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袁帅  王艳  刘汝海  种习习  刘晓雨  邵龙 《环境科学》2021,42(9):4151-4157
于2017~2018年冬、春和夏季,在黄渤海海域走航采样,采集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分析总砷(As)、As (Ⅴ)、As (Ⅲ)以及水溶性离子,讨论了As在黄渤海气溶胶中浓度、空间分布以及季节变化,估算了As的干沉降通量.气溶胶中As含量冬季(6.6 ng·m-3) > 夏季(5.5 ng·m-3) > 春季(4.4 ng·m-3),渤海和北黄海远大于南黄海.冬、夏季As(Ⅲ)/As(Ⅴ)比值分别为0.41和0.21.冬、春和夏季As/TSP平均值分别为95.4、83.9和81.4 μg·g-1,冬季明显高于春季和夏季.冬季在冬季风主导下,携带了环渤海地区排放的污染物导致砷含量最高,夏季受东南季风携带的东部沿海地区污染物的影响也较大,而春季受西伯利亚陆地气团和东南远海海洋性气团的共同影响,浓度最小.冬季K+/TSP与As/TSP存在显著正相关(r=0.78,P<0.05),说明受陆地生物质燃烧排放的As的影响明显,而夏季两者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来源不同.冬、春和夏季黄渤海大气气溶胶As的干沉降通量分别为1.15、0.77和0.97 μg·(m2·d)-1,年平均为0.95 μg·(m2·d)-1.  相似文献   

2.
生物源一次气溶胶(PBAP),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微生物死活,对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均会产生影响,同时对大气化学以及气候变化都有重要影响.基于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结合碘化丙啶(PI)和SYBR (SYBR Green I)双荧光探针,对北京城区大气环境中死的和活的PBAP进行了识别和定量分析,并探究气象因子和空气污染因子对其影响.结果发现,北京城区死的和活的PBAP数浓度中值夏季(1.03×106个·m-3和7.43×105个·m-3)高于冬季(7.34×105个·m-3和6.18×105个·m-3),且两者呈现明显的同步变化趋势.统计学结果分析发现,PBAP数浓度与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等环境影响因子相关性并不显著,与温度和湿度呈现弱正相关关系,与O3、最大风速和日照时数呈现弱负相关关系.PBAP数浓度与细颗粒物PM2.5浓度相关性较弱,与粗颗粒物(PM2.5-10)浓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静稳天气和沙尘长距离传输都可以提升北京城区PBAP的数浓度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当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背景下重污染地区大气PM2.5和水溶性无机离子(WSⅡs)的污染特征和季节变化,于2019年在太原市采集了四季PM2.5样品.结果表明,2019年太原市PM2.5年均质量浓度为(65.50±30.44)μg·m-3,水溶性离子浓度的季节特征为:冬季(39.81 μg·m-3) > 秋季(33.05 μg·m-3) > 春季(20.50 μg·m-3) > 夏季(19.62 μg·m-3).WSⅡs以二次离子SNA为主,占总离子浓度的76.90%±10.51%,且随着PM2.5污染加重,SNA的比重显著升高.其中,SO42-和NO3-在秋、冬季的浓度最高,这与气态污染物排放增加和二次转化程度的升高(硫氧化率SOR>0.30,氮氧化率NOR>0.10)有关;NH4+、Cl-和K+在冬季的浓度最高,是其他季节的1.2~7.9倍,可能归因于冬季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活动的增加;由于春季风速较高,受土壤扬尘的影响,Ca2+和Mg2+的比重在春季显著增加为20.2%.春季和夏季为贫氨状态,而秋、冬季为富氨状态,且硝酸盐颗粒物在高湿度条件下的吸湿增长比硫酸盐更为显著.太原市大气PM2.5中水溶性离子主要来源于二次生成、燃煤、生物质燃烧和土壤扬尘.  相似文献   

4.
利用热光分析法探究了西安市2017年353个PM2.5样品中的元素碳(EC)、有机碳(OC)、甲醇可萃取有机碳(MSOC)以及热-光分析法得到的7个碳组分(OC1~4、EC1~3)的质量浓度、季节变化趋势以及来源.结果表明,西安市2017年OC、EC以及MSO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7.56±11.83)、(4.08±2.95)和(11.10±6.77)μg·m-3.OC质量浓度的季节性趋势为冬季 > 春季 > 夏季 > 秋季;EC为冬季 > 春季≈秋季 > 夏季.MSOC/OC比值年平均值为0.64±0.20,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春季OC和EC相关性较好(r2=0.76),而在冬季的相关性较差(r2=0.43),说明碳气溶胶的来源不同.采用EC示踪法对二次气溶胶的含量进行估算,SOC的平均含量分别占到了春、夏、秋、冬四季OC质量浓度的51.9%、38.4%、37.3%、44.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西安市的碳质气溶胶主要来源于燃煤和机动车排放.  相似文献   

5.
贺博文  聂赛赛  王帅  冯亚平  姚波  崔建升 《环境科学》2021,42(11):5152-5161
为研究承德市PM2.5中碳质组分的季节变化及污染来源,于2019年1、4、7和10月采集大气PM2.5样品,测定碳质组分浓度.通过有机碳(OC)与元素碳(EC)比值、总碳质气溶胶(TCA)及二次有机碳(SOC)的估算,分析碳质组分的变化特征;结合后向轨迹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分析污染来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PM2.5、OC和E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1.26±21.39)、(13.27±8.68)和(2.80±1.95)μg ·m-3.PM2.5的季节变化趋势为:冬季[(47.68±30.37)μg ·m-3]>秋季[(28.72±17.12)μg ·m-3]>春季[(26.59±15.32)μg ·m-3]>夏季[(23.17±8.38)μg ·m-3],与总碳(TC)、OC和EC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冬季(R2=0.85)的OC与EC来源较一致;OC/EC值得出4个季节均受到交通和燃煤源排放的影响,且冬季受烟煤排放影响显著.TCA的平均浓度为(21.38±13.68)μg ·m-3,占PM2.5比例达68.39%,二次转化率(SOC/OC)为:春季(54.09%)>秋季(37.64%)>夏季(32.91%)>冬季(25.43%).后向轨迹模拟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气团携带的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秋季污染物的传输通道为西南方向,冬季为西北方向,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承德市PM2.5削减的关键是控制机动车尾气、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源的排放.  相似文献   

6.
在南黄海沿岸岸滩采集海水样品,将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探讨海底地下水排放(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SGD)对沿岸海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南黄海沿岸水体微生物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蓝细菌门、疣微菌门、厚壁菌门等.海水中较高浓度的镭同位素活度极有可能是由近岸海底地下水排放过程导致.沿岸海水中的224Ra活度与营养盐浓度、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丰富度具有相对同步的变化规律.溶解氧对海水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p<0.05),海底地下水排放输入的高浓度溶解无机氮、溶解硅酸盐可能是影响沿岸海水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表明,海底地下水排放对沿岸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郑州市PM2.5主要来源以及季节差异特征,本研究于2019年进行PM2.5周期采样,并分析PM2.5中的无机水溶性离子、碳组分和元素浓度.结果表明,郑州市2019年采样膜样品的PM2.5平均浓度为(67.0±37.2)μg·m-3,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最低.PM2.5中主要组分依次为:硝酸根、铵根、硫酸根、有机物(OM)、地壳物质和元素碳,春秋季节受地壳物质影响较大,夏季主要受硫酸盐影响,冬季有机物与硝酸盐浓度显著增高.二次转化是硫酸盐和硝酸盐的主要来源,夏季受光化学反应贡献显著,冬季受高湿条件下的液相反应影响明显.NO3-/SO42-和OC/EC的值表明郑州市PM2.5受汽车尾气排放、煤炭燃烧以及生物质燃烧影响较大.源解析结果表明,2019年二次源贡献最高(49.8%),其中在冬季贡献达到56.5%;一次源中,扬尘在春季(15.2%)和秋季(11.4%)占比略高,机动车源在夏季贡献最大(12.3%),冬季受燃煤源影响较大(13.2%).2014~2019年郑州市PM2.5受二次源影响逐年升高;工业源、生物质燃烧源和燃煤源整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郑州市细颗粒物(PM2.5)时空分布差异及秋冬季管控措施影响,于2017年秋季至2018年冬季选取5个点位采集PM2.5样品并进行组分分析,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解析PM2.5污染来源,评估郑州市秋冬季管控效果,并基于源解析结果为下一阶段秋冬季管控提供支撑.郑州市PM2.5浓度冬季 > 秋季 > 春季 > 夏季,郑州大学(ZZU)PM2.5浓度最高[(83.1±44.7)μg·m-3],高出平均浓度[(76.5±46.1)μg·m-3]的8.7%.SO42-、NO3-和NH4+在9种水溶性离子中平均占比高达22.5%、43.6%和23.4%,受燃煤影响Cl-两年冬季占比高于其他季节(6.7%和6.6%).秋冬季二次有机碳(SOC)污染严重,浓度占有机碳的一半以上,2018年市监测站(JCZ)和ZZU点位SOC/OC比2017年有所下降,但其他3个点位大幅度升高,说明这些地区不同的排放基础应对管控措施的表现不尽相同.重构结果表明硫酸盐占比在夏季最高(25.0%),硝酸盐两年秋季占比较高(23.1%和25.1%),地壳物质春季占比最高(18.2%),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冬季最高(14.1%和20.5%);JCZ和航空港(HKG)点位SOA贡献较大(16.9%和16.4%),ZZU点位受到一次有机气溶胶和地壳物质影响较大(14.3%和12.1%).PMF结果表明二次无机盐(37.5%)、SOA(15.4%)、交通源(14.9%)、工艺过程源(4.8%)、燃煤源(16.0%)、扬尘源(6.5%)和生物质燃烧源(2.8%)是郑州市PM2.5的主要污染源,SOA和燃煤源在冬季贡献最大,扬尘源和生物质燃烧源在春季和秋季贡献较大;市区点位JCZ、ZZU和临近机场的HKG受到交通源的影响高于其他点位,非市区点位新密和HKG受到生物质燃烧源的影响较大.对比两年秋冬季,2018年秋冬季SOA、交通源和工艺过程源的贡献有所升高,而二次无机盐、燃煤源和生物质燃烧源有所下降,冬季扬尘源也有所下降.结果表明秋冬季管控措施对一次源中的扬尘、燃煤和工业效果显著,同时SOA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是进一步减排管控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北黄海溶解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通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晶  张桂玲  郑立晓  张峰 《环境科学》2009,30(3):656-662
根据2005年3月、 2006年4月和8月、 2007年4月和10月对北黄海进行的大面调查,分析研究了不同季节表层海水中溶解氧化亚氮(N2O)的水平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结果表明,北黄海海水中溶解N2O浓度的季节变化不大(约为12 nmol·L-1),但其饱和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季远高于春季,并且春季3个航次表层海水中溶解的N2O随水温的升高由不饱和逐渐转变为过饱和,相关性分析显示,温度是影响溶解N2O饱和度的主要因素.利用Liss和Merlivat公式(LM86)以及Wanninkhof公式(W92)分别估算了北黄海春、夏、秋3个季节N2O的海-气交换通量,其平均值分别为(0.6±1.7)、(5.8±8.4)、(7.9±8.2) μmol·(m2·d)-1和(1.1±2.7)、(10.2±13.6)、(13.8±14.3) μmol·(m2·d)-1,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秋两季高于春季.根据北黄海3个季节的平均N2O海-气交换通量和北黄海的面积,初步估算出北黄海N2O的年释放量为(5.3×10-3~9.2×10-3) Tg·a-1,表明北黄海海域是大气N2O的净源.  相似文献   

10.
西安冬春季PM10中碳气溶胶的昼夜变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为探讨西安市大气碳气溶胶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特征及来源,于2006-12-19~2007-01-21 (冬季)和2007-04-01~2007-04-30 (春季)连续采集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并采用IMPROVE热光分析法分析了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昼夜浓度.结果显示,冬季白天PM10及其中OC和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55.0、 62.4和7.5 μg/m3,夜晚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48.7、 66.1和6.9 μg/m3,对应春季白天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97.9、 26.7和6.9 μg/m3,夜晚分别为362.1、 31.9和8.6 μg/m3.冬季白天OC与EC的相关系数为0.44,较之春季0.81要差,主要与冬季采暖期燃料的多样性有关.碳气溶胶组分中,冬季白天和晚上二次有机碳气溶胶(SOC)的平均浓度为8.9和10.2 μg/m3,远高于春季(2.8和3.4 μg/m3),说明冬季较高的OC排放及较低的大气扩散能力利于碳气溶胶中SOC的生成.对碳气溶胶8种组分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燃煤排放及郊区的生物质排放对碳气溶胶有重要的贡献,而春季机动车的贡献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12.
辽东湾沿岸水域甲肝病毒和粪大肠菌群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报道了2002年辽东湾3个沿岸海域表层海水中甲肝病毒和粪大肠菌群分布的检测结果。结果显示,5月份表层海水 中没有检出甲肝病毒,粪大肠菌群也符合卫生标准;8月份和10月份表层海水中的甲肝病毒loo%呈阳性,粪大肠菌群均超标。 结果表明,粪大肠菌群指示海水中肠道病毒污染程度仍具有很大程度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岸线变化(2003—2011年)对近岸海域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研究渤海湾岸线对近岸海域水质的影响,本研究首先阐述了2003、2010和2011年的渤海湾海岸线变迁情况,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由岸线变迁引起的渤海湾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情况,之后应用综合污染指数法筛选出渤海湾近岸海域的2003、2010、2011年的主要污染指标,并探讨了因岸线变化引起的渤海湾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污染范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2003年相比,2010年渤海湾的各个港口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张,部分滩涂地区变成陆地;渤海湾余流场的主要变化是天津港北部存在的逆时针余流消失,天津港南部至黄骅港北部间的逆时针沿岸余流有所减小;渤海湾2003、2010和2011的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营养盐类、重金属类的Zn和Pb;渤海湾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的污染范围有所扩大,污染物高值区有向渤海湾东北海域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define the occurrence of human noroviruses of genogroup I and II (NoV GI and NoV GII) and hepatitis A virus (HAV) in the Baltic Sea mussels. The shellfish samples were taken at the sampling sites located on the Polish coast. In total, 120 shellfish were tested as pooled samples using RT-PCR and hybridisation with virus specific probes. NoV GI was detected in 22 (18.3 %), NoV GII in 28 (23.3 %), and HAV in 9 (7.5 %) of the shellfish.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detected NoV GII strains showed a 97.3–99.3 % similarity to GII.4 virus strain.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describing the NoV and HAV occurrence in wild Baltic mussels and their possible role as bioindicators of seawater contamination with human enteric viruses.  相似文献   

15.
从当前渤海湾天津海域的环境污染现状入手,分析了主要的污染物来源及污染类型,进而探讨了当前天津市海洋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并提出下一步管理方案,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成熟的修复技术探讨了适用于渤海湾天津海域的海洋环境修复方法。据此天津市环境保护部门制订相关法规并采取关停或整改等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对企业的排放物实行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另一方面,天津市有关部门采用多种生态修复方法联合应用,如应用底栖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海带、紫菜等藻类的养殖,使得天津海域的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4~2018年渤海湾海洋生态环境沉积物质量业务化监测数据,对沉积物中Hg、Cu、Pb、Cd、Cr、Zn和As等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年际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研究区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结果显示,符合一类标准的站位达92%以上,主要超标因子为Cd和Hg,这两种重金属含量的高值区一般分布在渤海湾南北两侧近岸地区,包括北侧天津港、黄骅港附近,南侧滨州、东营近岸.Hg、Cu、Pb、Cd、Cr、Zn和As等单个重金属含量年际变化有所不同,年平均单因子污染指数均不大于1,年平均地累积指数均小于0,表明研究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其中Cu单因子污染指数较大,近5年的平均值达到0.653;Cd地累积指数相对较大,对其监测工作值得重点关注.2014~2018年研究区域沉积物重金属的总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为轻微等级,仅Hg和Cd部分站位出现强和中等的生态危害程度,各类重金属元素对渤海湾海域生态构成潜在危害风险顺序为Cd>Hg>As>Pb>Cu>Cr>Zn;RI基本表现为先升高后...  相似文献   

17.
杨曦  王中良 《地球与环境》2014,42(2):157-161
相对海平面上升是一个缓慢、渐进过程,但长期的积累可以使得上升幅度相当可观,从而加剧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咸潮等灾害致灾程度。基于验潮位监测和卫星观测结果显示,全球海平面在20世纪中期平均上升1.5~2.0 mm/a,而近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6~2.7 mm/a,高于全球平均值。渤海湾天津地区由于地面沉降显著,而导致相对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滨海地区地面沉降速率在未来50至100年内可能会稳定在1.0~2.0 cm/a范围,结合目前海平面上升速率2.7 mm/a,总的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处于12.7~22.7 mm/a范围。由此估计,到2050年,天津地区相对海平面将比2012年高出48.3~86.3 cm,而到2100年,将比2012年高出111.8~199.8 cm。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山东近岸海域2020年7月-8月表层海水pH、温度、盐度、叶绿素a、溶解氧等数据,研究了夏季山东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的分布特征及受控因素。结果表明:2020年夏季,山东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范围为7.76~8.62,平均值为8.12±0.11;莱州湾pH最高,渤海湾pH最低,在不同区域环境条件下pH的受控因素存在差异;夏季,渤海湾表层pH受径流引起的水团混合以及微生物对有机质的矿化分解的影响显著;由陆源营养盐输入引起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增强,是控制夏季莱州湾表层海水pH的主要因素;烟威北部海域pH受黄海冷水团影响明显,由温度、盐度控制的碳酸盐解离平衡过程对pH也产生影响;南黄海近岸海域pH除受黄海冷水团的影响外,部分区域还受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2014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天津近岸海域18个站位的海水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海水中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海域富营养化状况,研究了COD与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的关系,浅析了赤潮生消过程中COD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夏季COD高于春季和秋季,季节性差异显著;COD基本呈现近岸高外海低、南部高北部低的趋势;NQI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68~12.50,平均值为4.46,富营养化严重;COD与NQI指数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海域富营养化状况;COD与赤潮生物密度、Chl a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反映赤潮生消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开展了天津近岸典型海域水体、沉积物和生物体等不同介质中PBDEs含量分析,给出了天津近岸典型海域不同介质中PBDEs的污染状况以及各种同系物的分布情况,初步探讨了天津近岸海域新兴持久污染物PBDEs污染状况及污染风险。结果显示,(1)水体中PBDEs的含量相对较高,为(43.8~93.3)ng/L,平均含量为59.4 ng/L,沉积物中PBDEs的含量为(15.9~37.9)×10-9(干重),平均含量为22.8×10-9(干重),而生物体内的PBDEs含量为(6.19~34.8)×10-9(干重),平均含量为19.4×10-9(干重)。(2)三种海洋生物中海洋贝类对PBDEs具有最强的富集能力而海洋鱼类最弱。生物样品中监测到低溴代同系物为主要组分,而环境介质中以高溴代(主要为BDE-209)为主。(3)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海水中PBDE的浓度较珠江入海口稍高,沉积物和生物体中浓度处于同一水平。海水样品中BDE-209占主要成分,而沉积物和生物体内低溴代联苯醚占主要成分。天津离岸海域PBDEs污染状况究竟如何以及类似持久性污染物的污染状况以及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等研究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