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建国以来,我国开展人口、资源、环境研究与实践的重大成就,提出了在当代开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综合、协调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就人口、资源环境综合研究课题的选择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体制转型期,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现象,严重制约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构建解决经济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供给矛盾的有效机制,成为政界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点课题。从中国经济转型期存在的主要资源与环境问题分析入手,提出资源环境管理制度构建的理想框架,通过进一步评价我国在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公众参与3个方面的经验及教训,分别提出未来改进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市场—政府—社会”三足鼎立的制度结构是我国资源环境管理制度构建的理想目标,也是适应世界资源环境保护发展的潮流。最后提出协调政府和市场作用、构建市场运作平台、营造公众参与氛围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为探讨中国未来区域发展模式,分析了当今世界区域发展中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分别从资源和环境的角度归纳出数种区域发展模式,并在简要分析各种发展模式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区域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教授在“中国环境经济与管理高级研讨会”上提出了中国环境经济与管理领域重大而又紧迫的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分别是 :中国环境损失的估算问题 ;环保与贫困的缓解问题 ;可持续农业发展和成本效益的估算问题 ;水资源问题 ;中国工业、环境税改革问题 ;煤炭、林业等资源价格的合理性问题 ;城市交通模式问题 ;生物多样性问题 ;环境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问题 ;环境教育和文明问题 ,及将其纳入工商管理的问题。本次高级研讨会由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环境经济工作组主办。会议就环境…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区域开发战略与人口,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在均衡与非均衡的区域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对环境的影响作用重视不够,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中国未来区域开发面临着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未来的区域开发过程中,如何实现区域开发与人口、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缓解资源与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关系全局的战略课题。本文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山东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21世纪山东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未来20年资源与环境技术预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技术预见的定义和发展,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中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的德尔菲调查结果进行了概要介绍和系统分析,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①"深海油气与矿产资源开采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综合重要度中名列第一;②从技术课题的预期实现时间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2015-2020年;③我国资源与环境领域技术的总体研究水平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只有少量技术课题具有世界可比性;④普遍认为美国是当前资源与环境领域技术领先国家,美国、欧盟和日本三者基本上占据了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领先的主要领域;⑤从技术发展制约因素来看,"研究开发投入"因素影响最大.其后依次是"技术可能性"、"法规、政策和标准"、"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商业可行性".文章最后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Web-CIS技术可以完成全国各省及重点城市主要污染行业资源环境信息数据同空间信息数据相结合的Web发布,在Internet上实现了信的完全共享。该系统的建成必奖有助于公众了解当地主要污染行业的资源环境状况。为科研机构的研究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并对政府部门的一些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建国50年海南岛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建国以来海南岛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政策演变历程。研究了海南岛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社会经济数据和资源环境数据的综合分析。将海南岛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划分为三个不同特点的阶段,并分别阐述了这三个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的不同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变化的影响过程。本文对于评价建国50年来海南岛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江流域与长江沿江经济带的特点及应研究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江流域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自然经济特点明显,应从整体上和阶段上研究其开发利用问题。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轴,要重视长江经济带的生产力合理布局问题,同时一头要联系资源开发,一头要联系环境整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nstitute the basi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advances. Their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is the key factor for the continuous, stabl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which needs to mobilize the whole society to coordinate among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to keep publicity and research in pace so as to deepen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e the methods of achieving this coordination.  相似文献   

12.
江汉湖沼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沼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开发水体生态农业与发展轻化工业原材料的生产基地。保护湖沼资源不但能调控环境,且可成为天然水生或沼生生物的基因库。对江汉湖沼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既能收到巨大的经济效益,又可保护湖沼生态环境和发挥其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生态经济观是实现资源与环境良性循环的理论依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根据资源与环境的对立统一规律,探讨了生态经济生产观、需求观和价值观的内容,从而揭示出生态经济观是实现资源与环境良性循环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国际河流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国际河流的利用主要分为国际河流的航行利用和国际河流的水资源利用2个方面。我国对国际河流的利用主要表现为对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利用。完善我国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立法非常重要。它可以确保我国既充分、合理,又合法、有据地利用国际河流水资源,消除国际舆论中“中国水威胁论”的不良影响;缓解国内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局面;发展流域经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运用综合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立法情况和对外谈判进行探讨。检视我国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立法存在诸多问题。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立法理念不协调;国际河流水资源污染防治立法视野狭隘;双边或多边区域性专项水协定缺失等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应采取调整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立法理念;坚持“公平利用”原则,维护我国权益;健全双边或多边的区域性专项水协定体系;拓宽立法视野,兼顾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和保育;保护国际河流水环境等措施,规制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15.
中日韩循环经济政策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投资主导型的经济模式中环境保护要素的缺失导致我国工业化发展旱、中期的资源、能源约束、效率低下和浪费严重。在我国实施循环经济刻不容缓。循环经济政策是依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而制定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中日韩三国在地缘关系、政治传统、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等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彼此趋同,反映在循环经济政策的制定、执行上也有某些相似的地方。对三国循环经济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有益于我国的经验,无疑具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采用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作为指导,运用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对中日韩循环经济政策演变的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比较,深入全面地考量其指导思想和举措的选择动机,系统广泛地从多方面研究中日韩循环经济政策。并将三者加以比较,以得出对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经验,更好地推进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江大河流域水资源管理问题讨论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世界范围内水危机的日益严重,越来越显现出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从分析国内外大江大河水资源研究的热点入手,介绍了国内江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思路的转变和实践;系统分析了大流域水资源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认为是由于对人水关系和流域生态演化规律,河流、湿地的生态功能、流域的整体性管理重视不够造成的。从河流的生态整体性出发,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以生态和谐行为、协调发展、因地制宜、流域整体性调控体制和生态文化建设等维持大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生态可持续性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Migration proces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recent research on popul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A majority of the existing migration and environment literature has focu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causes and determinants of migration. With the largest rural-to-urban migration flow in world history, and growing concerns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ccompanying its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provide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case for migration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This paper reviews major migration theories and recent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migration, with specific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rural-to-urban labor migration in China. A comprehensive multilevel conceptual framework is developed for studying the environmental causes of rural-to-urban migration in China. The effects of land resources on household labor migration decisions in rural China are explored to illu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framework.  相似文献   

18.
浅论国家环境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和公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环境权理论迅速发展。国家环境权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权。在环境法理论逐步变革和权利内涵不断演进的趋势下,已成为法学界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国家环境权的国内、国际法律基础。论证了国家环境权的确立。利用类比的方法。阐述了国家环境权与其他宪法权利的不同之处。从权利义务的对等统一和国内国际两个层面。重新归纳了国家环境权的内容。初步构建了国家环境权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自然资源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促进措施和制度保障,而它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知识尤其是自然和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及其同法治理论的有机结合。自然资源法治的科学化是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必然要求。在自然资源治理中运用关联理论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必要选择,也为自然资源法治科学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分析路径。运用文献分析和关联研究方法,根据我国自然资源法治建设的实际国情和客观需要,从关联视角,研究如何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建设我国自然资源法治。研究发现,以关联治理路径为视角推动自然资源法治建设,我国需要从3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部门立法中增加关联性条款;建立自然资源协同治理体制机制;以多元共治保障关联治理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水电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但目前开发利用率仅为21%。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源需求量持续增长,水电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水库移民、生态环境等难题。在对水库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型水电是否属于可再生能源、水库移民及库区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对水电项目进行了政策分析,认为国家在政策上应大力鼓励支持开发水电,同时要加强严格监管,使其担负起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提出了水电开发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