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凯  杨春风  孙境求  李静  胡承志 《环境科学》2016,37(11):4255-4260
本研究通过调节电絮凝工艺参数来实现对絮体形态的调控,进而达到减缓膜污染的目的.主要考察了电流密度、初始pH、初始电导率对絮体性质以及膜通量的影响,并解析了超滤膜对不同形貌结构絮体的膜污染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电絮凝减缓膜污染的关键是在膜表面形成疏松多孔的滤饼层,电絮凝-超滤(electrocoagulation-ultrafiltration,EC-UF)工艺不但能够有效地减缓膜污染,而且还极大提升了出水水质.增加电流密度,以及在pH中性水质条件下,EC-UF工艺中膜通量保持更高.j=20 A·m~(-2)、初始pH=7、初始电导率=1 000μS·cm~(-1),EC-UF工艺对水中的腐殖酸(humic acid,HA)去除率为97%,平衡阶段归一化通量J/J0达到81%.  相似文献   

2.
直接超滤和混凝-超滤组合工艺的膜污染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滤饼层过滤模型和膜孔窄化模型,结合国产中空纤维超滤膜对提取的天然腐植酸进行直接超滤和混凝-超滤2种工艺的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混凝预处理基本消除了膜孔污染,并且大大降低了膜表面滤饼层污染阻力,从而使超滤保持高渗透通量。另外,与原水直接超滤相比,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对溶解性天然有机物的去除率较高,DOC去除率从28%提高到53%,UV254去除率从40%提高到78%。  相似文献   

3.
电絮凝污泥调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污泥预处理技术,具有破解污泥絮体、溶出胞外聚合物、改变污泥颗粒结构等作用,是实现后端污泥稳定化和减量化的有效手段.本研究比较了传统化学絮凝与电絮凝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深入分析了调理过程对污泥过滤性能、EPS组分和絮体结构的改变,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了电絮凝操作条件.结果表明,以...  相似文献   

4.
介绍西柏坡电厂超滤系统的原水特点、工艺流程、设计参数和运行情况,重点对采用碱性氧化剂溶液对UF装置进行清洗的工艺进行了介绍,恢复了膜的性能,延长了膜的使用寿命,以期对其他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混凝对膜污染的防止作用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32  
研究了混凝改善膜通量和防止膜污染的效果 .结果表明 :直接过滤原水的情况下 ,反冲洗后的膜通量恢复仅为初始通量的40% ;而投加了混凝剂 4mg/L和10mg/L(以Al计 )后 ,反冲洗后的通量得到了完全的恢复 .混凝防止膜污染取决于过滤过程在膜表面形成的滤饼层的性能 .在过滤混凝液的情况下 ,混凝能在膜表面形成滤饼层 ,从而有效地防止膜污染 ,而过滤上清液的情况下 ,无法为混凝去除的中性亲水性的有机物沉积在膜表面 ,造成膜污染 .  相似文献   

6.
贺裕鹏  王学文  李世军 《环境工程》2013,(Z1):14-15,174
利用微絮凝超滤组合技术处理某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结果表明:各主要污染物指标优于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并能满足反渗透进水水质要求;采用微絮凝代替传统的絮凝方法节省了絮凝剂;同时结合不断向膜组件曝气以及膜清洗等措施控制膜污染,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针对超滤处理微污染地表水时产生的膜污染,利用电镜扫描和能谱技术分析其膜丝内表面污染物的组份,并考察了几种化学清洗剂对污染膜的清洗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膜丝内表面的污染层是由有机物、微生物和无机物组成,其中有机物覆盖着无机物,以有机污染为主;膜清洗宜先碱洗后酸洗;单一清洗剂中NaOH、NaC1O和H2O2均有较好的清洗效果,但并不能使膜通量完全恢复,而复合清洗剂H2O2+柠檬酸具有显著的清洗效果,膜通量恢复率高达98%。  相似文献   

8.
混凝处理防止膜污染的作用与机理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通过膜过滤混凝上清液的方法 ,并比较膜进水和透过水中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变化 ,探讨了混凝防止膜污染的作用和机理 .结果表明 ,相对分子质量大于 10 0 0的有机物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因素 ,而相对分子质量小于 10 0 0的有机物对膜污染的影响较小 .尽管混凝能有效地去除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有机物 ,但混凝防止膜污染的效果与其投加量有密切的关系 .较低的混凝投加量 (2 5mg·L- 1 )防止膜污染的效果较差 ,较大的投加量 (>5 0mg·L- 1 )防止膜污染的效果较好 .UV2 54能更好地反映有机物对膜污染的影响程度 ,如何有效地去除这类有机物是防止膜污染的关键 .混凝防止膜污染的效果与去除相对分子质量大于 10 0 0的UV2 54的程度密切相关 .试验结果表明 ,混凝去除这类有机物的效果达到 5 0 %时 ,可有效地防止膜污染  相似文献   

9.
以硫酸铝[Al_2(SO_4)_3·18H_2O]为絮凝剂,腐殖酸(humic acid,HA)和高岭土(Kaolin)水溶液为原水,研究微絮凝过程产生的不同絮体形态,对自制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过滤过程的影响.主要考察了微絮凝过程中絮体的特性(粒径大小及分布,分形维数)以及不同条件下形成的絮体形态对膜通量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污染膜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并测定了PVDF膜与有机污染物之间黏附力大小,来解析不同絮体形态对超滤膜的膜污染影响机制.结果表明,Al~(3+)以电性中和作用水解去除有机物,随着絮凝剂投加量的增加,絮体粒径不断增大,絮体的分形维数减小.膜通量衰减速率与絮体的粒径呈负相关,絮体粒径越大,膜通量衰减速率越小,超滤过程中形成的滤饼层越疏松,同时,较小分形维数的絮体引起的膜污染较轻,其膜通量恢复率也较高.PVDF-有机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与运行初期相应污染膜通量衰减速率呈正相关.当Al~(3+)投加量为5 mg·L~(-1),初始pH=7时,HA去除率为96.7%,膜通量衰减最小,通量恢复率达到88%.  相似文献   

10.
化学生物絮凝工艺水质修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污水化学生物絮凝处理工艺用于上海合流污水试验的典型工况 ,分析了此工艺和化学絮凝工艺在水质修复方面的差别 ,讨论了加药点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化学生物絮凝处理工艺优于化学絮凝工艺。  相似文献   

11.
UF膜与混凝粉末活性炭联用处理微污染原水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采用混凝、粉末活性炭和UF膜分离的联用技术对黄浦江原水进行试验 ,结果表明 ,混凝、粉末活性炭可有效地去除溶解性有机物 .混凝处理主要去除大分子量的有机物 ,粉末活性炭主要去除低分子量的有机物 .混凝、粉末活性炭还能有效地去除三氯甲烷生成潜能 (THMFP) ,对于低分子量的THMFP ,混凝去除效果很差 ,而粉末活性炭去除很好 .试验还表明 ,混凝、粉末活性炭还可大大降低膜的滤饼层阻力 ,当混凝剂投加量为 4mg/L时 ,膜的滤饼层阻力最小 .  相似文献   

12.
吸附-超滤工艺用于饮用水除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娟  杨宏伟  何崇  祝万鹏 《环境科学研究》2009,22(11):1346-1351
采用吸附-超滤工艺进行饮用水除氟的试验研究,试验在恒流条件下进行,重点考察吸附剂粒径、膜区曝气量和回流量对除氟效果和膜污染的影响. 结果表明,粉末状的活性氧化铝较颗粒状吸附容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膜通量为150 mL/min,反冲周期为6 h,反冲时间为2 min,反冲流量为150 mL/min,原水ρ(氟)为2 mg/L,活性氧化铝投加量为0.1 g/L的条件下,选取活性氧化铝粒径为0.050~0.074 mm,膜区不曝气,沉淀区与反应区间的回流比为0.5(对应的回流量为4.5  L/h),可获得较好的除氟效果,并能有效地控制膜污染,使该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聚合氯化铝混凝与超滤膜联用技术净化微污染水,考察该工艺净化COD、氯离子、浊度和铁离子的效果。结果表明,该工艺运行稳定,出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2001),混凝+超滤联用技术不仅能有效地净化有机物、浊度,对铁离子和氯离子也有较好的净化效果,且出水中悬浮物、细菌和大肠菌群数未检测出。  相似文献   

14.
臭氧/混凝预处理工艺降低膜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亚丽  董秉直  高乃云 《环境科学》2010,31(7):1516-1519
采用臭氧和混凝工艺分别处理黄浦江原水后进行MF膜过滤试验,考察2种预处理工艺对有机物的作用,进而考察其对MF膜过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预处理工艺都存在一个使膜污染下降率达到最大的最佳投药量.2种预处理工艺中,混凝降低膜污染的效果要好于臭氧,这主要与2种预处理工艺所去除的有机物性质有关.黄浦江水中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3×103~5×103范围内,膜化学清洗液的分析表明造成膜污染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4.5×103附近,臭氧对相对分子质量在3×103附近的有机物去除效果较好,而混凝主要去除5×103附近的较大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机物,因而混凝对这部分污染膜物质的去除效果要好于臭氧,从而有效降低了膜污染.  相似文献   

15.
混凝预处理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董秉直  王洪武  冯晶  李伟英 《环境科学》2008,29(10):2783-2787
为探讨混凝预处理对改善超滤膜过滤通量的效果.试验采用了4种具有不同亲疏水性的水样,着重探讨混凝对有机物的疏水性和亲水性组分的去除效果以及所带来的通量改善.试验结果表明,超滤膜直接过滤原水时,4种水样的有机物截留率在12%~20%,但其中的疏水性组分均超过了50%,说明膜倾向于截留疏水性有机物.投加25 mg/L的混凝剂,4种水样的有机物去除率在12%~28%,投加量增加至100 mg/L,去除率也相应增加至25%~38%,但其中的疏水性组分均占50%以上.混凝预处理均可有效提高通量.对有机物各组分的分析表明,膜处理混凝预处理水时,主要截留亲水性组分,这是由于混凝可有效去除疏水性组分的缘故.由此也可得出结论.超滤膜的通量下降主要是由疏水性有机物引起的,亲水性组分对通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混凝-超滤联用技术制备自来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混凝+超滤联用技术以苏州太湖水为原水进行制备自来水的实验。结果表明,投加混凝剂能够有效降低中空纤维膜表面的污染,采用气压水反洗技术系统跨膜压差能够有效恢复,常规化学清洗能有效清除膜表面的污染物,长时间运行后膜丝完整性良好,无"断丝"现象。混凝+超滤联用能有效去除原水中的各种污染物,浊度去除率99.5%以上,TOC去除率45%~50%,UV254去除率43%~45%,总铁去除率90%以上,水的利用率在87%左右。产水水质达到或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5。  相似文献   

17.
王博东  薛文静  吕永涛  苗瑞  马百文 《环境科学》2019,40(11):4996-5001
微塑料作为新型污染物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微塑料在饮用水源地逐渐检出,亟需了解当前水处理工艺对其去除效能与机制.随着膜法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短流程膜工艺以其占地面积小、去污效能高成为重要研究方向.因此,考察了微塑料对短流程膜工艺尤其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塑料混凝前后,滤饼层始终是引起膜污染的关键诱因.超滤膜由于孔径小(d 0. 1μm),微塑料(d 5 mm)本身不会引起严重膜污染.然而,与铁盐混凝后,由于絮体的存在使得滤饼层相对疏松,但随着混凝剂投量增加,小粒径微塑料容易进入絮体形成的网络空间,形成致密滤饼层,严重加剧膜污染.pH 7. 0时0. 1 mmol·L~(-1)和0. 9 mmol·L~(-1)FeCl_3·6H_2O水解絮体导致的膜比通量分别为0. 82和0. 76.然而,0. 1 g小粒径微塑料(d 0. 5 mm)分别与0. 1 mmol·L~(-1)和0. 9 mmol·L~(-1)FeCl_3·6H_2O混凝后导致的膜比通量分别降低至0. 76和0. 62.此外,水环境中微塑料多呈负电.与碱性环境相比,氯化铁水解絮体在酸性环境中呈正电且粒径较小,微塑料容易被絮体吸附、捕获,进而形成相对致密滤饼层,引起严重膜污染.pH 6. 0和8. 0时,0. 1 g小粒径微塑料(d 0. 5 mm)与0. 3 mmol·L~(-1)FeCl_3·6H_2O混凝后膜比通量分别为0. 55和0. 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