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叶面喷施纳米MnO2对水稻富集镉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镉(Cd)容易被水稻富集,从而造成稻米中Cd含量超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锰(Mn)是植物必需元素,为了探究叶面喷施纳米MnO2对水稻富集Cd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在酸性Cd污染土壤上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在水稻抽穗早期叶面喷施0.1%、0.3%和0.5%的纳米MnO2溶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纳米MnO2可以有效降低水稻叶、壳和糙米中的Cd含量,增加所有部位的Mn含量,但对水稻的产量影响不大.叶面喷施纳米MnO2后,提高了叶片光合作用效果,抑制了叶片脂质过氧化,增加了氧化应激酶的含量,从而缓解Cd对水稻的胁迫.此外,叶面喷施纳米MnO2增加了水稻根表铁锰胶膜的含量,强化了铁锰胶膜对Cd的吸附/共沉淀作用,从而限制水稻根系吸收Cd.因此,在水稻抽穗早期叶面喷施纳米MnO2是一种增加糙米中Mn含量和减少Cd含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该文采用长期搅拌法制备n C_(60)悬浊液,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测试藻种,研究了n C_(60)与斜生栅藻的相互作用效应及环境因素包括p H、离子强度和天然有机物的影响。结果表明,n C_(60)对斜生栅藻的长期作用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作用;环境因素影响n C_(60)与斜生栅藻的作用效应:离子强度和天然有机物的存在能加速n C_(60)在水中的聚集沉降,使环境中分散态n C_(60)浓度降低,促进斜生栅藻细胞生长;而p H值对两者的相互作用影响不大。综上,可知在水介质中n C_(60)的存在状态是影响n C_(60)对斜生栅藻生物毒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超顺磁性纳米Fe3O4@SiO2功能化材料对镉的吸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志  易平  方丹丹  王强 《环境科学》2021,42(6):2917-2927
含镉废水的处理对于重金属镉的排放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出了超顺磁性纳米Fe3O4@SiO2功能化材料(MFS),采用等温吸附实验和动力学实验方法研究了MFS对Cd2+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并借助BET、XRD和SEM等结构表征研究了MFS对Cd2+吸附过程及机制.结果表明,MFS对Cd2+有较好的吸附效果,Langmuir方程能极好地描述吸附等温特征,最大吸附容量值为69.49 mg·kg-1;吸附反应的自由能变ΔG、焓变ΔH和熵变ΔS表明MFS材料对Cd2+的吸附是自发、吸热和熵增的过程;反应体系最佳初始pH为7;溶液中的Mg2+、SO42-、Ca2+和NO3-这4种干扰离子对吸附反应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MFS对Cd2+的吸附过程分为快速的外扩散阶段与缓慢的内扩散阶段;MFS吸附Cd2+后经洗脱再生,材料重复使用3次后对Cd2+去除率仍达73%以上.BET、XRD、FTIR和VSM结构表征表明SiO2成功修饰在Fe3O4表面,MFS主要成球状,平均粒径为38.7 nm,饱和磁化强度为85.38 emu·g-1;XRD、EDS和XPS图谱揭示Cd2+被成功吸附到材料上,主要机制为Cd2+与材料表面的—OH发生配位反应.  相似文献   

4.
纳米TiO_2(n TiO_2)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n TiO_2在阳光或紫外线下具有很强的氧化作用,可对细胞产生强烈的毒害作用,因此其对生态环境的可能破坏作用值得关注.有关n TiO_2在暗环境中对生物的毒性作用报道还不多,还不能全面揭示n TiO_2的毒性作用机理.代谢组学分析是发现代谢差异、识别被干扰的代谢途径、了解n TiO_2毒性作用机理、评估n TiO_2细胞毒性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了n TiO_2在暗环境下对多头绒泡菌原质团(单细胞)代谢组的影响,根据多变量识别模式分析发现了60余个被n TiO_2显著干扰的代谢物.这些代谢物涉及糖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多胺生物合成、次生代谢途径等,为全面了解n TiO_2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机理提供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采用毒性标准实验方法研究了Cd2+与S-异丙甲草胺单独及联合作用对斜生栅藻急性毒性、总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d2+与S-异丙甲草胺单独作用时EC50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且S-异丙甲草胺的急性毒性大于Cd2+;Cd2+、S-异丙甲草胺的EC50-24h分别为0.27 mg·L-1、0.24 mg·L-1,EC50-96h分别为0.16mg·L-1、0.13 mg·L-1.Cd2+与S-异丙甲草胺联合作用时低浓度表现为协同作用,高浓度表现为拮抗作用.暴露96 h后,Cd2+与S-异丙甲草胺单独及联合作用下,随有毒物质浓度升高,斜生栅藻总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SOD酶活性先激活后抑制,细胞膜通透性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6.
选取Pb(NO3)2、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对硝基苯酚为代表污染物,试验了重金属与表面活性剂共存对有机物在沉积物上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b(NO3)2的存在减弱了CPC的增强吸附效应,Pb(NO3)2和CPC共存对对硝基苯酚的吸附产生拮抗效应.在固定CPC初始浓度不变的情况下,拮抗效应随Pb(NO3)2初始浓度增大而加强.同时,拮抗效应也取决于CPC的浓度.当CPC初始浓度小于3 000mg/L(平衡浓度低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这种拮抗效应尤为明显;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继续增加,拮抗效应减弱,并逐渐趋向于CPC的独立效应.机理探讨表明,共存体系中,Pb2+与CPC在同一吸附点位不存在竞争吸附.  相似文献   

7.
不同土地利用对河流中的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及其碳同位素组成(δ13CDIC)的影响有很大差别,但其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揭示。本文以洱海入湖河流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0年10月(雨季)和2021年1月(旱季)采集了洱海主要入湖河流的水样,测定了入湖河流的基本物理参数、主要阴阳离子及δ13CDIC组成,对其中岩性相似的流域进行了土地利用方式对河流DIC浓度及其δ13CDIC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洱海入湖河流的pH呈弱碱性,主要阳离子为Ca2+和Mg2+,主要阴离子为HCO-3。入湖河流的DIC浓度在0.35~4.6 mmol/L之间,由于稀释作用雨季的DIC浓度小于旱季。河流δ13CDIC在-12.59‰~-2.99‰之间,北部流域、南部流域的河流以及洱海中部的白鹤溪、黑龙溪、中和溪和莫残溪的δ13CDIC值要比其它河流偏负。在流域内岩性相似情况下,洱海入湖河流中的DIC浓度随着流域内的建设用地面积占比的升高而增加,随着植被(林地+草地)覆盖面积占比的升高反而减小。流域内林地和草地面积占比越大δ13CDIC越偏正,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占比越大入湖河流中的δ13CDIC越偏负。其中的原因是受到耕地施肥和污染物排放等人为活动的影响,耕地中的土壤CO2升高及河流中生物活动增强,导致洱海入湖河流的DIC浓度升高及其δ13CDIC偏负,从而掩盖了林地和草地对河流中的DIC浓度及其δ13CDIC的影响规律。在土地利用的影响方面,洱海入湖河流中的DIC浓度受到河流建设用地的影响最大,耕地的影响相对于建设用地来说要弱;δ13CDIC也受到建设用地和耕地的控制,林地和草地对河流中的DIC浓度及其δ13CDIC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为科学评估PM_(2.5)对生物体的综合生物效应,利用费氏弧菌检测了PM_(2.5)水溶性提取液的光抑制效应,统计分析了227组PM_(2.5)主要组分与发光抑制率的相关关系.实验结果表明:PM_(2.5)水溶性提取液的发光抑制率值与OC、NO-3、EC和微量元素等组分浓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从高到低的排序为:OC微量元素ECNO-3(p0.01).PM_(2.5)中,主要来自燃煤、交通燃油、生物质燃烧及冶金工业污染源排放的组分(苯并(a)芘、Cl-、OC、Cu、K+、Mn、Zn、EC、Pb、Se、F-等)浓度与发光抑制率显著相关.此外,二次来源的NO-3、NH+4等组分浓度与发光抑制率在冬季和春季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斜生栅藻对低浓度无机磷去除和生长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分析了低磷浓度培养条件对斜生栅藻生长情况的影响,以及斜生栅藻对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斜生栅藻在初始细胞浓度为1×105个/mL时,可以在22h内将初始浓度0.02~0.10mg/L的磷全部去除.在初始磷浓度0.02~0.10mg/L范围内,随磷浓度的增加藻体的生长速度增加,且最大生物量也明显增大.研究发现磷浓度对斜生栅藻的形态有重要影响,在外源磷充足的条件下,斜生栅藻多为四聚体,但随着磷浓度的逐渐下降,藻细胞从四聚体,分离为二聚体,最后以单聚体为主要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0.
偶氮染料对斜生栅藻的毒性作用及结构活性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揭示不同结构染料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毒性作用,研究9种偶氮类及2种蒽醌类染料对斜生栅藻的生长抑菌作用,并通过剖析毒性一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偶氮染料的毒作用机理,11种染产对斜生栅藻的48hEC50在1.09-41.22mg.L^-1之间,偶氮染料分子中所包含偶氮键的个数及芳香环上取代基的亲水性和电性均影响染料的毒性,进一步证实偶氮染料的毒同理为N-N键不宾为一NH2后,形成N+离子活性民生物  相似文献   

11.
磷、锌和镉交互作用对小白菜生长和锌镉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帅祖苹  刘汉燚  崔浩  魏世强 《环境科学》2022,43(11):5234-5243
利用不同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是控制作物重金属积累的有效手段.采用交替固定两因子的单一因子水平设计,以中性紫色土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探讨磷(P)、锌(Zn)和镉(Cd)不同水平组合对小白菜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Zn、Cd积累的效应和机制,为Cd污染土壤中蔬菜安全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适量P和Zn的添加均能促进小白菜生长、抑制Cd在小白菜中的累积,但两者作用机制不同:P主要通过降低土壤中Cd的有效性和提高小白菜抗逆性减少小白菜对Cd的吸收,而Zn主要通过促进作物生长的稀释作用和植物体内生理拮抗作用抑制小白菜Cd的累积;外源添加1 mg ·kg-1 Cd胁迫时,小白菜抗氧化胁迫能力受到显著抑制,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下降,丙二醛(MDA)大量积累;P和Zn均可提高CAT活性而提高小白菜抗氧化胁迫能力,缓解Cd毒害,而对POD活性影响不大;外源添加P和Zn与Cd胁迫含量比ω(Cd):ω(Zn):ω(P)为1 :10 :200时,小白菜产量最大(55.72 g ·pot-1),且可食部Cd含量低于国家绿叶蔬菜中Cd限量50 μg ·kg-1的标准要求(GB 2762-2017);增加P和Zn占比,Cd积累量进一步下降,但小白菜产量降低.因此适当施用P和Zn肥可降Cd并增产,实现蔬菜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间歇曝气方法处理低氨氮浓度生活污水,在SRT 10、 5、 2.5和1.25 d条件下,SBR反应器出水中NO-2含量(以N计,下同)为18、 19、 14和5 mg/L,积累率达到73%、 85%、 91%和78%,而连续曝气SBR仅为14%、 21%、 31%和34%;同时氨氮去除率维持在97%、 95%、 76%和39%,与连续曝气SBR的92%、 97%、 71%和47%相当.对硝化菌的生长动力学分析表明,在间歇曝气硝化系统中,氨氧化菌(AOB)可以通过产率系数(YAOB)的增加来提高自身在反应器中的绝对生物量,并补偿因间歇曝气引起的比底物利用速率下降,从而使比增殖速率(μm)和NH+4的氧化速率不变.与此相反,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却不具备这种补偿特性,导致其μm和对NO-2氧化速率降低,引起了NO-2在出水中积累.  相似文献   

13.
植物螯合肽(PCs)由于其含有大量的巯基,能够螯合重金属离子,对重金属的积累和解毒起着重要作用.以镉(Cd)富集型植物籽粒苋K472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培法,设置6个Cd处理水平为:0(CK)、10(T1)、25(T2)、50(T3)、100(T4)和200 mg·kg-1 (T5),分析Cd胁迫下营养生长初期、中期和后...  相似文献   

14.
叶用油菜和孔雀草间作对植物生长和镉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镉(Cd)低积累作物与超富集植物间作对Cd污染土壤安全利用和提取修复的作用,通过盆栽试验,将两种Cd累积能力不同的叶用油菜(Brassica chinenesis L.,低积累油菜华骏和普通油菜寒绿)与4种孔雀草(Tagetes patula L.,矮杆红花、矮杆黄花、高杆红花和高杆黄花)间作,研究间作措施对两类植物生长、光合作用参数、Cd累积以及土壤有效态Cd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后油菜生物量显著降低,孔雀草生物量显著升高.间作处理中油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较单作均显著降低.华骏与矮杆红花间作时,华骏地上部Cd含量较单作显著降低14.5%,矮秆红花地上部Cd含量显著增加36.5%;其余间作处理下油菜地上部Cd含量均显著升高或无显著变化,而孔雀草地上部Cd含量无显著变化.间作处理下,油菜地上部Cd累积量较单作处理显著降低,孔雀草地上部Cd累积量显著升高.间作处理下土壤Cd提取率与孔雀草单作处理无显著差异.油菜地上部Cd含量与土壤有效态Cd以及DOC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之,Cd低积累油菜华骏与孔雀草矮杆红花间作组合表现最佳,在Cd污染菜地土壤的修复和安全利用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EDTA和铁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生长和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储昭升  金相灿  阎峰  郑朔方  庞燕  曾清如 《环境科学》2007,28(11):2457-2461
铁限制不但会影响浮游植物的种群密度,而且会影响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为了探讨有机配体和铁的作用对湖泊中浮游植物的种群竞争,采用批量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EDTA及Fe浓度下,太湖蓝藻铜绿微囊藻和绿藻四尾栅藻的生长和竞争.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EDTA(≥13 .5 μmol/L)可以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但不抑制四尾栅藻,因而有利于四尾栅藻占据优势;铁的浓度由3 μmol/L增大至18 μmol/L时,可缓解较高浓度EDTA(13 .5~27 μmol/L)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而增大其它微量元素浓度(B、Mn、Zn、Cu、Mo等)则无此作用;说明高浓度EDTA与铁的螯合作用能抑制铜绿微囊藻而不抑制四尾栅藻.高浓度EDTA对2种藻具有不同影响的原因可能是2种藻对铁的吸收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与人口快速增长,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碳中和压力最大的区域之一.通过建立珠三角地区二氧化碳(CO2)源汇历史趋势清单,分析碳排放与碳汇的历史演变特征,并基于指数分解法识别了影响珠三角碳源汇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 2006~2020年珠三角碳排放总量从2.18亿t上升至3.66亿t,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演变特征,总体上升了67.86%,尚未实现碳达峰;② 2006~2020年珠三角绿地碳汇总量从1567.26万t下降至1552.59万t,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特征,总体下降了0.94%,碳汇量远低于碳排放量,距离碳中和仍有很大缺口;③珠三角碳源主要来源于能源部门(40.38%)和工业部门(26.33%),碳汇主要来源于林地(67.92%)和耕地(18.09%);④"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碳源的主要正向驱动因素是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主要负向驱动因素是能源强度(单位GDP的能源使用量),但"十三五"以来,降低能源强度可以释放的CO2减排潜力正在减弱,未来需要挖掘能源、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结构调整的负向驱动潜力;⑤"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碳汇的主要正向驱动因素是绿地规模,源于"十一五"期间城市绿地面积增加,主要负向驱动因素是碳汇系数,源于自然灾害导致的水稻等高碳汇系数作物减产,未来绿地增汇需重视绿地结构调整.研究可为珠三角制定降碳增汇政策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