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海洋牧场研究与建设发展迅速,但对于海洋牧场深层次旅游与可观赏性景观开发方面研究较少。文章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了海洋牧场景观构成要素,并结合海洋牧场建设内容及其功能,将海洋牧场景观构成要素划分为:自然景观要素、生境景观要素、人工景观要素、人文景观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对海洋牧场各景观构成要素所形成的具体条件与内容进行详细探讨,并提出海洋牧场景观规划方向,可为下一步海洋牧场景观格局规划研究提供前期分析和理论依据。以此,提高海洋牧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原则和政策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一些政策措施的分析,论述了基本的法律原则和当前所采取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结果表明,国家通过加强立法、增加投入,实施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实施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计划、重点海域碧海行动计划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沿海经济建设和海洋产业开发给海洋环境带来的压力,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局部海域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环境基础没施建设滞后、工业污染防治水平不高、海上污染事故应急能力不足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赤潮的防治与海洋环境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这次发生粤,港两地的赤潮灾害引起海水富营养化而导致的赤潮的起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赤潮采取防治措施,从而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污染也日益严重,环境质量显著降低,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海洋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此要分析海洋环境污染现状,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避免海洋环境遭受更大的污染。  相似文献   

5.
辽宁海洋经济持续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经济正在成为世界各沿海国家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文分析了辽宁发展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和优势 ,探讨了发展海洋经济存在的制约因素 ,提出了保护海洋环境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海洋环境保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4年6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六·五"世界环境日新闻发布会。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发布了《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中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并和汪纪戎副局长一道答记者问。国家环保总局为回应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Wanted!Seas and Oceans——Dead or Alive),还首次推出世界环境日2004年主题中国标识,以唤起全社会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的决心和行动。本刊在此全文发表《中国的海洋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海洋环境保护地理信息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海洋环境保护,是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保护好海洋环境,预防海洋环境灾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有效方法。本文结合自行开发的河北省海洋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简要该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海洋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简要分析了南通市陆源污染物现状,提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海洋不是人类的天然排污场所,保护海洋环境的任务十分紧迫,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代表的有约束力的全球法律机制、区域安排和区域办法以及一些无约束力的"软法"构成了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国际法规范.随着海洋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海洋保护区问题成为国际实践的最新发展,并可能导致现行国际法规范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0.
海洋环境文化是海洋文化和环境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建设状况对海洋环境保护影响甚大.本文从引入海洋环境文化的概念入手,探析其内涵及重要性,分析了海洋环境文化与海洋经济的辩证关系,并就海洋环境问题,从海洋环境文化层面剖析原因,提出了海洋环境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1.
海洋环境意识是人类意识中与海洋环境有关部分,包括人们对自身和人类生存海洋环境及行为取向和社会心理等"’。海洋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因此学校的海洋环境教育显得日益重要起来。因此,对中学生的海洋环境意识特征的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临沂市高中生的海洋环境意识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海洋环境意识的主要对策,以加强中学生海洋环境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以弧菌为疾病模型代表,综述了气候变化对海洋弧菌疾病的影响,指出温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海洋弧菌疾病的影响机制:海水温度升高,弧菌致病因子表达上调,致病性增强;海水温度升高,弧菌分布范围扩大,暴发高峰提前,感染时间延长;海水温度升高,弧菌载体的分布范围扩大,间接影响弧菌的分布范围;海平面升高,海水入侵,内陆水体盐度增加,与之相对应的是气候变化带来更加频繁的降雨,导致河口及滨海湿地的盐分减少,弧菌适宜生存的范围扩大;宿主为应对海水温度升高而进行一系列生理调节,改变宿主对弧菌的易感性。在综述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的几个研究方向,为我国海洋弧菌类疾病的预防与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住宅小区景观用水水环境保护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景已成为住宅小区环境设计的亮点。结合武汉某住宅小区水环境治理工程的实践,提出住宅小区景观用水水环境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的高速增长,人们对风景区的公路建设通行能力和行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公路设计理念被逐步认同并推广,环保与建设相结合的科学发展观,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的日趋频繁,海洋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保护海洋环境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以<江苏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的立法实践为研究背景,对地方立法的必要性、联合执法、跨区域执法以及对排污费的使用等立法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金元良 《山东环境》2002,(6):16-16,15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近年来,沿海各省市纷纷掀起海洋开发的热潮,海洋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海洋经济日益呈现出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全国海洋产业产值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截至2000年已突破5000亿元大关。但过度、无序的大规模开发也同时导致了海洋资源与环境的持续恶化,使得开发与保护、治理与发展形成了难以协调的“悖论”关系。保护和整治海洋环境,实现海洋经济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及其可持续发展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海洋环境保护法》)一直是综合性海洋环境保护法,也应当继续保持其"综合性"定位。根据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按照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海洋环境保护法》应当确立海区管理权,明确海区管理局的职权;把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法律化;为海洋环境的多方元共治提供法律依据。《海洋环境保护法》应当对防治海洋污染损害、防治海洋资源损害、保护海洋生态、防治海洋地理环境不利变化等4个环境保护事务领域全面设立行为规范,按照在各事务领域开展环境保护的需要创设制度。《海洋环境保护法》应确立自身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实现海洋环境法体系与其他相关法律的良性对接做出安排。  相似文献   

18.
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是《海洋环境保护法》赋予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之一。本文着重研究了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背景,分析了国内建设现状,指出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面临机制不全、软硬件设施不足、标准各异、共享缺失、系统独立等系列问题,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各个海洋行政机关之间权限不清、职权交叉重叠已成为当前阻碍海洋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梳理和回顾了《海洋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海洋行政主体以及职责,阐述了《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存在的多个海洋行政主体共同管理海洋的现象。多个海洋行政主体决定了我国目前以分散的行业管理为主、集中协调为辅的海洋管理体制。由于各部门之间的职权分工不明确,而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管理的权威又未形成,由此带来了诸如工作相互推诿、重复执法、缺乏协调等问题,文章在分析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多项修改建议,以完善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体制。  相似文献   

20.
杨星 《山东环境》1999,(5):59-59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的最东端,它三面环海,全市海洋渔业经济各项主要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渔业总产值已远远超过了陆地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产值,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威海市城市环境质量一直保持稳定,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得分始终位居全省第一。海湾水质、地面水和地下水水质均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1990年被评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1997年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海洋是威海发展经济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威海市委、市政府在大力组织实施建设“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