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铅是自然界常见元素之一,与人的健康有一定的关系。自然界中铅主要呈方铅矿(PbS)等硫化物存在,只有在强氧化环境中才以PbO2和Pb2O3形式存在,铅化合物溶解度较低,在迁移过程中可被粘土矿物吸附,故在岩石风化过程中Ph的迁移能力较低,在天然水体中铅的浓度很低。l环境中铅的自然分布铅在地壳中的丰度为12.SX10-’,土壤中含铅量稍少。铅又是三种放射性元素(铀、灶、钢)蜕变的最终产物,加之人类的活动,铅不断地由岩石圈进入生物圈。据统计,目前大气层中的铅与原始时代相比,被污染体积增加了1万倍,吸入体内也增加了100倍,…  相似文献   

2.
铬铅联合诱导蚕豆根尖微核细胞发生率作用的研究山东医科大学徐厚铨,韩发彬,郭冬梅由于工业生产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生产环境中常同时存在数种毒性物质污染,并且部分地进入大气、水体或土壤中。通过呼吸、食物或饮水进入人体产生危害。铬、铅是环境中多见的重金属污染物...  相似文献   

3.
沈阳市儿童环境铅暴露评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在沈阳市全市范围内采集大气、土壤、灰尘样品,根据美国EPA推荐的儿童暴露参数,将所得的环境铅含量与儿童行为数据和铅摄入量结合,计算沈阳市儿童环境铅暴露量.结果表明,在沈阳市儿童各种环境铅暴露中,儿童每天由于手口接触摄入的土壤铅量>灰尘铅摄入量>吸入空气铅量>皮肤从土壤中吸收的铅量.其中,土壤和灰尘铅是儿童铅负荷的最主要来源,儿童平均每天由于手口接触摄入的土壤铅量和灰尘铅摄入量分别为2.35×10-2mg·d-1,9.70×10-3mg·d-1.除了皮肤铅暴露,沈阳市儿童每日土壤、灰尘和空气铅暴露量近似服从正态分布.铁西区、太原街和崇山小区是沈阳市儿童主要的环境铅暴露区.  相似文献   

4.
一、环境中的铅及其污染源铅对环境的污染,有两大来源:一是来自工矿企业,因铅与锌、铜等有色金属,多共生于同一矿藏中,在铅、锌、铜矿开采和冶炼过程,在铅的各种产品的制造和使用过程,都会有铅随着“三废”,排放到环境中。二是汽车排气。汽油中加入的抗爆剂四乙铅,随汽车尾气排入大气中。目前世界上约有两亿多辆汽车,  相似文献   

5.
铅元素人为循环环境释放物形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梁静  毛建素 《环境科学》2014,35(3):1191-1197
环境中铅污染物来自于物质人为循环的环境释放,铅释放物的形态差异意味着其在环境介质中迁移和转化的起始状态不同.确定铅元素人为循环环境释放物的形态,可以为环境风险评估和源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追踪铅元素人为循环流动过程,应用物理化学分析方法,辨识生命周期各阶段环境释放物中铅元素的形态,并以2010年为例,定量分析中国铅元素人为循环中环境释放物的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铅人为循环中环境释放物主要形态表现为PbSO4,约占总量的23.4%;其次是PbO、Pb和PbCO3,共占总释放量的46.2%.国内每消费1 kt精铅,将向环境释放547.9 t的铅,这些环境释放物中73.3%来源于产品使用阶段和废物处置与回收阶段;从形态看,PbSO4占释放物的量为128.2 t,主要来源于生产阶段和废物处置与回收阶段,PbO、Pb和PbCO3则分别主要来源于废物处置与回收、产品使用和生产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人体健康与其居住环境中元素的分布状况有密切关系。本文以重金属铅为例概述了环境铅污染的特征,污染铅转移到人体的途径及对人体各系统的毒害作用和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7.
探求铅的工业流动规律,寻求环境管理的理论依据.在构建铅酸电池生命周期铅流图基础上,建立了铅酸电池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获得了铅的工业流动基本规律.结果表明,提高铅的生态效率,有助于铅矿资源保护和环境改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保持较高的铅循环率、较低的铅排放率.提出了铅流状况的评价指标.分析了中国铅酸电池系统中铅的流动.通过与瑞典某铅酸电池系统中铅的流动进行对比,发现由于中国铅的循环率低下、铅的排放率偏高、铅酸电池年产量持续增长等,造成了中国铅酸电池系统中铅的生态效率十分低下.结合中国铅业实况,分析了铅的循环率低下和铅的排放率偏高的成因,提出了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青藏高原东部陆地生态系统中铅的来源、累积分配过程及百年来大气铅的沉降状况,以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为对象,利用冰川退缩区样地年龄可确定的优势,对160年来完整的植被演替序列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了土壤和植物样品中的铅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明确了铅在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含量和储量变化格局,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解析了土壤铅的潜在来源,评估了历史沉降铅的累积速率.结果表明,森林有机土壤是大气铅的重要汇集区域.大气沉降的铅主要累积于O层中,而C层土壤铅含量相对较低;植物地上部以树枝和树皮铅含量最高,树干铅含量最低.植被序列中不同树种的铅储量变化趋势和植被演替趋势成正相关.在植被生长期,铅储量因生物量增加而不断升高,而随着演替过程中植被的死亡而降低.整个演替系统铅的储量随冰川退缩时间显著增加,至1936年样地的云冷杉顶极群落达到最大值.PCA源解析表明有机土壤中57%左右的铅来自于人为来源铅的大气沉降过程,即外源污染的大气沉降是贡嘎山中铅的主要来源.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西南地区和南亚地区(印度、孟加拉国等)是主要的污染潜在源区.在百年尺度上,大气来源沉降铅在冰川退缩区的平均累积速率为(8.87±3.55) mg/(m2·a).此研究为探究铅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来源、分配及累积,理解未来全球变化对铅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影响提供了经典范例与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 环境铅的来源铅在地壳中的平均浓度大约是15μg/g克,因此环境中和人体内总是存在着一定量的铅。作为一种物种的人类正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进化而来的,这种环境下的铅浓度称之为“天然铅浓度”。过去数千年的人类活动,使铅从埋藏在地下的矿体中日益增多地而且又是累积性地流向人类环境或生态圈。近年来,全世界每年的用铅量达400多万吨,其中约有47%作为废物进入环境。结果,  相似文献   

10.
废铅酸电池回收再生市场需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再生铅工业,是在重视环境保护和充分利用金属再生资源的情况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随着我国汽车、通讯和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对铅的要求不断提高。但随着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规出台,我国的再生铅工业也面临严峻考验。如何进一步规范市场、扩大回收规模、提高工艺水平、消除对环境的污染,是目前我国再生铅工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再生铅主要原料的废铅酸蓄电池,是固体废物中的危险物,对它的收集、转运、贮存、处理、再生等重要环节,必须进行严格规定和重点控制,并使用集中处置的原则进行管理。废铅酸电池管理不好会给环境带…  相似文献   

11.
通过最大或然数液体分离法和固体平板分离法从武汉市西湖的湖泊底泥中分离得到了一种以氨盐为唯一能源,具有硝化作用的硝化菌联合体———A2-6-3。经16S rDNA菌种鉴定,此硝化菌联合体包含的菌种归属于硝化杆菌属、硝化螺旋菌属、红假单胞菌属,其中以硝化螺旋菌属为主。对硝化菌联合体A2-6-3进行硝化速率和传代稳定性研究,发现其将氨氮转化为硝态氮的平均硝化速率为4.02 mg/(L.d),最大硝化速率达到13.99 mg/(L.d)。硝化菌联合体A2-6-3的菌群组成和硝化性能传代后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2.
结合Q/SHS0001.1—2001、GB/T19001—2008、GB/T24001—2004、GB/T28001—2001系列标准的要求,以及企业一体化整合管理实践,探讨了运用“过程方法”和PDCA循环管理理念实施一体化整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固定化AChE的流动注射型酶传感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小山  孟范平  朱琳  何东海 《环境科学》2006,27(9):1829-1834
以固定化鲅鱼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EC 3.1.1.7)]为识别元件,以pH电极为换能器,构建流动注射型AChE酶传感器.该传感器在以磷酸盐缓冲液为载液的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重现性(RSD=1.427%,n=10)和敏感性,可实现对有机磷化合物的在线监测;对甲基对硫磷具有线性响应的浓度范围为4.29×10-10-4.29×10-8mol·L-1,最低检测限为1.3×10-  相似文献   

14.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12种硝基苯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液萃取-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硝基苯、硝基氯苯(间硝基氮苯、对硝基氯苯、邻硝基氯苯)、二硝基苯(对二硝基苯、间二硝基苯、邻二硝基苯)、2,5-二硝基甲苯、2,4-二硝基甲苯、2,4-二硝基氯苯、3,4-二硝基甲苯、2,4,6-三硝基甲苯12种硝基苯类化合物,萃取液经净化(或浓缩)后进行色谱分析,用带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测定,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定性定量准确,线性相关性强,干扰小。12种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方法检出限为0.001~0.064μg/L,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0.0%~104%之间,RSD在2.5%~6.4%之间。  相似文献   

15.
NOx emission abatement catalysts V2O5 supported on various TiO2 including anatase, rutile and mixture of both were investigated with various physico-chemical measurements such as BET, NH3-TPD, NARP, XRD and so on, and the effect of TiO2 surface properties on the SCR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activity of V20s/TiO2 catalysts was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TiO2 surface properties had strong affect on the SCR activity of V2Os/TiO2 catalysts. The stronger acidic property resulted in the higher exposure of active sites as well as the higher SCR activity.  相似文献   

16.
活性炭和沸石组合吸附渗滤液中COD_(cr)和氨氮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Fenton试剂氧化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用于吸附处理试验,试验分别得到活性炭和沸石的最佳反应pH值和反应时间后,将活性炭和沸石组合吸附渗滤液,4种吸附处理方式去除垃圾渗滤液中CODcr的能力为:活性炭-沸石沸石-活性炭活性炭活性炭/沸石;去除垃圾渗滤液中NH3-N的能力为:活性炭/沸石活性炭-沸石沸石沸石-活性炭。根据对比分析,确定了最佳吸附工艺应为活性炭-沸石组合工艺,该工艺对CODcr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4.11%和80.86%。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三嵌段共聚物P123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为硅源,水热合成了介孔分子筛SBA-15,以3-丙胺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氨基化剂,采用浸渍法将其嫁接到SBA-15孔内,形成氨基化的SBA-15用于吸附电厂尾气CO2。通过氮等温吸附-脱附、XRD、TEM等测试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改性前后SBA-15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前后的SBA-15对电厂尾气中CO2均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改性的SBA-15比合成的SBA-15吸附性能要好。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SBR在不同pH值条件下处理模拟城市生活污水中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在曝气时间为4 h,沉淀静置时间为4h,进水COD浓度为250~300 mg.L-1,进水NH4+-N浓度30~40 mg.L-1时,R2(pH为8.0±0.2)出水氨氮浓度降到0~1 mg.L-1同时有大量的硝态氮生成,出水中硝态氮(NO3--N+NO2--N)的浓度基本在8~10 mg.L-1之间,TIN(TIN=NH4+-N+NO3--N+NO2--N)的去除率在70%左右.R1(pH为7.0±0.2)出水氨氮浓度降到0~5 mg.L-1,而硝态氮浓度在整个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且含量极低(1~2 mg.L-1),污泥中总氮含量较高且4 h好氧阶段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典型周期好氧开始时污泥中总氮含量为214 mg.g-1,好氧1 h时含量为210 mg.g-1,好氧结束时含量为215 mg.g-1,水相中TIN的去除率达到85%以上.说明在本研究特殊的工艺条件下,SBR能实现较高的生物脱氮效果,但氮的去除并不是通过传统的硝化反硝化途径实现,而是通过排除微生物超量吸收的富氮污泥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内循环SBR反应器无厌氧段实现同步脱氮除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研究了内循环SBR反应器在模拟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中脱氮除磷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曝气时间为4h,曝气开始时DO浓度为6mg·L-1,pH值7~8时,反应器对COD、NH4 -N、TP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进水中COD浓度、NH4 -N浓度、TP浓度分别由170~260mg·L-1、20~30mg·L-1、8~20mg·L-1降到出水的4~48mg·L-1、0~2.0mg·L-1和0~1.4mg·L-1,COD、TIN(NH4 -N NO3--N N02--N)的去除率分别为89.7%±6.5%、70%左右,NH4 -N的转化率为97.4%±3.6%、TP的去除率为95.6%±4.4%.在本研究的实验过程中反应器进水后未经过传统除磷理论认为所必须的厌氧段而直接曝气,TP的去除效果仍然良好且运行稳定,这和传统的理论与研究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20.
松花江哈尔滨站近100年来径流量变化趋势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河流径流量变化是对区域气候和下垫面变化的综合反映,了解和认知其变化对流域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松花江哈尔滨水文站1900-2005 年径流量资料,采用距平累积和M-K检验方法分析了哈尔滨站近百年来径流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哈尔滨站8、9月份M-K检验分别达到0.006和0.034的置信度水平,但年径流量没有表现出显著趋势性特征。1920年开始哈尔滨站径流量开始减少,1997年开始径流量由减少变为增加趋势。哈尔滨站径流量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阶段性,1900-1907年、1915-1928年、1975-1980年和1999-2005年为4个枯水段;1970-1974年为平水段;1908-1914年、1929-1969年和1981-1998年为3个丰水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