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安市近郊土壤肥力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监测土壤肥力评价常用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p H等7项评价指标,对西安市近郊4个方位的土壤肥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西安市近郊的4个方位上,土壤中p H值普遍在8.5左右,显略碱性;有机质的含量普遍处于稍缺状态,北郊的有机质含量相对比较丰富,最高为2.64%;全氮含量相对较好,全钾含量均处于较缺状态,北郊的全钾含量较高,为4.17 g/kg;全磷含量均处于0.66 g/kg左右,属中等状态;有效磷含量处于中等含量水平,南郊较低,平均为7.3 mg/kg,最低至3 mg/kg;速效钾含量东郊为37.93 mg/kg,含量较少,处于较缺状态,其余3个郊区均处于稍缺状态。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毕节市威奢乡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对贵州省毕节市威奢乡耕作土壤环境特征进行研究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其环境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果:威奢乡现代耕作土壤总体呈弱酸性,pH值介于5.10~7.38之间,平均值为6.12;有机质含量丰富,介于3.29%~12.06%之间,平均值为5.85%;土壤全氮含量介于1735~6325mg/kg之间,平均值为3722 mg/kg;全磷含量介于667.2~1579.69 mg/kg之间,平均值为1161.4 mg/kg;全钾含量介于5016.06~15063.03 mg/kg之间,平均值为9186.2 mg/kg,对比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研究区土壤全氮、全磷含量为一级,无需补充,但全钾含量为五级,应适量施加含钾元素肥料,以提高土壤肥力;研究区Ca、Mg元素含量均低于贵州省表层土壤平均值,应注意适量补充Ca、Mg元素;有害重金属元素Cr、Cd、As、Pb含量具有CrPbAsCd的区域特征,且Cr、Cd含量均高于贵州省表层土壤平均值。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农耕土壤Cd已经明显污染,成为该地区最主要的污染物。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大部分土壤已达到严重污染程度(P综3)。其中,重金属Cd、Zn主要来源于外源污染,且大部分富集在土壤表层,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风险。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间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山西省农田土壤交换性镁(Mg)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主要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山西省主要农田土壤(0~20 cm)交换性镁含量平均为255.1 mg/kg,变幅为78.1~641.8 mg/kg,其中85%的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在100~400 mg/kg之间,随地区不同而异。土壤剖面(0~100 cm)交换性镁含量为78.1~717 mg/kg,其含量随土壤层次加深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不同类型土壤交换性镁含量高低依次为潮土>褐土>栗褐土>石灰性褐土>黄绵土>褐土性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与土壤pH值、EC值、有机质含量和碱解氮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与K/Mg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与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Ca/Mg呈显著的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4.
研究天然林改造为人工林对土壤养分库的影响,对于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为探明天然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板栗林对土壤氮磷钾库及酶活性的影响,在浙江省临安市三口镇采集了相邻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和板栗林(板栗林由天然常绿阔叶林改造而来)的表层(0~20 cm)与亚表层(20~40 cm)土壤,测定土壤不同形态氮磷钾素和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表明:表层和亚表层土壤pH值、水溶性有机氮(WSON)和微生物量氮(MBN)均显著降低,而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增加(P < 0.05);表层土壤全氮含量显著增加,而亚表层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变化;表层土壤树脂提取态磷(Resin-Pi)、碳酸氢钠提取态无机磷(NaHCO3-Pi)、氢氧化钠提取态无机磷(NaOH-Pi)、盐酸提取态磷(HCl-Pi)和残余态磷(Residual-P)含量分别增加了61.4%、53.5%、19.2%、55.1%和25.3%,亚表层土壤Resin-Pi、NaHCO3-Pi、HCl-Pi和Residual-P含量分别增加了64.6%、61.2%、13.7%和17.3%;而表层土壤碳酸氢钠提取态有机磷(NaHCO3-Po)和氢氧化钠提取态有机磷(NaOH-Po)含量分别下降了24.8%和18.3%,亚表层土壤NaHCO3-Po和NaOH-Po含量分别下降了20.5%和7.7%;表层土壤的速效钾、缓效钾、矿物态钾和全钾含量均显著增加,亚表层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显著增加,而矿物态钾和全钾无显著变化;表层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亚表层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P < 0.05)。综上,上述林分转变对土壤无机氮磷钾库具有正面效应,而对土壤有机氮磷钾库与酶活性具有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利用不同植物修复模式对重庆天府煤矿采煤沉陷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植物修复4 a各修复模式容重比对照明显减小;土壤孔隙度显著增大(p0.05),从对照的41.84%变化为油茶45.21%,商陆46.42%和黑麦草的47.87%,黑麦草上升的幅度达到6.03个百分点。有机质含量变化显著(p0.05),天然植被含量最高,为82.84 g/kg,其次为商陆的80.67 g/kg,对照区含量15.82 g/kg为最低。全氮、碱解氮含量显著减小(p0.05),全钾、速效钾、全磷、速效磷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通过主成分分析不同植物修复区土壤前3个主成分值的散点图来表征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变异性,并对采煤沉陷区植物修复后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库蓄水对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土壤养分是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石宝寨消落带12个水位96个样点的土壤分析,研究了消落带不同水位土壤容重、酸碱度、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①淹水后消落带土壤由微碱性(pH值=7.91)变为碱性(pH值=8.14),养分平均含量普遍下降,速效钾含量下降最多(46.7%),淹水易造成养分流失;②消落带土壤淹水前各测定指标在不同高程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③不同淹水强度的土壤容重、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氨态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淹水土壤pH值高于未淹水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钾含量低于未淹水土壤;④长期淹水后(146 m)的土壤出现有机质及全量养分累积现象。  相似文献   

7.
刘洪彬  吕杰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7):1129-1140
对耕地土壤质量变化驱动机制的研究是破解耕地质量变化规律及其效应的关键。利用野外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等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238 个耕地地块的土壤采样数据和对应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农户土地利用方式、程度和投入强度对耕地土壤质量的作用方向、影响程度和显著水平都不同。其中近郊区的农户“以兼业为主,以农为辅”,其行为突出表现为劳动力投入的“非农化”趋势,对耕地的粗放利用和掠夺式经营现象比较普遍,主要影响因素土地利用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导致耕地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平均下降11.496、44.078 和15.469 mg/kg;研究区域中部农户“以兼业为主”,突出表现为集约化程度比近郊区农户有所提高、种植结构也不断调整,对土地的投入、管理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主要影响因素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会促使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平均提高4.799 g/kg、7.454 mg/kg、100.170 mg/kg 和61.205 mg/kg;远郊区的农户“以农为主”,突出表现为“非粮化”趋势,由于比较高的就业机会成本,种地收入超过农户预期,耕地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高,主要影响因素土地投入强度每增加一单位,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平均增加0.007、0.025 和0.037 mg/kg。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从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提出规范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改善区域耕地土壤质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污灌区土壤因子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本文以太原市小店污灌区农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对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放线菌数量达2.1×10~5~9.5×10~5cfu/g,细菌数量达8.0×10~8~24×10~8cfu/g,真菌数量达2×10~3~54×10~3cfu/g,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速效钾、有效磷和全钾、镉和速效钾是影响污灌区放线菌、细菌、真菌数量的主要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放线菌数量与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细菌数量与有效磷、全钾、碱解氮、PAHs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阳离子交换量、铬、铅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真菌数量与镉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显示,速效钾、有效磷和全钾、镉和速效钾是影响放线菌、细菌、真菌数量的主要因子。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因子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系,而钾、磷等营养物质和重金属是影响污灌区土壤微生物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金属矿尾矿生态化处置的核心在于改良尾砂基质以提高植被适生性能。文章以山东三山岛某典型金矿尾矿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泥炭、腐殖酸、污泥等不同改良剂对该金矿尾砂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原尾砂中速效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分别为20.92、6.23、69.74 mg/kg和0.7%,营养物质尤其有机质含量匮乏;添加泥炭可有效提高尾砂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而污泥对尾砂中速效氮、磷含量改良效果明显;添加1%泥炭与1%污泥混合改良剂可使尾砂中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分别达到43.18、16.94、76.45 mg/kg及3%,种植黑麦草的发芽率和平均株高均高于原尾砂,说明改良尾砂的植物适生性能有所提高。研究结果可为金矿尾砂的基质改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火烧对拉萨地区湿草甸湿地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拉萨地区典型湿草甸火烧样地与对照样地内表层土壤pH、有机质、全量及速效养分含量特征的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火烧干扰对高原湿草甸表层土壤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土壤pH在6.06~6.85之间,火烧干扰导致土壤pH升高;土壤中w(全氮)、w(全钾)分别为2.35~5.34、23.33~28.72g/kg,火烧干扰使其值下降;火烧对土壤中w(全磷)无明显响应;火烧后土壤中w(有机质)(53.97~144.57g/kg)下降,并且与土壤中w(全氮)的变化趋势一致. 土壤中w(速效氮)的季节性差异较大,火烧干扰使生长季初期表层土壤中的w(速效氮)减少,而在生长季旺盛期则增加,w(速效氮)占w(全氮)的比例变化一致;w(速效磷)在2个生长阶段总体增加,占w(全磷)的比例升高,以平地中变化最为明显;w(速效钾)及其占w(全钾)的比例在生长季初期显著增加,后期则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土壤速效钾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以秦巴中部山区的碑坝镇、福成乡、白玉乡为研究区,基于104个耕层土壤采样点,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揭示速效钾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利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冗余方差分解法研究不同因素对其空间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w(速效钾)为55~156 mg/kg,平均值为125.99 mg/kg,表现出中等程度变异性(变异系数为14.07%).地统计分析显示,各理论模型中以高斯模型对w(速效钾)的拟合效果最佳,块金效应为16.95%,变程达1 454 m,具有强烈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变异中结构变异占优、随机成分较少;速效钾呈地带性分布,自中部河谷低地向东西部山地丘陵呈增加趋势.定量分离结果表明,各类因子总体解释了48.67%的变异信息,土壤因子(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成土母质、pH)、地形水文因子(海拔、坡度、地下水深度、地表产水量)、人为因素(施钾量、种植制度、耕层厚度、到村中心距离)的综合解释能力依次为35.39%、17.14%、9.96%;就单因子而言,施钾量、土壤类型、海拔、pH、土壤质地、成土母质的解释能力达35.35%、31.02%、28.39%、26.23%、21.96%、20.74%,并在P < 0.001水平上表现出强烈显著性,是土壤速效钾变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庙岛群岛南五岛土壤性质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海岛生态系统的基底,对维持海岛生态系统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使得海岛土壤性质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以庙岛群岛南五岛为研究区,通过现场调查和遥感技术,从样地尺度和海岛尺度分析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显示:(1)庙岛群岛南五岛土壤含水量、pH、含盐量、有机质、总碳、总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值分别为18.98%、6.53、0.088%、20.75 g/kg、15.05 g/kg、1.23 g/kg、3.83 mg/kg和85.87 mg/kg。土壤性质在海岛之间和海岛内部均表现出了一定的空间分异性。(2)样地尺度上,地表覆盖类型和植被生长状况是海岛土壤性质的主要影响因素,地形主要通过影响地表覆盖类型进而影响土壤性质,离岸距离对土壤性质空间分布影响较小;海岛尺度上,土壤性质对各影响因子的响应较不灵敏。  相似文献   

13.
陈娟  袁贝  任杰  罗会龙  张云慧  张昊  杜平 《环境科学研究》2022,35(12):2792-2800
为科学评估利用累积概率分布曲线研究土壤有效态Cd含量安全阈值的可行性,该研究参考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的方法原理,以江西省上饶市Cd污染农田为研究对象,在统计分析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总量、有效态含量和水稻籽粒中重金属含量的基础上,采用土壤总Cd含量-土壤有效态Cd含量线性回归方程以及基于Logistic函数分布模型的累积概率分布曲线模拟计算,分别推导土壤中有效态Cd的安全阈值并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用地土壤存在较大范围的Pb、Cd超标现象,点位超标率分别为54.70%和68.38%,土壤有效态Cd含量较高,平均值为0.22 mg/kg;研究区有34.98%的点位存在糙米Cd含量超标,Cd是研究区农用地土壤和糙米中的主要污染物. 通过线性回归方程和《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中的土壤筛选值,反推计算研究区农用地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的阈值为0.149~0.183 mg/kg. 利用Logistic函数分布模型拟合基于有效态Cd含量的累积概率分布曲线,保护当地95%的糙米不超标的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安全阈值为0.160 mg/kg. 研究显示,基于累积概率分布曲线法推定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安全阈值较为科学,建议用作当地重金属污染农用地土壤钝化修复目标值,并对其他Cd污染农用地土壤的修复治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调查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种植模式,并研究了其对洱海流域坝区土壤w(TN)、w(TP)、w(OM)(OM为有机质)、w(olsen-P)(olsen-P为速效磷)和w(NO3--N)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流域坝区土壤中w(OM)、w(TN)较高,平均值为52.16和2.76 g/kg;w(olsen-P)较低,平均值为6.55 mg/kg.②对比农田、林地、裸地、园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w(TN)、w(OM)、w(TP)、w(olsen-P)均呈农田>园地、林地>裸地的变化趋势.③种植模式对农田土壤养分影响有差异,水稻-大蒜模式下土壤的养分含量总体较高,w(TN)、w(OM)平均值分别为4.21、74.22 g/kg,是玉米-蚕豆模式的1.98、1.96倍;蔬菜模式土壤中w(NO3--N)高达103.3 mg/kg,是水稻-蚕豆模式的37.29倍.④流域坝区农田土壤养分具有空间变异性,海东地区土壤中w(TP)和w(olsen-P)较高,分别为1.23 g/kg和11.48 mg/kg,是凤仪地区的2.16和2.15倍;上关-邓川地区w(TN)较高,为4.28 g/kg,是海东地区的1.63倍;w(OM)空间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显示,流域坝区土壤氮、磷流失总量分别为686、241 t,主要贡献来自农田.   相似文献   

15.
为准确客观地评估汞污染场地的人体健康风险,克服当前土壤修复目标值过于保守的缺陷,对我国东北某大型汞化工废渣遗留场地进行详细环境调查,使用场地均匀设置的313个土壤样品(地表下0.5 m)的总汞含量检出数据、9个样品的零价汞含量占比数据、30个样品的胃肠可给态汞含量占比数据进行蒙特卡洛概率模拟,使用参数的概率模拟值进行汞经口摄入和气态呼吸吸入的人体健康风险和修复目标值的概率预测.结果表明:①场地的总汞含量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变化范围为0.002~579.14 mg/kg,变异系数为3.88,且主要集中在0~2.5 m;零价汞含量占比平均为15.2%±6.4%,与土壤总汞含量呈显著对数负相关(R2=0.784 5);胃肠可给态汞含量占比平均为2.74%±2.81%,与总汞含量不具有显著相关关系.②气态呼吸吸入是该场地主要的人体健康风险来源,占总风险值的90%,风险不可忽略(危害商大于1)的概率为5.00%;经口摄入的风险不可忽略(危害商大于1)的概率为0.15%.③基于零价汞、胃肠可给态汞含量的修复目标值累积概率分布的5%上分位数为53.8 mg/kg,相应的修复面积分别为5 427.9 m2,显著低于以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第一类用地风险筛选值(8 mg/kg)为修复目标值而确定的修复面积(37 057.6 m2);零价汞含量占比与儿童体重是影响修复目标值最主要的参数,对修复目标值的不确定性贡献率分别为-78%和42%.研究显示,基于土壤汞形态及生物可给性的概率风险评估能更为准确地显示污染场地的人体健康风险及主要风险途径,也能有效降低相应的修复目标值,避免对场地过度修复.   相似文献   

16.
对贵州省红枫湖枯水期流域土壤的理化性质、磷素含量与形态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偏酸性,以粉砂粒为主,消落带土样含水率略高于林地和荒地。表土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为99.6~679.5mg/kg和1.1~18.6mg/kg,低于我国土壤平均水平,属喀斯特地质性缺磷;最高值分布在受人类活动污染严重的管理处和后午,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中不同磷形态的含量顺序为Residual-PNaOH-PHCl-PNaHCO3-PH2O-P。其中,耕作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以及H2O-P、NaHCO3-P和总可提取态磷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荒地和林地,表明耕作与施肥过程不仅提高了土壤全磷和生物活性磷含量,也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7.
为摸清深圳市土壤砷的背景含量现状,以全市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基本生态控制线区域作为调查范围,布设土壤表层样点450个、土壤典型剖面样点50个,采用多点增量采样法采集表层样品500个、深层样品100个.结果表明,深圳市表层土壤砷的背景含量范围为0.07~202mg/kg,算术平均值为11.3mg/kg,95%分位值为55.9mg/kg,显著高于“七五”深圳土壤环境背景调查结果砷的95%分位值(35.4mg/kg).不同土类中赤红壤、红壤和黄壤砷背景含量的算术平均值相近,95%分位值的高低顺序为:红壤 > 赤红壤 > 黄壤.不同母质母岩发育的土壤砷背景含量的算术平均值高低顺序为:灰色灰岩 > 砂砾页岩 > 凝灰熔岩 > 变质岩 > 花岗岩 > 片麻岩,95%分位值的高低顺序为:灰色灰岩 > 砂砾页岩 > 凝灰熔岩 > 变质岩 > 片麻岩 > 花岗岩.不同剖面层次砷背景含量的平均值和95%分位值差异较大,高低顺序为:底层 > 中层 > 表层,随着深度增加,砷的背景含量逐渐增加.土壤pH值、砂粒含量与砷背景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黏粒、粉粒含量与砷背景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母质母岩和机械组成是影响深圳市土壤砷背景含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南方典型区域砷的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采煤沉陷对土壤-植物系统的影响,以呼伦贝尔草原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沉陷区与对照区不同坡位〔坡顶(地表沉陷边界附近)、坡中(沉陷边缘区)、坡底(沉陷中心区)〕设置样地进行土壤性质和植物群落的调查测试,对比分析沉陷干扰下土壤水分和养分、植物物种组成以及群落结构的变化,研究土壤性质与植物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对沉陷区和对照区土壤-植物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采煤沉陷后,沉陷区土壤体积含水量(简称“土壤含水量”)较对照区下降了4.8%(P < 0.05),坡中土壤水分损失最严重,比对照区同一坡位减少了8.4%(P < 0.05).沉陷区0~60 cm土壤TN(全氮)、TP(全磷)、OM(有机质)和AK(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分别比对照区下降了17.8%、28.9%、38.0%和46.5%(P < 0.05),坡中和坡底土壤养分流失明显,TN含量在坡中比对照区相同坡位下降了29.7%(P < 0.05),OM、AK含量在坡底减少了54.1%、64.1%(P < 0.05).②沉陷区植物种类比对照区减少了28.6%~37.0%,原有优势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的重要值下降,而双齿葱(Allium bidentatum)、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等旱生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植物群落发生退化,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明显低于对照区(P < 0.05).③通过冗余分析可知,土壤性质与群落多样性指数相关性显著(P < 0.05),其中TP、TN、OM和AK含量与多样性指数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5(P < 0.05),TN含量是影响群落多样性的关键因子.④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土壤-植物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显示沉陷区各样地土壤-植物系统与对照区相比呈退化状态,不同坡位的退化程度表现为坡中>坡顶>坡底.研究显示,受沉陷干扰影响,土壤水分和养分发生损失,群落物种多样性下降,土壤-植物系统退化趋势明显,坡中部位(沉陷边缘区)退化最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