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新立 《绿叶》2011,(6):64-69
生态批评考察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审视人类文明。以征服和控制为本质特征的人类文明,把自然视作征服的对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人类自身征服欲望而被异化,这就注定了现代文明的宿命。  相似文献   

2.
汪树东 《绿叶》2012,(8):41-46
工业化给现代人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现代人也因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尤其是工业化过程对人类生存的自然家园的破坏最为触目惊心。文学家们对这种变化是最为敏感的。他们曾经创作了许多生态文学作品,反思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变迁,为人类诗意栖居的理想而摇旗呐喊。他们曾经诗意地拒斥作为现代文明的典型象征的火车,批判工业化对江河湖泊的污染、对野生动物的伤害、对人类身心的毒害,他们通过生态警示小说呼唤现代人为保护自然家园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吴国盛 《绿叶》2010,(7):73-78
现代博雅教育应该把博物学教育涵括在内。现代文明让人类远离自然,而博物学恰能弥补这一缺陷。博物学让我们回归自然,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认清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领悟人的有限性,最终培育一种更加健全的人性。就此而言,博物学教育是博雅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自然比人强大,人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自然是未知的、强大的、神秘的,自然的核心是我们所无法了解的,是现在不能了解,也是以后无法彻底参悟透彻的。在这种意义上自然是神秘的,是某种意义上的“神”,我们应该对它怀有一种敬畏之心。自然的本质是超越了人的经验的,是你所体验不到  相似文献   

5.
建筑与环境     
怎样在现代文明的侵袭中寻找一方“诗意栖居”的乐土?我们还要继续在“建筑与自然”的主题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学是在全球性环境危机的背景下,伴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而孕育、诞生的一种新型文学形态,同时也是生态学向文学、文学向生态学相互扩张渗透的产物。它以语言艺术构筑的形象抒写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表达人类应有的对待自然的伦理信念、情感态度及行为规范,引领人们进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7.
张杰  蒲颖 《环境教育》2015,(Z1):122-123
<正>走进自然的理念目前已被许多人所接受,人们希望走进自然,认识自然,感悟自然,但是由于自然知识的匮乏,走进自然的途径多被"露营、捡垃圾、徒步、野餐"所充斥,缺乏观察、探索、认识自然的乐趣。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我们认为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态资源,把生态观念、环境意识与这些生态资源背后的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开展一系列自然教育活动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深圳有公园800多个,是当之无愧的"公园之城"。若是只把公园当成锻炼身体、休闲娱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纪转换之际最重要的命题和各国、尤其是重大国际会议关注的焦点。目前,“可持续发展”逐步完善为系统观念和系统理论,并上升到全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而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和推行。周毅博士的《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21世纪人口...  相似文献   

9.
关锋 《绿叶》2013,(4):20-26
生态无政府主义是当今西方生态政治中影响很大的一种思潮,其实质是把无政府主义和生态学的一些思想结合起来。它一般有两层相互关联的用意:其一,自然和生态系统是无政府主义运行的参照依据和样板;其二.无政府主义是解决当今生态危机、实现人类和自然共同解放的根本路径。生态无政府主义不但有些内容和现代文明背道而驰.而且其力图避开工人阶级、阶级斗争来消解资本主义制度.消除人类支配的理想,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相似文献   

10.
何慧丽  薛莉娟 《绿叶》2012,(11):23-28
农业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等多功能属性,这种多功能属性的真正实现,首先不在技术层次和经验性层次,而是方向性、道理层次,根本上要靠"师法自然"、"尊重自然"的新型农业观的践行。本文以日本木村的苹果种植为例,归纳出对"尊重自然"的农业观的基本理解,并以长期所参与的乡村建设实践为经验,表明了结合中国地方和城乡关系实际状况而因势参与的行动之心志。  相似文献   

11.
一、地面水污染现状苏共第27大提出的经济任务是在未来10年内使生产潜力,比苏维埃政权70年来所达到的水平提高一倍。这种巨大的经济飞跃要求全面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因为所采取的高速度能导致超过环境承受限度和许多不利的生态变化。苏联为自然保护拨给了大量经费,但是,许多地区自然环境状况仍使人彷徨不安,在新  相似文献   

12.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对于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任务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人类的活动又影响自然环境。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日益丰富起来。但是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日益受到环境问题的困扰。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在我国也十分突出。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以政治、军事及经济利益为主要角色的国际政治舞台上,环境保护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环境问题乃一国家安全问题的观念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环境保护已成为南北关系谈判中最重要的竞技场之一;至于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则炎是日益受到普遍的关注。环境保护与国际安全环境问题与国际安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军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利益与合作对安全关系的影响。一、军事活动与环境(一)“安全”极念的演化传统的安全概念是以政治、军事力量为基础的。在这一前提下,各国出于安全利益的考虑,自然无暇顾及环境利益。但是…  相似文献   

14.
正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是一所集全日制普通高职、继续教育培训为一体的高等职业院校,经过40年的改革与发展,学校形成了以建筑类、环保类专业为主,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文明校园""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以"培育鲁班传人,建设美丽城市"为己任,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5.
司开玲 《绿叶》2012,(2):96-103
文艺复兴之后,人类将自然从认知的客体转变为控制的对象,导致了自然的客观化和严重的社会后果。与作为认知客体的自然所体现出的多样性不同,自然的客观化更强调同一性。由这种追求客观化而生成的知识越来越脱离普通人的生活体验,转变成专业技术人员的专有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的生活者关于自身所遭遇的污染与受害的感官表达越来越无力,于是出现了他们在环境诉求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的中小学生在假期里,并没有被家长送进各种类型的补习班,而是按照教育的本质,离开父母的陪伴,走进大自然,通过野外生存、露营等形式接受多样且高质量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是以有特色的自然环境为教育场所,通过教育者科学有效的课程开发,采取系统的体验式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在环境中体验自然,学习环境知识,探索人与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培养对环境负责任的行为,以实现教育、  相似文献   

17.
正上海市进才中学由台湾叶氏企业无偿捐建,从建校那天起,就确立了"创建进才中学不是一般意义上办一所学校,而是在一个微观或具体的领域实践中国教育迈向现代化进程"的宗旨,办一所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关注世界现代文明的不一般的高品质学校。2015年9月,以进才中学为核心成立了上海市进才教育集团,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实施文化战略,乘教育转型之势,使"进才"成为一张亮丽的教育名片。学校建立了分工明确、有专人负责的环境教育基地领导小组,确保了环境教育基地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  相似文献   

18.
刘嵘 《环境教育》2022,(Z1):88-89
<正>亲近自然意味着儿童浸润于自然环境中,关注自然的特点、规律、联系,从整体上形成对自然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以及对待自然的方式。上海市徐汇区益思幼儿园是一所地处田林地区的上海市公办一级园,多年来幼儿园致力于以环境生态教育为载体,坚持科研为引领,初步形成办园特色。幼儿园通过一系列的规划,能够给予幼儿一个更加丰富的生活体验,使得幼儿能够有一个更加贴近自然的机会和条件,从踏进幼儿园开始,每一条走廊、每一面墙、每一处转角,每一块种植园都能够投射出生态环境教育的理念与暗示。  相似文献   

19.
纵观人类发展历程,在原始时代,人和自然的关系浑然一体,进入农业时代这种关系逐渐松弛,而进入工业时代这种关系就变得尖锐对立起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到本世纪60年代末,在一些发达国家才有环境法的出台,用环境法来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这时环境管理的概念才被逐渐引入。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是环境管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环境管理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各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把环境保护融入其中。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各不相同,环境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也有很大的差异,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管理的方法多、手段…  相似文献   

20.
如果把"敬畏大自然"理解为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无疑是一种正确的态 度,我完全赞成。但如果将"敬畏大自 然"与以往一些人出于蒙昧的自然崇拜 混为一谈,因此就认为人类在自然面前 应该一味顺从、无所作为,那就走到了 另一个极端,不仅非人类之福,就是持 这种观念者也难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