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自主研发的新型三角孔多孔板水力空化装置对胜利河原水进行消毒处理,采用压力数据采集系统采集水力空化工作段压力、显微镜观察菌体形态变化、平板计数法计数菌落总数、酶底物法检测总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氏菌;研究了三角孔多孔板的水流空化数、孔口大小、孔口数量、孔口排列和原水浓度梯度对水力空化杀灭原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适当的原水浓度、增大孔口数量、减小孔口大小以及改进孔口排列方式(如交错式)时,均可进一步提高原水中病原微生物杀灭率.菌群杀灭率在5min时可达到稳定高效杀灭值,15min时菌落总数杀灭率可达80%以上,总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氏菌杀灭率均可达90%以上,甚至完全杀灭.  相似文献   

2.
针对黄浦江源水砂滤出水,进行了紫外线单独作用的研究,同时对于紫外线与消毒剂联合消毒时消毒剂的投加方式对灭菌作用和消毒副产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紫外线剂量达到42 mJ/cm2时出水水质已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对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数的要求,且在相同紫外剂量下,高强度时对细菌的灭活效果要好于低强度时的效果;先紫外消毒后消毒剂消毒对于微生物具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但是不能减少消毒副产物的产生;紫外线和消毒剂同时作用对于微生物的杀灭作用不佳,但是出水的消毒剂余量高,消毒副产物量少,这样有利于出水的安全稳定性;先消毒剂消毒再紫外消毒,发现对于消毒副产物没有多大的降解作用,更浪费了高的紫外剂量。  相似文献   

3.
臭氧水对所选择的模式生物(大肠杆菌、不动杆菌)均有很强的杀灭作用。随着施加臭氧水剂量(浓度)的上升,模式生物的灭活率显著上升;在1 mL的大肠杆菌菌液中滴加2 500μL臭氧水就可以将浓度约为106 CFU/mL的大肠杆菌全部杀灭;在1mL的不动杆菌菌液中滴加1 750μL臭氧水就可以将浓度约为106CFU/mL的不动杆菌全部杀灭,而且杀灭细菌效果持久,均无细菌再生现象。大肠杆菌对于高浓度臭氧水的抗性大于不动杆菌,其灭活速率K值分别为0.192 min-1、0.279 9 min-1,Chick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能够体现出大肠杆菌、不动杆菌的灭活特性,所得结论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推出了空气臭氧消毒除味器。它采用从美国引进的自复式保险电源 ,经逆变升压电路升压 ,在特制的臭氧发生管中高压放电 ,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 ,再分散到周围空气中 ,对空气进行消毒除味。臭氧 (O3)是一种强氧化剂 ,对细菌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具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它还可以氧化分解空气中的各种异味。臭氧发生反应后还原为氧气 ,不会产生任何有毒害物质。该除味器的技术指标是 :臭氧 (O3)产量为 5 0~ 70mg h,标称功率为 6W ,杀菌效果为 2 0m3空间 6 0min杀菌率 5 6 % ,12 0min杀菌率 6 1% …  相似文献   

5.
高浓度臭氧水溶液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涡流叶轮泵、射流器和喷嘴等物理方法可将高浓度臭氧气体(>100g/m3)有效地溶解于水,使臭氧溶解率达到98.6%,臭氧水溶液的臭氧浓度达到8.06g/m3,生成无残留物的绿色强氧化药剂、强消毒杀菌剂.  相似文献   

6.
二氧化氯是一种性能优良、应用广泛的消毒剂,可通过破坏细胞或病毒的组成结构、阻碍细胞代谢等方式实现微生物灭活。在自配水条件下,以二氧化氯投加量×消毒时间计算,二氧化氯剂量在15(mg·min)/L时,可实现对常见病毒(包括肠病毒71型、大肠杆菌噬菌体MS2等)3 log以上灭活率,在60(mg·min)/L时,可实现对常见细菌(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1.5 log以上灭活率,但灭活隐孢子虫卵则需要更高的剂量(如1.9 log灭活率可能需约600(mg·min)/L剂量);在实际污水厂进水中,30(mg·min)/L二氧化氯剂量只能分别实现0.8 log和0.5 log的大肠杆菌和总大肠菌群灭活率。二氧化氯消毒效果随温度升高显著提升,对于不同微生物,pH的变化对二氧化氯消毒效果的影响可能存在不同,而水中的有机物通常会因消耗二氧化氯而降低消毒效果,但在自然水体中也存在由于天然有机物可能的影响导致消毒效果优于自配水的情况。关于二氧化氯消毒后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研究不多,仅有少量研究涉及市政污水、再生水、饮用水等。二氧化氯消毒一定时间后,悬浮态和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均可能出现再生长现象,但再生长过程中这些残生细菌的群落结构变化及其生长分泌特性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7.
电解杀菌和反硝化脱氮技术发展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电解对微生物的存在有着完全不同的两种作用:杀灭和促进,对微生物杀灭的作用,是水的电解杀菌消毒处理的依据,而对微生物生长的促进则可利用电解-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使水中的某些污染物降解和净化。本文主要评述了利用电解对微生物的这两种作用而发展的电解法杀菌消毒和电解-生物膜法反硝化脱氮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和发展,并简要地分析了各自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臭氧在水体中杀灭铜绿微囊藻的效果,利用中性红染色法探讨了不同因素(臭氧投量、作用时间、pH值、温度、浑浊度、初始藻细胞密度等)对臭氧灭活铜绿微囊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投量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藻灭活率明显增加.当浑浊度0.5~20NTU,温度5~35℃, pH值6.0~9.0,同时浊度越低,灭活效果越好;随温度上升,臭氧灭活铜绿微囊藻能力减弱;碱性较酸性条件下臭氧杀灭铜绿微囊藻的能力更强.藻样初始浓度对杀藻效果影响较大,细胞密度增大,杀藻效果急剧下降.当初始藻细胞密度为1.0×107cells/L,臭氧投量为2.0mg/L,作用时间40min以上时,在饮用水消毒的浊度、温度、pH值范围内,铜绿微囊藻的灭活率在99.0%以上,繁殖能力降低到0.  相似文献   

9.
二氧化钛光催化消毒是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常规的和新出现的致病微生物,杀菌效果好且相对常规消毒手段消毒副产物较少,处理工艺自身不会对处理水造成二次污染。通过总结光催化技术的研究历史,阐述了光催化氧化机理和杀灭微生物的具体过程,综述了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杀灭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和病毒的研究成果,论述了二氧化钛光催化消毒的必要性,并对二氧化钛光催化消毒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一、水消毒技术的应用水的消毒技术,应用已近百年。最早用于饮用水的消毒剂是臭氧;最早用于废水的消毒剂是氯。臭氧消毒技术,杀菌和杀灭病毒的效果好(杀灭微生物的效果为氯的600~3000倍),产生的有害物极少,能增加水中溶解氧,减少水中的BOD和COD,能脱色去臭、杀灭水中藻类,也能氧化或分解水中的铁、锰、色素、悬浮微粒、有机农药和洗涤剂等,从而,可大大改善水质。臭氧消毒的主要问题是,制取臭氧(火花放电法)的产率低(1%~2%),电能消耗大,基建设备投资也较大,成本很高;此外,臭氧是一种不太稳定的气体,在水中容易分解。所以,该技术一般用于日处理水5000吨以上的大型水厂。近期来,国外开发了电解法产生臭  相似文献   

11.
Ru/AC催化臭氧氧化难生物降解有机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臭氧单独氧化和Ru/AC催化臭氧氧化DMP、酚类物质和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结果表明,Ru/AC能显著提高臭氧氧化中有机物的矿化效果.在DMP降解中,反应100 min后TOC的去除率由单独臭氧氧化的28.84%提高到66.13%.在23种酚类物质降解中,反应60min后TOC的去除率由单独臭氧的9.57%~56.08%提高到41.81%~82.32%.相对于单独臭氧,Ru/AC催化臭氧氧化更能有效地降低水源水中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势,以卤乙酸生成势的降低最为明显,100 min后卤乙酸生成势由144.02μg/L降到58.50μg/L,低于美国环保局规定的限制浓度60μg/L.而使用单独臭氧处理并不能使卤乙酸生成势降到符合美国EPA的规定.比较了BAC、O3+BAC、O3/AC+BAC以及Ru/AC+O3+BAC工艺处理水源水的效果,TOC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80%、20.14%、27.45%和48.30%;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37%、27.22%、39.91%和50.00%;UV254去除率分别为8.16%、62.24%、67.03%和84.95%.Ru/AC+O3+BAC工艺相比其他工艺,更能有效地...  相似文献   

12.
氯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饮用水消毒剂,但是它杀灭病毒的能力较差,消毒过程中还可能形成有毒的氯化有机物。本研究认为臭氧灭活病毒的作用迅速、浓度低、效率高,副作用较小,经臭氧消毒后的水无色、无臭、无三卤甲烷等有毒副产物。 二氧化氯也可以用作饮用水消毒剂。使用二氧化氯消毒产生的三卤甲烷要比氯消毒少得多;同时,二氧化氯不与水中常有的氨作用,形成消毒能力较差的氯氨。本研究表明,在大多数的饮用水pH范围内,二氧化氯是一种比氯性能良好的消毒剂。因此,臭氧和二氧化氯可以代替氯,单独地或与氯结合用于水的消毒。  相似文献   

13.
绿色表面活性剂微乳液膜处理含苯酚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APG1214-烷烃-戊醇-水(氢氧化钠水溶液)体系微乳液膜配方及其稳定性,APG1214-辛烷-戊醇-水(氢氧化钠水溶液)和APG1214-癸烷-戊醇-水(氢氧化钠水溶液)体系都有相当大的油包水微乳区,APG1214-癸烷-戊醇-水(氢氧化钠水溶液)体系更稳定。采用APG1214-癸烷-戊醇-水(氢氧化钠水溶液)液膜体系处理含苯酚的废水,探讨了氢氧化钠的浓度、接触时间、乳水比、油相的重复使用次数等对除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癸烷47%、水25%、APG+戊醇28%的微乳液,在静置120min时微乳液膜的破损率小于0.31%。采用APG1214-癸烷-戊醇-水(氢氧化钠水溶液)体系,接触时间为10min,乳水比为1:5,废水的pH值为4.5时,一次性除酚率不小于97%,而且油相重复使用十次,除酚率不会降低。  相似文献   

14.
3种常规消毒方法对磺胺类抗性基因削减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吉  周振超  陈芳  陈涛  魏媛媛  韩玥  陈红 《环境科学》2017,38(4):1497-1505
近年来,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风险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研究从1家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分离出两株磺胺类抗性细菌,控制浓度投加到灭菌后的出水中,分别进行氯消毒、紫外消毒、臭氧消毒处理,采用菌落计数法、q PCR法对消毒后目标细菌及磺胺类抗性基因(sulⅠ、sulⅡ)进行分析比较.同时采用"消毒+DNase I酶"实验研究磺胺类抗性基因在各消毒过程中的行为特征.结果表明,3种消毒均有效削减细菌浓度,但对抗性基因削减程度不高.结合"消毒+DNase I酶"实验分析,氯消毒削减磺胺类抗性基因与微生物量的降低有关;紫外消毒能直接破坏抗性基因;而臭氧消毒在大量削减细菌量的同时,抗性基因进入到胞外环境中,其潜在环境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支兴华  白晓慧  孟明群 《环境科学》2011,32(5):1346-1350
针对水厂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可能产生的细菌泄露问题,采用上海徐泾水厂生物活性炭出水,通过对异养菌平板计数和卤代烃气相色谱检测分析,比较了次氯酸钠和氯胺2种消毒方式对出厂水水质安全保障的效果.在水温30℃下,采用NaClO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时,初始余氯值达到1.84 mg/L、接触30 min即可保障灭活率lg(N0/...  相似文献   

16.
针对北京密云水库水的水质特征,分别进行了实验室预氧化实验和现场中试研究。室内预氧化实验结果表明,预臭氧化对水中UV254的去除率明显高于高锰酸钾和次氯酸钠,并且还能有效降低原水中的THMFP。在1.0 mg/L臭氧剂量时,嗅味物质MIB的浓度从98.0 ng/L降为73.0 ng/L,去除率为26.0%。中试试验结果表明,预臭氧化工艺与常规工艺的THMFP的去除率分别是25.6%和14.9%,预臭氧化能大幅度杀灭大肠杆菌,去除率高达94%,并能够显著降低砂滤出水颗粒数,从而减少砂滤出水微生物、病原体出现的几率,对改善水质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了解某市饮用水消毒过程对水嗅味的影响,取某净水厂臭氧活性炭后出水,并对其采用不同的消毒方式,包括常规消毒(次氯酸钠消毒、氯胺消毒、二氧化氯消毒)、顺序氯化消毒、二氧化氯和次氯酸钠联合消毒、紫外和氯胺联合消毒以及紫外和二氧化氯联合消毒,对消毒后的水采用嗅味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嗅味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氯胺消毒和顺序消毒对嗅味的控制较好,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在投加比为1∶1和3∶1时对嗅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紫外联合消毒,对嗅味也降低作用,但作用比较微弱。  相似文献   

18.
文章提出利用高压脉冲放电技术对饮用水源地的地表水进行消毒杀菌。介绍了高压脉冲放电的工作原理,分析了高压脉冲放电技术应用于饮用水源地的地表水消毒的作用机理,总结了大肠杆菌杀灭效果随放电电极极间距离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高压脉冲放电技术对于细菌特别是大肠杆菌的杀灭率相当高,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臭氧水溶液研究的进展及其广泛诱人的应用前景 ,同时阐叙了产生高浓度臭氧、高效率溶解臭氧及制取臭氧水溶液等方法。利用这些方法 ,臭氧水溶液的臭氧浓度达 8g/m3,臭氧溶解率达 98%以上  相似文献   

20.
给水管网中耐氯分枝杆菌的灭活特性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在饮用水管网中检测到耐受消毒剂的微生物,对于饮用水安全造成威胁.课题组由南方某城市自来水管网中分离出1株耐氯的产黏液分枝杆菌(Mycobacteria mucogenicum),并对其灭活特性和耐氯机制进行了研究.使用自由氯、一氯胺和二氧化氯对其进行消毒实验,测定CT值.99.9%灭活产黏液分枝杆菌时,自由氯的CT值为(76.25±47.55)mg·min·L-1,一氯胺为(1 396±382)mg·min·L-1,二氧化氯为(13.5±4.9)mg·min·L-1.采用透射电镜对产黏液分枝杆菌的消毒过程进行观察,发现消毒后细菌结构疏松,细胞器层次变得不清晰,核心肿胀溶解.产黏液分枝杆菌具有较好的疏水性,测定其表面疏水率为37.2%,远高于其他细菌,使得亲水性消毒剂不易进入细菌内部,是其耐受含氯消毒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