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8 毫秒
1.
火山是地球释放热量和气体的裂口,是地球温度的“自动调节器”,通过火山喷发将地壳深部放射元素蜕变愈积愈高的热量渲泄出来,以免地球炸成碎片。火山活动可积聚金刚石等矿物。火山灰是极好的天然肥料和建筑材料。火山区的地热、温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三大化石燃料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球地壳运动及地球表层温度稳定演化的影响,发现煤炭、石油、天然气因其丰富的储量、可观的地壳份量、广泛分布于陆地陆架地壳,以及与其周围柔性岩层构造和水资源共同对地壳自然微胀缩波动之"潮汐"运动和地球天体平衡稳定运转的调节润滑作用,成为维持地球表层温度稳定演化的重要作用因素。进一步通过分析20世纪初以来地球变热温度历史变化、1890年以来三大化石燃料开采量及累积量历史变化,进行了地球变热温度变化与化石燃料开采量及累积量增加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并探讨了化石燃料开采引起地球表层变热机制,得出结论:地球变热温度100多年历史变化与三大化石燃料的开采及历史积累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人类长期开采三大化石燃料是引起地球表层变热异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根据断面域兴安、松嫩地块各时代地层和花岗质岩石及所估算的地壳各结构层的K、U、Th含量,研究了岩石的热产生率及其变化、以及岩石圈的热结构和温度分布,揭示了兴安、松嫩地块热产生率与老性及时代的关系。兴安、松嫩地块均以高热流为特征,特别是松嫩地块为明显的高热异常区。岩石圈内的温度分布结合地球物理信息的分析表明,两地块深部地壳可能存在低速高导的部分熔融体。  相似文献   

4.
地热能     
极具潜力的新能源在所有用于发电的能源中,不论是可再生能源还是其他能源,地热能也许最易被忽略也是最不为大众所关注的一种能源。地热能来自于地球产生的热量。地球上有很多地热能量,其范围非常广,从距离地表很近的热水和热岩,到处于地表以下几公里处具有极高温度的水和岩石。根据理论,几乎可以从地球任何地方深入到距地表很深的地方去开采这些热能,甚至可以到达极端高温的岩浆——地球核心处融化的岩石。尤其是对于有着活跃火山活动和温泉的国家,如新西兰和冰岛。  相似文献   

5.
<正> 地球在其存在的全部时间内经历了巨大的演变。这种演变特别涉及到地球的表面部分——地壳,因为在地壳中进行的地质作用最强烈,地壳的最主要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又相毗连。这种演变的主要特点是根据前太古代地壳  相似文献   

6.
<正> 一、上地幔岩石的REE地球化学 地幔约占整个地球质量的2/3,在估价整个地球的成分和地壳—地幔—地核体系的成分演化时,必须了解地幔的成分。了解地幔成分的直接途径只能是研究那些由地质作用过程暴露在地壳内的地幔岩石样品。这些岩石为几种  相似文献   

7.
对高压捕虏体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大多数大陆地区下面,镁铁质岩石不仅在下部地壳中占优势,而且在地幔顶部也非常丰富。根据捕虏体资料,我们就可以建立地热和地层剖面,并得出能对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具体解释的岩石学限制条件和物理参数。在具有高热流的大陆地区,象地震折射资料所确定的那样,莫霍面所处的深度可能比地壳-地幔界面还深。克拉通地区的与“热”地区的下部地壳-上地幔剖面的地震差异,可单用温度变化来解释,而不需要岩性有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地球的外层,是人类环境最重要的部分。它既是人类财富的一个重要源泉,又是人类灾难的一个重要根源。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科学家运用板块构造理论提高了对地壳运动规律的认识。这种理论认为,由于大块地壳物质(板块)在地幔的塑性层上的缓慢运动,一方面导致矿产资源富集,使各种矿产在地壳中的分布分别变得相对集中,便于人类对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极为重要的物质环境;另一方面又导致地震、火山爆发、滑坡等灾难性事件时有发生,对生态环境产生相当大的危害,使人类的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当然,就总体而言,地球的这种运动  相似文献   

9.
<正> 在过去的四、五年中,对地壳演化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对组成地壳和地幔的岩石也有了比较仔细的研究。取得这些成果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实验技术和理论研究取得了进展;二是由于地球化学的研究资料应用于地质构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过程中突然释放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从震源深度来看,有地壳地震和地幔地震两类。在地壳某局部地区由于各种来源的力的作用,形成应力集中,当岩石达到破裂条件时,就发生一种快速断裂过程,从而形成地壳地震。这类地震对人民  相似文献   

11.
金能生成单原子蒸气金,也能生成气溶胶金,近年又有人认为存在金的气态分子Au2。由于纳米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温度低,在地球内部的温度条件下,丰度值极小的金、稀有元素、贵金属及某些化合物将会气化或生成气溶胶,以地球排气作用的方式迁移到地壳的表层或大气中。  相似文献   

12.
一、新的地球观 旧的地球观认为地球是从太阳分离出来的灼热火球冷却而形成的,这种观点到现在已完全无人问津了,施密特等人的新的地球成因说认为地球是由宇宙尘聚集而成的。这种学说目前已完全确立了。 现今人们所说的新的地球观,不如说是关于地壳和上地幔运动的新见解。基于地幔对流的大陆漂移说、洋底扩张说以及板块构造说等主要以地球物理学资料为依据的新的地球地壳观风行世界,最近出版了许多书刊论述这些学说,所以在这里没有必要专门详细介绍了。  相似文献   

13.
可替代能源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刚刚走完,是时候来回顾世界在能源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并展望未来之路。特别是,在面对预期的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情况下,全球气候政策应当作出怎样的调整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正如气候学家和环境学家在10年前所警告的那样:"我们的地球正在升温"。如果我们不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并且发展可代替能源,到2030年,地球的温度将继续升高2摄氏度。  相似文献   

14.
以岩浆、地幔和地壳之间相互关系的现代概念来解释地球化学资料,提供了对早前寒武纪大地构造模型和地盾起源的研究基础。由于地壳岩石的强烈分异作用,研究的重点不能放在地球以外的有关天体总成分的  相似文献   

15.
<正> 在地球同心层圈结构中,沉积圈(成层岩石圈)构成最外边的固体壳层。沉积圈直接覆盖在结晶地壳之上,上部与大气层或与海洋水体接触。沉积圈的这种位置决定了在其表面具有较低的温度和压力,并随着深度的递增,温度和压力也逐渐地增加。  相似文献   

16.
<正> A.Berehep根据对固体地球表面高程曲线的分析,曾预言过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间的根本差异,然而,一直过了四十年,它才被大洋的地震探测所直接证实。在现代,大规模的深海钻探和在大洋中脊裂谷带、海沟壁、转换断层崖壁所从事的大规模拖挖取样,以及对采集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包括同位素)分析,对于以下两点不再有更多的疑问了:一是大洋地壳显著不同于大陆地壳,二是大洋地壳并不带有大陆地壳被同化的任何微小痕迹。大洋壳和大陆壳之间的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地方相继报道了最老的地球矿物年龄,其最大年龄值可达4276Ma±6Ma。这些在地壳最早期形成时保留下来的信息,为研究早期地壳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根据所报道的最老矿物的寄主岩石特征,推断地球上有最老的硅铝壳,并且它们在3800Ma以前就存在,从而不支持最早期的地壳都是基性的论点。 根据最老矿物年龄研究,可建立地壳早期演化模式。Krner(1989)根据对南非斯威士兰西北部地质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提出的早太古宙地壳生长、变形和演化史模式,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和典范。世界各地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各具特色,但总体上都不同程度地服从全球演化规律。因此,Krner(1989)建立的模式,对研究世界其它地区前寒武纪地壳的演化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 地球的历史可划分为若干个以最上部地幔的加热(至局部熔融或完全熔融)活动、整个地壳或大部分地壳的水平拉伸,以及线状张性似裂谷构造或裂谷构造的形成和发展为标志的地质时代。以地球和缓而不规则的整体膨胀为背景而提出的地球脉动说,可以较圆满地解释  相似文献   

19.
仲民 《环境科学》1991,(5):92-92
保持地球温暖全靠那些吸收红外线的气体,否则地球将面目全非 “温室效应”,即大气的热绝缘效应,千万年来把地球保持在平均温度约13℃,也就是比它本来的温度要高33℃。地球温度上升,证明是同其他星球火星和金星上的温度相一致的。它们离太阳远近不同,大气组分各异。火星上大气极为稀薄,平均温度保持在—53℃,而金星上的大气主要是CO_2,其温室效应无异于“火上加油”,经受着平均温度447℃的高温。在地球上,二氧化碳和水蒸汽是造成大气热绝  相似文献   

20.
地球化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阐明地球及其各部分的化学组成与化学变化,而目前人们所能直接观察、采样和化学分析的,仅仅是占整个地球质量约0.3%的地壳部分,要得到整个地球的数据,只能间接地依赖于对地球内部的地球物理探测,室内高温、高压模拟实验和对陨石、月球、太阳系行星和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