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网虫 《沿海环境》2000,(10):13-14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国是一个拥有18000公里漫长海岸线的海洋大国,这片“蓝色国土”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国家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的海洋产业产值从80年代的不足100亿元,跃升为90年代末期的3500亿元。然而走向新世纪的我国“蓝色国土”的生态环境却出现了危机,根据十多年来的连续监测和研究显示,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正在呈继续恶化的趋势。 据第二次全国海洋环境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域的环境污染严重,个别海域滩涂已经成为无生物区;海洋生态系统退化,黄海、东海的大海洋生态系统和南海的珊瑚礁、红树林…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18 000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上,驻守着海陆空三军的海、边防部队.他们在履行着保卫海洋国土、捍卫国家海洋权益神圣职责的同时,也义不容辞地肩负着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沿海绿色屏障的责任.随着海洋环境问题日益尖锐,海洋环保逐渐成为全军环保工作的重点之一,更是海军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施耀忠 《环境保护》2013,41(6):31-33
2012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沙市,这是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加强南海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重大举措。三沙市具有建设海洋地质公园的独特优势,而我国218处国家地质公园中,位于海洋的还是空白。在三沙建设海洋国家地质公园,不仅有利于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三沙独特的海洋生态环境,而且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海洋国土意识,维护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对于建设海洋强国,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加林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4):1104-1106
<正>资源环境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海洋战略的不断推进和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加强海洋资源环境、海洋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创新,对发挥海洋国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带动作用,助推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海洋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受《自然资源学报》编辑部委托,宁波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文化学院、宁波大学东海战略研究院共同组织策划了“海洋资源经济与战略”专辑,  相似文献   

5.
南海是中国最大的边缘海,也是目前海洋国土管控问题最多的区域。首先从海洋国土的概念、内涵和属性分析入手,归纳海洋国土开发与管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溯及南海国土资源的开发历程,确定当前存在的主要国土空间安全问题。以此为基础,梳理南海国土开发与管控的相关议题,将其分为资源—生态维度和人文—制度维度两大问题群,并结合当前研究动态,对相关议题进行评述和讨论。本文认为:南海国土开发与管控的核心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南海开发与管控的基础理论研究、南海区域开发及规划的应用政策研究以及南海国土开发与管控问题的多尺度实证研究。希冀本文对厘清中国海洋国土开发与管控的研究课题,进一步完善中国海洋国土管控机制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方 《环境保护》2013,41(1):23-25
了解环境水平,进行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是开展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前提。我国近岸海域监测需要在法制建设、制度创新、能力建设、标准体系、强化科研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不断提高和加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我国的蓝色国土。国家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力度的加大以及沿海人口的快速增长,给海洋环境,尤其是给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以及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近岸海域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  相似文献   

7.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开发质量与效益的科学依据和基础保障,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原则,以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省份——辽宁省为例,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海洋功能三个维度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特尔斐法、木桶原理法则、线性加权求和法及多要素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对其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空间分异明显,适宜建设区与基本适宜建设区呈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格局,沿沈大轴线、滨海轴线集聚分布;不适宜建设区以滨海线为轴带南北对称分布;基本不适宜建设区以沈大线为轴带东西对称分布。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不适宜建设区面积依次为15504.39 km2、22645.34 km2、66833.96 km2、68720.99 km2,分别占陆海国土的8.93%、13.04%、38.48%、39.56%。自然环境对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建设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不同等级、不同区域自然环境适宜性集聚与分散特性差异显著;经济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建设区修正作用明显。海洋功能区的引入,极大拓展了辽宁省国土空间范围。但海洋功能适宜性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由于海洋国土本身属性,其可供直接开发建设空间有限,而保护空间广阔,国土空间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8.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开发质量与效益的科学依据和基础保障,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原则,以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省份——辽宁省为例,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海洋功能三个维度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特尔斐法、木桶原理法则、线性加权求和法及多要素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对其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空间分异明显,适宜建设区与基本适宜建设区呈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格局,沿沈大轴线、滨海轴线集聚分布;不适宜建设区以滨海线为轴带南北对称分布;基本不适宜建设区以沈大线为轴带东西对称分布。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不适宜建设区面积依次为15504.39 km~2、22645.34 km~2、66833.96 km~2、68720.99 km~2,分别占陆海国土的8.93%、13.04%、38.48%、39.56%。自然环境对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建设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不同等级、不同区域自然环境适宜性集聚与分散特性差异显著;经济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建设区修正作用明显。海洋功能区的引入,极大拓展了辽宁省国土空间范围。但海洋功能适宜性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由于海洋国土本身属性,其可供直接开发建设空间有限,而保护空间广阔,国土空间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9.
钟奇振  李福顺 《环境》2003,(10):6-7
广东的面积是多少?也许很多人会回答17万平方公里,可是专家会告诉你正确答案是59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2万平方公里。海洋,一望无际,浩瀚无垠,却常被人们放在遗忘在角落。然而在广东这片浩瀚的“蓝色国土”却以持续攀高的海洋经济奏出了广东近年发展的最强音,告诉着人们海洋国土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不会使世界挨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通过对中国国土资源食物生产潜力的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认为中国只要举国上下支持、保护和发展农业,强化国家对农业的主导作用,建立食物安全保障体系,认真执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加大对农业特别是对科技的投入力度,面向国土,开发国土,充分、合理利用国土,并相应地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耕地、草地、林地、海洋和野生生物资源的食物来源的五大生产体系、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消费体系、节粮体系以及推行人口计划控制政策,虽农业发展具有艰巨性,但前景依然是光明的。跨越新世纪,中国人定能养活中国人,中国人不会使世界挨饿。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新时代我国海洋空间规划编制的技术需求,首先,分析了新时代海洋空间规划的主要任务,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层级体系和海洋资源环境的特殊性,将海洋空间规划层级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4个层级;其次,探讨了各层级的规划定位,国家级海洋空间规划是战略性规划,省级海洋空间规划是纲领性规划,市级海洋空间规划是实施性规划,县级海洋空间规划是操作性规划;最后,根据各级海洋空间规划定位,探讨了不同层级规划编制重点,以期为当前正在开展的新时代海洋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陆海统筹是沿海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理念。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陆海两大空间地理单元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又相互补充的复杂关系。在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陆海统筹的本质是将陆地和海洋看成一个整体,并综合考虑其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及相互补充等复杂关系,以陆海系统功能达到理想状态为目标,对各类空间开发保护行为进行综合调控的过程。基于此,根据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从生态、环境、经济、资源、交通、灾害等方面入手,提出空间利用活动的统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总体规划是辽宁省国土规划整治的一部分。受辽宁省计经委国土处的委托,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会同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及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等五市有关人员组成课题组,经课题组人员充分研究讨论,形成了《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总体规划》课题设计大纲。1988年3月29日辽宁省计经委国土处邀请国家海洋局规划办,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报所及全省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专家教授三十多人,对该“大纲”进行了认真讨论并通过了专家审议。  相似文献   

14.
科学辨析“国土空间”概念内涵是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的前提。应根据国土空间治理需求变化和学科理论发展需要,及时更新完善对“国土空间”的理解。本刊邀请15位青年学者研讨“国土空间”的概念内涵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议,主要观点如下:(1)国土空间是复杂的人地耦合系统,具有构成要素多元性、时空尺度嵌套性等特征。需要用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维,进行国土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与系统修复保护,提出基于自然的空间治理方案。(2)国土空间是“流”所构建的网络空间,是不同利益主体组成的关系空间和为精细化治理服务的可计算领域。需要通过“流空间”进行国土空间的整合,推动区域之间资源和要素的共享,实现协同发展;也需要重视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构,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和谐发展;还需要完善国土空间开发管控的技术手段,平衡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灵活性与统一性矛盾。(3)国土空间是有温度的空间。需要充分感知国土空间的风险性、适宜性、约束性、可达性,编制“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土空间规划,提升国土空间的人文关怀、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4)国土空间是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的对象,是具体的海洋空间、乡村空间、文化空间等,具有载体属性、资产属性、权利属性等,需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实现资源资产统一管理,彰显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满足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对国土空间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15.
海域功能分类是海洋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基础标准,建立不同海域功能分类体系的协调方案是实现海洋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的必要条件。因此,梳理我国现行海域功能分类体系,选取实施已久的海洋功能区划的功能区分类,以及自然资源部最新推出作为国土空间规划标准的海域利用分类,在明确海域功能分类体系协调性内涵的基础上,从海域用途符合性、环境质量标准符合性、开发利用影响三方面构建不同海域功能分类体系的协调性判别方法,并依此得出海洋功能区分类和海域利用分类的协调性判别矩阵。结果表明:协调类型为“兼容”或“有条件兼容”的海域利用组合共计22对,为国土空间规划中海域混合利用和分层利用的重点关注对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海洋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科学发展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以及"五个用海"、"用海综合管控能力建设"等国家的基本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和研究,分析了上述政策对海域资源配置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交通环保》2004,25(3):23-23
据报道,2 0 0 4年4月2 7日,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根据国家海洋局开展的“海盾2 0 0 4”专项执法行动和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开展的“保护蓝色国土—海盾2 0 0 4专项执法行动”的统一部署,结合青岛实际,正式启动“蓝箭行动”。此次“蓝箭行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在全市范围内查处重大海洋违法案件,进一步促进《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和《青岛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维护国家海域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确保该市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青岛…  相似文献   

18.
<正>被称为蓝色国土的海洋,无论资源和空间的利用,还是在环境和战略方面的作用,都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突出陆海联动,加强陆域、沿海、近岸、海洋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前提,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进行滨海型生态文明创建研究,符合客观实际,是创建体系整合融合和改革完善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李锡铭部长就三月一日起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具体实施问题答本报记者问。 问:请谈一下《海洋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 答:这要认我国海洋状况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来谈。 我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海域辽阔,海岸线总长度有三万二千多公里,其中大陆岸线一万八千多公里,沿岸有很多优良港口,海洋航运条件很好。我国沿岸有  相似文献   

20.
近海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近海海域的特征,研究了海洋国土开展主体功能区划的方法学问题。提出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路线,设计了以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海洋开发强度和海洋开发潜力为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近海部分基本评价单元,构建了矩阵判别法、指数综合法为主体的内水和领海主体功能区划的海洋主体功能区评价方法。旨在为我国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