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本文抓取2017—2018年的24个环保事件组成舆情案例库。根据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两方面,主体类别、波及范围、主体态度、媒体态度4个指标及其下13个具体维度勾勒环保事件的特征。其中,每个维度被赋予与之实际意义相对应的评分规则,经由专家打分后代入结构方程模型软件Amos进行分析,构建环保事件性质与微信提及、微博提及、网页提及舆情态势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得出各个舆情因子影响力的具体路径系数。通过环保舆情事件从定性到定量的跨越式聚类分析,探讨环保舆情兼具突发性与常规性的特征、环保问题心理预期与舆情扩散的关系、环保事件主观因素的降噪处理的举措。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凭借其传播迅速、内容丰富等特点吸引公众来到这一平台中交流信息、发表意见,形成网络舆情。本文对网络舆情进行探究分析,将其形成与发展过程分为发酵期、爆发期、回落期(反复期)、衰退期;并分析各个时期的网络舆情内容和网民、媒体等在各阶段中的状态及原因,从而得出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社会环境和网络技术等客观原因及网民、媒体等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3.
网络时代,新型社会化媒体形式不断诞生,信息的传播获取日益迅捷,公民对于社会事件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已发生质变。与此同时,舆情传播的新特征也对作为舆情客体的政府提出新要求。各级政府应充分借鉴组织传播中的事件开发原则,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建立相应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完善网络舆情监督制度,改变在舆情传播中的被动局面,提升危机应对与舆情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衍生物,是根源于公众舆论的相关研究,是21世纪以来国内研究的热点领域。目前,关于网络舆情的定义很多,笔者经比较分析后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形成或体现的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网民趋同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和情绪等,是舆情的网络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以百度为数据获取渠道,综合分析了以下几类环境保护网络舆情:(1) 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网络舆情分析,包括网民关注热点和网民特征;(2)"十二五"期间,网民对"空气"、"水资源"、"生活垃圾"、"噪声"、"土壤"等问题的总体关注度;(3)"十二五"期间,网民对"空气"、"水资源"、"噪声"、"土壤"四类问题的关注焦点.把握网络舆情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加强引导和管理,将有助于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6.
新闻自由是美国宪政的基石,但是美国政府并未放松舆情控制。为此,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加强行政管制,实行技术控制,鼓励行业自律。在美国,参与舆情监管的主体具有多元性,既有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又有作为第三方的公关公司、民间组织和网络水军。为了加强舆情控制,美国政府将直接施压与协商报道向结合,并有意泄露秘密,制造媒介事件,利用时间差打"擦边球"。  相似文献   

7.
网络集群行为本身具有演变规律,演化的各个阶段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完成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三个方面:群体心理因素;媒介因素;社会因素。这三种因素在网络舆情演化过程各阶段的参与程度和重要程度各不相同,本文旨在研究三种因素在各阶段的交互作用,探讨如何规避各因素的负面影响,正确处理三种因素间的关系,从而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8.
预警管理是政府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途径,找出影响预警管理的关键因素能够帮助政府部门提高预警管控的能力,从而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基于社会燃烧理论阐释群体性事件的演化机理,分析得出群体性事件预警管理能力主要受到诱发因素和政府预控能力两个维度中多个变量的影响,并通过对这些变量间内在关系的分析,构建了群体性事件预警管理的超网络模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解析各变量在超网络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采用程度中心性方法找出其中的重要节点变量。结果表明:当前群体性事件预警管理工作的重点应是拓宽利益诉求渠道、有效管理舆情导向和提高应急部门的机构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正确的认识和应对网络舆情,理解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是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和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本文分析了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特点、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与趋势以及政府与媒体受众之间的关系,探讨政府如何在网络时代利用好新媒体,建立起全面、系统的传播管理体系,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情传播途径包括新闻网站舆情传播、"意见领袖"舆情传播、网民舆情传播,具有交互式、跨时空、多媒体、虚拟性、广泛性的特点,传播规律包括信息相对价值规律、信息梯度转移规律、信息循环规律,在监测时要把握网络舆情的负面性、模糊性、突变性、集中性特征,并加强对舆情信息级别的判断和部门间舆情监测处置的协作。  相似文献   

11.
以网络媒体、数字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已然来临,企业需要用新的眼光和视角去考量在新媒体环境下该如何借采取更合时宜、更全面的危机公关方式来引导网络舆情、处理各类网络危机事件。本文借助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具体分析因网络微博而起的"西门子冰箱事件"的整个起因、过程结果等,来解读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从预警、处理到善后等各个方面的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校网络的日益普及,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平台,网络舆情成为校园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来自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需要。针对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可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与遥感的网络环境舆情联动监控技术方法。该方法面向环境管理部门在及时、准确掌握网络上环境舆情情况的工作需要,首先利用网络舆情搜索平台及时主动地发现互联网上的环境舆情信息,然后针对发现的重点舆情,利用遥感技术开展深入的舆情遥感监测与核查,编制相关监测报告并上报管理部门,辅助管理部门进行环境监管。该技术方法链接了传统的基于互联网的舆情监控业务与基于遥感的环境监测业务,构建成了基于互联网与遥感的网络环境舆情监控与遥感核查的主动式、一体化联动工作机制,为管理部门提供更有效的舆情监控服务。  相似文献   

14.
基于总结群体性事件评价指标体系及对典型PX项目环境群体性事件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环境群体性事件成因分析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存在PX项目地区爆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定量分析,结合问卷调查、利益相关方访谈及网络舆情收集分析的方式,对政府公共政策、应对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给出了对策建议,从而为政府预防、研判和应对PX项目环境群体性事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以社交和信息发布为特征的网络媒体平台和客户端已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成为网络舆情产生和传播的聚集地。中国正处于从核能核技术利用大国向核安全监管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核安全被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同时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有效防范涉核网络舆情风险,提升核能公众可接受度,确保核能安全高效发展,是核安全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因此,有效掌握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演变规律,总结网络舆情应对经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3·1昆明暴恐事件"的分析,对其引发的网民"群体极化"、部分媒体"失语"、政府在微博上公信力降低等舆情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期对此类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减少舆情风险。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矿床组合时空分布和岩浆热事件来探讨中国东南燕山期内生金属成矿作用的地动力背景。划分出七种具有一定构造意义的金属矿床类型,并确定自沿海至长江中下游依次分布的五个金属成矿带以及两个金属成矿期,将与成矿作用伴生的岩浆岩,岩浆作用归纳成为三个岩浆热事件。结合全球构造体制和东南地区燕山期构造形迹将该区燕山期成矿地动力演化划分为依次过渡的挤压—过渡—拉张这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增长,加上意见领袖的空前活跃,给我国的网络舆论生态带来了不确定性。如何有效的引导网络舆情,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意见领袖通过意见影响他人的判断,改变他人的想法,这种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本文通过对意见领袖在微博上的倾向化表达的研究,探索政府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如何为危机事件中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跨境水资源合作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水权益保障意义重大。以166个国家为研究样本,选择1948—2008年全球跨境水资源合作事件为基础数据,提取合作关系并构建全球跨境水资源合作网络。基于社会网络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跨境水合作事件及其网络的时空复杂性,阐述了跨境水合作生成机制与合作类型。研究发现:水合作事件数量与频次呈波动增长,阶段特征显著;水合作网络结构的去中心化、多极化和区域化趋势明显,东西方阵营在冷战时代主导了全球水合作,后冷战时代的热点合作广泛产生在非洲、东欧地区和亚洲水塔周边地区;水合作对地理距离表现为高敏感性,同一流域内国家互动频繁,域外大国在不同时期介入热点流域水合作事务;国家行为体、区域合作关系和国际合作体系三个层次综合影响水合作关系的生成,各层次内部有着复杂的多因素互动,强制型、功利型、规范型和意识形态型水合作是四种主要跨境水合作类型。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民人数的攀升,网络新闻评论正逐渐改变着舆论生态环境,甚至影响着舆情事件的走向,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也受到了冲击。本文以"央视批评星巴克"事件为例,从网络新闻评论引起舆情反弹出发,具体分析央视等传统媒体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传统媒体理性监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