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原河流溶解氧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雅鲁藏布江第二大支流尼洋河为例,根据尼洋河干、支流汛期的溶解氧实测资料,分析了高原河流丰、平、枯3个时期溶解氧受海拔、气压、水温、电导率、支流汇入及水利工程影响的变化规律。尼洋河干流丰水期溶解氧浓度和饱和度最低,枯水期最大,干流溶解氧指标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水体污染较小;影响溶解氧的主要因子为海拔、气温、气压、水温、电导率;溶解氧饱和度总体变化趋势随海拔降低逐渐增大;随气压增大溶解氧饱和度增加,随着水温升高溶解氧饱和度总体表现升高趋势,溶解氧饱和度随着电导率减小而增加,同一时期,尼洋河支流溶解氧饱和度高于干流;在水利工程位置均出现了溶解氧值的突变。  相似文献   

2.
热排放对水库溶解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电厂热排放对水库溶解氧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氧含量随水温而变化,建立了T-DO回归方程.除深水库底层外,溶解氧含量通常不小于5.0mg/L.大伙房水库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是湖水的季节性分层和夏季底层贫氧.电厂热排放,表层水温增加,使湖水分层更加明显,热成层和化学成层的延长将导致夏季极端气象条件下湖下层氧的耗竭加强.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2015-2019年洱海水体中的DO、BOD5浓度变化,研究水体中DO、BOD5与温度、降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洱海水体中能被好氧微生物分解的有机污染物含量低,2015-2019年洱海BOD5值在1.0 ~3.2mg/L, BOD5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与温度及降雨的相关性很小;2015-2019年洱海水体...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对于桥水库总磷与溶解氧的潜在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晨  刘汉安  高学平  张文娜 《环境科学》2016,37(8):2932-2939
对于桥水库1992~2011年20年间的气候要素和水质指标进行数理分析,探求气候变化对该库总磷与溶解氧的潜在影响.首先,根据气温MK突变检验和距平分析,将研究期划分为1992~2001低温低风速年和2002~2011高温高风速年两个时段;其次,在应用上改进非参数回归分析法,图示比较两个时段各要素非线性趋势,获取气候要素在两个时段间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最后,通过比较两个时段气候要素对水质指标潜在影响的可能性,利用双k值潜在影响判别法揭示潜在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气候要素在各季节的变化有可能对水库总磷和溶解氧浓度造成潜在影响.通过探讨入库负荷和库总磷浓度的年际变化差异,以及观测高温年、低温年水生植物春季物候和总磷浓度,证实春季气温升高降低了水库总磷浓度.该研究为探究气候变化对于桥水库水质的影响机制和规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河流上修建水库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流运动,而且深刻影响着物质传输和交换过程.本文以黄河源区12级梯级水库群末端的刘家峡水库为例,在2016年4、8月和2017年5月进行了3次野外试验,采用Li-7000静态箱法监测了刘家峡水库入库前、库中和出库河道内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二氧化碳逸出量(F(CO2)),并测定了相关水化学因素,包括pH、溶解氧(DO)和水温(T),综合分析了水库碳逸出的暖季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河流流向上,刘家峡水库库区内的p(CO2)和F(CO2)(601.6μatm和85 g·m-2·a-1,以C计,下同)均低于入库前水体(670μatm和328 g·m-2·a-1)和出库后水体(680.5μatm和372 g·m-2·a-1),水体的pH变化范围为7.90~8.80,DO变化范围为102%~145%;垂向上,pH为7.81~8.65,DO为82%~140%,从水面至水库库底p(CO2)的变化范围为617~1087μatm,p(CO2)、pH和DO均随水深增加而降低,且8月变化强于4月和5月;水温在垂向上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温度范围为5~25℃.库区内的光合作用降低了水体溶解CO2的含量,出库水体由于水流波动较大,F(CO2)明显增加,8月水体的F(CO2)均低于5月,可能是由于水库中的热分层现象更加显著,进一步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对溶解性CO2的利用增加.通过对世界范围内不同纬度和海拔高度的水库F(CO2)的统计发现,刘家峡水库的F(CO2)在温带地区水库的F(CO2)中呈较低水平,其高海拔的地理位置及梯级水库的拦截作用是重要原因.本研究可为高寒高海拔地区水库的F(CO2)评估和全球水库碳排放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分析可吸入颗粒物(PM10 )的形成原因;结合莆田市实例探讨了气象条件和污染源分布对PM10 浓度的影响;研究了PM10 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和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是决定PM10 浓度时空变化的主要原因;PM10 浓度的平均日变化规律呈现为典型的双峰双谷型,而年变化规律基本上与当地气候年变化规律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形成原因;结合莆田市实例探讨了气象条件和污染源分布对PM10浓度的影响;研究了PM10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和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是决定PM10浓度时空变化的主要原因;PM10浓度的平均日变化规律呈现为典型的双峰双谷型,而年变化规律基本上与当地气候年变化规律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电极法溶解氧监测仪,具有在线自动监测的优点,在水质自动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极法测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大气压、含盐量和样品流速等。本文从溶解氧测定原理以及仪器本身原因入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且提出了日常维护方法。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张莹莹  张经  吴莹  朱卓毅 《环境科学》2007,28(8):1649-1654
根据2006-06、2006-08、2006-10对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的大面调查,分析航次B断面上的溶解氧及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并对长江口外溶解氧低值的成因及其与海水稳定度、营养盐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6月航次中,DO值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底层的DO值低于表层.8月份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底层明显出现低氧状态,DO的最低值仅为1.1 mg·L-1,该断面表观耗氧量AOU一般在2.79 mg·L-1以上,有氧的亏损发生,形成原因主要是海水层状结构稳定水交换较弱和有机物分解耗氧.10月份,海水层状结构发生变化,上下水层的垂直混合作用加剧,B断面DO分布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逐渐增加.相关性分析显示,表底层的ΔDO与ΔρΔZ、ΔNO-3和ΔDIP都达到显著相关的水平.其中ΔDO与ΔρΔZ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ΔNO-3、ΔDI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长江径流N、P污染物输入的不断增加为低氧区域表层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从而加剧了该水域的氧亏损.  相似文献   

10.
2015年5-10月对汤河水库6个点位的样品进行浮游植物和理化指标的鉴定分析,获得了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详细资料。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0种(包括变种变型),隶属7门55属,细胞密度变化范围为314.4×10~4~927.0×10~4cells/L,夏季高于春秋两季,空间分布无明显差异,水库的主要优势种为尖针杆藻。使用SPSS16.0对浮游植物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水温、pH与浮游植物密度的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对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做CCA分析,以温度、pH、DO、TN、EC对主要浮游植物的密度影响最为显著。利用多种指标对水库水质进行了生态学评价,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显示水库状况为健康,依据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水体,水库处于中污染状态,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显示全年为中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1.
千岛湖溶解氧的动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基于2011~2012年1~12月千岛湖6个站点的溶解氧浓度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了千岛湖溶解氧的垂直分布以及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水体溶解氧动态分布特征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溶解氧分布特征有明显的垂向差异以及季节差异.冬季,平均溶解氧值较高,除大坝前站点,其余各站点溶解氧无显著垂向差异;夏季,溶解氧垂向差异显著大于春秋两季.水深较深的小金山、三潭岛和大坝前站点其夏季溶解氧最大值出现在真光层,分别达到11.59、12.52和10.96 mg·L-1.千岛湖表层溶解氧最大值出现在春季,而最小值出现在秋季.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溶解氧与水温、pH、叶绿素a浓度的相关性存在季节性差异.夏季,水温与溶解氧存在极其显著的线性相关,温度热力分层是影响溶解氧在夏季垂直分布的关键因素.春夏季,pH、叶绿素a浓度与溶解氧的相关系数较高,主要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自来水中卤代烃含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前文对武汉市自来水中卤代烃污染作了报道,并根据调查结果对饮水氯化消毒法进行了初步评价。在调查中发现,自来水中卤代烃来自氯化消毒过程,但卤代烃含量高低与源水水质、水温、加氯量、消毒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研究自来水中卤代烃含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于控制、降低自来水中卤代烃,提高饮水质量,保障人体健康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南缘柏杨河典型风成黄土剖面的岩石磁学与粒度研究结果指示该地区黄土磁 性矿物以亚铁磁性矿物为主,主要载磁矿物为粗粒原生强磁性矿物,同时含有少量细粒磁性矿物, 磁性矿物含量远低于黄土高原黄土。磁性矿物磁晶粒度以假单畴和多畴(PSD/MD)为主,后期 成壤过程对磁性矿物颗粒的改造作用很小。柏杨河黄土磁化率增强机制较为复杂,磁学与粒度 的曲线对比表明风动力强度对含磁性矿物较粗颗粒具有分选作用,是导致磁化率变化的重要因 素,但二者的低相关性又暗示了风动力强度在解释磁化率增强机制中的局限性。古尔班通古特 沙漠在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收缩与扩张导致的物源变化可能是影响磁化率变化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海水溶解氧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2001和2002年在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的观测数据,探讨表层海水溶解氧(DO)浓度的变化特点及与其他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海域的DO浓度在4.52~8.35 mg/L,总体、网箱区外、网箱区内的平均值分别为6.24、6.81、5.89 mg/L,DO季节平均浓度在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分别为7.52、6.66、5.44、5.33 mg/L.t检验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上DO浓度在网箱区内比网箱区外明显降低,冬季明显高于其它季节,春季明显高于夏季和秋季.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海水DO浓度按相关程度的高低依次与下列5个环境因子的强度显著负相关(r=-0.945,p=0.025)海水温度>底质硫化物>海水亚硝酸盐>海水磷酸盐>海水氨和铵盐.  相似文献   

15.
周锐 《环境科学导刊》2007,26(B06):64-66
对昆明市柴河水库水质现状锰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论为:水库水体中锰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内源污染,即水库水体中的锰来源于底泥中锰的释放;水体中锰的产生与水体中的氨氮、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等污染物不相关,与水温、pH值相关,与总磷呈正相关,与溶解氧高度负相关,即较低的溶解氧是促使底泥中的锰释放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6.
周锐 《云南环境科学》2007,26(Z1):64-66
对昆明市柴河水库水质现状锰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论为水库水体中锰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内源污染,即水库水体中的锰来源于底泥中锰的释放;水体中锰的产生与水体中的氨氮、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等污染物不相关,与水温、pH值相关,与总磷呈正相关,与溶解氧高度负相关,即较低的溶解氧是促使底泥中的锰释放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夏季南黄海西部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6年夏季对南黄海调查所得的溶解氧(DO)资料,重点分析了DO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南黄海DO的浓度范围为1.36~10.36 mg/L,平均值为7.21 mg/L;DO的水平分布趋势主要受控于环流结构,水体层化和生物化学作用明显影响着夏季南黄海西南部海域和冷水团范围内的DO含量,同时温度也是影响石岛外海、苏北近岸和海州湾东南部-苏北浅滩外侧DO含量的主要因素;从DO的垂直分布来看,30 m层的DO浓度最高,这是DO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的具体表现,而且DO断面分布存在四种典型的类型。总体来看,南黄海西南部底层DO低值现象和受黄海冷水团影响的外海层化区存在的DO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是调查海域DO分布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姜令萍  宋英 《山东环境》1998,(4):17-17,19
前言:溶解氧(简称DO)是存在于水中的游离氧。水中溶解氧与气象要素及环境要素都有着密切关系。在溶解氧测定中,影响测定因素很多,如:样品采集、方法选择、酸化及滴定、操作不当,都会给分析结果带来误差。本文针对溶解氧测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研...  相似文献   

19.
春季黄海溶解氧的平面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中国SOLAS计划2005年3月航次所获取的溶解氧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黄海温度、盐度、溶解氧的平面分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溶解氧与盐度、温度等化学水文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1) 春季黄海溶解氧的含量范围在10.16~13.71 mg/L,平均为(12.07±1.03)mg/L,平面分布特征为:西部近岸较高,东部外海较低,北黄海较高,南黄海低,表中底三层分布比较均匀,等值线呈东北西南走向.(2)春季,影响黄海外海海域溶解氧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温度和盐度,近岸的溶解氧分布主要受温度控制,与盐度无关.  相似文献   

20.
北京大气能见度和消光特性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时间序列的大气能见度与湿度等气象资料以及近年来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探讨了北京大气能见度及消光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近50年来北京大气消光作用存在降-升-降的变化过程,1954~1967年以下降为主,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明显上升,此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大气消光作用基本呈缓慢下降趋势,能见度变化过程与此相反.从区域分布看北京大气消光作用北部及西部山区低于平原区,平原区存在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分布规律,即北部平原区低于中部市区,中部市区低于南部平原区.近10年来北京大气颗粒物消光作用区域差异逐渐减小,这与大气污染区域分布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北京大气消光作用20世纪80年代之前冬高夏低,之后转为冬低夏高,对应于大气污染由煤烟型向综合型的转变.大气消光作用平均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型,09:00和21:00形成双峰,06:00和16:00处于双谷,但月际差异明显.大气消光作用受颗粒物浓度与相对湿度影响显著.高消光作用通常与高相对湿度和高颗粒物浓度有关;低消光作用出现在湿度和颗粒物质量浓度同时较小情况.相对湿度低于70%时,大气颗粒物消光作用会随着PM2.5浓度的升高明显增强,消光作用与PM2.5浓度存在线性关系;当相对湿度大于70%时,消光作用对PM2.5浓度变化的响应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