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部近海2004年12月26日发生9.0级地震,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海啸袭击了印度洋沿岸10多个国家的沿海地区,甚至到达了东非沿岸。这次海啸灾难已经成为20世纪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我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成员,随队赴灾害最为严重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班达亚齐市进行救援,亲历了这次世纪大劫难救援现场。本文想对此次灾害谈谈我们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地震海啸及其预警服务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概述中国历史上地震海啸的发生情况,讨论了中国受远洋地震海啸影响的可能性,重点介绍了1992年初发生在海南岛近海的,首次由仪器记录到的极为鲜见的一次地震海啸,最后叙述了目前中国地震海啸预警的作业力式。  相似文献   

3.
海啸预警系统及我国海啸减灾任务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引发了新一轮海啸预警系统的研究。简述了地震海啸预警的原理,分析了海啸数值模拟的一些基本方法,综述了目前世界上多个国家海啸预警系统的建设情况,通过对我国海啸灾害研究现状的分析,明确了我国当前海啸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防灾博览》2005,(1):7
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温家宝2005年1月6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地震海啸后东盟领导峰会,关于帮助东盟国家建立强震海啸预警台网的倡议,中国-东盟地震海啸预警研讨会于2005年1月25-26日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5.
2004年冬,圣诞节喜庆的气氛还没有过去,12月26日清晨,一场巨大的地震引起海啸,席卷了印度洋沿岸诸多国家,这次地震海啸给东南亚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十几万生命葬送于滔天巨浪,百万人无家可归,礁岸易形、岛屿隐没、雷雨滂沱!  相似文献   

6.
南海海域地震海啸潜在危险的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马陵  魏柏林 《灾害学》2005,20(3):41-47
本文对南海海域的海底地形地貌、海水深度、地质构造格局、断裂活动、地震和海啸的活动等进行分析,认为南海北、西、南以及中部都不具备发生地震海啸的基本条件.而南海东部边缘的台湾南部~菲律宾以西的马尼拉海沟,不仅具备发生地震海啸的条件,而且是南海亚板块向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带,强震活动频繁且倾滑型或具有倾滑分量的走滑型地震比例很高,同时历史上也曾发生多次海啸,是南海最有可能引发地震海啸的潜在地区.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后,损失最为惨重的海啸是2004年末的印度洋大海啸。12月26日早晨,人们还沉浸在圣诞节的欢乐气氛中,印度洋发生了近40年来最强烈的地震。刹那间,里氏8.9级的大地震引发的大海啸朝印度洋沿岸数国迅猛扑来。10米高的巨浪先后涌向印度尼西亚、泰国、斯里兰卡、  相似文献   

8.
2006年11月15日,在日本北部的千岛群岛海域当地时间晚20时15分左右(北京时间19点15分)发生里氏8.1级强烈地震。震后不久,日本相关机构紧急行动。应对地震可能造成的海啸灾害。当地时间晚上20时29分,日本气象厅就向北海道太平洋沿岸东部及鄂霍次克海沿岸发出海啸警报,提醒居住在这些地域沿海的居民立即到安全的地方避难。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世界范围的巨震频发给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如何快速高效地进行受灾地区的恢复重建,已成为世界各国震后重建决策者和相关学者的研究热点。结合笔者2013年年初赴日参加"Pre-Recovery Planning From Natural Disasters"研修班中,对阪神地震以及"3.11"东日本地震海啸恢复重建的学习和考察内容,总结了两次地震恢复重建的特点以及现状,并对比了我国汶川地震恢复重建的相关数据和案例,分析了中日两国在地震恢复重建中的各自优点与不足,并针对未来我国可能面对的大震恢复重建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了解中日两国地震恢复重建工作的各自特点,以及未来如何完善现有恢复重建方案的设计和提高相关重建服务的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防灾博览》2021,(1):10-13
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55秒,一场8.9级巨震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邻近海域发生,影响范围绵延1600公里。地震引发了大规模海啸,波及印度洋沿岸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造成近30万人罹难,是20世纪以来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1.
北京时间2007年11月14日晚23时40分,智利北部地区发生里氏7.7级(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为7.9级)强烈地震。智利国家紧急情况办公室当天公布说,地震震中位于托科皮亚以东35公里,即南纬22度,西经69度,震源距离地面59公里,地震大约持续了50秒。15日早晨又发生了7.1级的余震。地震发生后,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曾向夏威夷和智利西海岸发出了海啸警报,  相似文献   

12.
苏沪浙海岸的地震海啸增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苏、上海和浙江地区的地震海啸增水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结果为沿海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地震海啸设防的基本数据。地震海啸历史文献记录表明,可能在该地区产生显著增水的海啸主要发生在南黄海海域和台湾附近海域。在琉球隆褶区发生的地震海啸受到冲绳海槽、钓鱼岛隆褶带的阻滞,在向东海陆架浅水区传播过程中进一步衰减,由此产生的海啸增水只有在现代仪器记录上才能分辨出来,通常不会在该地区产生灾害。在识别该研究区的潜在海啸源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值方法分析研究了海啸波传播过程,结果认为该地区受到的地震海啸影响不大于风暴潮,这一结论与历史记录相符。  相似文献   

13.
肖莉 《防灾博览》2005,(1):15-15
地震如同刮风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当两个板块发生挤压时候,压力在板块岩石中聚集,使岩层变形,一旦一方岩石不能支撑,产生断层,岩石恢复原位,发生回跳,巨大的能量释放激发地震。地震的发生常伴生有火灾、海啸、泥石流、滑坡、环境污染、商业中断、信息丢失和社会功能瘫痪等次生灾害,地震海啸便是其中一种。  相似文献   

14.
《防灾博览》2021,(1):10-13
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55秒,一场8.9级巨震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邻近海域发生,影响范围绵延1600公里.地震引发了大规模海啸,波及印度洋沿岸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造成近30万人罹难,是20世纪以来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5.
高燕 《防灾博览》2007,(4):44-44
近几年来.普洱市境内连续发生破坏性地震.如2005年1月26日.普洱市思茅区5.0级地震:2006年1月12日.普洱市墨江县5.0级地震;2007年6月3日。普洱市宁洱县6.4级地震。在这些地震发生后.市、县地震部门在地震现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地震部门的每一名地震工作者.不需要通知都会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单位.听候安排投入到地震现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会议背景近十年来环太平洋地震带8级以上地震频发,如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2011年日本的地震海啸等。亚洲人口稠密,也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地区,地震、海啸、火山灾害严重威胁着亚洲各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着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2011年5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中日韩第四次三方领导人会晤时提出"今年下半年举办东亚地震研讨会,启动东北亚地震、海啸和火山研究项目"的倡议。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倡议得到了日韩领导人的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河淮地震带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 ,初步认为研究区地震活动存在准周期性变化。研究还发现 ,该区地震活动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给沿岸国家造成了严重灾难,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防范。中国历史上巨灾频发,今后仍存在比较严重的巨灾威胁。预测我国有11个巨灾高风险区,巨灾种类主要为特大洪水、大地震、强台风和特大风暴潮以及大区域持续性严重干旱。建立巨灾防御体系是今后我国减灾工作的重心。  相似文献   

19.
我国海区辽阔,海岸线北起辽宁,经河北、山东、汀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省,长达1.8万余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沿海地带都曾发生过地震海啸灾害,较为可靠的记载始见于《后汉书》:熹平二年六月(173年6月27日*7月26日)北海地震,东莱、北海海水溢出,漂没人物。  相似文献   

20.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的9.0级强烈地震,又一次引发了海啸,一时间,3米多高的黑浪滚滚,肆无忌惮地冲向陆地,冲倒建筑物,冲毁桥梁、机场,场面极其惨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