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满洲里市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氟化物的含量已家关水质标准,在分析氟化物环境表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氟化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指出地表水体中氟化物污染主要是流域的非点源污染,地下水中氟化物主要是由于降水淋溶和岩石中含氟岩石的溶解引起的,据此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识别呼伦湖水体中氟化物的演变趋势,揭示呼伦湖水体氟化物浓度畸高的原因,于2015—2020年对呼伦湖入湖河流、湖周地下水、湖泊水体中氟化物(以F-计)浓度进行了详细调查,并结合2005—2014年历史数据分析呼伦湖水体中氟化物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8—2019年,呼伦湖全湖水体氟化物浓度平均值在2.27~2.42 mg/L之间,年均值为2.36 mg/L,4个季节平均值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表现为四周低、中间高的分布趋势,冬季则相反.3条主要入湖河流克鲁伦河、乌尔逊河和呼伦沟河水体中氟化物浓度显著低于湖体,分别为(1.14±0.36)(0.84±0.14)和(0.33±0.08)mg/L,氟化物入湖通量分别为236.41、396.31和301.29 t/a,地下水和入湖河流输入是呼伦湖水体氟化物的主要来源.呼伦湖水体中氟化物浓度主要在特殊气候地理条件引起的高自然本底环境下,受pH、湖体蓄水量和冰封作用的共同影响.研究显示,入湖河流、地下水等输入的氟化物在强蒸发作用下富集浓缩且缺少氟化物出湖途径是造成呼伦湖水体氟化物浓度畸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污染防治在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中的双重意义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农业面源污染物不仅随地表径流直接进入河流、湖泊或近海,污染地表水体,而且渗入土壤或岩石,污染地下水.而被荇染的地下水最终亦流人河流、湖泊或近海,污染地表水体.因此,地下水污染防治在当前我国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为了保护作为主要饮用水源之一的地下水,需要进行地下水污染防治;另一方面,为了有效地治理地表水体的污染,也需要进行地下水污染防治.迄今为止,我国在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所做的工作大都以保护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为目的,而缺少或未重视被污染的地下水对地表水体污染的机理和贡献的研究.本文以农业面源造成的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为例,阐明地下水污染防治在我国当前水污染防治中的双重意义,指出被污染的地下水可能是我国主要河流、湖泊和近海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旨在得到人们对地下水污染研究和治理的重视,推动面源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机理以及被污染地下水对地表水污染的贡献评价与防治研究,以便更合理地制定我国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更有效地控制和治理我国的水体污染.  相似文献   

4.
梁雨  闫海红  殷勤  年跃刚  张宪奇  王幸智 《环境工程》2022,40(4):188-195+223
近年来,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填埋场已成为我国公认的地下水重点污染源之一。通过对赤峰垃圾填埋场及其周边地下水环境的系统检测分析,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及综合评价法对现状地下水进行质量评价,通过主成分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开展地下水污染成因解析。基于地下水历史检测数据,对照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水体指标限值,2018年12月—2020年8月研究区地下水历史超标指标有氨氮、硫化物、氟化物、总大肠菌群及部分感官性状指标,超标频次11%~90%,超标倍数1.01~120。除氨氮及氟化物,超标物浓度整体呈降低趋势。2020年9月超标物质仅氟化物和总大肠菌群,超标倍数在1.03~1.37。根据Pearson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结合大肠菌群的特点,判断填埋场内总大肠菌群超标主要由监测井洗井不充分及周边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由该地区地层岩性、地下水化学类型等,结合文献调研,判断氟化物超标主要由水文地质条件决定。氨氮浓度水平波动性较大,各点位均出现历史超标现象。根据背景点与各监测点氨氮浓度的正相关性(P<0.01, R≥0.655),以及渗滤液对场内地下水氨氮浓度贡献率为30.37%等,判断其超标成因主要包括垃圾渗滤液及上游地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接纳石油化工废水的水体周围地下潜水的监测,发现纳污水体周围地下水污染因素与地表纳污水体中较高含量污染物一致,即都主要为有机污染,纳污水体中污染物浓度高,则潜水中该污染物浓度相应较高.说明纳污水体所接纳的含高浓度的石油类、化学耗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有机污染废水对周围地下水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污染作用.污染范围是以泡子为中心,向四周呈椭圆形扩散形成污染晕,随着距离纳污水体距离的增加,污染物浓度呈下降趋势,在泡子溢流口和进水口处污染晕向外延伸.  相似文献   

6.
以浙江某硫酸厂搬迁遗留场地为研究对象进行环境调查评估。共布设土壤与地下水监测点19个,采集土壤样品38个,地下水样品16个。实验室检测项目包括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总石油烃、重金属、氟化物和硫酸盐等。根据场地特征污染因子超标情况及其在土壤与地下水中的分布规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原硫酸厂矿石堆场、普钙生产车间等区域污染最严重;(2)土壤中主要是重金属与多环芳烃超标,地下水超标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石油烃、氟化物和硫酸盐等;(3)一般说来重力因素、雨水的冲刷和淋溶会使污染因子纵向迁移。而该硫酸厂拆迁时土壤翻动、横移和回填造成不同生产区域土壤混合,导致了污染因子横向扩散。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湘江流域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出发,在大面积采样调查基础上,用地球化学和数理统计方法计算了湘江流域Pb、Cu、As、Hg、Cd和Ti等元素在岩石、土壤及湘江水体中的背景值,并用地球化学方法勾绘出湘江干流流域岩石中Pb、Cu、As、Hg、Cd、Ti和pH值等含量图和趋势面图以及浅层地下水中Pb、Hg和pH值趋势面图。阐明了整个流域中上述元素含量均在区域背景范围内。高含量区是局部的。流域中的浅层地下水水质是良好的。此外,还用地球化学、地下水渗透模拟试验等方法论证了金属元素从岩石(或矿石)—土壤—地下水中溶出迁移机理,得出天然地质体中金属元素直接溶于水中的量甚微、湘江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工厂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焦作地区岩溶地下水铬(Ⅵ)污染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岩溶地下水是焦作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受人类活动影响,局部地下水中铬(Ⅵ)浓度逐渐升高。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在辨析不同水体水力联系方面的原理,结合不同水体的水化学组成,判定岩溶地下水中铬(Ⅵ)污染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溶地下水铬(Ⅵ)含量升高与粉煤灰有关,主要污染过程为含铬粉煤灰的灰水渗滤液借助凤凰山断层破碎带进入岩溶地下水G6,同时进入下游岩溶地下水G1,泉水、大气降水、河水以及土壤等不会引起岩溶地下水铬(Ⅵ)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抚河南昌段流域水体中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可能来源,2019年08月在抚河南昌段共采集了23个地表水样及8个地下水样,对水体中的重金属V、Mn、Ba、Fe、Sr、Zn及类金属元素As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水体中不同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总体趋势一致,即中下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污染特征空间差异性为中等及以上.地表水中V、Fe、Mn的平均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特定项目标准限值;地下水中类金属元素As平均浓度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水质标准.多元统计分析表明Sr、Ba、Mn可能主要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污染物的排放,Fe、V、Zn可能主要来源于农业渔业及交通污染,类金属元素As主要来源于沿岸及河流底部淤泥及岩石碎屑.  相似文献   

10.
廊坊市地处京津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地下水是其重要供水水源。为掌握其浅层地下水的水质现状及污染特征,对2005—2010年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主要污染因子有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F)、氯化物(Cl)、铁(Fe)、锰(Mn),新增污染物为砷(As)、硫酸盐及硝酸盐;近五年来,北部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总体有所改善,南部地区地下水污染趋势加重;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是导致廊坊市浅层地下水水质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氟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会造成危害。以2020年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氟化物年均浓度介于0.016~4.448mg/L之间,满足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1.0mg/L)断面数占97.7%。淮河流域地表水氟化物平均浓度为0.610mg/L,为各流域中最高;西南诸河地表水氟化物平均浓度为0.190mg/L,为各流域中最低。长江、珠江流域月度波动幅度较小,西北诸河、辽河流域月度波动幅度较大。影响地表水氟化物浓度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高氟地质背景、地下水流动补充、有利于氟富集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气象等自然条件,以及工农业污染和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等人为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岩溶山区每年都要产生大量的工业固体废弃物,这些工业固体废弃物在堆存过程中,主要由于降水的淋溶作用,引起了二次水污染现象,对地表地下水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必须对此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环境中氟污染与人体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双阈值效应。人体长期暴露于氟地球化学异常或人为活动引起的氟污染环境中,会促使氟不断进入体内,最终导致氟中毒及其它氟效应。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氟化物和全氟化合物(PFCs)在环境介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状况,综述了氟污染的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及污染/转移途径;回顾了氟化物及PFCs在人体内已产生的众多效应研究;总结了在饮水型氟污染、燃煤型氟污染、工业氟污染及人体氟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关于氟中毒区污染、人类活动氟污染以及氟与人体健康关系三个方面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onitoring network for diffuse pollution from agriculture in Estonia in the context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EU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WFD) and the Nitrate Directive (ND). Seven surface water monitoring stations in agricultural catchments represent two out of three river basin districts designated in Estonia according to the WFD criteria. The national monitoring programme of ground water quality involves 516 stations of which about half were monitored in 2005. The monitoring sites cover all main ground water bodies in Estonia but are largely concentrated in the Nitrate Vulnerable Zone (NVZ). Analyses did not reveal any significant trends in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concentrations in studied rivers during the last 15 years except in one site. The ground water quality stabilised after decrease of nitrate concentrations in the early 1990s, especially in the south part of the NVZ, but even in 2005 the nitrate concentration exceeded 50 mg l−1 in 42 out of 145 ground water samples in this region. The existing surface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network provides only restricted information to select between different management options when implementing action programmes for the NVZ and the river basin management plans (RBMP) under the WFD.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供水水源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广州市现有的水资源情况和饮用水的供水情况、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水源概况等资料,针对广州市饮用水源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广州市应建设以地下水作为应急饮用水源,构建复合水源体系的规划。  相似文献   

16.
页岩气是一种清洁、低碳、高储量的非常规天然气能源,已成为全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新亮点,其快速发展影响着世界能源格局.然而,页岩气开采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风险,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文章主要分析了页岩气钻井过程、压裂过程及采气过程可能出现的水环境问题,如水资源消耗、地表水污染及地下水污染等;总结了针对不同类型废水的处置措施及处理技术,以期为处理页岩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类型的废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垃圾填埋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渗沥液,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引起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等严重的二次污染。通过高安屯卫生填埋场的实际运行情况,系统介绍该场的渗沥液处理工艺和处理效果,指出了生化加膜法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浑河流域为研究区,在现场调查、动态监测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浑河流域的具体实际条件,包括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分别建立了浑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水流耦合模拟模型及水质耦合模拟模型.模拟对象包括地表水、包气带水和饱水带水.运用HydroGeoSphere(HGS)技术系统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联立并行同步求解.根据浑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同步动态监测资料,分别对地表水地下水水流和水质耦合模拟模型进行了校正和检验.之后,根据设定的情景方案,应用所建立的模拟模型对浑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未来的水质污染状况进行了预报.结果表明:基于HGS技术系统的地表水地下水水流和水质耦合模拟模型能够刻画流域地表水地下水各自的运动规律以及二者之间的水力联系与相互转换关系.若地表水受到污染(如农田施肥),不仅会影响到地表水,也会对地下水造成影响,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