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完善我国生态安全政策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与生态安全相关的制度文件,基本构建了国家生态安全政策体系框架,但是区域差异化体现不充分、政策彼此之间缺乏系统协调性、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度不足、多元主体参与程度不高、生态环保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仍然突出。为此建议:以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的底线要求优化构建空间规划体系;注重区域差异化发展,制定相应生态环境安全政策;以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信息公开等推动生态安全管控的多元共治;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发挥生态文明政绩考核"指挥棒"作用。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是国家生态安全关键区域,生态重要而脆弱。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生态安全和保护的战略需要进一步明确。本文通过构建西北甘青新"四屏一环一带"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评价了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了区域生态空间约束,提出了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管控对策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和区域必须要严格保护的生态空间,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为切实守护好生态保护红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效规范生态保护红线监督工作,近日生态环境部制定印发《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本文从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的政策背景、战略意义、基本原则、核心任务等方面进行解读,为全国各地区推动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阐明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意义的基础上,指出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与保障核安全的系统性和全球性。明确了维护生态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防范化解各项风险挑战的具体抓手,包括健全工作责任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筑严密核安全防线、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全民宣传教育。最后提出开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应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理论武装;坚持立足于防,防范化解风险;强化科学统筹,推进现代化治理;勇于担当作为,打造环保铁军。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国土空间实行分区管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已成为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禀赋丰寡和价值实现难易程度不同。在当前国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下,应发挥生态环境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的引导作用,构建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同时,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分区施策,推动各地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西藏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内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需要实施差异化的管控措施。本文阐述了西藏自治区开展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的现实需求,构建了西藏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框架,明确了各管控区内涵与特征,提出了分区管控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详细分析我国国土生态安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要协调解决治理任务重的贫穷江河源头区不受益或受益少、而受益的江河下游和中心城市富裕区则没有治理任务的问题,笔者从政策层面论述了解决该问题的4条措施:从法律层面规定国土生态安全的目标和责任,建立区域间高层次的国土生态安全联席会议协调机制,中央维护国土生态环境安全财政支出的长效机制与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8.
如果生态安全不牢固,就意味着大片国土失去对国民经济的承载能力,这与国土的割让一样会给国家造成无法衡量的损失;生态环境的破坏,会造成工农业生产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这与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并无二致。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朱钅容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语气沉重地说: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相当严重。“两会”期间,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说,我国生态环境问题逐步上升发展成为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说,维护国家安全,确保国民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稳定进行,是每一个国家政府最基…  相似文献   

9.
生态保护红线作为保障和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需要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开发性、建设性人类活动开展有效监管。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是生态环境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的主要技术支撑平台。文章分析了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现状、主动发现监管业务流程,梳理了当前在数据源、解译技术、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出通过深挖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资源潜力,提升监测的精度和周期;提升机器学习算法对先验知识的使用能力,提高疑似生态破坏类型监测能力;扩大互联互通的数据源和接入能力,完善会商研判的数据资源的智慧监管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生态承载能力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关键依据,开展生态承载能力监控预警研究对于规范完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生态承载能力监控预警机制研究的标准化和系统化,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生态环境管控的核心任务和重点,探索并辨析生态承载能力的战略需求、影响因素和监测评价方法 ;采用"目标层—系统层—指标层"框架结构,构建了社会经济—资源—生态耦合的生态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建立了以服务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提出了生态承载能力的重点管控方向,以期为全国及区域生态承载能力的评估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根据青海省生态功能定位,以生态功能改善为目标,分析了生态功能改善实现的关键点,包括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保障三江源地区水质和水量,协调处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等,运用“原因—效应—响应”概念模型,提出了基于“三线一单”的生态功能改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①通过识别生态空间实现生态功能维护和改善.青海省“三线一单”将全省72.25%的国土面积识别为生态空间,布局上涵盖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各类保护地等,实现了对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源头区以及青海湖、祁连山诸河源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②通过确立水环境质量底线、水资源利用上线实现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改善.青海省“三线一单”针对河湟地区生态需水保障问题,对湟水河干支流32个控制断面提出了生态基流控制指标;同时,划分了95个水环境控制单元,确立了各控制单元不同时期水环境质量底线,针对水环境质量超标地区提出了减排目标,以实现水量保障和水质改善.③通过环境管控单元划定和准入清单编制实现环境分区管控.青海省“三线一单”共划定563个环境管控单元,其中重点管控单元将工业园区和矿区划为独立管控单元;根据产业园区发展定位和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矿区开采的环境影响特点,提出相应的管控要求,实现国土全覆盖、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研究显示,青海省“三线一单”成果可支撑青海省生态功能的维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12.
<正>生态安全是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框架下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形势日趋严峻的状况下,生态安全越来越成为国际关系和国际问题的重要方面。以生态安全为视角,全面审视并梳理我国环境保护对外援助工作,既是对创新我国对外援助工作的重要贡献,也是新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对于推动环保对外援助工作更好地发展,维护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加强相关国家和区域的环境与可持  相似文献   

13.
抚仙湖流域主要生态安全问题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抚仙湖的水质污染、水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环境安全、湖泊湿地与环境安全、水资源4方面进行了安全问题识别,在此基础上开展抚仙湖生态资源环境安全问题识别,包括农业耕作土污染的环境安全问题、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环境安全问题。结果表明:抚仙湖的生态安全面临一定的威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维护湖泊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十四五”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不仅历史遗留土地污染问题的解决仍需大量的投入,而且新的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和需求仍将不断涌现。建议从健全土壤生态环境可持续风险管控体系、构建土壤生态健康评估与考核指标体系、创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产业模式、提升国家土壤环境监管信息平台支撑体系、加大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科技研发力度、加强"一带一路"土壤环境保护等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入手,推进"十四五"期间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5.
海水养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针对我国海水养殖规模巨大及海水养殖生态环境压力突出等问题,为客观评价我国海水增养殖区面临的生态风险,本文基于养殖生物能否被养成和养殖产品能否安全食用的理念,综合考虑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风险、养殖产品食用安全风险、病害发生风险和赤潮发生风险四个方面,构建了海水增养殖区生态风险指数评价方法。该方法将海水增养殖区评价从环境角度拓展至生态环境角度,为我国海水增养殖区评价方法体系提供有益补充,评价结论可为我国海水增养殖区生态风险管控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家"三线一单"技术指南等要求,提出了地级市生态空间分区构建、环境质量底线建立、资源利用上线明确、环境管控单元划定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等重点任务的编制思路,为各地"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构建和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过去40多年,我国生态环境科技不断发展创新,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促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当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相对照,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还面临一系列挑战。当前,要紧紧围绕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积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科技创新活力不足、科研与管理融合不足等问题,强化环境科技创新对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8.
耿海清 《环境保护》2022,50(6):38-41
当前,分类管控、分区管控已经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针对要素空间、功能空间以及行政空间的管控是分区管控的主要方式,但相互交叉重叠的问题比较突出,尚未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根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相继组织开展了一些探索性工作,但总体来看存在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单元体系尚不完善、技术体系衔接不畅、信息平台尚未建立等问题。对于今后我国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建设,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衔接,通过自上而下多个层级不断细化,坚持系统管控和要素管控相结合,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作为主要管控抓手,抓紧整合现有的生态环境管控分区,加快推进立法和顶层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制度研究与实践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空间作为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领域,有必要加强其管控制度建设。本文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分析了在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空间管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了未来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制度可从加强综合性环境功能区划的编制应用、加强与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衔接融合、建立生态环境空间信息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回顾生态保护红线的发展历程,结合官方最新发布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基于生态安全问题视角构建了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技术方案.其要点包括:相关重要概念的界定须强调人类活动干扰的负面效应,以增强采用制度约束人类行为的合理性;重视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背景的地域差异性,并采用多尺度研究手段获取全面、系统的信息;以辨识、诊断生态安全问题类型、性质、特征为前提确立区域生态保护红线防范对象、管控目标,进而划分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类型、划定其空间位置与范围;并在总结区域防控生态安全问题历史经验与教训、广泛吸纳社会意见的基础上,针对危害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安全问题提出科学可行、切实有效的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