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上游洪涝灾害分析及防灾减灾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长江上游洪水和渍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危害程度和演变趋势。在季风环流和山区地形抬升作用下,形成长江上游4个年雨量大于2000mm的暴雨中心,使盆周和乌江上游成为雨洪多发区,各大江河汇合口普遍存在洪泛之害。夏季山洪、秋季雨涝、沿江洪水淹没和山区泥石流等水害频繁,且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造成的损失有继续增大的趋势,通过对历史灾情的分析,提出了洪涝频率和面积分布。洪涝灾害的危害程度既受天气异常的影响,又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长江上游的防洪抗灾应采取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方针,即结合大型水库控制、水土保持、农田水利、灾害预警和社会保险等措施消减灾害,其中尤以长江上游防护林和大江河干流水库枢纽作用巨大,可起到削蓄洪水、涵养水源、减少侵蚀和改善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功效,是带根本性的流域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长江上游泥石流灾害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江上游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跃、地形起伏巨大、降水丰沛而集中,对泥石流发育极为有利;而长期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如过度采伐森林、毁林开荒、陡坡耕作、建设和采矿不合理弃渣等)则对生态环境造成强烈破坏,加剧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使长江上游成为我国泥石流活动最强烈及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据统计,1753~2002年的200多年中,区内仅一场泥石流致死百人以上的特大灾害点就达17个,累计死亡近6 000人;致死百人以下的灾害点更多,致死十人以下的灾害点不计其数,死亡人数总和远远大于上列数字;有60余个市县政府驻地城镇受泥石流危害或威胁,乡镇则多达上百个。由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每年数十到数百人,经济损失10~15(亿元/a)。其灾害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泥石流灾害已成为制约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泥石流灾害,掌握其特征,是长江上游防灾减灾所必需,对促进长江上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上游己查明的泥石流沟6 800余条。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地形高差及岩性差异,使区内发育的泥石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石相当齐全,除无火山泥石流外,几乎包含了世界上目前己发现的其他各种类型的泥石流。在青藏高原边缘等岭谷高差变化大的地貌过渡带,泥石流极为发育;沿深大断裂带和强烈地震带泥石流集中分布;泥石流主要出现在流域面积小于10 km+2的小流域内,分布呈非地带性特征。泥石流活动频率高,每年都有成百上千处发生,导致了泥石流灾害频繁。如云南东川的蒋家沟,从1965~2001年的37年中,共发生泥石流459次,平均12.4次/a;甘肃武都柳弯沟平均每年暴发泥石流11次。此外,泥石流搬运泥沙石块的能力惊人,搬运物以粗粒物质为主,据干流和支流的69个泥石流堆积物样品分析,堆积物中粒径大于20 mm 的石块占43.%~64.8%,平均50.4%;由此,常常造成其汇入的主河被堵塞而形成淹没和溃决后水毁等次生灾害。泥石流冲刷与淤积能力极强,运动中可将基岩下切10余m,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及其支流被泥石流堵塞成湖,形成淹没灾害,溃决后对下游造成严重的水毁灾害,均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3.
防灾减灾:西海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调查和有关资料,本文研究了西海固地区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分析了自然灾害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探讨了防治自然灾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特点,分析了存在的主要生态灾害类型,对生态灾害的减免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一、与滨海城市护岸有关的灾害类型海洋灾害是为数众多的灾害中危害较大的一类灾害,可分为自然的、人为的以及人为与自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灾害。滨海城市护岸经常遇到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强浪、风暴潮、海水、暴雨、台风、海水倒灌、海岸侵蚀、地震等。人为灾害主要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公害。二、滨海城市护岸的防灾对策一般说来城市海滨的护岸工程对城市沿海地带的安全至关重要。由于护岸本身受到地形、水文、气象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同时又受材料、施工条件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防灾对策也要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本文在国内率先系统地分析研究了国外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情,提出我国应如何搞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相似文献   

7.
8.
从陇南市1971~2010年连阴雨资料入手,分析得出:陇南市连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5~10月,其中,5~7月夏收夏种期和9~10月秋收秋播期连阴雨危害最大,出现频率最高,造成的灾损最为严重。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连阴雨灾害危险性图层,再与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连阴雨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康县、两当南部与武都、文县高寒阴湿区连阴雨危险性等级最高,为连阴雨高风险区,礼县、宕昌及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低海拔区连阴雨危险性等级最低,为连阴雨低风险区。研究结果对指导长江上游科学规划抗洪防涝工作,预防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发生,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合理作物布局,巧用天时,周密安排3夏和3秋农业生产工作,预防和减轻连阴雨灾害损失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长江上游是我国山地灾害异常活跃区,其频繁活动与该区域特殊的自然条件和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从自然和人文交叉最密切的领域——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入手,选择区内山地灾害频繁活动区——金沙江一级支流小江流域为典型研究区,通过定量分析不同坡度土地利用方式对山地灾害的综合敏感性,发现易致灾的土地利用方式依次为:道路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15°的旱地、>15°低盖度草地和人工修建的蓄水区、城市建设用地、>8°的裸岩地、>25°的滩地、>35°的高盖度草地,并根据敏感值的大小进行了敏感性区划。研究成果对规划土地利用方式、布局水土保持工程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干旱灾害对江西省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西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近10 a来江西省干旱发生频繁,导致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威胁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历史文献与资料,结合江西省农业厅的农业灾情调查数据和干旱指数最高的星子县、都昌县调研数据,着力分析近10 a来江西省的干旱状况及其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探讨农业干旱灾害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江西干旱灾害以秋旱为主,近10 a年对江西的粮食和棉花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鄱阳湖区地区;江西农业干旱灾害的主要成因包括降水分布不均匀、红壤持水能力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植被结构破坏和易改变水文过程的大型水利设施建设。最后针对农业干旱灾害的主要成因,提出了减轻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不利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上游生态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江上游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20世纪90年代森林覆盖率和地表植被覆盖度较60~70年代有了显著的提高,如四川盆地浅丘区森林覆盖率,60年代只有5%左右,到90年代后期达22.7%。虽然地表植被覆盖有了显著改善,但是生态退化问题仍比较严重,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方面:①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不合理,群落层片结构简单,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林种、树种组成单一,低山丘陵区针叶化倾向日趋明显,其林下枯枝落叶层缺失,森林土壤层很薄,一般只有30~40cm,土壤最大持水能力一般为300~500m~3/hm~2,而该地区原始森林土壤可达2000~2500m~3/hm~2。②草地生态系统退化面积在扩大,如长江上游源头地区草地破坏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面积达195万hm~2。③农田生态系统退化主要分布于生产与生态功能均不高的坡耕地,多数坡耕地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壤侵蚀模数一般达2500~5000t/km~2·a,坡耕地耕作层浅薄,蓄水保水功能很弱。根据本区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退化现状与特点,在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与改建的对策和途径,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流域文明发端于水 ,流域发展依赖于水 ,流域问题的本质表现为水。长江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战略发展区域 ,但水土流失严重 ,水旱灾害频繁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直接影响着 2 1世纪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前景。本文分析了水与流域的发展关系 ,并通过总结世界大河流域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揭示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问题 ,提出了长江流域要适度开发的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治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对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除了由工业污染造成的臭氧层破坏、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之外。还有水土流失、沙漠化、森林植被减少等所谓的“欠发达的环境问题”。近年来,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不仅成为长江下游洪涝灾害的址接原因,而且还然及整个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加快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的进程,本文提出政府要从制度创新、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等多方面入手,进行全面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综合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分析了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研究了流域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因素 ,并且提出了进行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 ,对近年来长江流域各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分别进行了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促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上游生态环境退化与农地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指出长江上游生态环境退化及危害的基础上,分析几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退化的关系,并在分析这些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走农地综合利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麦是世界四大谷类作物之一,以适应性强、抗塑性强、抗逆性好、用途广而在世界各大洲广为种植。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发展,大麦产量由60年代的9970.0万t增加到1994年的15872.8万T,长江 中游历来是我国大麦的主要种植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麦生产经况愈下,成为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之一,其种植面积由1961年77.927万hm^2降为1995年的8.348万hm^2,与世界经济越发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侵蚀机制及过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基于中国大陆水蚀地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抗侵蚀性指标进行的35个一级控制性测点试验对比研究和野外人工降雨原位试验,重点讨论了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形成的机制和过程。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侵蚀主要表现为在降雨和土壤蓄满壤中流参与下的重力侵蚀过程。在形成上表现为坡地上土壤体表层小范围的滑动和微型阵性泥石流过程,导致沟道河流泥沙输移比小并产生局部严重淤积,土壤侵蚀的危害首先表现为土层进一步变薄、退化和荒芜,其次表现为泥沙游积和洪害。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保持的基本方针应该是“保土减水”,与黄土高原“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的方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态势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国家开发开放长江流域的战略决策效应十分明显,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沿海经济增长重心已由南部转移至中部。国家对地区发展的宏观调控在长江流域得到实现,上中下游发展差距有所减缓,中游地区发展较快,农业对经济带的支撑能力有所加强,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和 业政策的选择与实施初见成效,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对下游地区发展的制约作用得到缓解。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同时长江经济带发展 也存在许多问题,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发展趋势与跨流域治理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回顾了近五百年来长江中游洪涝灾害发生的历史,运用历史外推原理对洪灾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认为在未来的十几年内,长江中游洪灾的发展态势不容乐观。在防御对策上,中央“三十二字”指导原则提出后,人们普遍把眼光投向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治理。从历史看,长江中游自古以来就是受洪患严重威胁的地区,近代流域内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加剧了这一威胁,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治理十分重要。但导致长江中游洪灾的根本 原因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