贵安新区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为底线、满意和理想3个不同等级,并在此基础上对贵安新区城市扩展方案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贵安新区底线级生态安全格局面积为215.6km2,满意级生态安全格局面积为473.9km2,理想级生态安全格局面积为828.4km2,分别占贵安新区总面积的11.3%,24.9%和43.6%.生态宜居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79.8km2,生态经济均衡发展模式下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708.9km2,经济优先发展模式下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288.9km2,分别占贵安新区总面积的9.5%,37.3%和67.8%.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的划定可作为一种有力的空间管控手段,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宜居城镇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准确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实现饮用水安全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基于源头削减和全过程协同管理的思路,将GIS平台、ArcSWAT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技术相结合,以贵州省红枫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例,通过对近5年(2010-2014年)水污染负荷特征进行模拟,识别影响水环境污染控制的关键源区,在此基础上划定水源保护区.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总氮、总磷污染负荷主要来源为农业面源,其中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的负荷贡献分别达到89.7%和91.8%,总氮和总磷负荷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流域西北部地势较高且农业耕作活动频繁区域;② 污染控制措施的成本效益分析表明,测土配方施肥、1°~15°坡耕地等高植物篱、保护性耕作、植被缓冲带的成本-效益比较高,在该区域水环境污染控制中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③ 基于水污染关键源区识别结果,划定饮用水源四级风险区,其中一级、二级风险区总面积为97.6 km2,仅占原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面积的41.4%,可削减总氮、总磷负荷的60%~70%,所需的搬迁成本仅为原划定方案的35%.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中西部人口密度大且逐水而居的地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管控政策的制订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省级及以上禁止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等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青岛市为实践区域,与多类规划衔接,划定青岛市省级生态保护红线.青岛市最终划定59处省级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合计1120.65 km2,占国土面积的9.9%.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符合确立"三生"空间和落实"多规合一"的要求,有利于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青岛市市级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查干湖汇水区面源污染风险识别及管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面源污染是我国流域面临的主要水环境问题,为了识别面源污染高风险区和潜在风险路径,实现流域水环境保护,以查干湖水质目标为约束条件,构建4类关键“源”景观.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污染强度、距居民点距离、距公路距离、距铁路距离、距水体距离等8个评价因子构建阻力面,对查干湖汇水区面源污染风险区和风险路径进行识别,提出管控分区和治理措施.结果表明:①查干湖汇水区关键“源”景观有4类,分别为面源污染单位面积高负荷区、坡度>3°区域、污染传输通道和临湖区域,面积共126.33 km2.②查干湖汇水区面源污染高风险区即面源污染重点管控区,占汇水区总面积的27.10%,主要位于乾安灌区有字泡区域、查干湖及周边泡沼沿岸.区内现有耕地不再增加,同时对坡度较大的区域退耕还湿、退耕还草,并设置污染降解设施.③查干湖汇水区面源污染较高风险区即面源污染一般管控区,占汇水区总面积的20.23%.该区鼓励开展有机农业,发展生态旅游.④查干湖北岸和东南岸、库里泡周边设置一定宽度的植被缓冲带,汇水区设置生态降解渠道333.41 km,生态湿地节点9个.研究显示,污染排放强度是查干湖汇水区面源污染风险的主要威胁因素,需要重点加强查干湖汇水区乾安灌区有字泡、湖区北岸及东南岸的面源污染管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WRF-CALMET气象模式模拟分析了宜昌市2011年1、4、7、10四个典型月份1km分辨率气象场,利用CALPUFF空气质量模型识别了大气环境布局敏感区、聚集脆弱区、受体重要区。基于源头敏感区、聚集脆弱区及受体重要区划定宜昌市大气环境红线。结果表明,宜昌市大气环境红线区主要包括城区及各区县的上风向等地区,三峡库区沿岸等不易扩散地区,中心城区、各区县建成区等人口聚集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大气环境一类功能区,大气环境红线区面积共计3537.59km2,占市域面积比例16.65%。  相似文献   

11.
大气污染排放格局优化方法及案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包括末端治理、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以及交通结构调整等,鲜见大气排放空间格局优化的方法.因此,本研究团队基于自然环境、人体健康、污染物传输能力和气象扩散条件等多种因素,使用阈值、自然间断点分级和空间擦除等方法划定大气环境布局适宜区;并据此优化调整大气排放格局,实现空气质量改善;再以广东省为例,校验空气质量改善效益以及探讨大气环境分区对排放格局优化的引导应用.结果表明,广东省环境空气质量一类区面积占全省9%;人口密集区占3%;国控站点敏感区占15%;污染物积聚区占22%;大气环境布局适宜区占60%,主要分布在粤西.通过推动广东省非火电工业源移入大气环境布局适宜区,可以使全省PM2.5平均改善4%,城市最大改善10%.排放格局优化是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方法中的一种创新性辅助支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结合能源与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控制技术提升和跨区域联合防控,综合制定最可行的空气质量改善方案.  相似文献   

12.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5):220-228
为开展区域环境风险分区研究,文章基于环境统计和基础地理数据,引入地理空间分析法和人口空间离散化方法,充分考虑水系级别及水质的影响,以1 km×1 km网格为基础单元,对石化产业密集型区域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研究区环境风险场呈现以石化区为高值中心,向外辐射递减态势,环境风险受体敏感区与环境风险受体分布保持一致。(2)研究区以低风险区为主,其次为中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其中较高风险区面积为4.8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中风险区面积为42.64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6%;低风险区面积为244.5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3.7%,不同等级环境风险呈现以风险源和受体集中区为中心,向周围辐射递减趋势,且在下级行政单元的分布存在差异。(3)研究区环境风险管控的优先次序为Sr24(石化区)、Sr19、Sr20、Sr16、Sr17和Sr10,其中,Sr24和Sr19为较高风险区,属重点优先管控区域。文章旨在优化网格化环境风险分析法,为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的宏观决策和环境风险分区分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7):229-236
文章以云南省129个县域行政区为研究目标,系统评估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水资源、建设用地、水环境、大气环境)的空间分布差异,以期为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基础支撑。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水资源承载能力承载率为17.54%,承载率总体较低。但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昆明盘龙区、五华区等地区呈"超载"的状态。(2)云南省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合计为25 870.58 km~2,占国土面积的5.52%,现状建设开发强度为26.37%,适宜建设用地面积较小,开发强度总体较弱。但鲁甸县、绿春县、凤庆县等县域处于"超载"的状态,红河县、师宗县、彝良县等县域承载率处于0.9~1之间,呈"临界超载"状态。(3)云南省COD、TN、TP水环境容量合计分别为464.56、22.86、4.57万t,水环境承载率分别为7.04%、25.65%、10.08%,总体水环境承载率较低。但昆明、曲靖及玉溪等滇中城市部分县域水环境承载率1,呈"超载"状态,宣威、水富、陆良县承载率处于0.9~1之间,呈"临界超载"状态。(4)基于适宜建设用地核算的云南省SO_2、NO_x、PM_(10)大气环境容量分别为272.15、183.53、247.95万t/a,承载率分别为13.39%、10.90%、8.74%,县域大气环境均呈现"未超载"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1 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功能分区 1.1 分区原则 1.1.1 社会经济状况、水环境问题的区内相对一致性、区间相对差异性原则。 1.1.2 重点保护水体、水环境保护目标与整治方向的区内相对一致性、区间相对差异性原则。 1.1.3 小流域及区、乡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原则。 1.2 分区方案:根据上述原则,经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征求意见等工作,把滇池流域划分成五个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它们是第Ⅰ区:北部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第Ⅱ区:东部滇池水源  相似文献   

15.
根据《山东省区域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2376-2013)实施要求,开展济南市市域范围大气污染防治三区划定。划定过程以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为手段,根据各区域大气环境承载力、人口密度分布和生态环境敏感程度三个因素的空间分布差异,实现三区划分,形成划定初步方案。同时,结合相关规划和重点企业/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状况,对初步划定方案进行调整,形成三区划定最终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分区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水环境容量约束下的太湖流域产业集聚空间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产业集聚发达、水网密集但水环境敏感性强的太湖流域为例,采用环境地理学的理念,选择地貌特征、水质目标、水体通达性、清水通道、现状水质等要素作为表征水环境容量的评价因子,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水环境容量进行分区评价;通过空间叠加分析,依据水环境容量支撑强度和产业集聚污染压力的对应关系,分别划分农业、工业集聚空间优化类型区.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水环境容量地域差异性大,呈现从东北沿江地区向西南沿湖地区逐步递减的格局,而产业集聚引起的污染总体上以太湖、滆湖及长荡湖沿岸乡镇分布较多,与水环境容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不相吻合.农业集聚空间优化要重点调整太湖一级保护区、滆湖、长荡湖沿岸区域的农业发展,优化调整太湖二级保护区及南部山丘岗地区,一般调整常州、无锡、苏州的市区的农业发展;工业集聚空间优化要重点调整常州、无锡和苏州中心城区,优化调整太湖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内以及重点调整区的外围,一般调整乡镇工业集中区.  相似文献   

17.
环境综合分区是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和落实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空间约束的重要手段.基于资源环境禀赋和压力的环境综合分区理论与方法,在生态功能分区和大气环境、水环境、水资源、土地资源分区基础上,提出城市环境综合分区二级区划方案,以大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综合分区方案,针对资源环境问题和发展现状,细化生态保护红线及产业空间准入线,引导城市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更好地指导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家"三线一单"技术指南等要求,提出了地级市生态空间分区构建、环境质量底线建立、资源利用上线明确、环境管控单元划定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等重点任务的编制思路,为各地"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构建和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国家环保局污染控制管理司副司长吴报中最近透露,国家环保局已划定酸雨和二氧化硫两个污染控制区并报请国务院批准,顺利的话,年内可以公布.他指出,这两个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1%.  相似文献   

20.
科学合理的分区是国家公园维护生态系统完整稳定、实现多目标综合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各类资源的高效管护。“管控—功能”二级分区模式作为中国国家公园管理实践的新模式,旨在实现由国土空间统一管控至园区资源分类管护的层级传导,弥补现有两区制规划粗放、难以精细化管理的不足。目前,中国国家公园二级分区实践中存在两类分区空间关系复杂多样的问题,梳理两者的内涵和管控要求,发现其具有一致性、差异性和弹性三大特征。基于二级分区模式的“三性”特征,以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区为例,构建生态重要性、生态敏感性、游憩适宜性和社区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提出“管控—功能”二级分区区划的技术流程。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将神农架国家公园划定两类管控分区和四类功能分区,并进一步详述人地矛盾集中区域的分区划定和规划策略,以期协调生态保护和社区、游憩利用的关系,为国家公园二级分区的划定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