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黑土耕作区土壤含水量空间自相关及农业生产分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论文以东北黑土耕作区土壤表层(0~20 cm)含水量为研究对象,基于3S技术和Moran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掌握黑土区土壤表层含水量的空间自相关类型及其分布格局,划定农业生产中的优先区域,为农业生产中土壤含水量的分区管理、农业设施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海沟河小流域土壤含水量空间差异大,变异程度为中等变异,受人类活动等随机因素的影响较大;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为0.417 7,表现出较强的正自相关特征,且不同方向存在较大差异;局部空间自相关系数为0.374 4,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主要为H-H型(高-高关联)和L-L型(低-低关联),空间集聚特征明显,H-H型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地势平坦的地区,形成高含水量且高度空间自相关的格局,耕作优势突出,为农业生产中的优先区域,L-L型分布于东部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带,形成低含水量集聚的格局,为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区域。基于土壤含水量空间自相关分布特征,进行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定及分区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现状变革的必要与可能 1983年出版的DOE/NWC污水污泥调查报告指出英国每年处置约3500万吨湿污泥。污泥出路及常用处理方法见表1。由于农业上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如谷物生产削减,耕作上改用冬播)、金属在土壤中累积要求远距离输送污泥使之在大面积得到利用以及农业生产对污泥质量的要求,污泥农用越来越不适用环境意识较强的欧洲。由于地理优势海洋处置已成为全英污泥处置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遵守国际公约和国会法律,还要得到国家农渔食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消落带农业活动对土壤汞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三峡库区消落带退水期农业生产是否会对库区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的问题,以分布面积较大、农业活动较为频繁的重庆市开州区渠口镇消落带为研究区域,选择种植水稻、玉米、蔬菜和未农用的草地4类消落带地块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不同利用地块表层土壤汞(Hg)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THg、有效态Hg(Hg-wh)和甲基汞(MeHg)平均含量分别为25.80~68.74、0.44~0.88和0.08~0.85 ng·g-1.未耕作土地表层土壤THg、Hg-wh和MeHg含量均高于耕作土地表层土壤,说明耕作扰动能够加速土壤Hg的流失.未耕作土壤与耕作土地表层土壤MeHg含量随着落干时长的增加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峰值大约出现在落干后1~2个月内,约为淹水末期的4倍,之后逐渐降低至相对稳定的水平.MeHg占THg比例(%MeHg)也呈现类似规律,峰值出现在落干后1个月左右,降到稳定水平时与淹水末期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MeHg与Hg-wh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642,P0.01),而与THg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说明消落带土壤Hg甲基化主要受生物可利用性Hg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控制农业灌溉水的污染而采用统一水质标准问题已受到国家水质管理机构的重视,到目前为止,大量测试的结果启示人们要使用水质标准和监测方法,当然重点仍然放在选择和使用适于在特定地区、特定气候、土壤、地形和耕作方法等具体条件下的“最佳管理方法”上。  相似文献   

5.
丹江口库区覆膜耕作土壤氮素淋失随夏玉米生长期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伟  于兴修  汉强  刘航  徐苗苗  任瑞  张家鹏 《环境科学》2016,37(11):4212-4219
土壤氮素淋失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形式,也是水源地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以丹江口库区五龙池小流域为研究区,以农田黄棕壤种植夏玉米为例进行田间氮素淋失实验,通过与无覆膜耕作进行对比,研究覆膜耕作条件下土壤氮素淋失随玉米生长期的变化.结果表明,覆膜耕作土壤TN和NO_3~--N淋失量均明显低于无覆膜耕作,分别低25.68%和20.25%.夏玉米生长期内,覆膜土壤TN淋失量表现为苗期最高,拔节期和抽穗期显著降低,成熟期略微升高的变化趋势;覆膜土壤NO_3~--N淋失量表现为在苗期最高,拔节期显著降低,随后缓慢降低的变化过程;覆膜土壤NH_4~+-N淋失量表现为在苗期较低,拔节期升至峰值,抽穗期降至谷值,成熟期显著升高的变化特征.覆膜土壤TN和NO_3~--N淋失量分别与土壤中TN和NO_3~--N含量之间呈线性函数和指数函数关系;与土壤含水量和降雨量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上述结果表明,覆膜能降低土壤中氮素的淋失量,将对减少库区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10年在丹江口库区坡耕地进行了保护性耕作试验,观测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坡耕地土壤养分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在改善土壤养分和碳库管理指数上存在差异",免耕+秸秆覆盖"(NTS)在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的保持上均表现出了相对较好的效果。相对于传统的坡耕地种植模式,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显著改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促使土壤系统向着良性方向转变,其中改善措施以"免耕+秸秆覆盖"(NTS)最为明显,相对传统耕作(T)增加了32.73%,其次为横坡垄作(CSP),最后为免耕(NT)。  相似文献   

7.
土壤是农业生产基础的宝贵养分资源,检测人员高效、准确检测土壤中的成分含量,依据土壤检测结果指导施肥生产,可以有效增加农业产量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作物肥料的利用效率。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土壤检测准确性检测方法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可以为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种植经济效率和生产品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耿润哲  殷培红 《环境保护》2020,48(17):55-59
近年来农业面源已成为水体氮、磷超标的主要来源。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农业面源控磷措施进行文献梳理,将流域治理单元进一步划分为农业生产系统、土壤系统、流域水文系统以及受纳水体系统,分别对各系统农业面源污染控磷措施的特点、作用机理、主要功效以及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农业生产系统内,实施农业化肥等投入品的精准减量化措施,控制子系统的养分平衡;(2)在土壤系统中,以耕作管理措施为主,减少对土壤系统的扰动,避免磷的流失;(3)在流域水文系统中,以河岸缓冲带、河道护栏等过程拦截措施为主,削减面源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的负荷量;(4)在受纳水体系统中,以"截外源"和"清内源"措施为主,提升河湖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相似文献   

9.
陈曦  张彦军  邹俊亮  李天姿  于媛  李晶 《环境科学》2024,45(3):1702-1712
秸秆还田和耕作深度处理是影响农田土壤呼吸最重要的农业管理措施之一,但二者交互作用影响农田土壤呼吸的机制尚不清楚.基于此,针对中国的旱地农田生态系统,利用已发表的116篇研究论文,借助Meta分析技术,探究秸秆还田和耕作深度处理及其二者交互作用对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为农田生态系统实现“碳中和”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免耕导致土壤呼吸减少了8.3%,而浅耕和深耕处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土壤呼吸的增加量仍呈现出深耕>浅耕>免耕的趋势.虽然,浅耕和深耕对土壤呼吸和土壤有机碳(SOC)的影响均相对较小,但是免耕导致土壤呼吸减少了8.3%的同时却又导致SOC增加了7.05%,因此实施免耕措施对农田土壤固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耕作深度会显著调控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且土壤呼吸的增加量呈现出深耕秸秆还田>浅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还田的趋势,整体平均增加了14.51%.秸秆还田后不同深度耕作处理下土壤呼吸的增加量与土壤容重、农作物产量、土壤有机碳、以及土壤温度和水分的改变量密切相关,且对土壤呼吸增加量的贡献呈现出土壤容重>农作物产量>土壤有机碳>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的趋势.虽然SOC在深耕秸秆还田、浅耕秸秆还田和免耕秸秆还田处理下分别增加了29.32%、10.12%和23.94%,但是土壤呼吸在深耕秸秆还田和浅耕秸秆还田处理分别增加了29.32%和18.92%,而在免耕秸秆还田处理下仅增加1.2%.所以,免耕秸秆还田也有利于农田土壤固碳减排.因此,在中国的旱地农田生态系统中,耕作深度会调控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程度,而这种调控主要与土壤理化性质有关,尤其与土壤容重关系最为紧密,且免耕和免耕秸秆还田均是有利于农田土壤固碳减排的重要农业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刘沅  汪祖丞  刘美华  张天宇  王健 《环境科学》2023,44(11):6257-6266
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质量,但是关于保护性耕作如何影响农药等污染物在土壤中残留的研究却较为匮乏,而土壤污染又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因此,选择7个实验地点,针对传统耕作与保护性耕作两种耕作方式下土壤中3种除草剂(乙草胺、阿特拉津和二甲四氯钠)残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显著影响土壤的总有机碳含量、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团聚体平均粒径等性质[使(2.1±0.1)%、(19.1±1.2)%和(82.2±3.0)μm分别增加至(2.9±0.3)%、(22.3±1.5)%和(97.2±4.2)μm].研究进一步发现,保护性耕作对不同除草剂在土壤中残留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例如,保护性耕作通过影响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东丰试验田土壤中阿特拉津的含量[使(3.8±0.3)ng·g-1增加至(17.7±3.0)ng·g-1],通过影响土壤团聚体平均粒径显著降低德惠试验田土壤中乙草胺的含量[使(50.6±10.3)ng·g-1降低至(9.2±2.5)ng·g-1].然而,由于不同土壤性质对土壤中...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利用高浓度有机废水生产微生物叶面肥全过程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前处理、菌种筛选、培养条件的优化等一系列的实验结果,生产出的叶面肥经过田间试验效果显著。为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时为农业上改善土壤板结,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提供了有效的肥料。  相似文献   

12.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作夏玉米田土壤呼吸及根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禄兴丽  廖允成 《环境科学》2015,36(6):2266-2273
为了探明不同耕作措施对旱作夏玉米田土壤呼吸及根呼吸的影响,采用定位试验,对比研究了深松耕(ST)、免耕(NT)、旋耕(RT)和翻耕(CT)这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利用根去除法研究了根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结果表明,夏玉米生长季,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随生育期均呈单峰型变化趋势,在抽雄期达到最大,各生育期土壤呼吸速率大小顺序依次表现为:抽雄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拔节期苗期.不同耕作措施对平均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表现为CTSTRTNT;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不同耕作措施下5 cm地温可以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的35%~75%.而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分的相关系数却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夏玉米生长季中,不同耕作措施下根呼吸作用占土壤呼吸作用的比例在45.13%~56.86%之间波动,均值为51.72%.因此,利用根去除法可以用来了解作物生长对土壤碳排放的贡献及比较不同耕作措施对根系呼吸贡献的影响,从而为筛选出减缓农田土壤有机碳分解的耕作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耕作和秸秆覆盖对苹果园土壤水分及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揭示土壤耕作和秸秆覆盖对苹果园土壤保蓄水性能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设置了以土壤耕作(免耕、翻耕、旋耕)为主处理,秸秆覆盖(秸秆覆盖、无覆盖)为副处理的裂区试验,对比分析了各处理果园土壤水分贮量、土壤肥力等性状。结果表明,免耕裸地与翻耕裸地处理的保蓄水效应在果树不同生长期表现不同,在5月份免耕裸地处理1 m土层内土壤贮水量高于翻耕裸地处理,而在10月份免耕裸地处理显著低于翻耕裸地处理;秸秆覆盖各处理1 m土层内土壤贮水量均明显高于无覆盖各处理,耕作与秸秆覆盖相结合在整个土壤水分测定过程中均以免耕秸秆覆盖土壤贮水量最高且较稳定;耕作与秸秆覆盖相结合显著提高了有机质含量,土壤速效肥含量明显增加,各处理以翻耕秸秆覆盖及免耕秸秆覆盖土壤养分含量为最高。在渭北洛川苹果生产基地,采用免耕秸秆覆盖技术能起到较好的保蓄水作用,土壤肥力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不同农业灌溉用水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态  庞奖励  文青 《环境保护》2007,(10):44-46
编者按 土壤管理和土壤利用方式影响着土壤的发育方向和土壤的性质(如土壤质地、土壤环境、土壤生态等).农业生产中对土地的不同管理措施或方式直接影响着农业土壤的发展方向和土壤环境变化.城市污水往往有较高的肥力,利用其灌溉农业,即能利用水源又能利用其中的肥源,有利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5.
1.前言农业机械化为减轻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强度、增产粮食和除去杂草等起了很大作用,现在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机械来代替农业中的人力与畜力耕作、收获与除草等。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已开始用机械来代替劳动强度大的人工耕作。为了获得必要的粮食产量,用机械化技术也给环境带来了惊人的影响。美国和欧洲在灌溉与排水中,使用大型和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业土壤N2O排放量估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采用针对农业土壤痕量气体排放估算开发的、基于N2O的产生、传输和消耗机理的反硝化分解模型(DNDC模型),在建立的有关中国气候、农业土壤和农业生产的分县数据库基础上,估计了我国目前农业土壤N2O的排放量,并分析了气候变化和农业耕作措施对全国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农田土壤的N2O排放总量为0.31(0.18-0.44)Tg(N)·a-1,化肥使用量的变化对N2O排放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磷肥的使用与农业面源污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磷肥的使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起因、过程和危害。提出防治和减小农业面源磷污染的措施,包括控制磷肥施用量、科学施肥,加强田间管理,采用覆盖种植等保护性耕作,在宏观上实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并辅之以各种行政、法律和经济的手段,鼓励农民应用更加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土壤农业水文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研究甘肃省土壤容重、土壤凋萎湿度和田间持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占田间持水量40%(严重干旱)、60%(轻度干旱)和80%(最适宜)时的土壤湿度标准,计算出5种地域类型26个代表点的不同土壤湿度标准的土壤水分界限值,为各地采取不同的农业耕作和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最后以凋萎湿度为主导指标,以容重和田间持水量为辅助指标,建立甘肃省土壤农业水文特性分区指标系统,把全省划分为5个大区12个副区,对各大区土壤农业水文特性值进行了评述,并提出土壤改良措施和相应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近50年浙江省耕作土壤有机质和酸碱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章明奎  常跃畅 《环境科学》2013,34(11):4399-4404
为了解浙江省耕作土壤有机质和酸碱度的长期演变,利用历史资料和近期土壤质量调查数据探讨了近50年来浙江省耕作土壤有机质和酸碱度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近50年来,浙江省耕作土壤有机质和土壤酸碱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其变化程度和方向因历史时期和土壤类型而异.从1958~1980年,水稻土有机质积累明显,平均增加幅度达40.34%;土壤pH值有轻微的增高趋势,平均上升约0.05个pH值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8年,水稻土有机质含量总体平均降幅为5.58%,但各土壤分布区中水稻土有机质的变化有所差异,其中,河谷平原区呈现增加趋势,而水网平原、丘陵山地和滨海平原区呈现下降趋势;潮土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幅为29.48%;盐土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幅为14.60%;土壤pH值普遍呈现下降,全省耕作土壤平均下降了0.25个pH值单位,水稻土pH值的平均下降高于盐土和潮土.分析认为,施肥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引起耕作土壤有机质和酸碱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状况对土壤呼吸的初期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以2001年在东北典型黑土上进行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下免耕、垄作及常规耕作土壤进行了室内培养实验,按照田间持水量(water-holding capacity,WHC)的30%、60%、90%、120%、150%、180%、210%、240%、270%设定了9个水分梯度,并分别对其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进行了22 d的短期观测,以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状况对土壤呼吸的初期影响.结果表明:1干土条件下在加水培养初期,3种耕作方式均产生了明显的激发效应,并且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除干旱(30%WHC)及淹水(240%WHC、270%WHC)条件下,3种耕作方式CO_2排放通量分别为免耕垄作常规耕作.3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状况及CO_2排放通量进行了方程拟合,在30%~270%WHC条件下,免耕的CO_2排放通量与水分状况拟合为二次回归方程,而垄作与常规耕作则是线性回归方程.在30%~210%WHC条件下,免耕与垄作下土壤CO_2排放通量与水分状况均可拟合为较好的对数方程,可决系数R~2分别为0.966、0.9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