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浮床栽培蕹菜根际微生物中的细菌为例,分别在水箱中栽培25%、50%面积的蕹菜以及不栽培蕹菜的空白对照组,采用PFU法定期观察培养期间细菌的动态特征,以及细菌总数与水中COD含量的变化,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出:(1)25%和50%栽培面积的细菌数比对照组高1个数量级;(2)蕹菜生长4周内,蕹菜的栽培面积与细菌总数呈正相关关系,生长4周后水中细菌总数与栽培面积无明显相关;(3)50%栽培面积的COD去除率为63.54%,25%栽培面积的去除率为47.92%,对照组为25%,故浮床栽培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长对水中有机物的降解有显著作用.研究从微生物角度定量地论证了浮床栽培植物的根际微生物对水中有机物的降解作用,从而完善了浮床栽培植物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理论基础,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图2,表3,参8.  相似文献   

2.
植物浮床-微生物对污染水体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唐山市南湖公园进行了植物浮床-微生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凤眼莲Eichhomia crassipes、美人蕉Canna indica Linn、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是较好的修复污染水体的植物,因为它们既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又有良好的观赏价值.将人工填料悬挂于植物浮床下,形成植物和微生物相结合的修复系统,其修复效果明显好于单独植物修复技术,因此温度较高时用植物和微生物共同结合的生物修复技术修复水体污染;秋末冬初温度较低时,植物开始死亡,必须将植物收割,以免植物残体造成二次污染,此时用固定化氮循环细菌(INCB)和水体中原有微生物相结合的技术来修复水体的污染.应用这些技术经过为期3 a的修复试验,南湖公园的水体由地表水劣Ⅴ类恢复到了Ⅲ类标准,基本解决了南湖公园水体的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工生物浮床技术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研究现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综合介绍了人工生物浮床技术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研究现状.其构建方式包括泡沫板栽培、人工蛭石袋栽培等;栽培植物多达八十余种;对TN、TP、COD、SS以及重金属等都取得了良好的去除效果;但对人工生物浮床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机理研究尚不够深入.文章认为人工生物浮床的良好综合效益使之可能成为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沣河水系脱氮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流水体氮素的超负荷不仅破坏了水体生态环境,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水体中有机氮、无机氮(氨氮、亚硝氮、硝氮)和分子氮之间的转化(氮循环)有赖于水体中大量的氮循环微生物(固氮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然而这些氮循环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受到包括氮素的形态和浓度在内的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这些因素也通过影响氮循环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进而使得水体中氮素的转化速率发生变化,对水体氮污染的防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在沣河设置不同的研究断面,采集水体样品,进行水质分析,并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PCR-DGGE)方法对研究断面水体中氮循环微生物(固氮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再通过统计学软件对所得分子生物学信息与水质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沣河水体中氮循环微生物群落结构受到多种环境因子共同影响,且在枯水期和丰水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丰水期沣河水体中,硝化细菌群落在中游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与沣河中上游农业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氨氮及有机氮污染物排放量较大,沣河水体DO(溶解氧)高有关.水体中的氨氮、亚硝氮、温度的增加是促进水体中硝化细菌的均匀性和丰富度的增高的主要因子,而pH 值的升高,使得水体中硝化细菌的均匀性和丰富度降低.反硝化微生物在中游和下游的多样性和丰富度较高,与有机物及硝酸盐含量相关.水体中的BOD、COD、TP(总磷)、硝氮的增加是促进水体中反硝化细菌的均匀性和丰富度的增高主要相关因子,而DO 的增多则会对部分反硝化细菌产生不利影响,使得水体中反硝化细菌的均匀性和丰富度降低.本研究结果为沣河以及其他河流的污染控制以及基于微生物的生态修复提供了科?  相似文献   

5.
空心菜浮床栽培对集约化养殖鱼塘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叶绿素a(Chla)、TN、NH4+-N、NO2-N、NO3-N、TP、PO43-P、CODMn等为主要水质指标研究浮床栽培空心菜对集约化养殖鱼塘的净化作用。结果表明,通过4次收获,空心菜产量可达69618.0~73161.6kg.hm-2;空心菜覆盖率为10%和20%处理组通过收获空心菜直接从1hm2养殖池塘中移出的TN分别为27.51、52.35kg,TP分别为2.83、5.39kg。在相同监测时间下,Chla、TN、NH4+-N、NO2-N、NO3-N、TP、PO43-P、CODMn等各项水质指标按对照组、10%处理组、20%处理组的顺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20%处理组对Chla、TN、NH4+-N、NO2-N、NO3-N、TP、PO43-P、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15.16%~49.02%、9.04%~36.56%、19.23%~46.34%、22.76%~47.74%、13.33%~56.52%、33.33%~45.10%、27.27%~48.15%、3.13%~19.05%。与对照塘相比,处理塘鱼类成活率明显提高,说明在主养鱼为鲫鱼的苗种养殖池塘中采用浮床栽培空心菜能够促进水体物质循环,加强...  相似文献   

6.
国家化微生物脱氮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7.
固定化微生物脱氮技术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氮污染已日益严重 ,但现有的生物脱氮技术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世界各国研究者纷纷研究改进技术 ,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固定化生物脱氮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文章综述了固定化微生物脱氮技术的研究进展 ,包括固定介质、主要的固定化方法和技术以及固定化微生物在废水生物脱氮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好氧脱氮微生物的混合培养条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土壤和水中筛选分离到混合脱氮微生物菌群,能在好氧条件下将NH4^ 一步转化为N2排放,整个过程无NO3^-的积累,混合脱氮微生物菌群培养的最佳碳源为NaHCO3和CH3COONa的混合物,质量浓度均为0.25gL^-1;(NH4)2SO4为氮源的最适质量浓度为0.2gL^-1;最适pH7-10;温度30℃;在混合脱氮微生物菌群的最适培养条件下,30h内氨氮去除率达98%以上,细胞生长质量浓度达2.9gL^-1,采用分批补料策略补加(NH4)2SO4使菌浓提高了31.0%,图6表4参11  相似文献   

9.
漂浮栽培美人蕉蕹菜等植物处理化粪池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漂浮栽培美人蕉、蕹菜、水稻、野生稻等4种植物进行了处理化粪池废水的静态试验。结果表明,废水中COD、BOD5、总氮、总磷等污染物得到较好的净化,污染物去除率明显高于对照。4种植物的净化能力和净化效果综合评价结果为美人蕉>蕹菜>水稻>野生稻,美人蕉、蕹菜对化粪池废水的净化能力强  相似文献   

10.
采用垂向移动式生态床与生态浮床两种生态处理技术对太湖入湖河流低污染水进行了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垂向移动式生态床对COD、NH3-N、NO3-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38.6%、59.2%、89.6%、51.5%和78.6%,生态浮床对上述物质的去除率分别为40.7%、47.9%、85.1%、54.2%和62.5%.垂向移动式生态床技术对NH3-N、NO3-N和TP的去除率高于生态浮床技术,但后者对COD和TN的去除效果略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复合强化净化生态浮床[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组合填料+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和传统生态浮床(仅种植黄菖蒲)对污水中N、P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三角帆蚌和填料附着微生物与浮床植物间存在颉颃作用,植物生长受到限制;处理30 d,复合强化净化生态浮床使污水中p(TN)和p(TP)分别由9.23和2.16mg·L-1降至0.59~ 1.32和0.83~ 1.20 mg·L-1,去除率分别达到85.70%~93.61%和44.44% ~ 61.57%,比传统生态浮床平均提高19.86和17.90百分点,最高达24.05和24.53百分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去除率保持在更稳定状态;三角帆蚌投放密度宜控制在15 ~ 28个·m-3之间,此时复合强化净化生态浮床系统具有最佳复氧和N、P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新型废水生物脱氮的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生物脱氮是含氮废水处理公认的最佳处理方式,随着对生物脱氮微生物学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生物脱氮特殊菌株或菌群及微生物转化机制不断被发现.本文在传统生物脱氮过程机理上,结合最近国内外生物脱氮的新发现,就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时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的微生物学原理进行了阐述.图1表2参23  相似文献   

13.
污泥干化芦苇床中积存污泥的氮磷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泥干化芦苇床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污泥处理技术,为探明污泥干化芦苇床中积存污泥的氮磷变化特征,进行为期3 a的试验研究.试验设3个单元:Ⅰ单元为对照(传统干化床),未种植植物;Ⅱ和Ⅲ单元种植芦苇(污泥干化芦苇床).Ⅰ和Ⅱ单元底部设通气装置.前2 a为负荷期,植物生长期进泥,冰封期闲置;第3年为污泥自然稳定期.试验结果表明,Ⅱ和Ⅲ单元对污泥中TN和TP的去除效果优于Ⅰ单元,其TN去除率分别为56.3%、53.2%和47.9%,TP去除率分别为18.8%、19.2%和10.3%.填料层设置通气结构有利于污泥中氮素的转化和去除,但对除磷无明显影响.至第3年末(11月),Ⅰ、Ⅱ和Ⅲ单元积存污泥TN、TP平均含量分别为37.0、31.0、33.2和7.00、6.33、6.30g·kg-1.  相似文献   

14.
应用大量的调查和试验数据,论述了红壤区耕地有机物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分析了目前有机物质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开发有机肥料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热带亚热带土壤氮素反硝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热带亚热带独特的土壤性质可能使得反硝化机理有别于温带土壤.文章综述了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氮素生物反硝化的研究进展,试图更好地了解该地区土壤反硝化在全球氮(N)循环以及在全球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响应互作中的角色.热带亚热带土壤反硝化强度普遍较温带地区弱,且随着土地利用方式和耕作管理措施的不同而呈现较大的时空变异性.影响土壤水分状况和土壤碳(C)、N 转化特性和速率的因素即为区域和农田尺度上的反硝化影响因素.湿润型热带亚热带土壤由于含有丰富的氧化物而致使土壤氧化还原势较高,这也是导致该地区土壤反硝化势较温带地区较低的关键土壤因素之-.然而土壤pH 值不是该地区土壤反硝化势较低的主要限制因素.有机C 矿化过程较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C/N 比在决定湿润型亚热带土壤反硝化势方面更为重要.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热带亚热带土壤反硝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不同于温带地区,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反硝化对全球变暖的贡献应综合考虑其对其它温室气体(如CH4,CO2)排放和氮沉降的影响.热带亚热带土壤生态系统具有-些防止土壤氮素反硝化损失的机制和保氮策略.然而,热带亚热带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调控机制仍然不清楚,这些研究对于反硝化和其它同时发生的氮转化过程模型的精确构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运用总量平衡分析法,通过研究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污水水量平衡,对污水中氯化物,全盐量总量组成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提出了相应的氯化物、全盐量削减措施。  相似文献   

17.
•Bacterial concentrations from eight stages were 104–105copies/m3. •Diameter influenced clustering of bacterial and HPB lineages. •Dg of 8 HPB ranged from 2.42 to 5.09 μm in composting areas. •Dg of 8 HPB ranged from 3.70 to 8.96 μm in packaging areas. •HPB had high concentrations and small sizes in composting areas. Composting plants ar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bioaerosols. However, limitations in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airborne bacteria have prevented our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risk to human health and their dispersal behavior. In this study, different sizes of airborne bacteria were collected using an eight-stage impactor from a full-scale composting facility. Size-related abundance and communities of airborne bacteria as well as human pathogenic bacteria (HPB)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16S rRNA gene sequencing coupled with droplet digital PCR.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acterial concentrations from the eight stages were approximately 104–105copies/m3. Although no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was detected between the particle size and the Shannon index, the influence of size on bacterial lineages was observed in both composting and packaging areas. For airborne bacteria from different stages, the dominant phyla were Firmicutes, Proteobacteria, and Actinobacteria, and the dominant genera was Bacillus. Seven out of eight HPB with a small geometric mean aerodynamic diameter had a high concentration in composting areas. Based on diameters of 2.42 to 5.09 μm, most HPB in the composting areas were expected to be deposited on the bronchus and secondary bronchus. However, in the packaging areas, the deposition of HPB (diameters 3.70 to 8.96 μm) occurre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respiratory tract. Our results on the size distribution,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these bacteria offer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bacterial pathogenicity and the potential health impacts on workers in composting plants and the surrounding residents.  相似文献   

18.
封羽涛  吴为中 《生态环境》2011,(6):1127-1132
为了解决低有机污染高氮素水中由于低碳氮比而造成的后续脱氮问题,通过设反应填充床,外加固相碳源,对比了2种可降解聚合物PBS和PCL的反硝化效果。结果表明,(1)在进水TN质量浓度维持在14.33~18.31 mg.L-1,HRT为15.6 min时,PBS填充床平均TN去除率为94.93%,高于PCL填充床。(2)PBS填充床平均反硝化速率为13.55 mg.L-1.h-1(以N计),高于PCL填充床的9.07 mg.L-1.h-(1以N计)。(3)PBS填充床NO3-N、NO2-N、NH3-N的出水质量浓度分别维持在0.37~0.87、0~0.20、0.01~0.07 mg.L-1,优于PCL填充床。(4)PBS和PCL颗粒表面附着的微生物以杆菌为主,伴有少量的弧菌。该研究为日后新型固相碳源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低有机污染高氮素水中由于低碳氮比而造成的后续脱氮问题,通过设反应填充床,外加固相碳源,对比了2种可降解聚合物PBS和PCL的反硝化效果。结果表明,(1)在进水TN质量浓度维持在14.33~18.31 mg.L-1,HRT为15.6 min时,PBS填充床平均TN去除率为94.93%,高于PCL填充床。(2)PBS填充床平均反硝化速率为13.55 mg.L-1.h-1(以N计),高于PCL填充床的9.07 mg.L-1.h-(1以N计)。(3)PBS填充床NO3-N、NO2-N、NH3-N的出水质量浓度分别维持在0.37~0.87、0~0.20、0.01~0.07 mg.L-1,优于PCL填充床。(4)PBS和PCL颗粒表面附着的微生物以杆菌为主,伴有少量的弧菌。该研究为日后新型固相碳源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选择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武汉东湖作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对其中4个子湖湖心的沉积物进行了采集,并分析了沉积物中总氮、总磷与生物硅含量。结果表明:对照东湖沉积速率(约0.33 cm·a-1),在底层41~50 cm(1860—1890年)与31~40 cm(1890—1920年),东湖4处子湖氮、磷、硅基本为湖泊自然沉积;在中层21~30 cm(1920—1950年),人类活动有所增强,沉积有所变化;表层沉积物0~10 cm(1980—2010年)、11~20 cm(1950—1980年)中氮、磷、硅沉积普遍上升,这一时期对应着东湖人类干扰活动的普遍增加。对东湖4个子湖的沉积物氮、磷与硅的对比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增加了对东湖氮、磷的排放,促进了东湖硅藻的生长及硅的消耗,东湖不同子湖之间氮、磷、硅的沉积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可能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