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暴雨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给人类社会造成直接的损害,还具有极强的后效效应,本文以分析暴雨洪涝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灾区经济的影响情况,揭示了暴雨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发生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特征。  相似文献   

2.
杨秀春  朱晓华 《灾害学》2002,17(2):7-10
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但是对于灾害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模式的研究目前却少有涉及,本文结合所开展的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初步探讨了灾害因素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具体影响模式。  相似文献   

3.
浅论洪水的完全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朋柱  姜彤 《灾害学》1997,12(1):88-92
对洪水、洪水灾害及洪灾损失重新进行了定义,并简要论述了洪水对家庭、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灾害发生时影响居民心理承受能力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岳丽霞  欧国强 《灾害学》2006,21(1):113-116
目的:探讨影响个体面对自然灾害时心理承受能力的社会心理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因素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1000余名居民进行测评.结果。①个体面对灾害时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因素为。灾害意识、灾时行为、灾害认知、社会支持,②通过相关分析,灾时行为对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灾害社会影响评估是对自然灾害破坏人类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公共安全、家庭生计系统、个体身心健康等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力量更好地把握自然灾害对灾区社会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为灾区群众提供多方面的援助和支持。在研究了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时点、范围、流程、视角、原则、内容、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灾害对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影响、对公共服务设施影响、对家庭生计系统影响、对群众日常生活影响和对社会稳定与心理影响等5方面的55个评估指标,探索形成了社会影响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了社会影响评估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
张国斌 《灾害学》1995,10(1):36-38
本文概述了在制定和部署抗震救灾工作预案时,所引起地震误传事件的经过、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以及采取的对策和所汲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7.
关于社会因素对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政  孙昭民 《灾害学》1998,13(1):88-91
在分析影响灾害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以具体灾害实例着重分析了社会因素对灾害的影响,指出社会因素影响灾害主要通过影响灾害源,承灾体的防、抗灾能力,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灾害损失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台风灾害及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7,他引:37  
中国是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本文对影响和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活动的特征、台风灾害特点及其形成规律作了分析,并讨论了台风灾害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结果指出,影响中国的台风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群发性显著、影响范围广、成灾强度大等特点,这类灾害主要由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风暴潮及其引发的灾害链所造成。台风灾害不仅造成大批人员伤亡,而且对中国各个经济部门都有严重影响,它所  相似文献   

9.
防灾减灾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进展概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人类社会是在对自然灾害的不断斗争中得到发展。近代由于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自然灾害的损失也在急剧增加。防灾减灾是减轻灾害损失、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当前灾害监测技术、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灾情评估方法、灾害管理及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已有了不小的进展。本文概括地介绍了这些进展,并指出了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城市恐震心理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更才  王国荣 《灾害学》1994,9(1):84-88
本文以地震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行为学等理论为基础,从分析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入手,探讨城市恐震心理产生的原因、人们的行为表现以及对城市社会的影响,从而提出防止和消除城市恐震心理的对策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草原雪灾发生后对草原牧区社会与人们活动造成的影响,以锡林郭勒盟为研究区,以2010年为典型案例年,收集了案例年的气象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并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选取社会与个体、社会与家庭、社会与机构、社会与秩序、社会与稳定和社会与心理为指标,利用熵组合权重法、加权综合评价法建立了锡林郭勒盟草原社会影响评价模型,对研究区雪灾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初步定量评价及区划。结果显示:锡林郭勒地区草原雪灾社会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体特征为中部偏低,两边偏高,东部地区雪灾社会影响最高;雪灾对锡林郭勒盟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和社会心理三个方面的影响较为明显;降雪量与草原雪灾社会影响存在趋同效应。研究结果可以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雪灾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庄丽莉 《灾害学》1996,11(1):64-67
80年代以来世界异常气候和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有些灾害甚至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后果.本文根据所收集到的观测资料,对80年代以来全球的重大气象灾害及其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新疆的自然灾害、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对新疆社会的危害和影响出发,讨论了自然灾害区划的原则、指标和方法。并且在新疆的地震、洪水、干旱、农业病虫害等主要自然灾害区划的基础上,对新疆自然灾害进行了综合区划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地震社会心理与防震减灾宣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文卫 《灾害学》2006,21(3):114-119
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以往研究结果,对社会公众对待有关地震事件的社会心理作了深入分析,并对新时期社会心理的时代特征作了初步探讨。综合上述分析,提出了防震减灾宣传工作首先要了解地震社会心理,并根据社会心理的时代特征进行创新的观点: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要针对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社会心理和需求,要注意同一人群不同地震时期的不同的社会心理,还要注意不同宣传形式的作用和效果。据此,提出了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时期的社会心理、结合形式多样和具有时代特征的不同的防震减灾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15.
作者于2月12日至28日间赴震区,对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社会反响、政府和社会组织功能、交通、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控制、社会心理等14个基本问题进行了逐一调查。结果表明,与同等级的地震相比,其影响较为广泛且偏大。本文还对造成这次地震社会经济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了分析,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对社会与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水入侵是近代出现在我国沿海的一种灾害,它的发生与发展已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的社会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表现在农业水土资源遭受破坏,粮食大幅度减产;工业用水紧张,设备锈蚀严重,成本显著升高;地方病增加,人类生存受到威胁;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本文以莱州湾地区为例分析了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7.
灾害防御工程的费用和效益问题浅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分析现有的灾害防御工程费用效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灾害防御工程应遵循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原则,并对如何应用国民经济评价方法,以影子价格来衡量灾害防御工程项目对国民经济的真正影响作了初步的讨论。这对于正确评价和选择灾害防御工程方案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近50多年来的气象、社会经济和遥感监测等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地区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降水量的波动性较大。但从1998年之后呈快速的下降态势,目前正处于暖干化的气候期。气候的变干、变暖,使得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呈不断恶化趋势。(2)不同的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处于同一气候区的呼伦湖和贝尔湖区域,由于人口分布密度、工业化程度等的不同,使得人类活动对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演化影响较大,而对贝尔湖区域生态演变的影响相对较少。(3)内蒙古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对农牧业产品等物质需求的增加而引起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就地质灾害对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框架和评价方法,并以省(市、自治区)为单元,对中国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进行了试验性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中国灾害的军事救援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中国是一个灾害频繁的国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人民解放军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军事救援历来在中国的灾害救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发挥着突击队和生力军的作用。由于客观上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使得军事救援的实施效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未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必须尽快建立适应新时期军队执行抢险救灾任务需要的军事救援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