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我国液化石油气运输安全事故预防与应急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国内外液化石油气运输安全事故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本文分析了我国液化石油气运输安全管理存在主要问题,并以上海市为例,评估了液化石油气运输爆炸事故的危害,包括不同数量的液化石油气爆炸的影响范围和伤亡人数.最后,提出了我国液化石油气运输安全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可为我国液化石油气运输安全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外液化石油气运输安全事故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本文分析了我国液化石油气运输安全管理存在主要问题,并以上海市为例,评估了液化石油气运输爆炸事故的危害,包括不同数量的液化石油气爆炸的影响范围和伤亡人数。最后,提出了我国液化石油气运输安全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可为我国液化石油气运输安全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涂文勇 《安全》2019,40(2):12-14,18
为了提高液化石油气罐车采用压缩机卸车法作业的安全性,通过对某液化石油气罐车卸车作业时其顶部安全阀意外开启泄压的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查明了导致罐车顶部安全阀意外开启泄压的直接原因是操作工人违章作业导致储罐与罐车罐体内气相液化石油气压差安全裕量严重不足所致。同时探讨了在夏季高温环境采用压缩机法对液化石油气罐车卸车作业时液化石油气罐车顶部安全阀整定值设定、液化石油气储罐与罐车罐体内气相液化石油气压差安全裕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自从液化石油气进入千家万户以来,它以方便、干净、热值高、污染轻等优点,很快在城市居民中普及使用,这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家庭和周围环境清净了许多,也使城市的天空多了一些蓝色.作为盛装液化石油气的容器,液化石油气钢瓶在我们身边使用已有20多年了,人们都知道液化石油气易燃易爆,因此平时对液化气的使用十分小心和注意.可是,人们对液化石油气钢瓶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却很少关心和重视,这一方面是由于对钢瓶本身不太了解,另一方面是人们对液化石油气钢瓶的安全性能和质量不够重视,只知道要安全使用液化石油气,而忽视了作为载体的液化石油气钢瓶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5.
液化石油气铁路罐车在运输过程中,除了发生交通肇事而导致事故以外,因铁路罐车安全附件的结构、设置及使用维护等问题造成液化石油气泄漏的事件多次发生,安全附件的技术要求是保障液化石油气铁路罐车安全运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液化石油气作为一种优质燃料,为人们普遍使用。但由于液化石油气本身独特的性质,存在很大的危险性,因此在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正确使用、安全管理。而液化石油气钢瓶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盛装石油气的容器,如果使用不当、管理不好就会出现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威胁到生命。通过前段时间对辖区内44个体液化石油气代充点安全状况的调查,我们认为当前液化石油气代充点安全监管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7.
王保卫  瞿玉华 《安全》1995,16(2):14-18
1 概述 液化石油气是一种热值高、无烟尘、无灰渣、使用方便、干净卫生的燃料,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但是,在液化石油气的安全使用管理上,一些违反安全使用规程的不良现象令人担忧。我市安全监察部门在抽样调查中,发现不少用户对液化石油气尤为偏爱,但安全意识淡薄,缺乏一定的安全使用常识。我们知道,液化石油气是石油炼制过程中的副产品,是一种低碳数的烃类混合  相似文献   

8.
在液化石油气安全使用须知中有这样的规定 :严禁在地下室使用液化石油气。这是因为 :第一 ,同体积的液化石油气比空气大约重 0 5倍。如果在地下室使用液化石油气 ,一旦泄漏出来 ,就很容易在较低处聚集。液化石油气长时间聚集 ,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到明火就会爆炸。第二 ,一般地下室里空气流通都不太好 ,泄漏出来的液化石油气不容易扩散出去。这样一来 ,液化石油气也会不断聚集 ,有发生爆炸的危险。第三 ,由于地下室里空气流通不好 ,在使用液化石油气时 ,空气不容易及时补充进去 ,因而会造成氧气供应不足。由于缺少氧气 ,可能使液化石…  相似文献   

9.
火灾环境下液化石油气储罐综合安全防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火灾作用下液化石油气储罐的安全防护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确定了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通过实验对液化石油气储罐在火灾环境下的失效机理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储罐的失效模式,提出火灾环境下液化石油气储罐综合安全防护技术思路,并给出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10.
液化石油气作为生活能源的一种已广泛进入寻常百姓家.由于它的洁净卫生、引燃简单而受到普遍欢迎.为了保证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的安全,务必熟知以下常识,正确使用维护、确保安全. 一、液化石油气的安全使用 常识 1.液化石油气钢瓶必须经技术监督部门检验合格,未经检验的不能充装使用.充装站严禁充装不合格钢瓶和超期未检钢瓶.  相似文献   

11.
针对液化石油气贮配站火灾爆炸危险性大的特点,采用规范评价和危险度分级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安全评价,为液化石油气贮配企业进行整改、保障自身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对液化石油气贮配企业实施宏观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郑芸 《安全》2009,30(11):19-21
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为丙烷、丙烯、烯及少量的H2S和水等混合物。本文通过分析H2S对液化石油气储罐的影响,找出了危害储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确保了液化石油气储罐的安全运行,有效地减缓了金属的腐蚀开裂,保证了储罐的安全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13.
液化石油气瓶作为承装易燃、易爆液化石油气的特种设备,与城乡人民密切相关。近年来,液化石油气瓶爆炸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随着新农村改造和城市流动人口增加,液化石油气瓶的使用环境和安全隐患均正发生变化,呈现出某些新趋势和新特点,现有的安全监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失去应有的效力,本篇针对新常态下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督管理做出深度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液化气钢瓶使用量大而广,液化气钢瓶事故时有发生。由于使用者安全意识不强,气瓶违法充装、超期不检、违规检验或修理改造报废气瓶等问题导致的气瓶事故仍居高不下,是造成我国液化气钢瓶事故的主要原因。另外,违法将二甲醚掺入液化石油气钢瓶,液化石油气钢瓶管理混乱也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该文在分析事故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调换液化石油气钢瓶,在使用时有人看管,液化石油气钢瓶必须直立使用,放置位置不要靠近热源等几条液化石油气安全使用要点分析与事故处置。以加大对液化石油气钢瓶事故灾害预防、隐患治理工作,加大对用户安全使用常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杜绝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根据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度评价原理,通过对某公司200m^3和100m^3液化石油气贮存系统的危险性因素分析,进行了液化石油气贮存系统火灾、爆炸危险性的评价,针对液化石油气的火灾爆炸事故隐患提出了事故防范的安全对策。  相似文献   

16.
液化石油气(LPG)站安全距离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安全问题,采用基于风险的方法确定安全距离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以个体自然死亡概率为基础,确定液化石油气站个体风险标准。采用小孔泄漏、中孔泄漏、大孔泄漏和完全破裂四种泄漏模式确定泄漏场景,以事件树形式给出泄漏物质连续释放和瞬时释放的各种事故后果,针对每种泄漏场景计算工艺单元相应的泄漏频率,采用时间因子进行修正。将后果与泄漏频率集合与一体,得出液化石油气站的安全距离。合理的安全距离对于液化石油气站工艺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安全平稳运行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甘肃省民用液化石油气 钢瓶日益增多,全省已有30多万只。 由于气瓶质量差和用户缺乏使用、维 护常识等原因,以致火灾、爆炸事故 不断发生。1981年1—10月,兰州市 就发生民用液化石油气火灾事故15 起,死亡6人,烧伤26人口 为了保 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甘肃省劳动 局已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液化石油 气钢瓶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1.禁止粗制滥造液化石油气钢 瓶。全省选择三家具备生产条件的工 厂定点生产民用液化石油气钢瓶。禁 止生产液化石油气玻璃钢瓶。 2.制定并试行《甘肃省液化石油 气钢瓶检验标准》。会同酒泉钢铁公 司钢…  相似文献   

18.
针对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管理应用需求,研究了基于RFID的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管理系统功能架构,重点研究了系统各功能组件的关键技术应用要求,包括:RFID电子标签、读写器、自动充装控制装置与管理系统软件。目前该技术方案已在济南液化石油气瓶充装企业进行了试点应用,解决了企业自有产权气瓶流失、超期未检气瓶充装等管理难题,提升了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液化石油气储存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在罐底积一些粉末状黑色残渣,吸附大量的液化石油气残液。残渣易与氧气反应,产生自燃现象,可能引起火灾与爆炸。为了确保液化石油气储存设备安全,在检验时,设备内部的残渣必须得到清理,并可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劳动安全卫生信息1997年劳动部报批国家标准目录1.永久气体气瓶充装站安全技术条件;2.液化气体气瓶充装站安全技术条件;3.溶解乙炔气瓶充装站安全技术条件;4.液化石油气瓶充装站安全技术条件;5.汽车用压缩天然气钢瓶;6.机动车液化石油气钢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