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综合承灾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灾害对城市的作用方式和城市的受灾反应都是不同的,但其不同点系存在于某些特定方面,而从宏观和本质上来看,城市对灾害的反应是有很大共性的,找出并掌握这些共性,也就抓住了城市综合灾害管理的核心和实质.鉴于以往在城市灾害研究中涉及的定义、研究内容和范围的不明确,首先进行了分析比较,给出了明确的划分,并提出用"承灾能力"来"统摄"全局,按照面对灾害作用下的逻辑和时间顺序,通过对城市功能的分析,提出由防灾能力、抗灾能力、救灾能力和恢复能力作为城市承灾能力的组成部分,并按照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三大功能分别设置了各种能力的评价指标.通过数据搜集和分析,先后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区间数的模糊可变识别方法得出了全国省会城市和包括4个直辖市在内的共29个城市2003年的城市承灾能力对比结果.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大城市的综合承灾能力普遍较弱,亟待加强防灾减灾建设. 相似文献
2.
3.
4.
构成城市综合承灾能力的防灾能力、抗灾能力、救灾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是相互联系的。城市综合承灾能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利用灰关联熵方法,分析了某城市各种承灾能力的关联性大小,以及综合承灾能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强度。但关联性强,却不能说明协调得就好。因此,又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思想,分析了城市综合承灾能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关系,发现城市综合承灾能力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滞后性。分析得出该滞后性存在的原因后,通过对序列进行时间平移,证实了对滞后性原因的判断,并提出了加快加强城市综合承灾能力建设的建议,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沿黄12县自然灾害活动特征及承灾体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49~2000年青海省沿黄12县的地质、地震和区域气候资料,对青海省黄河干流水电梯级开发已建龙羊峡和李家峡水库蓄水前后自然灾害的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层次性、代表性、易得性、客观性和可统计性等原则,建立了适于评价县域承灾体脆弱性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加权分级评分法对其进行了量化评估,以揭示区域未来成灾趋势.评价结果表明,湟中、湟源、民和、化隆、循化、尖扎、共和是洪涝、干旱、病虫害、地质和地震灾害的高发区,承灾体也非常脆弱. 相似文献
6.
利用模糊集方法建立了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二级模型。二级模型适用于单一致灾因子的分析。结合文[1]提出的一级模型,即可构成完整的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当前在灾害研究中对承灾体考察研究重视不够的偏向;进而论述了加强承灾体的研究对制定减灾对策、提高减灾活动的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城镇灾害的多样性、频繁发生与其造成的各种损失和破坏的严重化趋势,已经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构成重大威胁。城镇应对灾害的预测、防御、救助及灾后恢复的综合能力,直接决定了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建立了基于城镇社会、经济和环境属性功能的城镇综合承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可变模糊聚类方法,通过指标权重、相对隶属度与聚类中心之间的动态迭代,得到了更为合理的样本城镇的防灾、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能力相对比较结果。与已有研究相比,可变模糊聚类在综合评价问题上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更客观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城市灾害相对承载力分析与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评价城市系统综合承灾能力,这一直足被普遍关注也是较难解决的问题.在综合型可持续发展度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城市系统灾害相对承载力评价模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城市复杂功能系统中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划分及其相互影响分析,找出各子系统中对承灾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加权整合后分别得出社会安全指数、经济"软"指数、环境指数和基础设施指数,应用这些承灾能力指数建立了灾害相对承载力模型.建模计算过程中发现因素量化方式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是比较重要的,会影响灾害相对承载力的合理取值,因此以经济"软"指数为例,提出了用协调度系数乘积代替原计算式值以使其取值范围在合理区间内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0.
城市自然灾害的社会因素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社会、经济意义作标准,抑减自然灾害的重点应在城市、因而研究城市自然灾害的社会因素是当务之急.本文列出并分析了十大社会因素,它们是:1)城市地生态;2)城市的灾害文化背景;3)政策导向的正负效应;4)城市规划与建设;5)城市公共设施状况;6)人口和财富的集中程度;7)城市资源的开发利用;8)科技对城市减灾的贡献率;9)防灾减灾的误区;10)灾害应急.本文还认为以上十大因素对城市自然灾害的作用至少包括五个方面,它们是:1)诱发作用;2)放大作用;3)连接灾害链;4)承受灾害;5)抑减灾害.在以上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充分利用城市社会因素抗灾减灾的八条对策,即1)建立统一管理城市自然灾害工作的综合性政府机构势在必行;2)强化防灾减灾的背景工作;3)防灾减灾工作的立法;4)认清和摆正发展与灾害的关系;5)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建立一套灾害顾问系统;6)建立一支快速救灾的专业队伍;7)加强保险事业与灾害研究和抑减工作的联系;8)城市间的协凋必须要有全局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天津城市自然灾害及其对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初步分析和研究了天津市近百年来的10余种城市自然灾害的特征与成因,指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相应地必须加强城市自然灾害的对策研究,并结合天津市实际情况,提出初步的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12.
13.
概述了青岛市基础设施现状; 介绍了青岛市主要自然灾害(气象、地震) 特别是90 年代以来重要灾情, 并分析了特征; 最后给出了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广东自然灾害成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质构造、水文特征、天气气候特征、人类活动、经济结构与布局,以及社会环境等8个方面分析了广东自然灾害形成的环境条件及类型,并分析研究了成灾特点和对广东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自然灾害的形成及其成灾频度和强度,既决定于自然环境的变异,也受制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环境,并具有区域性、周期性、群发性、连锁性、阶段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自然灾害对于广东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有日益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沿海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及综合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利用中国沿海地区近40年或更长时期主导灾害的资料分析其时空特征,特别是空间分布规律。根据综合灾害灾次图的分析指出,中国沿海地区共有3个灾害多发中心,最后将中国沿海地区划分为6个灾害类型区 相似文献
16.
新疆是我国自然灾害群生的典型地区和频发地区,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在未来十年灾害形势十分严峻的背景下,为参与联合国倡义的“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和推动新疆的减轻工作,我们对新疆1949~1990年主要灾害进行了分析研究和统计,并对今后的减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以陕西省1960~1990年10个代表气象台(站)的降水距平率和分布面积为指标将旱涝程度划分为5级,然后分析了各级旱涝程度下的暴雨、冰雹、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度及相应的农田成灾、倒塌房屋、死亡人口、减产粮食等损失,从而建立起了自然因子-灾害-损失之间的平均定量关系,为进行自然灾害评估奠定了基础,最后对研究期间做了检验和预测试验。 相似文献
18.
自然灾害基本参数研究(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大量查阅史料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自公元1368年至1949年的旱灾、涝灾、风雹、冻害、潮灾、山崩、地震等自然灾害年死亡人数。 相似文献
19.
20.
近40年来中国自然灾害的时空统计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利用约2000个中国自然灾害记录,我们计算分析得到了中国自然灾害的统计规律,它们可总结为:1.中国的灾害可以以胡焕庸线和34°N为界划分为西域、北域、南域三个区,并且沿胡线可能存在过渡带区域;2.中国自然灾害的月特征是旱灾主要发生于3-10月,洪涝主要发生于6-9月;3.灾害的最频发区位于黄淮海地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