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人居小区水环境的生态工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生态人居小区内水环境的生态工程的规划设计总原则是整体、协调、自生、循环。在结构上辐合多个环节,整合多种功能,从给排水工程到水生态工程,系统调度与整合雨水、地下水、上水、中水、下水、地表水、景观水等,从小循环到大循环,保障生态循环。给水排水;还有调节水文;供养生物、保障生物质的生产、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营养盐和有机质循环、吸尘、减噪,防减热岛效应,净化环境;调节小气候、缓冲干扰;及活化生境、美化景观和环境;以及为居民提供教育、美学、艺术,陶治情操、游息及休闲娱乐等生态、社会、经济多种服务功能。充分展现其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生态性、景观性、文化性、均好性、人(情感、社会)性、可持续性。有益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西溪湿地公园湿地植物群落及其与水环境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西溪湿地公园33个随机选取的有植被覆盖的水塘进行湿地植物群落调查,监测分析包括9个无植被覆盖水塘在内共计42个水塘的水环境状况,以湿地植被覆盖度分级为基础,揭示其与水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湿地植物共计16种,分属13科16属,且物种丰富度较低;当湿地植被覆盖度维持在低水平(1%-20%)或中等水平(>40%~60%)时,水质也可以维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而高湿地植被覆盖度并不利于维持较好的水质;对具有相同植被覆盖水平(约40%)的常见湿地植物群落类型与水环境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可将这些湿地植物群落划分为3种类型:第1类包括黄花鸢尾(Iris tectorum)+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芦竹(Arundo donax)+水花生,其水体CODMn、TN、TP、NH3-N、Chl-a值处于最高水平,说明水环境处于相对较差状态;第2类包括水花生、野茭白(Zizania latifolia)+水花生、再力花(Thalia dealbata)+水花生,其水环境状态处于中等水平;第3类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水花生,其水环境处于较好状态.建议恢复芦苇等本地种植被,并将湿地植被的盖度控制在一个较低或者中等水平,以利于维持良好的水质.  相似文献   

3.
湿地土壤因素对污水处理作用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人工湿地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污水处理设置,本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湿地土壤在处理生活污水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排除了植物因子的前提下,人工湿地土壤-生生物系统对污水的民人仍具有良好的去除作用。系统不同单位区段对污水中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去除率存在差异,在第一个单位区段的处理效率最高,分别达48%和38%,远大于第二、三、四区段,土壤吸收吸附磷的过程中存在着积累现象,土壤磷浓度在第一区段  相似文献   

4.
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氮磷的去除机理   总被引:67,自引:5,他引:67  
张军  周琪  何蓉 《生态环境》2004,13(1):98-101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高效、低耗的污水处理新工艺已被广泛接受,特别是其在脱氮、除磷方面的应用逐步为人们所重视。本文深入地讨论了表面流人工湿地中各种生物、物理、化学过程对污水中各种形态含氮、含磷化合物的去除机理,及其具体途径、相关反应和反应类型,总结了国内外对各个过程影响因素、控制条件、反应速度、去除能力及相互之间协调拮抗作用的研究结果。虽然硝化/反硝化作用和土壤吸附沉淀作用已被公认为是表面流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主要途径,但不同研究结果之间仍存在着明显差异,鲜有多介质环境条件下各种脱氮、除磷过程中多种氮、磷形态的质量平衡研究,而以此为基础的人工湿地生态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则是深入了解人工湿地运行机理、设计和预测其处理效率,以及推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广泛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陈能场  郑煜基 《生态环境》2004,13(4):532-534
生态住宅已成为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水环境是生态住宅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东莞"森林·湖"生态住宅小区的建设为实例,探讨生态住宅小区的水环境规划,特别突出目前楼盘建设中缺少考虑的水环境生态综合技术、中水回用问题、开发进程中的水环境变化及其相应的生态策略,为生态住宅小区的水环境建设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6.
荣成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生态环境》2005,21(4):43-48
  相似文献   

7.
人工湿地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与动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荣成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确定系统的处理效果及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SS、COD、BOD5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27.6±6.6、90.0±12.5和22.7±4.3 mg.L-1,去除率分别为73.9%、63.8%和72.5%。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去除率分别为99.7%和99.6%。对NH4 -N和TP去除效果较差,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11.2±2.7和2.03±0.29 mg.L-1,去除率分别为45.1%和30.2%。BOD5、COD的去除效果和季节变化有一定关系,每年的4—7月BOD5去除效果最佳,1月和12月去除效果最差。COD的去除效果每年6月和7月最高,1月和12月最低。分析BOD5、COD和SS去除效果的年际变化发现,BOD5和COD年平均去除率从1999年到2004年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无锡市水环境质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在太湖、五里湖等湖泊周围大规模围湖造田,水域生态环境和原有水系格局被破坏,五里湖、梅梁湖水质恶化,每10年下降一个等级,太湖水质总体上呈现富营养化状态。水环境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面沉降的发生,有的地区地下水位呈加速下降的趋势,有的地区已出现多个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后者面积达220km^2。应该加快区域供水建设步伐,调整工业结构,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调控。  相似文献   

10.
荣成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80 hm2,处理规模2.0万m3.d-1,1998年10月开始投入运行。对1999年1月到2004年12月荣成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净化效果以及净化效果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SS、BOD5、CODC r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出水浓度分别为(27.6±6.6)、(22.7±4.3)和(90.0±12.5)mg.L-1,去除率分别为73.9%、72.5%和63.8%。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去除率分别为99.7%和99.6%。对NH4 -N和TP去除效果较差,出水浓度分别为(11.2±2.7)和(2.03±0.29)mg.L-1,去除率分别为45.1%和30.2%。BOD5、CODC r、NH4 -N和TP的去除效果与季节变化有一定关系,NH4 -N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最大,其次是TP,BOD5和CODC r受季节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分析BOD5、CODC r、NH4 -N和TP去除效果的年际变化发现,BOD5、CODC r和NH4 -N去除率有增加的趋势。TP去除率在2001年和2002年基本相同,从2003年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表面流、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以及地下渗滤系统组合生态工艺对模拟和实际猪场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进水ρ(COD)=709.2 mg.L-1,ρ(TN)=597.1 mg.L-1,ρ(NH4+-N)=560.4 mg.L-1和ρ(TP)=42.5 mg.L-1的质量浓度条件下组合生态系统对于COD、TN、NH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87%、95%、97%和95%,其中COD的去除主要在第一级表面流人工湿地,NH4+-N和TN去除主要是在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对溶解性磷酸盐去除效果明显,地下渗滤起到进一步稳定出水水质的作用。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运行结果对比表明,后者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均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的生态与资源危机的不断出现,使得人们不得不开始检讨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寻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然而,从1992年的巴西里约热内卢到2002年的南非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在这十年间遭遇到理论与实验的双重"困境"。2001年,23名世界著名学者在美国《科学》上发表了《可持续性科学》的论文,想用这样一个严格的科学定义来替代意义分歧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可持续发展走入歧途。从此,人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可持续性"一词,但怎么实现可持续性则众说不一。学术界对"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讨论也非常活跃且一直没有间断过。在此,从"可持续性"的历史成因出发,分析其在生物学、生态学及环境学等方面的含义,探讨"可持续性"一词在湿地水环境这一具体领域的应用,提出"湿地水环境可持续性"这一概念,并深入分析其内涵和主要特征,为后续湿地水环境可持续性度量作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湿地水环境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有志  刘芬  张灿明 《生态环境》2011,(8):1295-1300
采用经典的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测方法对洞庭湖湿地1991—2009年的水环境重要参数进行了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电导率、COD、BOD5、总氮、总磷、悬浮物呈显著上升趋势,色度、大肠杆菌、硝态氮、铵态氮呈不显著上升趋势,溶解氧呈显著降低趋势,pH、透明度呈不显著降低趋势。可见,洞庭湖湿地水质在逐步下降。突变趋势中,各参数突变时期及次数存在明显差别。除色度有1突变点位于显著信度线(p=0.05)与极显著信度线(p=0.01)之间,其余参数突变点均位于显著信度线之间。以色度和悬浮物突变最频繁,总氮和硝态氮变化最为平缓,其余参数居中。从各参数突变发生的时间可知,水质突变主要发生在1992—1998年。其次,对影响洞庭湖湿地水环境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四水"流域及洞庭湖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化肥污染、农药污染、水产养殖、畜禽粪便)、生活污染等是导致水环境逐步恶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经典的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测方法对洞庭湖湿地1991—2009年的水环境重要参数进行了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电导率、COD、BOD5、总氮、总磷、悬浮物呈显著上升趋势,色度、大肠杆菌、硝态氮、铵态氮呈不显著上升趋势,溶解氧呈显著降低趋势,pH、透明度呈不显著降低趋势。可见,洞庭湖湿地水质在逐步下降。突变趋势中,各参数突变时期及次数存在明显差别。除色度有1突变点位于显著信度线(p=0.05)与极显著信度线(p=0.01)之间,其余参数突变点均位于显著信度线之间。以色度和悬浮物突变最频繁,总氮和硝态氮变化最为平缓,其余参数居中。从各参数突变发生的时间可知,水质突变主要发生在1992—1998年。其次,对影响洞庭湖湿地水环境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四水流域及洞庭湖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化肥污染、农药污染、水产养殖、畜禽粪便)、生活污染等是导致水环境逐步恶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绿色化学研究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岩  戴树桂  韩萌 《生态环境》2004,13(3):425-428
绿色化学是指利用一系列原理来降低或消除在化工产品的设计、生产及应用中有害物质的使用和产生的科学。它致力于从源头上制止污染物的生成。文章从非传统的绿色原材料、溶剂、试剂、催化剂、安全化学品及合成方法方面综述了绿色化学的研究进展。绿色化学从材料和能源的内在性质上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在分子水平上设计结构及其相关的性质,通过减少内在的危害而使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绿色化学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加虎  黄群  孙占东 《生态环境》2006,15(2):424-429
在对长江流域湖泊湿地长期调查或考察的基础上,首先明确了长江流域湖泊湿地的战略地位,进而提出其当前存在的人水争地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角度对湖泊湿地在调蓄洪水、净化水质、保护湖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和关系作了探讨。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水争地矛盾将愈来愈突出,加之种种因素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流域湖泊湿地生态环境压力将愈来愈大,并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文章可为寻求长江流域湖泊湿地治理及管理对策提供基础资料或信息。  相似文献   

17.
污水湿地处理工艺优化组合设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污水湿地处理系统是利用土壤、作物、微生物自然净化功能的生态工程技术。主要有水面湿地和渗滤湿地两种类型,在天津城市污水土地处理与利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将两种工艺的优点进行优化组合,并应用于大港油田等污水湿地处理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将水面湿地和渗滤湿地工艺优化组合设计的示范工程,具有提高水力负荷、减少运行费用、节省工程投资、处理效果稳定等特点,有利于处理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