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低丘红壤地区种植制度优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指出引种玉米和制定最佳的作物生产群体是该地区种植制度优化设计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3.
4.
本文以玉山县宅前小流域开发治理规划为例,指出红壤地区小流域治理指导思想和应遵循原则,提出以山顶及坡度≥25°山坡营造防护林,坡度<25°山坡实行等高开垦为水土保持措施;同时兴修水利,建立山地灌溉体系,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此小流域开发治理将为我国南方未开发的红壤地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出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5.
对长江中下游洪湖、巢湖和太湖沉积物采用210Pb和137Cs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沉积速率。洪湖钻孔中210Pbex随深度的增加没有呈现指数衰减分布,因此获得的平均沉积速率并不可靠;而根据137Cs蓄积峰计算得出洪湖钻孔在1963~1986年沉积速率最大,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大规模开垦导致湖区周围水土流失,大量的侵蚀物质被带入湖中,从而导致沉积速率上升。对巢湖钻孔用210Pb法和137Cs得到的沉积速率具有可比性,研究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深度的减少,巢湖钻孔中沉积通量在增加,说明巢湖流域内水土流失逐步加重,可能与土地开发、植被破坏等人为活动有关。对太湖钻孔利用137Cs 1963年对应的蓄积峰进行校正,采用210Pb计年的CRS模式获得不同时段的沉积速率发现在80年代末尾沉积物堆积通量最高,达到0.6 g·cm-2·a-1。两种计年方法的结合有助于认识沉积速率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为例,运用环境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土壤侵蚀的经济损失内在机制,估算土壤侵蚀的经济损失,揭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分布的空间格局,为该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每年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为36 602.44×104元,其中土壤养分损失占总损失的89.46%,土地废弃损失占总损失的4.64%,土壤水分损失占总损失的1.05%,泥沙损失占总损失的4.85%。旱地土壤侵蚀经济损失最大,占土壤侵蚀经济损失的61.94%。从各县来看,清镇市土壤侵蚀经济损失最大,占总经济损失的32.87%。研究区平均单位面积经济损失为1 174.86元/hm2,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土壤侵蚀单位面积经济损失价值较大。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资源工程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资源开发体系和保护体系建设是构成资源工程体系的主要内容。文章阐述了如何设计一个资源开发和保护体系的总体思路(包括原则、目标、内容、行动、效益评估),并以长江三峡库区坡地资源利用保护为例,通过植物篱农林复合技术,使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基本得到了控制,经济产出比纯柑桔系统和纯粮食作物系统分别高出1/5和1/4,成为开发与保护融为一体、经济和生态相互促进的技术。这一技术值得在中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推广。  相似文献   

8.
应用对应分析方法对江西省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的16个旅游映象属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庐山、龙虎山、三清山游客对江西旅游地映象最深的是名山风光、自然生态、名胜古迹,井冈山游客对江西旅游地映象最深的是革命胜地、名山风光、自然生态。从综合来看,四山游客对江西省旅游地映象的共性是名山风光、自然生态、革命胜地、名胜古迹位于前列,对宗教、其他、特色旅游、人造映象不深。四山旅游资源映象与其旅游资源特色及其产品密切相关,但不完全一致。与传统的调查数据的一般分析相比,对应分析方法研究旅游地映象具有优良的特性。在本研究中以图示方式简明直观地揭示了旅游目的地映象的总体特征、不同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对于旅游竞争市场开发规划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湖南省祁东县紫云材进行的土地利用及农户经济行为调查,从土地状况、从业选择、农具、农田设施、耕作方式和效益等方面,分析了湘南红壤丘陵区农户社会经济行为对土地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紫云村农户重“品种”轻“土壤”,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理化性状变差,土壤自然肥力降低,旱地、林地粗放经营,质量退化。改变农户只重“品种”而忽视“土壤”的观念、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建立合理的轮作体系和水土保持型高效集约持续的耕作制度、加强林业管理和经营、加大农业投入、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是防止本区土地退化和保证本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环境效应,土壤侵蚀是全球变化最为敏感环境效应之一。选择生态极其脆弱区小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影像和雨量站点获取3期土地利用和降雨变化信息,结合区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对该区域土壤侵蚀对土地利用和降雨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降雨量在1981~1990年为降雨量较小年份,1991~2000年为降雨量较大时间段,2001~2005年降雨量开始急剧减少;(2)1987、1995和2005年的平均侵蚀量分别为:7058、8008和7981 t/(hm2〖DK1〗·a),中度侵蚀以上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992%、3383%和3318%,其中极强度侵蚀分别占915%、1281%和1263%;(3)在分布特征上,强度侵蚀和极强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小江流域的中下游地段。极强度侵蚀主要分布在中海拔区域(1 600~2 800 m),所占的比例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但在高海拔区域,极强度侵蚀呈增加趋势;同时,极强度侵蚀集中分布在高坡度段(>35°)上,占其面积的85%以上,且呈持续增加趋势,在中坡度段(15°~35°)上,极强度侵蚀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USLE模型可以较好的反映出全球变化条件下土壤侵蚀效应,为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和人类经济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在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经济活动作用下日益恶化, 土地石漠化已成为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直接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存与发展。在对老街村进行实地踏勘和采样的基础上, 调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地形坡度、表土层厚度、岩石裸露程度是引起该区土地景观分异的主导因素, 其方差累积贡献率达81.224%。在此基础上, 以地貌面、土壤类型、裸石景观特点为主导标志,并结合灌草分布, 以GPS为定位手段, 借助GIS平台, 完成老街村土地类型单元调查和制图; 并利用多因子得分的几何平均数综合评价石漠化土地适宜性, 评价结果与实际吻合较好, 为土地生态设计和生态修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