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人类的发展、繁衍 ,世世代代都存在对自然、对可持续发展的责任问题。可持续发展责任的建设 ,涉及到人类的认识水平、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自我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支撑能力即在当前技术水平条件下,某一区域水资源对区域发展总体目标的支撑限度.该文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对长清区水资源的支撑能力进行了分析.拟定出在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三个区域发展方案,即:(1)水资源投资控制;(2)工业增长速度控制;(3)污水回用率控制.仿真结果分析表明,以方案(3)的适用性较好,在水资源投资不断增加,投资比例趋于合理的情况下,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将由2002年的0.98提高天2010年的1.0.  相似文献   

3.
论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能力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模式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是我国的战略决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必须建立在政府系统协调运行的基础上。因此 ,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所起作用大小、能力建设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兴衰。1 加强政府能力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 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是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是前提 ,是基础 ,可持续是关键。没有发展 ,可持续就无从谈起 ;没有可持续性 ,发展就行将终止。可持续发展要求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 ,同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  相似文献   

4.
2012年是巴西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周年,回顾20年来世界各国发展所走过的路程,总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与不足,是制定未来世界健康发展路线图的历史要求。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经过了从生存到发展,再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漫长过程。可持续发展被视作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中的行为矢量,该矢量将导致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朝向日趋合理、更为和谐的方向进化。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整体的"、"内生的"和"综合的"内涵认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外部响应",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可持续能力的"硬支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部响应",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可持续能力的"软支撑"。只有"当人类向自然的索取能够被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只有"当人类对于当代的努力能够同对后代的贡献相平衡",只有"当人类为本区域发展的思考能够同时考虑到其它区域乃至全球利益时",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才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揭示了"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本质;可持续发展反映了"动力、质量、公平"的有机统一;可持续发展创建了"和谐、稳定、安全"的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速度、数量、质量"的绿色运行。中国在未来不到10年的时间内,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达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良好、社会更加进步、精神更加富足,全民的生活质量更加提升,这就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身完善,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论文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七大主题: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与生态容量;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借鉴以往关于个人可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结合对农村迁移劳动力城市融入过程中能力贫困状况的分析,本文构建了劳动力个人发展能力形成的多维模型。研究发现:劳动力的个人发展能力是一种可培养的自发展综合能力,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和锻炼的能力积累,这种积累取决于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安排和分配。个人发展能力的贫困是城市中迁移劳动力市民化的根本障碍。能力的贫困一方面是迁移劳动力个人因素导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前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对迁移劳动力的边缘化,使得这一群体失去了应有的资源和权利。能力的提升实质上是个人权利和机会可获得性的增加,其中三个关键环节是技术学习、资源获得和权利赋予。除了人力资本投资外,迁移劳动力的能力建设需要从权利保障和资源赋予的角度去统筹考虑。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全球的发展观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围绕人类社会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可持续问题,从辩证角度分析了稀缺性的概念与内涵,研究认为: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稀缺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表征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发展要素是可以通过人类的干预进行一定程度的相互替代,进而补齐短板,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稀缺性既是发展的经常性阻力,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本身是不可消除或者不会“稀缺”。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基于不同阶段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发展的诉求梳理分析稀缺性类型的变化过程:农业文明时期的稀缺性表征突出表现为劳动力不足,人类开发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滞后、自然资本呈现盈余状态。工业化过程中的稀缺性表征则表现为技术能力不足和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技术型劳动力的配置或自然资本的转化能力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的稀缺性则以自然资本的短缺为核心,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人造资本开发的需求,生态赤字不断增加,以资源短缺和生态退化为核心的生态稀缺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进一步表征生态稀缺性现象,分别从全球和中国讨论了近现代生态稀缺性的时空特征。基于如何保持资本丰度的需求,分析了生态稀缺性未来演变趋势及影响:理性的经济发展应该是把合适比例的自然资本转换为人造资本,通过人力资本提升自然资本转化能力,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预留足够的自然资本。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本得到提高并取代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为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的重要因素。转方式调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从资源消耗型转变为人力资本型推动发展的模式。山东省和江苏省在我国经济发展占有重要位置,两省的GDP约占全国的1/5。通过山东、江苏两省人力资本水平比较,认识两省的发展特点,对于我国目前转型发展有启示意义。研究表明:一是人力资本总体水平江苏省高于山东省;二是人力资本基础水平山东省略高于江苏省;三是江苏省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增长速度高于山东省;四是山东省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低于江苏省。山东省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实现转型发展,主要对策是: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二要优化人力资本投资方向,推动新兴战略产业发展;三要优化公共财政结构,真正体现教育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即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通过技术的、观念的、体制的因素表现出来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决策、管理、法制、政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公众参与等内容。在众多的内容里面,我们认为教育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基础。1 教育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的地位1.1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是人类自我教育的结果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每一次革命性飞跃,都必然伴随着一次思想观念乃至意识形态的重大变革。而观念和意识的更新,通常也都成为推动…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理论分析与重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从《21 世纪议程》所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解释出发,首次定义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概念,全面阐术述了能力建设的基本概念和实质内涵;同时,从理论上论述了能力建设的现实意义、能力建设的途径以及能力建设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体现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技术手段无目的地自我循环 ,并由此而导致人类社会的发展危机。本文主要论述消费者社会以及支撑消费者社会的现代经济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并提出 ,若想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并维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人类必须重塑生存价值、重新为自然立法  相似文献   

11.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了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建议与决策。  相似文献   

12.
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和逆转过程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原理。本文首先提出了荒漠化地区人地关系研究的技术路线,即现状诊断--演变历程--矛盾与冲突分析--协调性分析--调控与管理;继之以北方沙漠化地区为例,对路线涉及的具体内容加以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协调人地关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丹江口库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湖北省丹江口库区为例,首先定性分析库区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与问题,认为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困难,库区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增长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库区社会矛盾突出;自然资源丰富与开发不足并存,库区淹没加剧土地资源稀缺;环境质量较好,生态基础脆弱。然后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1999~2005年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库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从1999年到2003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却从2004年开始缓慢下降;而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各子系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最后针对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做好库区移民安置,实现移民稳定就业;减少和消除移民贫困,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解决库区社会矛盾;发挥水资源优势,改善库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唯GDP ”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桎梏,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倡导共享式、包容性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主题,而这种发展模式的基本导向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基于这样一个视角,本文依据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要求,从人的素质、人的福利、人的保障、人的迁移4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改革开放30年人的发展程度进行了测度与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30年间中国人的发展状况得到明显提高,但是人的发展指数以及人的素质指数、人的福利指数、人的保障指数、人的迁移指数、经济状况指数、资源环境指数仍需不断改善.未来中国在提高增长质量的过程中要促进人的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协调,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着眼于人性,重视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建立促进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升的机制和体制,确定以“富民”为目标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通过社会发展环境、生活质量及人口素质等六个评价准则构建了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客观赋权法和主观赋权法赋权的基础上,通过相对熵优化理论对四种权重进行组合赋权的方式确定最优权重,建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对中国典型的10个副省级城市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财富存量的决定性因素。它涉及教育、培训、科技、扶贫、就业与劳动力转移、体制改革和国际合作等众多领域 ,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可持续性。本文从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 ,阐述了人力资源理论研究的进展 ,分析了中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现状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善人居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以人类住区发展为出发点,分析了我国人居环境的现状和住区发展面临的问题,指出改善人类住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走一条科技、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行动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人居环境现状和改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人类环境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人居环境的对策,研究制定法规政策和发展规划、计划,并切实实施,把住宅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强科技工作和国际合作工作。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eaning of development, the neo-classical economic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and the post-welfarist theory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ropos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human development potentials, while undertaking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cross-sectional and time series data on human development. Human development is associated with basic necessities for subsistenc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olitical and civil rights, in addition to income indicators.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concept of human development potentials has two dimensions: the rights of development and limits to human development. Both are largely ignored in the neoclassical theory of development. However, human development is not unbounded, which approaches to a relatively fixed constant at given economic, technological and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 This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is supported by results from the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emands for carbon emis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energy issues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posits that there are three important ways in which energy is relate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energy as a source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b) energy as a principal motor of macroeconomic growth and (c) energy as a prerequisite for meeting basic human needs. These three dimensions correspond to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often-used triang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Using this framework, the paper traces how successive environmental summits at Stockholm (1972), Rio de Janeiro (1992) and Johannesburg (2002) have dealt with energy issues. It identifies a slow, surprising and important evolution of how energy issues have been treated at these global discussions. Energy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prominence at these meetings and become more firmly rooted in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ockholm wa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the environmental dimension, Rio de Janeiro focused on both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dimensions, and the major headway made at Johannesburg was the meaningful addition of the social dimension and the linking of energy issues to the UN's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