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了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二英的原因及危害 ,给出了相应的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二噁英可在环境中造成持久性有机污染和危害。自20世纪80年代在生活垃圾焚烧烟气中发现二噁英以来,各国学者针对二噁英排放控制开展了大量基础和应用研究。其中化学抑制剂可从根源上抑制焚烧过程中二噁英生成,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介绍了二噁英的生成机理及现有控制策略,指出采用抑制剂的优越性;综述了二噁英抑制剂种类及抑制机理,包括常用的氮基/硫基抑制剂、碱性抑制剂和复合抑制剂,并特别阐述了新型磷基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根据各类抑制剂在实验室的小试研究成果,提出了未来新型抑制剂的研发思路。而实际焚烧工况复杂多变、抑制剂对二噁英的控制效果不稳定,难以达到小试实验效果,因此抑制剂在实际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的应用和推广仍需深入研究和优化。  相似文献   

3.
王肇嘉  秦玉  顾军  蔡文涛  朱延臣  李强 《环境工程》2021,39(10):116-123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含有二噁英等有机物和Cr、Hg等重金属,是高度危险的固体废物,已成为二噁英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针对飞灰中二噁英的不同解毒技术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近年来不同技术的原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指出具有较大工业化应用前景的是水泥窑协同处置和低温热解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可实现二噁英高效降解,且无二次污染物产生,局限性是该技术需要依托熟料生产线,飞灰水洗预处理投资运行成本相对较高;低温热解技术可高效实现飞灰中二噁英的脱除,局限性是存在二噁英从固相转移至气相,通常集成其他气相二噁英降解技术,如催化氧化等技术,可实现气相二噁英的高效降解,能耗及投资成本相对较低。并对飞灰中二噁英未来的降解技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飞灰二噁英解毒技术的实用研究提供理论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4.
垃圾焚烧电厂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特别是会产生渗滤液、酸性气体、二噁英、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在此针对各污染因子提出了现阶段先进的污染防治措施,并对今后可进一步发展的污染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垃圾焚烧系统中二噁英类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垃圾焚烧是城市中二噁英类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如何控制焚烧二噁英类的形成和排放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了垃圾焚烧过程中二噁英类的三种形成途径:原始垃圾中存在二噁英类、从头合成、前体物形成。并且进一步分析了二噁英类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反应物、反应表面、催化剂、温度、烟气环境、氯源、水分),从而为二噁英类的形成和排放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中的气体污染与防治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本文介绍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产筘的PCDD/Fs及HCl的危害、生成机理和防治措施,说明通过改善燃烧条件和采用干式烟气处理系统,PCDD/Fs及HCl的排放量完全可以降低到对环境无害的安全水平。考虑到我国垃圾的特点,新建垃圾焚厂以中直接焚原始垃圾的循环流化床焚烧炉为宜,这可最大限度地降低PCDD/FS和HCl的生成量,并降低投资成本。  相似文献   

7.
辐照处理垃圾焚烧烟气中二噁英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垃圾焚烧技术的推广,有效处理焚烧烟气中的有毒物质二噁英以达到工业排放标准是当下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分析辐照技术处理垃圾焚烧烟气中二噁英的反应动力学过程,基于Simulink仿真组件进行建模,研究反应环境中包括活性碳、氧气、水等物质的含量和电子束辐照剂量以及OH自由基浓度对二噁英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电子束辐照处理垃圾焚烧烟气中二噁英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小于57℃,电子束剂量控制在为6~10 kGy的范围,活性炭浓度尽量低(辐照前对活性炭进行处理),水的体积分数0.2%以上,同时需保证足够高的OH自由基浓度。  相似文献   

8.
二噁英的污染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二噁英的控制问题已经越采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二噁英的毒性、检测技术和控制手段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以此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城市垃圾焚烧发电能够提高废弃物的利用效率,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垃圾焚烧后将会产生一些物质,如酸性气体、二恶英、重金属等飞尘,如果这些物质得不到合理的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本文主要介绍了垃圾焚烧发电中的飞尘物质及其产生的机理,并且介绍了有效控制垃圾焚烧所产生二次污染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中二噁英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国生活垃圾焚烧事业的蓬勃发展,垃圾焚烧过程产生的二噁英问题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选择合适的控制技术手段来使二噁英的排放达到国家标准,是垃圾焚烧厂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垃圾预处理、炉内燃烧、尾部烟道、烟气净化及飞灰稳定化五个方面综述并总结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中二噁英控制技术研究应用进展,并提出了今后二噁英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二噁的毒性及其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并就在垃圾焚烧中如何控制二噁(口英)的产生及焚烧后残渣、飞灰的处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固体废物焚烧二恶英的生成机制及其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固体废物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的生成机制及其控制技术,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国情,提出了二恶英的污染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3.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建立以环境、经济和技术为一级指标的3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初步筛选出的双布袋活性炭吸附技术、硫及硫化合物抑制技术和硫及硫化合物抑制技术+活性炭固定床反应器技术等10项垃圾焚烧烟气中二(口恶)英控制技术或技术组合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硫及硫化合物抑制技术+活性炭固定床反应器技术组合综合得分最高(0.4831),为目前垃圾焚烧烟气中二(口恶)英最佳控制技术.鉴于目前我国部分农村生活垃圾焚烧炉烟气中二(口恶)英排放不达标的情况,建议分布于农村的小型垃圾焚烧炉优先考虑采用此技术组合.我国各地区的垃圾焚烧企业可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规模、炉型和工艺等实际情况,采用本文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进行控制技术评估,筛选出适合本企业的最佳二(口恶)英控制技术,以有效控制我国垃圾焚烧二(口恶)英排放.  相似文献   

14.
由于城市固体垃圾的复杂多变性及不确定性,难以实现对垃圾的充分燃烧,常因控制不当而产生二次污染。针对二次污染控制问题,文章采用变频调速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相结合,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满足垃圾焚烧对空(气)燃(料)比的严格需要,有效保证了垃圾的充分燃烧,减少了烟气对大气环境的二次污染。在讨论城市固体垃圾特性基础上,分析了二次污染产生的条件,探讨了优化燃烧过程的控制策略、风量调节方式、系统构架及相关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固体废物焚烧中二噁英控制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焚烧是解决固体废物污染的1种较有效的方法,但是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噁英会对环境造成危害.阐述了二噁英的危害和在固体废物焚烧中的产生途径.从燃烧前、燃烧中、燃烧后3个阶段.论述了二噁英的污染控制技术.提出了控制二噁英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自1977年于垃圾焚烧厂的燃烧灰尘中发现二口恶英以来,二口恶英的去除、控制技术始终是技术领域的关注焦点。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揭示了二口恶英的主要形成机制,但尚未有报道针对性的对二口恶英合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减排措施进行全面探讨。故文章将对垃圾焚烧过程中二口恶英的生成机制,燃烧条件控制、卤素和金属元素等因素对二口恶英合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分析及控制手段等各方面进行了阐述,为二口恶英的减排控制提供借鉴和指导,并为最大限度减少二口恶英的形成,及提高去除效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二噁英是一类含氧芳香族化合物,具有生物毒性,被称为“世纪之毒”.文章简述了二噁英污染源企业及主要排放源,重点介绍了废弃物焚烧行业二噁英排放现状与历年排放趋势,根据2012年-2014年实际监测数据计算了二噁英废气排放因子,并进行了修正.修正结果显示,近年来废弃物焚烧企业落实规范化管理和污染治理设施改造的推进使得修正排放因子远低于原排放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废弃物焚烧行业二噁英排放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情况和重要性。分析了原子吸收光度法(包括石墨炉法)与ICP-AES(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法,极谱法在分析元素时各自的优缺点,又从目前环境监测的角度阐述了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度计的重要性与现实性。分析了原子吸收分光广度计在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子吸收分光广度法分析中常出现的问题(从仪器、方法角度分别讲述)。并提出了原子吸收分光度计要进一步应适应环境监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垃圾焚烧过程中的烟气污染及其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平  程建光  陈俊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5):116-118,133
在焚烧法被广泛应用于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同时,焚烧过程中形成的二次污染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垃圾焚烧污染物存在形式及数量与焚烧条件和净化系统密切相关.介绍了垃圾焚烧中酸性气体、重金属、二恶英等烟气污染物的形成与危害,并阐述了对各类污染物生成和排放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