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昆汀·塔伦蒂诺的代表作《低俗小说》被认为是昆氏"暴力美学"的范本之一,它展现了昆汀独特的暴力美学——暴力的日常化和游戏化。本文通过设定类目,对《低俗小说》进行暴力内容分析,认为昆汀的暴力美学在《低俗小说》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大逃杀东京圣战:特别篇》中暴力内容的出现频率、平均时长、时态和发生时间,对其牵涉人数、攻击方式、武器类别等进行统计,分析暴力双方的屏幕形象和后果,对施暴动机、有无幽默成分和暴力内容的血腥程度等进行评判。通过对影片暴力内容的分析,结合剧情来探讨影片的深层含义和导演意图向观众传递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暴力是生活中的常见图景,在传统影视中的打闹逐渐失去所指的情况下,吴宇森、北野武、金基德、昆汀·塔伦蒂诺等导演使暴力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给观众以新的视听体验。在暴力美学电影的镜像下,镜头、画面剪辑、语言、音乐和音响等视听语言符号把暴力从现实的残酷性中抽离出来,使之变成后现代主义精神的表征。看似被消解的镜像暴力,却隐喻着表现人性、情感宣泄、解构高尚的艺术主题。暴力美学电影作为镜像暴力的主要形式,探寻其视听语言符号的运用,对于我们审视暴力美学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媒介暴力是大众媒介中的暴力内容,是媒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选取十多年前风靡全国并引起巨大社会影响的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暴力内容及其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媒介文本中的暴力内容的正负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电影《美国往事》中的暴力内容进行分析,以内容分析法对该片中的暴力内容的场景、形式、性质等做具体的分析,从叙事的角度分析该片中暴力内容对电影的主题刻画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进击的巨人》是一部在2013年广泛传播的日本动画作品。在成为传播热点的同时,它也因为自身所包含的较多暴力成分而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本文通过对《进击的巨人》进行内容分析,对暴力内容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现有研究将抗争行动中的暴力现象视为非理性情感的宣泄,这一观点未能合理解释中国社会中带有暴力行为的抗争行动。在个体和群体的抗争行动中,有相当一部分理性策划的暴力行为。在这些抗争行动中,抗争者将暴力行动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理性工具。个体往往将"表演暴力"作为抗争行动的重要手段,而在群体抗争中,"理性暴力"也常常存在。"理性暴力"和"表演暴力",是抗争者在特定的制度条件下,理性计算的结果。强大的国家权力和高度负责任的政府,是理性暴力和表演暴力产生的制度环境。这一理论意味着,带有暴力行为的抗争行动,并不预示着政治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而是需要更科学的社会治理举措。  相似文献   

8.
个别幼儿教师因师德失范而出现的"语言暴力"现象确实存在。这些教师的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和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问题,从道德、法律、制度等层面探讨基于身份伦理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是当前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9.
接二连三的暴力袭医事件折射了医患间的信任危机。在医患关系报道中,媒体叙述往往"偏向"相对弱势的患者。正是这种对医疗行业的不客观评价,助推了医患间的不和谐。媒体应从整个医疗卫生行业大局出发,立足搭建医患沟通的平台,在监督报道的同时,更要深入挖掘正面典型,从有利于社会的角度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0.
当今我国新闻媒介领域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些报道中,或因过分要求新闻真实性,或因过分追求画面的刺激性,提升传播效果,对残酷、血腥、暴力内容存在着过度表现的现象。本文对如何界定与报道含有这类元素的新闻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画面不仅仅局限于镜头的运用与处理,分切和组接,场面、段落的组接及转换,而是通过对画面光影与色彩的微妙变化,更深刻地表达电影的主题思想,刻画人物的鲜明性格,营造虚幻的气氛,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以及塑造整个影片的风格。影片通过众多色彩象征手法和光影烘托手法构建了一幅浑然天成的色彩与光影交织的画卷,展现了一个"美国梦"由开始到幻灭的过程。本文对影片的色彩意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提起彩色影片,人们马上会想起《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杜鹃山》等一系列我国的优秀影片。银幕上绚丽的色彩,把革命的内容和英雄人物烘托得更加雄伟高大。彩色影片以它丰富的色调,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视觉的真实,因而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那么,彩色影片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我国彩色影片的生产有了什么新进展?也一定是大家关心的,这里着重介绍我国自力更生试制成功染印法彩色影片的工艺概况。  相似文献   

13.
电影《秋喜》作为一部主旋律谍战电影,相对"老套"的剧情该如何去抓住现代观众越来越挑剔的审美口味,也是电影导演孙周的挑战创新之处。这部电影中,几乎每一个镜头的设计和场景的布置都表现或暗示着剧情发展的进程。《秋喜》的画面符号对影片内容的表达,可以说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本文试用意大利电影理论家艾柯的"十大代码"理论对此片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述了天才钢琴师1900的传奇一生,导演托纳托雷借助1900的故事表达了他对19世纪以来的西方工业社会对财富追求的反思。影片大气磅礴,寓意深远,充满了哲学的反思色彩。试从关注人的"存在"、人的存在状态、人的本质——自由选择、存在的意义——虚无这四个方面对该影片进行存在主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改编自菲茨杰拉德同名小说的3D版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于2013年8月30日在中国上映,导演巴兹·鲁赫曼将最擅长的华丽视效在这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强大的演员阵容,精致的服装造型,奢靡的建筑场景,打造了好莱坞历史上"最华丽的3D爱情巨制"。本文运用电影叙事学理论对该部影片进行解读,从叙事技巧、人物塑造、隐喻象征等角度剖析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风险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常态,如何利用媒体微博在社会重大突发性事件中进行舆论引导至关重要。本文以2014年"3.01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为案例,研究"@央视新闻"在事件传播中的作用,探讨媒体微博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应对风险、引导舆论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由于具有强大影响力和传播力,新媒体必须有意识地担负起社会责任,在突发事件的传播活动中传递事实真相、维系社会平稳、输出正面价值。本文以"3.01昆明暴力恐怖事件"为例,结合舆情分析,归纳出新媒体在类似突发事件中的各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及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影片《暗恋·桃花源》让我们看到几段不同的人生之路,其对人生的思考有强烈的寓言性,通过对其的分析发现,桃花源其实是潜意识中梦境的再现,既有"乌托邦"式的浪漫又有现实的讽刺。  相似文献   

19.
巴赫金一生著述颇丰,所关注的内容涵盖了哲学、语言学、历史诗学、精神分析、社会理论等,"我与他人"问题一直是他理论思考的主线。他在该问题视域下考察了我与他人相处的对话性——对话理论,我与他人之间的审美创造关系——作者与主人公之关系,我与他人相处的理想状态——狂欢化理论。从理论层面来说,他的思考有助于破除主体性哲学所导致的"唯我主义"和"自我中心论";从现实层面来说,有助于解决当前网络社交中出现的诸如网络暴力等问题;尤其是他的外位性思想对于如何构建"一带一路"所倡导的文化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自然之于人类好似大写的"他人",巴赫金对"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看法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过程监管的相关内容,以求为后期开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撑。文本先分析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基本内容,再对如何开展项目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分析。在开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中,应该以"三同时"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管理行为,推动环境保护过程监管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