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有助于探测和评价油气藏的新概念显然是重要的,因而重温一下主要烃源形成的条件和其后的运移以及油储的保存,有助于了解它们与地球表面运动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 有机质的沉积 烃运移的能力和它们复杂的化学性质把问题复杂化了,但是人们通常认为它们是有机成因的,石油主要来自于动物蛋白质,而气则包含一些植物成分。年龄约为10~7年的油源几乎完全是三角洲相而且它们的  相似文献   

2.
干洛根的鉴定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例如H/C和O/C比,氧化降解,物理化学方法和分步热解气相色谱法。所有这些方法以及其它的方法都用来探讨过关于干洛根的形成和演化的假说。另外,热解法还被用来评价油源岩。本报告谈到了从油源岩中抽提出的沥青的原生性问题,以此来确认或否定油  相似文献   

3.
我们现在对导致油气形成有经济价值的聚集的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解,可以简化成简单的准则和公式,石油地质工作者就能在钻探之前用地球化学估计输送到圈闭中的油气体积和成分。在大多数沉积盆地中,油在120—150℃之间从油源岩中排出,而大多数气和凝析油在150—230℃之间释放。当油源岩的初期产量超过10kg/t时,油的排出效率为60—90%。排出的油和气以被流体位能梯度所驱动的富油相形式运移。在水平有效渗透率大于1md的地层中,油和气大多数沿倾向横着向上运移。在渗透率低的岩石中,石油流体沿着将它和高渗透横向运油层隔开的阻力最小的通道(即渗透性最好或最薄的地层)垂直向上或向下运移。留在运移通道内的石油的剩余饱和度与百分之几的孔隙度不相上下。油源岩的地球化学分析可帮助人们确定在石油远景区储油区中排出的石油流体的产量和组成。根据石油流体的相关系和密度,可将这些流体质量转换成体积。对可能运移石油的岩石总体积和构成运移通道的岩石的平均孔隙度进行估算,便有可能估算出运移损失。这些损失限制了石油流体离开成熟油源岩的运移范围和在远景区聚集的剩余石油的体积。  相似文献   

4.
甾萜烷和多环芳烃在风化溢油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成熟度各异的原油样品进行风化模拟实验,并对实验产物进行GC-MS分析,最后对甾烷、萜烷和多环芳烃进行风化溢油鉴定的可行性、原理、常用指标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不同油中同一甾烷、萜烷和芳烃生物标志化合物比值参数量值间有显著性差异;对相同油的风化和未风化样品而言,同一萜烷和甾烷比值参数的变异系数通常小于15%;同一烷基化多环芳烃的特征比值参数变异系数为6.51%~17.68%,而成熟度指标变异系数通常小于8%。甾萜烷和多环芳烃可以作为风化溢油鉴别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包气带水、气和油三相相对渗透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相相对渗透率对于油在土壤中运移规律的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多相流动的角度分析并总结了三相相对渗透率的理论研究、模型研究以及实验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在讨论已有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6.
分析总结了稳定同位素资料在判识天然气成因类型、确定干酪根母质来源、进行油 /气 /源对比、追索油气二次运移路线、探讨有机质的热演化规律、分析油气的次生变化以及油气混层开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并介绍了稳定同位素应用于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固体石油沥青(“运移沥青”)常呈分散状产于岩石中。与大多数煤的原生显微组分不同的是,这种沥青是次生显微组分,并且是无定形的;其形态取决于它们所占有的空腔的形状。 运移沥青可划分为如下几种:地蜡、地沥青、硬沥青、辉沥青、脆沥青、韧沥青、黑沥青、浅变质英普逊焦沥青、中变质英普逊焦沥青和深变质英普逊焦沥青。用于进行运移沥青光性分析的参数有反射率、荧光强度和显微溶解度。 颜色、反射率、荧光强度、显微溶解度、各向同性/各向异性、溶解度、软化点和密度,在一定程度上是表征运移沥青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分析的重要参数;化学参数是挥发物含量、元素含量和烃类型。 运移沥青的演化,开始于镜质组反射率约为0.35—0.60%的生油窗的顶部。微生物,如藻类,是微石油脑(micronaphtha)的可能生油物质。地沥青与韧沥青的某些性质均表明,歧化作用在运移沥青的演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温度是运移沥青在成岩作用、退化作用和浅层变质作用期间转变的最重要的参数。反射率大于~0.7%的脆沥青和黑沥青转变为浅变质、中变质和深变质英普逊焦沥青。 运移沥青可能因风化作用而改变,尤其是氧含量会增加。运移沥青,尤其是英普逊焦沥青受到严重风化时可能会产生典型的风化裂隙。严重风化的运移沥青(“含沥青岩”),已  相似文献   

8.
针对鄂尔多斯黄土塬地区CO2驱油封存项目的监测需求,在综合辨识黄土塬地区地下水潜在的CO2泄漏特征,剖析CO2泄漏进入地下含水层后的空间运移及时间响应特征的基础上,结合CO2驱油封存过程,建立了1套面向黄土塬地区CO2驱油封存CO2泄漏的全时空立体化地下水监测体系。研究表明:受地形地貌及土壤特点影响,黄土塬地区驱油封存的CO2具有盖层突破、井筒侧漏、降雨反渗和地表径流补给的多源泄漏特征;CO2泄漏进入地下含水层后具有纵向快速运移扩散、横向四周缓慢扩散并随地下水向下游运移的空间运移特征和CO2浓度、电导率等指标上升,pH值下降以及Ca2+、Mg2+离子浓度先上升后下降的时间响应特征。基于上述特征所建立的监测体系可为该区域CO2驱油封存示范项目的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晚石炭世-二叠纪沉积岩中的煤储量占世界之首。这些煤产出并释放出天然气,但油的生成量却很小,比较起来,诸如在中国、澳大利亚、美国、阿根廷、委内瑞拉及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湖、河、三角洲及半咸水沉积物中沉积的有机质,已产出大量蜡质油,另外,在世界范围的三角洲地区,还产有天然气及凝析油。为何在沉积物中呈浸染状分布的陆相有机质所产出的油比仍属于陆相沉积的石炭纪-二叠纪煤层产出的油多?答案似乎在于氢含量及运移的难易程度上。当有机质和煤的氢含量比碳含量高时即可成油,氢含量低于碳含量时则主要生成天然气。世界上大多数煤的氢含量都很低,而呈浸染状分布在沉积物中的陆源有机质,其氢含量都很高,因而后者能生成较多的油。此外,与沉积岩中浸染状干酪根相此,油、气更易吸附在煤上,这就使得油从煤中迁移出比由通常的页岩生油层中迁移出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0.
<正> 本文对目前关于干洛根热分解生成油、气的概念作了评述。原生石油运移机制需要大量的水作为载体以把石油从生油岩运到贮油层,本文对这些机制作了讨论。过去的研究者把成岩作用期间由于转变而从蒙脱石和蒙脱石-伊利石混合层矿物中排出的层间水看作是载体水(carrier water)的最重要来源。 根据蒙脱石粘土的压实实验研究结果、层间和间隙水的排出机制的研究结果以及在这些阶段所观察到  相似文献   

11.
甾烷作为溢油指示物(或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寻求重度风化溢油来源指标 ,依据有机地球化学相关研究成果 ,本文选定分子量大、水溶性小、抗风化的甾烷作为重度风化溢油的指示物 (或指标 )。将辽河原油等 15种原油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室内和室外模拟风化试验 ,用毛细管GC MS对不同环境 (海水、淡水、沙土等 )中风化 1a后的溢油进行检测。结果发现 ,油种间甾烷及其比值参数差异较大 ,在 1a的风化过程中受风化影响较小 ,可以作为重度风化溢油的指示物 (或指标 )。  相似文献   

12.
引言在阿尔-沙里斯坦尼(AL-Shahristani)和阿尔-埃提阿(AL-Atyia)(1972)最近的报导中,对伊拉克北部油田中油的垂向运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且指出原油是由中-上白垩纪贮油层向上覆第三纪贮油层进行垂向运移的。它进一步表明伊拉克北部的埃英-扎拉油田中的原油甚至在目前还在通过断裂进行垂向运移。通过研究原油中钒和镍含量的变化可追踪原油的运移途径。钒和镍在原油形成的历史中很早就进入原油中,并且通常是与卟啉和其它高分子重量的化合物有联系。当原油经过多孔岩石运移的时候,一些高分子重量的化合物比轻的非-极性馏分移动速度  相似文献   

13.
石油的生成和运移的现代概念以及区域地球化学研究兴趣的增长,引起对油的鉴别和对比工作的新的强调。除了确立成因类型外,油的鉴别技术还可以把一个类型的油同一特定的生油层或生油序列联系起来。 我们所采用的鉴别和对比技术主要有: 1.质谱法 用来测定全油或一个烃馏份的碳同位素比值和硫同位素比值; 2.气体色谱法 用于测定C_4—C_7(低分  相似文献   

14.
独特的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非砂岩油藏生储同层 ,盐岩封盖条件极佳 ,但储集层渗透能力极低 ,油气运移条件差。目前的众多证据表明 ,就是在渗透能力如此低下的盐间层中 ,非断裂区的原油也顺层发生了一定规模的运移。在压实作用、流体热增压、有机质生烃生气增压以及毛细管压差等应力作用下 ,盐间原油得以从烃源岩层中排除 ,并在低渗透的盐间层运移主干道中顺层侧向 (或断裂区垂向穿层 )从生烃次洼向构造高部位等低势区聚集。从动力学的角度证明了盐间非砂岩低渗透油藏中原油顺层运移的可能性 ,并指出了盐间石油的运移方向和有利聚集区。  相似文献   

15.
吸附处理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废油资源化处理技术,吸附剂作为该技术的核心,一直是油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渐严峻、传统吸附剂缺陷的日益凸显以及新型吸附材料的不断涌现,使得替代型吸附剂的开发和应用成为油处理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对基于不同材料来源吸附剂在油处理和废油再生过程中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中的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吸附剂在油处理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指出处理效果好、环境友好性强、重复使用率高是废油资源化领域吸附剂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对于经济油藏只是形成于深部热解成因的一般假设,依然存在着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来源于许多指示油早期进入圈闭的地质标准,此外还来源于不能解决石油从固结沉积物中通过和运移出来的问题。 石油早期就位的证据有;古构造的优先填充,储集石油对成岩作用和压实作用的抑制以及表明巨型重油矿床未成熟性的证据。 阿萨巴斯卡“焦油砂”的未胶结、未压实性质,其中木化石的完整保存以及阿萨巴斯卡、皮斯里弗和冷湖油藏的倾斜的油-水界面都支持石油非常早期就位的地质推论和石油未成熟的地球化学标准。 如果这样巨大体积的石油是未成熟的,那么这与地质观测资料一致。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得出结论:成熟油藏很可能是早期排出的,生物成因的重油和甲烷经储层内成熟作用形成的。 生油岩中保留的烃在埋藏过程中成熟,但由于逐渐失去有效的渗透性而变得不活动。  相似文献   

17.
甾烷作为溢油指示物的模糊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模糊聚类分析对溢油指示物甾烷进行了研究,为消除进样误差的影响,以标准化相对峰高为基本数据,推算出了油种及其甾烷的动态模糊聚类分析图。结果表明,油种的动态模糊聚类分析图可以显示油种间的疏近程度;甾烷的动态模糊聚类分析图可以表征溢油指示物各甾烷的贡献率,15个甾烷是模糊聚类分析的主要因子,属较理想的溢油指示物。  相似文献   

18.
CO2驱油是提高低渗透率油藏采收率(CO2-EOR)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能封存部分CO2缓解造温室效应。CO2油溶液的密度影响CO2在储层中的扩散和运移,因此对于EOR技术和CO2地质封存来讲十分重要。文章论述了在实验研究中模拟油的选取标准,目前使用的模拟油从密度和黏度考虑,主要为烃类物质及其混合物,这对于模拟低渗透油藏的原油性质具有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对CO2-模拟油系统的密度实验测量方法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国内外CO2-模拟油系统密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进展。现有的研究范围和溶剂选取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需求,这也要求系统的研究模拟油的选取标准,并对CO2-模拟油系统密度进行更接近工程实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 许多著作中都指出过,植物可向周围环境中释放烃类气体。一些作者(和,1982;等,1983)曾试图利用植物放出的烃气作为油、气普查的指示剂,并推测这些气体是从油、气藏运移而来并被植物吸收的结果。他们的研究尽管证实了这一假设,但却未给出单一答案,故还需要通过实验室的实验研究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20.
用液体石蜡模拟润滑油,采用生物降解试验研究了月桂酸二乙醇酰胺(LDEA)和油酸二乙醇酰胺(ODEA)对液体石蜡生物降解性的影响,采用比浊法测定OD值并结合表面张力变化,分析添加剂促进液体石蜡生物降解机制。结果表明,在液体石蜡中添加LEDA和ODEA培养12 d,生物降解指数从38.78%分别提高到61.67%和65.66%,这是因为烷醇酰胺类物质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增大了微生物与油的接触面积,同时增加了微生物营养,共同促进液体石蜡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