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丙烯腈和二异丁烯为原料,通过里特反应,合成了具有较大空间体积、疏水性好的树枝状功能性单体,并通过质谱、核磁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在复合引发体系的催化下,把功能性单体、丙烯酰胺(AM)和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进行共聚合,合成了不同阳离子度的高性能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并对其絮凝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絮凝剂具有很好的除油、除污效果,有望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实际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阳离子聚电解质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絮凝机理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秉晖  栾兆坤  潘纲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1):1874-1880
以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特性粘度分别为2.7,1.4,0.7)为絮凝剂,对比PAC和PFC,通过残余浊度、Zeta电位、FI絮凝指数的测定,研究了PDADMAC对高岭土悬浊体系(浊度分别为6000,1000,200和10 NTU)的絮凝特性,并对其絮凝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PDADMAC的吸附构型决定其絮凝机理在较低初始悬浊物浓度下(200 NTU)为单个颗粒物表面吸附覆盖及其"吸附电中和"絮凝模型;在高浊条件下(>1000 NTU)为单颗粒表面(Monomer)部分吸附覆盖及其"吸附架桥"絮凝模型.  相似文献   

3.
聚硅酸硫酸铝铁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聚硅酸金属盐类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是当前用于给水和废水处理领域的新型高效水处理药剂。本文设计了一系列试验,用工业水玻璃和化学试剂合成了聚硅酸硫酸铝铁复合絮凝剂,并检验其除浊性能。结果证明,聚硅酸硫酸铝铁絮凝剂在较低pH值制备比较稳定,适用废水酸度范围广,絮体小,沉速快,除浊效率高,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相似文献   

4.
聚硅硫酸铁絮凝剂的研制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斌  吕松 《上海环境科学》2001,20(7):335-337
以Fe2(SO4)3,H2SO4和Na2SiO3为原料,采用复合共聚生产工艺,制备了聚合硅酸硫酸铁(PFSS)絮凝剂。研究了SiO2含量、Fe^3 /SiO2摩尔比、pH值等因素对硅酸聚合和PFSS稳定性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SiO2含量为2.0%,Fe^3|/SiO2洋比为1.0时,PFSS具有最佳混凝效果,较宽的pH范围和保持期。与聚合氯化铝(PAC)进行了性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PFSS比PAC具有更好的去浊、脱色、除油的效果和残留硅、铁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高密度电荷阳离子聚电解质对油污泥的混凝性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酯交换反应合成高密度电荷阳离子质(粘均分子量260×10^4和电荷密度45%),通过对油污泥的混凝处理试验,实验油、水与泥渣三相分层,油品回收率达到85%,分离出的水达到工业排放要求,机理研究表明,高密度电荷阳离子聚电解质不权可以使粘土颗粒表面Zeta电位中和到0mV,而且有效地絮凝清除了粒径在20μm以下的微细颗粒。  相似文献   

6.
对聚硅酸锌絮凝剂(PZSS)中硅锌物质的量比、投加量、水样pH值、絮凝慢搅时间及搅拌强度、沉降时间等因素对其絮凝性能、处理后清液和滤液残锌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光子相关光谱法(PCS)、紫外吸收(UVA)扫描法对其粒径分布、Zn2+和Zn2+水解聚合物与聚硅酸的作用进行了进一步证明。结果表明,硅锌比1∶1、投加量1 mL/L、水样pH 7.0、慢搅时间10 min,沉降10 min的条件下,即可得到浊度和溶液中残锌量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处理液。  相似文献   

7.
聚硅酸氯化铁絮凝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以水玻璃和FeCl3等为原料合成的一种新型无机复合絮凝剂-聚硅酸氯化铁。该絮凝剂对去除某些废水中的SS和重金属效果良好,价格低廉,很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密度电荷阳离子聚电解质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酯交换反应合成高密度电荷阳离子聚电解质(粘均分子量260万、电荷密度45%).用于油污泥的混凝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高密度电荷阳离子聚电解质可以使粘土颗粒表面Zeta电位中和到0mV,并使油污泥实现油、水与泥渣三相分层,油品回收率达82%  相似文献   

9.
絮凝科学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常青 《环境科学》1994,15(1):69-72
概述近年来絮凝领域一些重要研究:设计操作图:快速混合的物理模型、最佳絮凝剂投量的预计、无分子絮凝剂、最佳处理方案的选择等。提出了若干尚需研究的课题,它们分属模型研究、性研究、最佳过程设计及絮凝剂新品种开发诸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尾煤泥水的组成和性质,絮凝剂和絮凝条件的选择,结合实例解析了影响尾煤泥水絮凝的因素,相应地提出了一些优化絮凝尾煤泥水的原则和参数。  相似文献   

11.
絮凝法处理纸浆漂白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元彩  肖锦 《上海环境科学》1999,18(10):466-468
研究了无机絮凝剂PAC,PSA,PES,MgCl2,CaO及其与有机高分子絮凝剂CGA复全使用对两种不同工艺漂白废水的混凝处理特性,结果表明,水质1CODcr,AOX去除率分别为63.2%,45.3%,水质2CODcr,AOX去除率达73.1¥%,53.4%。化钙与碳酸钠具有相同的降解AOX能力,硫离子在中性pH条件下可显著提高AOX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2.
木薯淀粉废水的絮凝法处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木薯淀粉废水的絮凝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某些进口高分子絮凝剂有较好的絮凝效果,CODCr去除率大于60%,最高可达99.3%,总固形物去除率大于45%,最高可达66.8%,絮凝最佳pH值为7.0~8.5,最佳加药量为2~6mg/L,生石灰量为0.25~0.5kg/t,废水,总药剂费小于0.3元/t废水,絮凝下沉物含水率为92%左右,易脱水分离,因此,可用于木薯淀粉废水的前处理。  相似文献   

13.
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污水絮凝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研究了在高锰酸钾 /草酸引发体系下 ,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合反应 ,并将该接枝共聚物作为絮凝剂用于城市污水、造纸污水等的絮凝实验中 ,实验结果表明 ,其 CODCr去除率均略高于聚丙烯酰胺 (3 0 0万 )产品  相似文献   

14.
交联壳聚糖的合成及其吸附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评述了交联壳聚糖的合成方法及化学改性方法 ,并从吸附剂的角度综述了交联壳聚糖在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改性壳聚糖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用壳聚糖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做为絮凝剂对印染废水的絮凝处理,并与壳聚糖进行了絮凝效果比较,结果表明,其絮凝效果明显好于壳聚糖,在pH值为5~8范围内,PAC和接枝共聚物浓度分别为400mg·L-1和100mg.L-1时,其对印染废水的色度和COD去除率分别为最好,达到95.92%和76%。  相似文献   

16.
聚合硫酸铁对几种有机废水的处理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聚合硫酸铁对五种有机废水的处理效果,并探讨了聚铁对不同分子量有机物模拟废水的CODcr去除率与废水有机物分子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聚铁对有机废水CODcr去除率随废水主成分的分子量上升而呈上升趋势,废水有机成分分子量在300~400以上时,聚铁处理有机废水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壳聚糖具有原料丰富、无毒、易于生物降解、价廉等优点 ,受到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重视和开发应用。本文扼要介绍了国内近年来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壳聚糖及其改性产品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芘荧光探针法研究壳聚糖絮凝机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芘荧光光谱中的峰Ⅲ /Ⅰ比值是一个特征值 ,可表征芘分子吸附的壳聚糖高分子微环境的极性。本文首次测试了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溶液中芘的荧光光谱图 ,并将不同分子量和不同脱乙酰度的荧光光谱中的峰Ⅲ /Ⅰ比值与絮凝实验结果联系起来 ,探索壳聚糖的絮凝机理。结果发现 :壳聚糖脱乙酰度对絮凝效果影响不大 ,而分子量是影响絮凝效果的关键性分子结构参数 ;脱乙酰度的变化对壳聚糖微环境极性影响不大 ,从而得出电中和作用在壳聚糖絮凝过程中不发挥重要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验得出 ,不经加药处理的选矿废水 ,污泥比阻 r=33.1× 1 0 1 1 cm/g太大 ,较难过滤 ;加药处理后 ,污泥比阻r=0 .0 6× 1 0 1 1 cm/g变小 ,可以采用较先进的机械脱水处理。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絮凝剂普鲁兰絮凝机理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试验研究了微生物絮凝剂普鲁兰对不同原水的絮凝效果,进而对其絮凝机理及应用条件进行了探讨.试验表明,普鲁兰与无机絮凝剂(特别是铝盐和铁盐)复配使用在水处理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