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防灾博览》2005,(3):5-6
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海城地震纪念碑落成典礼,庆祝海城地震成功预报30周年。首先,我代表中国地震局,向为海城地震成功预报和抗击地震灾害作出贡献的各级政府和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多年来为防震减灾事业作出贡献的地震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  相似文献   

2.
《防灾博览》2005,(3):6-6
(本刊讯)2005年5月20日,中国地震局、辽宁省人民政府在辽宁省鞍山市召开了“海城地震3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举行了海城地震纪念碑落成典礼,以纪念海城地震成功预报30周年。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求是     
本期《防灾博览》编发之际,正值中国地震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刚刚联合召开海城地震成功预报30周年纪念大会,并树立了海城地震纪念碑。  相似文献   

4.
1.锁定目标:海城——营口 (接上期) 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震中位于海城县岔沟公社(现岔沟镇),震源深度12公里,震区范围16个市县,城镇房屋毁坏580多万平方米,农村民房毁坏90余万间……然而,这是一次成功的预报,令世界瞩目.  相似文献   

5.
<正>溅着血泪的生存与毁灭的悲壮史诗石破天惊的大自然与人类命运的交响曲!第三章海城,震撼世界的奇迹撰文/马泰泉1.锁定目标:海城—营口(接上期)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震中位于海城县岔沟公社(现岔沟镇),震源深度12公里,震区范围16个市县,城镇房屋毁坏580多万平方米,农村民房毁坏90余万间……然而,这是一次成功的预报,令世界瞩目。  相似文献   

6.
防震减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群测群防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特色,群众业余测报组织通过观察地下水、气体和动植物等地震异常现象为专业地震部门进行短临预报提供参考资料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传统,并曾经为1975年海城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实践证明,群测群防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7.
正溅着血泪的生存与毁灭的悲壮史诗石破天惊的大自然与人类命运的交响曲!(接上期)3.对灾害的无知,比灾难更可怕纵观中国地震史,给人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大震大灾,小震小灾。而中国地震预报40年探索,使人们这个记忆有所改观:有了较为成功的预测预报震例和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收到了"大震小灾"的效果,如海城、松潘、孟连等地震,作为范例在本书中都有记述。  相似文献   

8.
理性看待地震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全球一些地震研究先进的国家开展了有计划的地震预报研究.数十年来,地震预报研究工作历程艰难,路途坎坷,对地震能否预报的争论也一直伴随着地震预报研究工作没有停止过.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成功预报,让人们欣喜雀跃,以为大功告成,但一年后的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的惨烈后果,给地震工作者当头一棒.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满怀激情翻开2005年的日历时,不经意地发现已进入海城地震成功预报30周年的门槛,令人们不能忘怀的是,当1975年2月4日7.3级地震强烈震撼着辽南大地时,面对灾区到处房倒屋塌的悲凉景象,震区人民并没有气馁,而是满怀豪情地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描绘更为美好的建设蓝图。这种生动场面的出现是因为震前有了较为准确的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0.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李贵鲜8月底至9月初在辽宁省营口、鞍山、沈阳等地进行了灾害防御工作调研。此次调研的重点是地震工作。李贵鲜副主席一行考察了 1999年 11月 29日岫岩 5.4级地震灾区,观摩了鞍钢、鞍山市卫生系统及沈阳机动通信局等单位的应急演习,与辽宁省和鞍山市的主要领导举行了座谈。他充分肯定了地震工作者对 1975年 2月 4日海城 7.3级和 1999年 11月 29 日岫岩5.4级地震的成功预报,要求他们进一步从科学上进行总结,再接再厉。调研中,李贵鲜副主席一再强调灾害防御的重要…  相似文献   

11.
地震预报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1949年,前苏联政府开始资助地震预报,于1953年在塔吉克加尔姆地区建立实验场,为国际地震预报研究奠定基础。1956年,中国在12年科技长期规划中提出地震预测研究计划。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震的发生揭开了我国地震预报研究工作新篇章。接着是积累了海城地震预报经验的同时却未能对唐山地震做出短临预报,使人们认识到预报经验总是有局限性的,实现地震预报有其艰苦性。从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地震事业更是长足进展,建立了现代化的观测台网和数据传输系统;  相似文献   

12.
冯锐  肖莉 《防灾博览》2003,(6):26-27
“小的闹,大的到”。至今是临震预报中最被重视的依据之一。提起这个谚语,中国地震学者实在跟它有着难以忘怀的情结。那是1975年的年初: 镜头一 2月1—2日,从未发生过地震的海城地区,突然出现了8次小地震,震级小到只有在微震仪器上才能频频闪现,居民浑然不觉。 镜头二 2月3日,连续发生61次小地震;2月4日,地震发生的次数达459次,且集中在海城县的英落、岔沟一带,震级达4.7级,居民有感,出现惊恐紧张情绪,牲畜和鹿群开始乱跑乱撞…… 镜头三 2月4日中午过后,地震活动突然停  相似文献   

13.
在海城-岫岩5.6级地震中,震中区遭受到7度地震破坏,同时震区又遭受多次强余震,总直接经济损失8488.8万元,1629户房屋发生严重研究,5734人无家可归,由于震前进行了成功的预报,无人员伤亡发生。本次地震震区为农村,其中农村砖房大多数为基本完好和轻微破坏,而大量的石砌房屋则破坏较生,在重建家园中应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地震     
为了这段不能忘却的纪念,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本刊特连载著名军旅作家马泰泉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大地震》。这是作者历时六年之功,倾心完成的一部新中国成立以来所遭遇的几次最惨烈大地震的纪实文学作品。它真实记述了从人口稠密地区突发的邢台大地震,到成功预报堪称"世界奇迹"的海城大地震;从惨绝人寰的唐山大地震,到山崩地裂江河倒悬的汶川特大地震……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历史印证,每一段文字都让人訇然心动!其中揭秘的许多被岁月尘封的历史真相更令人深深震撼!同时它描述的不仅仅是中国地震预报40多年探索的艰辛历程和地震学家的坎坷命运,也不仅仅是人类意志与生命在大灾难大毁灭而前的渺小与脆弱,而且以广阔的视角展示地球、宇宙乃至天体运行的神奇造化和人类未解之谜,以真挚的悲悯情怀表达对大自然法则的敬畏,对牛命和尊严的礼赞!  相似文献   

15.
王雁林 《灾害学》2006,21(4):71-74
陕西省是我国地质灾害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2001~2005年陕西省发生的地质灾害成功预报实例的时空分布、类型规模等若干规律,并进一步讨论了地质灾害成功预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陕西省地质灾害成功预报的3种模式以及提高成功预报水平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1.谜一样的华北像一片凝固的海 海城地震预报成功,无疑给全国性的地震大恐慌打了一针安定剂.社会民众对地震工作者的信赖和期望值大大提高,称赞他们是生命一线的“哨兵”和“守护神”,令人景仰. 然而,这些“哨兵”和“守护神”们的欢欣鼓舞很快就消失了.他们几乎都被同一个问题困扰着:海城7.3级地震,是否标志着自邢台地震以来华北地震活动高潮期的结束?也就是说,海城地震之后,华北地区还有没有大震?华北地区,特别是“京津唐张”地区的地震形势是紧张了,还是缓和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1975年海城地震后山东地震工作队虚报的蓬莱地震为例,讨论了灾害心理对地震预报行为的影响.笔者在做了大量调查后,归纳和讨论了各不同层次人员的灾害心理,进而分析了它们相互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我们认为,在震前,群众的灾害心理产生的社会行为,会对科技人员和决策者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他们的预报决策心理发生倾斜,作出错误的判断.最后,文章提出了克服灾害心理对预报决策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地震分析预报工作技术指南的不足之处,列举了短临预报成功的震例,从科学技术上和组织管理上归纳了成功的经验,认为应该划分不同的地震预报职能。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着重是大形势的研究,提出大区域的趋势意见,作出2-3年或稍长时间的中期预报,以指导省局的短期预报;省局在全面分析判断本地区震情趋势的基础上,重点是作出3至6个月的短期预报,以指导地(市)地震局(办)的临震预报。临震预报的重点工作环节是在地(市)级地震机构,它是推广应用指南抓临震的基础单位,应该特别加强地(市)地震局(办)的临震应急机制的建设,并应用指南建立起适合当地的临震预报指标体系;实行上下、点面多层次相结合的预报机制,可望今后在短临预报中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9.
昭通地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及其减灾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观德 《灾害学》1998,13(1):50-52
阐述了昭通地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的由来与建立。该系统5a成功预报了11起滑坡泥石流灾害,419人幸免于难,预报成功率达58%。表明了在滑坡泥石流点多面广、灾情严重的地区建立预警系统是一条费省效宏的有效路子。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电磁辐射异常应用于200公里的中强地震短临预报并取得成功的一个典型实例总结。重点介绍1991年5月30日唐山陡河Ms5.2级地震短临预报意见的上报、地震三要素判据和预报效果。并对电磁辐射异常在中强地震前后的发展特点和预报时机的选择,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