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河流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提出了对河流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要求,对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各种方法的 比较,探讨了今后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2000—2017年滇池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和生态环境时空演替规律,结合滇池目前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要求,利用以往研究成果筛选出的36个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滇池水生态健康评价方法模型,得出滇池水生态健康评价标准,输入滇池湖体2011—2017年4个监测点位相关指标监测数据进行方法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评价方法能较为全面、准确、宏观地反映滇池水环境质量状况,与现有综合评价方法相比,能综合反映现有评价方法结果,且具有宏观、全面等优点,能很好地响应生物多样性变化,服务滇池的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该文利用模糊数学和灰色理论的相关知识,根据地下岩溶水系统水化学动态特征和污染机理以及水文地质条件自身特点建立了地下岩溶水环境质量评价数学模型;并验证此模型,对西龙河峄山断层带水源地的地下岩溶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岩溶水系统大部分地区地下水的环境质量状况较好,局部地段较差,且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分布特征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水源地补给排泄关系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此结论与运用加权均值型指数评价法得到的结论相同,这说明此模型的建立是合理的,评价结果是完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2000—2014年滇池流域水污染排放的时空变化、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和生态环境时空演替基础上,结合滇池目前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要求,采用模型计算、指标特性分析、专家调查等方法,筛选出36个评价指标,分别表征滇池水环境质量的物理、化学、生物、营养、重金属、有机污染等特性,将滇池湖体4个监测点位优选出的评价指标监测数据输入水生态健康评价系统。结果表明,优选指标和评价体系能全面、准确、宏观地反映滇池水环境质量状况。将滇池评价指标由现有的94个压缩至36个,极大节省人力、物力,且更符合滇池水环境特点。 相似文献
5.
青山水库水环境质量调查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调查青山水库水环境质量 ,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于 1996年~ 1998年在青山水库布设 8个测点 ,对水库的水质、底质、水生生物及所处流域污染源进行了监测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由于上游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库 ,加上沿岸农业地表径流及冬季库区水生生物的不合理捕捞 ,导致库水已达富营养化水平。指出 ,应加强水库环境管理 ,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 ,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的负荷。 相似文献
6.
把一条河流视为一灰色系统,应用灰色关联矩阵优势分析法,并以国际[1]为参照系,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尝试说明该数学模型有较强的分辨能力,是一种接近实际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8.
为提升我国水环境监测与管理能力,介绍了欧盟水框架指令关于水环境监测的规定,举例介绍了捷克、波兰和意大利等欧盟成员国的水环境监测与评价方法,并对我国在该领域的工作提出了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9.
开展国家水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工作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重要抓手。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水质模型的研究进展,并概述了国内外水质预报预警系统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水质预报预警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国家水环境质量预报预警业务发展的初步思路。我国水质预报预警体系建设要以技术体系和业务体系为保障,以水质模型和面源污染模型为支撑,依托水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决策支持平台,开展环境监管业务化应用、治理决策精细化支撑、污染事故科学化处置和数据产品社会化服务4种业务应用,逐步建成架构统一、业务协同、资源共享、上下游联动的全国-流域-省级-城市四级水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网络。 相似文献
10.
11.
水质自动监测在苏州市饮用水源地的应用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苏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系统为例,对该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特点、主要功能及在环境管理、蓝藻实时监控等方面的应用作了介绍,并就系统验收、运行管理及系统拓展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苏州河干流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数据的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苏州河干流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为例,通过与实验室数据之间的统计分析,分析苏州河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数据的可靠性。对比分析自动监测系统和实验室的温度、p H、DO、CODMn、NH3-N数据,自动监测系统数据合格,在0.01水平上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种方法的结果高度相关,苏州河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测定的数据真实可靠。在自动监测系统的维护中,要对系统关键部分进行不定期的清洗,特别是出现较可疑数据时,应及时寻找原因,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东平县环境监测站从1996年开始,对每年发生的第一场洪水进行水质跟踪监测。结果表明,SS是主要污染物,涨洪段和洪峰段监测值分别超过《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181倍、215倍,TN的高峰值出现在退水段1和退水段2,分别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级标准6 54倍、5 68倍,洪峰的COD监测值为133mg/L,超标5 65倍。洪水入湖后湖区水质监测结果表明,老湖镇入湖口河道污染最重,除上游洪水带入大量污染物外,洪水入湖后冲击养殖区,使大量含有机质的底质泛起,加重了入湖口附近的水污染。指出,悬浮物的骤然增加和溶解氧的持续过低,大汶河流域内地表水水质恶化以及养殖区规划不合理和养殖方式不当是导致污染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预警是建立健全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构建水源地水质预警指标体系是水源地监控预警工作的重要基础。系统分析了常规水质在线、生物毒性在线、卫星遥感、人工巡视等水质预警监测技术手段,并分析比较了各方法的优缺点。以此为基础,遵循水源地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实际需求,统筹兼顾,提出了建立以常规理化-生物毒性在线监测相结合,遥感监测与人工巡查相统筹的一体化水源地水质预警指标体系,为水源地水质预警监控工作提供合理的、科学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固城湖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固城湖水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与评价。结果表明.除湖心区断面枯水期总磷达Ⅳ类标准外,其余断面平、丰、枯水期水质均达Ⅲ类水标准。固城湖水体呈中营养化状态.且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已接近富营养状态。指出,面源污染,内源污染。养殖污染。流域内的航运污染是造成固城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素。提出,应严格控制各类污染源,建立流域内的污水处理厂.保护森林植被.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剂、生态化肥、生态农药;定期疏浚湖底淤泥,改良现有水生植被结构;加大对固城湖环境、功能和开发利用的研究及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对水体中的磷、氮的化学行为及平衡进行分析,预测发展趋势。制定营养物质种类,防止其湖水向藻型湖泊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1986-2020年苏州河水质监测数据为依据,将水质变化过程划分成1986-1996年、1997-2006年和2007-2020年3个阶段,系统分析了苏州河水质状况及多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第1阶段(1986-1996年),苏州河整体处于重度污染水平,从上游到下游水质显著恶化,市区段污染严重;在第2阶段(1997-2006年),苏州河市区段水质显著改善,有机污染指标消除劣Ⅴ类,氨氮和总磷仍处于较高污染水平,上下游水质逐渐趋同;在第3阶段(2007-2020年),苏州河水质持续改善,特别是2016年以来改善明显,2020年水质达到34年来的最好水平。苏州河水质改善与上海市实施的全市及苏州河多轮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上游来水水质改善等密切相关,反映了苏州河30多年环境综合治理的突出成效,并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渔网及土工布挂片双层材料以及填充的水花生构建了生态围隔,对藻类进行拦截,降低取水口藻类密度,同时通过水花生的吸收和拦截,以及土工布挂片形成的附着生物群落的降解和吸收作用,降低颗粒态以及溶解态营养盐,达到取水口水质的改善效果.生态工程实施后,取水口内悬浮颗粒物显著降低了29.8%,同时透明度提高了27.5%.对藻类的拦截效果研究表明,围隔对叶绿素a的去除率为23.0%,对总藻类数量的去除率为20.7%.通过对围隔内外蓝藻数量在藻类数量的比例分析,生态围隔对蓝藻的去除率高于总藻类的去除率,说明了对于藻类拦截的效果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营养盐的改善效果主要体现在颗粒态物质上,其中颗粒态氮磷的去除率分别为48.4%和31.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