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以下简称《学报》)自2003年起由创刊于1981年的《地震学刊》更名出版。在主办单位正确领导和协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第一届编委会的努力,《学报》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先后进入了俄罗斯《文摘杂志》(AJ of VINITI)、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如今,《学报》已成为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发表论文、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2.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于 2 0 0 2年 1 1月 1 0日在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为编委会正副主任 ,正副主编 ,协办单位的编委和来宁参加全国地震工程会议的编委以及在宁编委等共 2 6人。编委会主任、主办单位江苏省地震局局长、博士生导师李清河研究员 ,编委会副主任、主办单位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秘书长李革平副研究员 ,编委会副主任、主编杨军研究员和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编委会主任李清河主持 ,主编杨军作编辑部工作报告 ,其主要内容包括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的前身《地震学刊》自 1…  相似文献   

3.
主编寄语     
对《防灾减灾工程学报》而言,2010年将是不平常的一年。自2003年由《地震学刊》改刊以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对学术界做出了贡献,推动了防灾减灾工程学科的发展,自身也成长为这一领域的优秀期刊。去年,《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并组建了第二届编委会。这是一个新的高度,亦是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30(2):146-146,F0003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第二届编委会会议于2010年4月9日在风景秀丽的南京东郊国宾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5位编委参加了会议。本届编委会主任、主办单位江苏省地震局局长丁仁杰研究员,本届主编、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欧进萍院士和上届编委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李清河研究员,上届主编杨军研究员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灾害学》2018,(3)
正《灾害学》编辑部按照主办单位陕西省地震局的工作要求,于2017年初开始着手编委会换届准备工作,先后与主办单位、协办单位进行了沟通,广泛征求了灾害研究各领域的专家意见。2017年10月在主办单位陕西省地震局召开了主编工作会议,第五届编委会主编胡斌同志主持了会议,会议总结了《灾害学》第五届编委会的工作,讨论了编委会换届的工作程序及编委遴选的原则,决定本届编委会换届采用函件征求意见的方式进行,会议还对《灾害学》的下一步工作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会议也对编委会编委的遴  相似文献   

6.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21,41(4):前插1-前插2
正《防灾减灾工程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江苏省地震局共同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时值当下已创刊四十年。在党的正确领导和科技政策的阳光沐浴下,经过几代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已建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发表了丰富的前沿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推动和促进防灾减灾工程领域科技进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抚今忆昔,办刊之路从筚路蓝缕到春华秋实,历经成长的坎坷与艰辛;回望一路的风雨历程,也曾在曲折发展中上下求索和左右突围。《学报》承载着江苏地震人的梦想与希望,从综合性内部刊物《江苏地震工作通讯》起步,继1981年以《地震学刊》正式创刊发行,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从1981年秋创刊到今天,《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原《地震学刊》,以下简称《学报》)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一届届编委和编辑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40年来,《学报》出版了 41卷191期,刊登学术论文3931篇。这些论文已被大量引用,并在土木工程、地质岩土、隧道桥梁、安全科学、矿业工程等防灾减灾工程领域发挥了引领和推动作用。这些论文,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大中文核心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核心期刊评价系统收录,  相似文献   

8.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的被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我国优秀博硕论文全文数据库,探讨了《防灾减灾工程学报》(以下简称《学报》)的被引与共被引。结果表明,《学报》的载文具有较高的学科前沿性、理论性、实用性与综合性;《学报》的博硕论文被引与共被引次数多、层次高,学术影响的学科范围广;防灾减灾工程与土木工程、岩土工程、地震工程、地质工程等多种工程相关性强;《学报》对我国博硕研究生教育情报贡献力大。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是《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创刊后的第35年,改版后的第13年。2015年10月,学报换届成立了第三届编委会,在继承发展和开拓创新的新起点上,在满怀希望迈入新年之际,学报第三届编委会向广大读者和作者致以新春的问候和诚挚的感谢!在过去的5年里,学报在读者、作者和专家队伍的支持下,收稿量不断增加,期刊  相似文献   

10.
《灾害学》2011,(4):102
据《2011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年9月),《灾害学》杂志2010年的影响因子为1.847(参与统计的6 19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497,≥1的期刊为549种)。《灾害学》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离不开主管主办单位和各协办单位的大力支持,是在编委会的正确领导之下,在各位编委会顾问、编委以及《灾害学》审稿专家的关心帮助下,在广大作者、读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取得长足进步。兹将短短四年中取得的重要进展列于表中,作为向大家的汇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近四年进展情况项目年份2003 2004 2005 2006稿件采用率/B 41 31 29前进中的《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本刊编辑部[1]刘继荣,高丽.《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的被引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  相似文献   

12.
致审稿专家     
<正>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于今年年初创刊,已经顺利走过了一年的路程。新刊出版以来,编辑部不断收到来自各方的鼓励和肯定,被公认为基本达到了新一届编委会提出的“高起点、高质量”的要求。 从《地震学刊》到《防灾减灾工程学报》,专业领域较大的跨越对编辑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编辑部紧紧依靠编委会委员和有关学科的专家,严把审稿关,有效保证了刊出文章的质量。许多专家在百忙中甚至在差旅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知网"最新统计报告显示,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和江苏省地震局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年度网上机构用户已增至2259个,分布于9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则分布在16个国家和地区。随着学术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报》的发行和传播区域越来越广,社会影响力逐年扩大。目前,《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在中国大陆地区拥有机构用户2207个,覆盖了高校、科研、公图、党政机关、  相似文献   

14.
尊敬的谢教授: 我热烈祝贺中国科学技术界同仁创办两份新的报刊:《自然灾害学报》和《中国减灾报》.这两份报刊的创办是对“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重要贡献. 《自然灾害学报》以其在学术上和理论上的推动力,证明它不仅在中国的学术及专业领  相似文献   

15.
    
<正>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的前身是创刊于1 981年的《地震学刊》,20多年来共发表防震减灾方面论文1400余篇,为地震研究成果的交流、地震知识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简讯     
《自然灾害学报》影响因子排名进入源期刊前 50位  据《2004年版中国科学期刊引证报告》, 《自然灾害学报》 2003年影响因子达 1 287, 在 1576个统计源期刊中名列第 31位。感谢广大作者、读者对本刊的大力支持。《自然灾害学报》编辑部第九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通知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拟定于 2005年 8月在三峡大学召开“第九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会议主题:“西部大开发建设中的岩石动力学问题”,欢迎全国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与工程技术人员踊跃投稿并参加会议。会议主题 岩石动力学…  相似文献   

17.
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1999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自然灾害学报》影响因子为O.4167,排名第49位。感谢广大作者、读者对本刊的支持和厚爱。 《自然灾害学报》编辑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地球物理学报》、《地震学报》、《地震》和《地震地质》4种地震科技期刊2000~2001年所发表论文作者状况的调查统计,从6个方面对地震科研工作者的状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并就统计中发现的问题对地震科技期刊的规范化提出了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 《地震学刊》第二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于1985年4月2日至4日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共有24位编委(部分编委因故未能出席)和一位邀请代表。会议由许绍燮主编和冯德盖、孙廷萱、张雪亮、董颂声副主编主持。《地震学刊》主办单位江苏省地霍局局长魏文园到会,并讲了话。会议听取了《地震学刊》编辑室所作的关于《地震学刊》一年来的“工作报告”和“《学刊》编辑工作条例”的制订说明,重点地就《学刊》办刊的宗旨、性质、任务、办法和如何适应当前改革形势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2021年12月,《灾害学》入选“2020年度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这是继2020年12月第一次成为“2019年度中国百种学术期刊”后,再次获此殊荣。《灾害学》能有今天的成绩,源自于前辈专家学者高瞻远瞩,把期刊定位于服务党和国家的防灾减灾事业;取决于主管主办单位陕西省地震局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办刊人坚持不懈的努力,离不开历代编委、审稿专家的支持和帮助,更离不开无数灾害研究领域的专家的信任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