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渤海三面环陆,优越的地理条件一度使环渤海的围填海活动趋于白热化。虽然围填海造地拓展了大量的土地空间,却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首次提出渤海海域禁止开发任何围填海项目,并要求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本文结合大连金普新区实践经验,提出了统一围填海遗留问题界定标准、强化监管、跨部门协调、开展多样化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和构建全过程监管体系等要点,为今后我国围填海遗留问题的处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围填海是我国当前海洋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我国沿海围填海活动从数量和强度上都呈增长趋势,在缓解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缺问题的同时,也受多种原因影响而存在大量的闲置现象,形成围填海存量资源。本文以东海区为例,首先分析了围填海存量资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围填海存量资源形成的外部经济环境、产业政策或规划调整、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相关方利益协调不善、围填海企业因素、自然环境客观原因等,最后提出围填海存量资源收储管理对策,重点探讨了闲置围填海海域收回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为完善我国围填海管理制度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围填海活动是人类向海洋索取活动空间、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无序、无度地开发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围填海带来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凸显和社会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不合理的围填海工程开展整治工作刻不容缓。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推出的重要改革举措。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海南省违法围填海项目后开展的首个整改项目——海口市葫芦岛项目重点整治工程为例,回顾分析其典型做法和经验,为全国类似围填海项目的整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我国围填海管控的政策演进、现实困境及优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填海是开发利用海洋的重要方式,随着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及全社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我国围填海管控政策也发生了变化。本研究通过回溯围填海管控政策演进的历史与现状,总结出围填海由鼓励开发到严格管控、由统一治理到专项整治、由交叉管理到垂直管理的演变规律。在当前国家明令禁止、严格把控围填海的形势下,我国围填海管控依旧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短期难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尚存、相关宣传和配套措施不到位等现实困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要想破除困境,还需从政策入手,出台专项法规、强化督察效能、加大宣传力度,才能促进围填海开发利用可持续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围填海现状、问题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规模的围填海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利益和海洋资源,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推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文章对我国大规模围填海现状、原因及调控对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的围填海规模大、范围广对海洋资源和生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利益驱使是大规模围填海的根本动力,海洋权责模糊和海洋意识淡薄是大规模围填海的重要原因。加强国家主导特别是国家海洋行政部门的职责和权力是实施调控的有效途径,实施科学规划和专家论证辅以公众参与是实施调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类开发海洋空间资源的推进,海洋生态系统运行状况愈加恶劣。以围填海研究为出发点,构建其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全面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和国家标准,确立各评价指标的三级标准临界值,运用基于熵值和层次分析的模糊物元模型,对胶州湾1986年、2000年、2010年围填海造成的海洋生态系统损害进行评价,证实围填海工程规模与海洋生态系统恶化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且随着时间推移,围填海活动造成的生态累积效应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型人工岛机场填海工程环境影响难以量化的问题,以我国某人工岛机场填海工程为例,从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响应”和“生境质量”两方面出发,构建了基于GIS的空间变化和建设周期动态变化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型,根据工程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确定了评价指标的等级、标准和权重,探究人工岛机场填海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工岛填海工程对海域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值为0.38,处于“严重”影响程度;空间分布上,严重影响区域主要集中于人工岛附近海域,约占研究区的54%.人工岛机场填海施工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底栖生物量和鱼类资源的大幅度减少,在制定施工期环境保护和施工后生态修复等方案时应对此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李飞  金茹  苏岫  赵建华  宋德瑞 《海洋环境科学》2018,37(3):464-469, 474
围填海作为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开发活动,其实施过程伴随着较强的生态环境干扰。面对围填海持续活跃和生态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双重压力,科学识别围填海活动的生态干扰度,对有效实施海域资源环境监管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围填海活动干扰强度和区域生态敏感度定量评估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围填海生态干扰度综合评价模型,并以2016年辽宁省新增围填海为例,对围填海活动生态干扰度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新增围填海生态干扰度区域差异显著,生态干扰度指数在0到2.35之间,高度干扰类型的围填海有8个,分布在锦州南部沿岸、大连西部金州湾、大连东部沿岸和丹东沿岸;中度干扰类型的围填海13个,在锦州、盘锦和大连沿海均有分布。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围填海活动的生态干扰度进行定量评估,可为围填海活动的监督管理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围填海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评估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目前围填海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与研究适合评估我国围海造地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失的方法与测算模型,为国家严格控制围填海、科学制定围海造地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艳  王彪  卢士强  雷坤 《环境保护》2022,(11):44-47
长期以来,长江口生态环境问题凸显,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文章分析了长江口生态环境存在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系统问题突出、海洋突发事故风险仍然存在、公众亲海空间及品质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要强化流域—海域污染协同控制、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推进海洋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体系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事件     
《环境》2017,(9)
正首批国家海洋督察组解决围填海管理问题首批国家海洋督察组8月22日进驻辽宁、海南,随后将陆续进驻河北、江苏、福建、广西,开展以围填海专项督察为重点的海洋督察。其间同步对河北、福建、广东三省开展海域海岛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等方面进行例行督察。广东首个"市委书记市长环保督查令"发出  相似文献   

12.
基于意愿调查法,同时使用支付卡式和单边界二分法式诱导技术,调查人们对于胶州湾围填海生态环境损害进行恢复的支付意愿,推断围填海的年生态损害值及单位围填海的生态成本。结果表明,使用单边界二分法时,人们平均每年愿意为围填海生态损害进行恢复支付591.29元,胶州湾围填海生态损害总价值为19.76亿元/a,单位围填海的生态成本为10.2元/(m2·a);使用支付卡式时,平均每年愿意支付247.53元,胶州湾围填海生态损害总价值为8.22亿元/a,单位围填海的生态成本为4.25元/(m2·a);采用两种方式所得结果作为生态损失值区间,可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该研究结论可为围填海工程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生态补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围填海管制政策及其效果进行分析,从政策自身、政策主体、政策受众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指出现行管制政策失效的具体原因,并进一步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试图促使围填海的发展符合生态文明新理念,促进围填海发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为构建和谐海洋、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索诺玛海湾潮间带和马里兰州贝伊汉哲岛的湿地重建和生态修复工程为案例,介绍海洋疏浚泥在海岸生态工程中的国际研究前沿和工程运用实例。本文以上述典型的生态工程为例,结合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海岸滨海湿地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分析疏浚泥在我国滨海湿地生态重建和生态修复等工程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为缓解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技术借鉴和参考。我国利用海洋疏浚泥进行滨海湿地生态工程的主要潜力和优势为:(1)疏浚泥可用于海岸生态工程,保障港口经济的健康发展;(2)疏浚泥可用于河口湿地的生态保育,稳定侵蚀性海岸;(3)针对目前我国大量的围填海项目,可将人工岛填海工程与生态建设结合,发挥良好生态环境效益同时也作为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后备土地资源;(4)疏浚泥用于退化海岸的生态修复,可提高滨海湿地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5.
围填海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海洋环境资源带来了危害。本文结合福建省围填海历史过程,分析了福建省围填海的现状,同时提出了目前围填海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文中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十三五”围填海趋势。并且针对围填海存在的问题和“十三五”用海趋势,文章提出了一些围填海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围填海造陆是海岸带地区扩大海域空间、减缓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径,但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明显。文章分析了围填海造陆的概念和环境影响,从观念、技术、方法和管理四方面提出应对思路和措施,并具体介绍了天津临港经济区围填海造陆生态化的实践经验,为今后我国沿海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围填海开发活动己经成为各国沿海地区拓展空间、获取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以芝罘湾为例,整理并分析了1985-2017年中4个时间梯度表层水、沉积物和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实测数据,分析近年来大规模围填海工程对其湾内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芝罘湾内表层水中ρ(TN)、ρ(TP)、ρ(Cu)、ρ(Pb)、ρ(Zn)、ρ(Cr)和沉积物中w(Cu)、w(Pb)、w(Zn)、w(Cr)在空间分布上一致,均呈现出自湾顶向湾口逐渐降低的趋势,围填海海域的污染物浓度高且污染范围扩大.②2017年表层水中ρ(TN)、TN/TP、ρ(Cu)、ρ(Pb)、ρ(Zn)、ρ(Cr)分别是1985年的12、14、8、7、2、14倍,ρ(TP)因国家对含磷农药的限制而呈现降低趋势.③围填海海域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增加,但由于2016年底的疏浚工程,2017年沉积物中w(Cu)、w(Pb)、w(Zn)、w(Cr)较2010年分别降低了60.13%、77.25%、39.17%、25.32%.④2010-2017年,ρ(Chla)降低了58.00%;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的物种数量分别下降了近47.50%、43.30%、26.3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下降了20.49%、15.41%、10.41%,丰富度指数分别下降了69.33%、87.56%、61.90%.研究显示,围填海对芝罘湾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表层水、沉积物及海洋生物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恶化和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采用截线样条法调查了海南文昌椰林湾海域珊瑚礁分布状况,并利用健康指数评估了研究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初步分析认为研究区内围填海建设可能是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以椰林湾研究区内的南海度假村、东郊两个围填海区为例,对比分析了围填建设前后几年研究区内珊瑚礁分布数值(种类、覆盖率等)变化、水质环境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珊瑚礁对围填海建设有明显的生态响应,据此明确了围填海建设是对椰林湾区域珊瑚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天津滨海新区围填海工程对海洋资源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天津滨海新区围填海工程的概况,建立了天津滨海新区围填海工程对海洋资源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天津滨海新区围填海工程对海洋资源影响评价指标的权重,提出了围填海工程对海洋资源影响的评价标准,对天津滨海新区围填海工程的海洋资源(港航资源、渔业资源、旅游资源、空间资源和其他资源)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天津滨海新区围填海工程对海洋资源影响一般,可以进行适度的围填海工程。  相似文献   

20.
在Arcview 3.3软件的支持下,以厦门市1989年、1997年和2007年三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图为数据源,研究厦门的海岸变迁;通过搜集整理文献资料,总结围填海面积增长情况,研究表明:1980年以前,厦门的围填海以西海域和同安湾居多,西海域围填海面积达5 605 hm2,同安湾围填海面积2 796 hm2;1980年-1999年,整个厦门海域的围填海面积为982.05 hm2;2000年-2006年,整个厦门海域的围填海面积为762.44 hm2。长期多项海岸工程建设提升了厦门海洋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但也使得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如海岸地形地貌改变、纳潮量大量减少、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质恶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