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为了证实和完善极限粒度理论,制备了煤粒度毫米级至厘米级(>10 mm)的5种粒度煤样,利用H-Sorb 2600T高温高压气体吸附分析仪对不同粒度的煤样进行等温吸附-解吸实验,并采用动扩散系数模型计算了煤粒瓦斯解吸扩散系数,分析不同粒度煤的扩散系数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粒度毫米级煤样单位瓦斯解吸量和瓦斯解吸率随粒度的增大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粒度厘米级煤样单位瓦斯解吸量和瓦斯解吸率随粒度的增大降幅较小;煤粒度在毫米级范围内,初始有效扩散系数D0e和平均有效扩散系数Dae随粒度的增大快速下降;煤粒度为厘米级时,初始有效扩散系数D0e和平均有效扩散系数Dae随粒度的增大基本保持不变;极限粒度理论正确可靠,煤的极限粒度小于10 mm。  相似文献   

2.
不同粒度RDX的重结晶制备和机械感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RDX机械感度随其粒度大小的变化规律,采用微团化动态结晶方法和溶剂/非溶剂滴加重结晶方法制备出中位径d50分别为0.429μm,7.052μm,40.75μm的RDX颗粒,并采用粒度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3种试样的粒度进行了表征.测定了3种试样的撞击感度(特性落高H50)和摩擦感度(爆炸概率)值.测试结果表明,撞击感度随粒度减小逐渐降低,并且在粒度降至亚微米级时最低.摩擦感度随粒度减小先升高再降低,而且粒度在亚微米时最为钝感.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RDx机械感度随其粒度大小的变化规律,采用微团化动态结晶方法和溶剂/非溶剂滴加重结晶方法制备出中位径如分别为0.429μm,7.052μm,40.75μm的RDX颗粒,并采用粒度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3种试样的粒度进行了表征。测定了3种试样的撞击感度(特性落高H50)和摩擦感度(爆炸概率)值。测试结果表明,撞击感度随粒度减小逐渐降低,并且在粒度降至亚微米级时最低。摩擦感度随粒度减小先升高再降低,而且粒度在亚微米时最为钝感。  相似文献   

4.
甲烷煤尘燃烧爆炸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甲烷煤尘空气混合物爆炸波的传播规律,采用试验分析的方法,建立甲烷煤尘空气混合物燃烧爆炸的3种试验方案,分析不同体积分数的甲烷和不同质量浓度的煤尘消耗不同体积空气时的爆压和爆速等参数的发展趋势,探究爆轰波传播的稳定性,阐明了甲烷煤尘燃烧爆炸的基本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优配比条件下,与单一甲烷空气、煤尘空气混合物相比,甲烷煤尘空气混合物的爆压、爆速明显增加。甲烷煤尘空气混合物爆轰比单一的气相、固相混合物爆轰的爆炸压力、爆速明显增加、爆轰更稳定。  相似文献   

5.
影响导爆管爆速和毫秒雷管秒量及精度的因素很多,我们对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其试验条件是:导爆管材质是高压聚乙烯,其外径为3毫米,内径为1.4毫米,装药量为(16±1)毫克/米。  相似文献   

6.
以HNIW为高能填料,以HTPB为粘结剂,采用真空浇注法制备了HNIW/HTPB传爆药。为研究HNIW基浇注型传爆药的爆炸特性,通过实验制备了HNIW/HTPB传爆药,并对其撞击感度、临界直径和爆速等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HNIW/HTPB传爆药对撞击作用较钝感,当HTPB的含量为12%时,其特性落高h50为51.68cm,临界直径小于0.6mm,它的实测爆速为8248m/s,接近其理论爆速8320m/s,且HNIW/HTPB传爆药各组分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因此该传爆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和传爆性能,适合于微尺寸装药,从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轻质隔爆材料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数十种材料的隔爆性能进行了研究。用上下法分别求出不同材料的雷管径向殉爆以及轴向殉爆的半爆距离L50。针对材料密度小,隔爆效果好的要求,定义了一个既考虑材料密度又考虑其隔爆性能的优化参数,并以此作为判据,对实验材料进行了优选  相似文献   

8.
爆区附近岩土质点振动的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工程爆破中一般用质点振速作为衡量爆破震动强度的参数,并按质点振动公式来进行计算,但这样往往不能全面地反映爆破震动所产生的破坏作用。本在对台阶微差爆破震动测试的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爆区附近不同位置的振速衰减规律及适用于砂质泥岩和砂质页岩等均质岩体的频率特性,同时提出了爆破震动在边坡坡缘处的振速放大效应以及频率的调制作用,并对产生的原因做出了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两方面,对高压水射流超细粉碎压力与粒度的定量关系进行了研究。根据流体力学理论,推导出粉体颗粒的动能与射流压力成正比;再由Rittinger的“表面积假说”,得出高压水射流超细粉碎的压力与产品调和平均粒度倒数和给料调和平均粒度倒数之差成正比;并在不同压力和给料粒度下,用水射流对云母粉进行了超细粉碎实验。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不同煤体粒度对于工作面瓦斯涌出的影响规律,以王家岭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测试分析采落煤与放落煤的粒度分布,采用数值模拟计算不同粒度煤体的瓦斯涌出特征;并推导采落煤和放落煤的瓦斯涌出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现场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王家岭煤矿采落煤粒度分布范围更广,存在较高比例的微小粒度和大粒度煤体;煤体粒度越小,则瓦斯涌出速度越快。采落煤和放落煤的综合涌出强度均可以用指数函数来描述,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实际数据误差在合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HMX的氟橡胶包覆技术及其撞击感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临界流体SAS法,以氟橡胶(FPM2602)为钝化包覆剂,对主体炸药超细奥克托今(HMX)的粒子表面均匀包覆,制备出超细HMX为基传爆药。对系统温度、系统压力、溶液浓度等参数进行实验研究,用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包覆后超细HMX进行了表征,并对其撞击感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溶液浓度是影响包覆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当系统温度45℃,系统压力9.5MPa,溶液浓度为0.4g/ml,通气时间为20min条件下,氟橡胶均匀包覆在超细HMX颗粒表面,包覆后颗粒呈0.4-1μm球状,包覆后造型粉特性落高H50为38.50cm(12型工具、2.5kg落锤),撞击感度比原料(H50为26.30cm)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废水中微量残留炸药奥克托今、黑索今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有奥克托今、黑索今的废水会对人体、动物、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笔者针对含有奥克托今、黑索今的废水 ,研究了采用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废水中微量奥克托今、黑索今的原理、方法和显色反应的适宜条件。该方法不需要吸收曲线交点和等吸收点 ,具有较好的回归稳定性。采用该方法进行废水的环境监测 ,对环境治理、水质安全评价和水生生态进行综合的管理和保护将会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田稻  王廷奇  李俊侃 《火灾科学》2010,19(3):165-170
通过针对典型硝胺类易燃易爆材料黑索今(RDX)和奥克托今(HMX)的引燃性能实验,研究了掺混碳黑和反应体系的封闭对上述药剂引燃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碳黑对硝胺类易燃易爆材料的激光吸收率有重要影响;反应体系的密封可以有效提高激光引燃感度,缩短激光引燃延迟时间,改善硝胺类易燃易爆材料的激光引燃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性能更佳的钝感传爆药,以奥克托今(HMX)原料为基础,采用溶剂-非溶剂重结晶技术,并辅以超声喷雾工艺制备细化HMX,同时,通过试验方法制备以丙烯酸酯橡胶(ACM)、F2602和Viton A等3种材料为黏结剂的包覆HMX,并分别测试分析其安全性.结果表明:经过细化后,HMX的热稳定性和热敏感性降低,而撞击安定性则...  相似文献   

15.
采用锰铜测压实验测定了强约束及弱约束条件下 ,不同装药直径的传爆药HMX/F2 64 1的爆压 ,实验混合炸药密度为 90 %的理论密度 ,研究的装药直径范围为 1.5~ 5 .0mm ,初步揭示出传爆序列小型化装药尺寸对传爆药传爆可靠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传爆序列小型化装药尺寸的确定及其传爆可靠性的评价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利用X衍射仪、X荧光分析仪对黄铁矿进行了成分分析,运用激光粒度仪对黄铁矿进行了粒径分析。以粒度、空气流量、质量为正交试验的3个因子,运用正交试验法设计实验。利用热分析仪对黄铁矿进行了升温氧化试验,得到5、10、15 K/min升温速率下的TG-DSC曲线。运用FWO等转化率法计算黄铁矿的活化能,并将其作为黄铁矿自燃倾向性评价指标。结果表明,三因素对黄铁矿自燃倾向性影响程度为:粒径空气流量质量,且粒径的大小与活化能的大小成比例关系;当粒径为131.10μm,质量为10 mg,空气流量为30 m L/min时,黄铁矿自燃倾向性最小。  相似文献   

17.
煤粒在热解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加热速度和不同的热解最终温度所产生的孔隙结构也不同,本文建立了多组分并存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化学反应,内外传递过程及颗粒孔结构变化在内的单颗粒焦碳着火燃烧模型,计算出3种不同孔隙结构焦碳的转化率,氧化反应率及比面积的变化,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在350℃下采用限氧裂解法制备了4种粒径的生物碳(BC-9.31、BC-20.26、BC-71.07、BC-101.90,数字代表样品的中值径,单位μm),对比研究了15℃、25℃、35℃、45℃下生物碳对锶的吸附行为,旨在阐明生物碳粒径和溶液温度对生物碳吸附锶的耦合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碳粒径和溶液温度对等温吸附曲线的基本特征影响较小,Freundlich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吸附过程(R2=0.915~0.997,N=0.513~0.745);生物碳吸附锶是以熵驱动为主的物理吸附过程,熵变ΔS为75.66~99.43 J/(mol·K),焓变ΔH为18.18~25.84 k J/mol;生物碳对锶的吸附性能大体与溶液温度呈正相关,与颗粒粒径呈负相关,同时颗粒粒径与溶液温度存在耦合影响;生物碳粒径越小,锶吸附过程受温度影响越小;温度越高,锶吸附受粒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19.
采用旋风法对不同密度的废旧塑料薄膜进行分选,运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中的欧拉双流体模型,对废塑料薄膜颗粒在旋风分离器中的运动进行了模拟仿真。根据不同种类废塑料颗粒的密度不同,所受重力以及在旋风分离器中所受离心力不同,将会产生不同的运动轨迹,使用旋风分离器将其分离,得出不同风速大小、不同颗粒直径时的分选效率,找出最适合的风速和颗粒粒度大小,从而使不同种类塑料颗粒达到高效分离,为进一步处理塑料垃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Handling combustible dusts not only continues to pose a risk to industry but can also affect the safety of society. Explosion risk could be avoided or mitigated trying to guarantee inherent safety throughout the product life chain. One way to reduce the risks when dealing with combustible dust is to increase the Minimum Ignition Energy (MIE) in order to decrease combustible dust ignition sensitivity. To achieve this decrease, the inertization technique, also known as moderation, will be used. It consists of adding inert powders or humidity to the combustible dust. As sometimes end-users also must deal with the handling of flammable dusts, this study aims to find the most optimal inert for toner waste from printers and Holi powder (organic coloured dust from Indian parties), taking Lycopodium as a reference. Calcium carbonate, sodium bicarbonate and gypsum are proposed as inert materials. In addition, with the aim of giving a second use to biomass boiler waste or boiler slagging, this waste will be analyzed as inert, as well as how humidity affects the combustible dusts. Then, sodium bicarbonate will be tested at different granulometrie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article size on moderation process. The test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modified Hartmann apparatus or MIKE 3.0. Mechanisms such as decomposition of inert dust have been analyzed by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The results show that gypsum and moisture are the best performing inert followed by calcium carbonate. Boiler slagging and solid bicarbonate contribute to a decrease in the MIE in some of the tests. The reasons for this deviation are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ed article. When sodium bicarbonate is analyzed at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it is found that the optimum particle size does not match 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combustible dust. According to the tests, there is an optimum point for which the inert powder provides better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