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乍得某油田注水系统前期采用地下水,后期采用油田采出水和地下水混合水作为回注水。由于油田采出水和地下水含有钙、镁和钡等成垢盐类,溶解氧较高,存在硫酸盐还原菌(SRB)等微生物,容易引起注水系统中管道和设备的严重腐蚀。采用向注水系统中分别添加缓释阻垢剂、杀菌剂和脱氧剂,减少上述物质对注水系统的腐蚀。注水罐入口加入缓释阻垢剂和杀菌剂,注水罐出口加入脱氧剂。在本项目中采用有效容积1 000L的加药罐和流量100L/h的加药泵(1用1备)组合合成的加药撬装设备。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油田已建在用采出含油污水处理站的处理效果的评价,以及试验研究,确定了适合聚驱(包括高浓度)和三元复合驱采出含油污水处理的工艺技术,以"化学方法为主,物理方法为辅"阶段发展到以"物理方法为主,化学方法为辅"的创新性处理阶段。能够满足油田开发生产的需要,确保三次采油各种驱油地面配套采出水达到Q/SYDQ 0605—2006《大庆油田油藏水驱注水水质指标及分析方法》的要求而回注,减轻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3.
微波应用于油田采出水处理,具有辅助絮凝、杀菌、降低腐蚀的作用。实验表明:应用微波处理油田采出水,可使PAC(聚合氯化铝)加量减少20%、PAM(聚丙烯酰胺)减少30%,处理时间仅为常规工艺的1/4,微波处理60s可将采出水中的TGB(腐生菌)、FEB(铁细菌)、SRB(硫酸盐还原菌)杀死99%以上,与常规工艺相比,微波处理后水质腐蚀率可下降20%以上。  相似文献   

4.
纯化油田污水处理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纯化油田首站污水由于具有较高的矿化度和温度,同时含有未除干净的原油及大量的悬浮物,使污水变得异常复杂,结垢腐蚀严重,为此展开了纯化油田污水水质改性新技术研究。通过试验,结论为:水处理工艺用化学混凝、沉降分离过滤为好,对现有水处理流程改造少,能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条件,投入成本低。处理后的污水:含油≤8 mg/L,悬浮物≤3 mg/L,SRB ≤102,平均腐蚀率<0.076 mm/a。  相似文献   

5.
辽河油田是以稠油热采为主的油田,稠油热采所需的高温高压蒸气来源于热采注汽锅炉,对流段是稠油热采注汽锅炉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流段中,水将吸收大量的热量,但对流段积灰状况、清灰方式等严重影响锅炉热效率。通过分析稠油热采注汽锅炉清灰技术现状,研究安全高效的清灰方式,可以延长清灰周期、降低排烟温度、提高热采注汽锅炉的热效率、减少燃料用量、降低锅炉单耗,从而达到节能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广利联合站处理的污水,其矿化度高、pH值较低,污水中腐蚀性气体溶解氧、二氧化碳、硫化物和SRB的含量都超出了SY/T5329-94的标准,处理设备和管线被严重腐蚀。为此,用投加缓蚀剂的方法降低其腐蚀速度。由于结垢会降低污水缓蚀剂的处理效果,因而又投加阻垢剂提高阻垢效果;同时又实施了污水改性技术,使设备的腐蚀得到缓解。2002年平均腐蚀速度降低到0.0669 mm/a和0.0617 mm/a,达到部颁标准(≤0.076 mm/a)。现场设备和管线穿孔和报废率均有大幅度下降,初步达到了控制腐蚀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红山嘴油田于1990年投入注水开发,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注水水质不稳定、配伍性差,造成注水系统结垢严重,注水井井况恶化、检配合格率低,修井频繁。文章对稠油净化污水回注开展可行性评价研究和论证,实现了稠油净化污水回注红山嘴油田,对净化污水回注后储层伤害、腐蚀结垢趋势进行动态跟踪评价,确定了净化污水对注水指标的影响程度及影响因素。动态跟踪结果表明:净化污水回注后,红山嘴油田注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消除了注水系统的结垢问题,储层伤害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外排污水合理利用,可节约油田清水用量73万m~3/a,减少环保压力,为稠油净化污水回注技术储备和示范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河南油田采油一厂创新油田开发工艺,用注采系统产生的污泥做调剖剂回注,降低施工成本,截至10月底,增产原油300余吨,平均含水下降5个百分点,在污泥中淘金淘出了降本增效新路子,也为提高同类油藏原油采收率找到了主攻方向。 近年来,油田地下含水上升,制约了油田稳产。为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科研人员研制出以化学药剂调剖为主的综合治理技术,但受地层高温、高矿化度的影响,效果差,且施工成本高。与此同时,油田注采系统各个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污泥也越来越多,如何妥善处置避免其污染环境,又成为科研生产人员的新课题。在调剖工艺…  相似文献   

9.
中原文南油田文95块注水系统腐蚀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文南油田文95块注水系统的腐蚀状况及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注水管线随运行时间的延长穿孔次数明显增加,腐蚀类型主要是焊缝腐蚀,蚀孔多在管线底部。针对输送介质、材质、焊缝与结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注入水中C1-和S2-含量偏高,水体呈酸性,且含有大量的硫酸盐还原菌(SRB)和腐生菌(TGB),不均匀的结垢,焊接工艺质量差及管线材质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是造成管线腐蚀的重要原因。防治措施是提高文二联污水站水质达标率,采取内防腐,杜绝焊缝缺陷。  相似文献   

10.
中原油田明二污属含硫低浊度污水,处理后水主要用于回注。文章通过pH调节剂的优选、除硫剂优选并与絮凝药剂联合,对明二污含硫低浊度污水进行了絮凝处理。结果表明:当pH值为7.5、2#絮凝剂加量为50mg/L、有机絮凝剂加量为0.5mg/L、除硫剂加量为20mg/L时,处理后水中的悬浮物、总铁和含油量分别达到1.9mg/L、0.43mg/L和0mg/L;SRB、TGB均为102个/mL;腐蚀速率及结垢量分别降到0.062mm/a和1.9mg/L;污泥产生量降低到0.23~0.26mg/L;在90℃时的结垢量由地层水的23.3mg/L降低到1.9mg/L,处理后的水达到中原油田回注水的水质标准,并且水质稳定。  相似文献   

11.
选取牙哈凝析气田输送管20g钢、X65、16Mn、22Cr及油井管P110、N80、13Cr共7种材料,采用高温高压试验装置(美国Cortest公司生产的动态高压釜)进行模拟腐蚀试验,了解管材腐蚀的主要原因、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规律。结果表明7种材料中22Cr耐腐蚀性最好,其次为13Cr,油井管材料N80耐腐蚀性好于P110,集输管线材料16Mn及20g钢耐腐蚀性基本相当,X65稍好于两者;H_2S对材料的耐腐蚀性有一定影响,20g钢、X65、N80、P110、13Cr对CO_2的腐蚀敏感程度较H2S低,系统中单纯含CO_2时,5种碳钢材料腐蚀速率相差较小,而当系统中仅含H_2S时,5种碳钢材料的腐蚀速率相差较大。当系统中同时含有H_2S和CO2时,7种材料的腐蚀速率显著增加;除22Cr及13Cr外,16Mn、X65、20g钢均不适合在牙哈凝析气田地面管线集输环境中直接使用,需要采取一定的防腐措施后才可应用。  相似文献   

12.
浙江油田管5井区块属于低渗透区块,油田开发过程中产出水悬浮物(SS)、硫酸盐还原菌(SRB)、腐生菌(TGB)等指标严重超标。未经处理的油田污水如果直接注入到地层中,注入水中的悬浮颗粒会伤害油层的渗透率,导致注水井的吸水能力降低和油井产能下降,从而影响开发效果。因而,对其油田产出水采用内压式中空纤维超滤工艺处理。文章介绍了注水处理工艺及流程,结果表明:超滤工艺出水水质:SS为0.25mg/L,SRB菌数为0,铁细菌数为17个/mL,腐生菌数0,相关水质指标符合《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SY/T5329-94)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回注是我国海上油田生产水处置的常用措施,减少了海洋环境的污染,但也面临着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制度不清晰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海上油田生产水回注监管体系、明确监管制度对环境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梳理我国与美国生产水回注监管体系,分析对比二者的差异,表明:美国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回注监管体系,并明确了油气行业回注井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制度;我国海上油田生产水回注在法律法规、技术要求和监管体系较美国存在一些不足;针对我国海上油田生产水回注法律法规、技术要求和监管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对海上油田生产水回注的环评、许可、报告、监测、审查一系列监管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海上油田生产水回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硫酸盐还原菌等的恶性繁殖使油田生产管线设施腐蚀破坏、结垢堵塞,注入地层后对油层造成伤害。研究发现,塔中油田联合站水体可检测SRB菌数高达2.5×104个/mL,注水管垢含FeS高达29.8%,属硫酸盐还原菌恶性繁殖代谢产物。塔中油田水系统各主要环节中硫酸盐还原菌和硫化氢含量与油田水处理工艺特点密切相关,其中塔中油田联合站完全密闭的水处理压力流程是造成该站硫酸盐还原菌恶性繁殖的主要原因。实验表明,前端适度曝氧、添加H2O2等氧化性杀菌剂和300mg/L冲击式加药等都是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油气田污水资源化处理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田开发后期,采出液将进入高含水、高腐蚀期。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油田污水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污水资源化可采取如下策略采用阴极保护法,以延缓铁质处理罐的使用寿命;应用非金属管材技术,增强管线的耐腐蚀性;加强生产助剂研究,减少二次污染;改进工艺,提高系统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为了降低采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量,对“降低采油污水处理中污泥产生量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在采油一厂文一污水站进行了为期66天的现场实验。结果表明,降低采油污水处理污泥产生量技术通过化学反应将污水中的部分离子转变为对污水净化有用的组分,并通过控制污水中的氧含量、pH及离子平衡,达到去除水中悬浮物、控制腐蚀、维持水中离子平衡的目的。当复合碱按600 mg/L加入并使系统的pH值控制在7.0~7.3且絮凝剂、助凝剂加入浓度分别为150 mg/L、100 mg/L时,污水的pH、含油量、总铁、悬浮物由处理前的6.0、109 mg/L、13.5 mg/L、78 mg/L下降为7.0、0、0~0.42、1~2,滤膜系数为35;污水腐蚀速率为0.0691 mm/a;处理后水中SRB、TGB含量分别为0、101个/mL;经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等单位监测和技术评价证实,处理后污水与地层水配伍性良好,对地层不伤害,所产生污泥可初步用做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17.
新疆油田采出水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近几年新疆油田研究成功对采出水的处理技术,根据油田采出水水质特点、水处理药剂的反应机理、水处理药剂与原水的混合机理、絮体长大的机理及絮体沉淀的机理,采用了稠油污水微涡旋处理技术,高效水质净化与稳定技术等,处理后的污水又用于回注,降低了运行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8.
针对废水回用作循环冷却水的方案提供可行性研究。根据现场废水的的水质状况,选取HPAA和锌盐复合配方的缓蚀剂进行缓蚀实验。结果表明:在合适的药剂浓度下,可以将碳钢片的腐蚀速率控制在0.125mm/a以下,有效解决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腐蚀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气田采出水的水量小、含盐量高,回注通常是更适合的环境处置方案。回注的主要环境风险是井筒内腐蚀造成泄漏后的土壤、地下水污染。文章在分析气田采出水水量、水质和污染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了回注处置井的目标构造选择方法,提出地下水污染最关键控制参数是注水静水压力低于"可利用地下水"的低水位(高度)以保证下方注入水不会上侵,回注处置目的层必须位于可能的饮用水源之下并有可靠的隔离层;提出井筒必须具有连续完整性,以保持注水构造与可能饮用水源的隔离;同时提出相应的检测/运行管理需求和控制措施,即可采用模型预测、检测、试验等方法分析采出水的腐蚀、结垢特性,通过投加适当的缓蚀剂、阻垢剂、杀菌剂等措施控制井筒腐蚀/结垢,为气田采出水回注环境风险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开展CO2/H2S共存条件下的腐蚀机理、腐蚀影响因素以及控制CO2/H2S共存腐蚀的缓蚀剂等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有必要对CO2/H2S共存环境中的金属腐蚀行为及规律、二者对钢材腐蚀的协同作用和交互影响、金属表面腐蚀产物膜对金属基体的保护性能、腐蚀影响因素的主要方面以及控制腐蚀的缓蚀技术、特别是缓蚀剂的合成及缓蚀机理等进行先导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