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山东潍坊北部地区近十年来由于持续干旱和地下水超量开采以及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原因所带来的环境地质问题,并就如何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法律制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在于其“外部不经济性”;保护环境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法律体系在于构建环境经济法制制度、“命令和控制”措施以及宣传、教育手段等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由此,本文研究了我国环境经济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途径。  相似文献   

3.
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中国发展必然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履行环发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近20年来,我国立足基本国情,积极推进《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探索实践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了巨大努力,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我国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着新的挑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严峻,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把握全球绿色技术创新迸发的历史机遇,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和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促进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1)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经济发展是人类生存和进步所必要的,也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物质保证。消除贫困、发展经济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合理需要,国际社会应该作出切实努力,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债务、贸易、资金等领域面临的困难处境,促使其经济发展。同时,各国的经济发展应该实行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2)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但是经济发达国家负有更大责任。环境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过度消…  相似文献   

5.
对目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认知程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全球增温以及各种异常气候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越加关注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并一直努力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案。然而自《京都议定书》这份唯一的国际范围签署的旨在减缓温室气体的协议制定以来的10年时间。气候变化问题有增无减。没有得到实质改善。这不仅是科技水平和政策手段上的局限所至,更为根本的原因是现有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仍存在缺陷。全球气候变化长期被默认为“公地悲剧”的现象是一种典型的“冥王星现象”。这种认知上的缺陷导致了当前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方法难以行之有效。要找到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完善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6.
发展绿色经济、降低碳排放是国际社会和企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环境而推行的重要战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也已成为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新领域,各国都在加大对相关产业、技术发展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将是市场化控制碳减排必不可少的手段。目前,国内已成立多个碳排放权交易所,虽然企业间的碳排放权交易开展得风风火火,但总体上看,企业间的碳排放权交易还处于初期阶段。如何识别、评估与应对碳排放权交易相关风险是企业管理层和会计师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审计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目前已有的审计准则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碳排放权交易的风险评估程序,并从总体应对措施到具体审计程序和整体方案设计等方面提出风险管理的对策。基于此对未来碳排放权交易风险评估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相关环境准则的立体化发展,制订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准则内容的国际化的"三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1.“地球日”的产生“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美国的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人在美国发起的旨在唤起人们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而开展的宣传活动。这一天,美国有二千多万人举行集会、游行、讲演和其他活动,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美  相似文献   

8.
大气层是全球环境各组成部分中最活跃的一个部分。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异以及各种时空尺度的气象灾害如暴雨、台风、干旱、洪涝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人类活动可能导致的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广泛性、长远性和深刻性的影响。因此讨论可持续发展问题,须对提高社会防御气象灾害和适应、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问题予以特别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超越了一般环境问题的范畴,而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关系的重要考虑因素。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以及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进程的加快.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挑战。文章分析认为.要求主要发展中国家承诺减限排义务的压力与日俱增,而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些思考:(1)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准确把握国际谈判进程;(2)加快制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采取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力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暖;(3)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能力建设.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活动的能力;(4)充分利用国际合作机制,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水平与经济能力。  相似文献   

10.
云阳县生态危机的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树立人与延期共同,协调发展观念,建立合理的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详述了四川云阳县生态危机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保护环境,发展立体农业的合理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环境壁垒与我国环境和贸易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纵观全球经济贸易格局和环境问题特点,指出了环境壁垒是影响全球贸易和环境的重要因素,分析了环境壁垒产生的本质,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新形势下我国如何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贸易和环境政策。  相似文献   

12.
臭氧层破坏是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为了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认真分析本国消耗臭氧层物(ODS)的生产、消费现状,科学评估其发展趋势,提出削减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一般持续发展论(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持续发展的由来、概念、目标和战略要素。作者指出,持续发展的提出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进入新阶段;是既满足当代人和局部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和全球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包括一般持续发展论、全球持续性、区域持续性和部门持续性。作者认为,社会福利既包括人造产品也包括自然资本,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于促进社会福利的增长与公平分配,以及生态系统的持续性;而达到持续发展目标的战略要素则包括经济结构的生态现代化、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经济机制的生态现代化、实行有控制的人口转变以及反贫困。在目标和战略要素的论述中,作者提出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地区)应分别实行强持续性和弱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has been redefined since the 1990s.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reatening human security,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has become a new challenge 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national security problems caused by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on one han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on the other hand, are manifested in the conflicts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severely challenges the future de...  相似文献   

15.
全球系统研究的某些动向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扼要说明了当今全球系统研究的某些重要动向,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全球环境管理、历史环境变化及环境过程的综合研究,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全球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此外,就地理学工作者如何参与全球系统研究及地理学本身的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河西地区的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及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分析了河西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成因,认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人口压力破坏了干旱区复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机理,导致区域的水、土、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使区域生态环境劣变。对此,文章提出了河西地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近十几年来,长江源区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冰川退缩、湖泊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高寒草甸是长江源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在全球变化影响下,以耐低温寒冷的嵩草属(Kobresia)植物为建群种的高寒草甸将面临更严重的生态胁迫。以长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通用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模拟高寒草甸生物量、生产力和土壤有机质等的动态变化,并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沙漠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土地退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有效控制土地退化,迅速恢复和提高退化土地生产力,寻求一条可持久发展的土地利用途径,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当今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阐述了中国土地退化的现状、治理土地退化的成就及今后治理的对策和行动。  相似文献   

19.
Modern science is global.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which has been guided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by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cordingly, one might expect the standar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round the globe to have unified over the last 30 years. Yet environmental scientists from different nations and scientific schools have demonstrably dissimilar views on key environmental issues. This is the conclusion we reached after a series of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prominent American and Russian environmental scientists. The greates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perception of two global issues—stratospheric ozone depletion and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20.
In 1985, just over 30 years ago, the “ozone hole” made its appearance in the press as a truly global environmental threat.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issu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ozone hole” is also a remarkable metaphorical, visual, and imaginary construction.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y of the famous “ozone hole” from its birth within the astronomical communit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o its contemporary framing as a global environmental threat. The article provides evidence why metaphors constitute a valuable object of historically informed studies of scientific practice, and shows in particular how metaphorical landscapes shift over time, mapping at the same time larger soci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 The essay ends by showing how scientific images and metaphorical framings interact and how they shape scientific and popular discourse on nature, as well a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