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绿色视野》2010,(8):35-39
<正>自从1995年我国首次倡导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以来,作为一种回归自然的可持续旅游模式,生态旅游在我国蓬勃发展。然而,在这种发展的背后却呈现诸如"一拥而上"等问题,出现了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扭曲了生态旅游的原本内涵。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环境认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旅游认证与生态标识是热点话题,同时也是较新的话题。首先对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环境认证体系的进展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当今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环境认证体系;其次对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环境认证体系普遍遵循的认证过程进行了分析,呼吁我国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环境认证体系,并培育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旅游生态标识。  相似文献   

3.
正生态保护课程开设于1981年,是旅游管理(生态旅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2005年被评为河北省省级精品课,2010年通过河北省精品课复评。根据旅游管理(生态旅游)专业教学计划的总体要求,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理念。课程总体设计以旅游管理(生态旅游)专业岗位职业标准和工作任务为  相似文献   

4.
警惕生态旅游中的"生态破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邱云美 《四川环境》2004,23(2):64-66,71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的一个热点,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由于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存在偏差,以及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使生态旅游演变成了破坏生态的旅游。本文讨论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出了目前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是发展生态旅游的评价前提,对生态旅游规划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了实现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其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以此对景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游客管理进行有效调控。采用实地调查法,以旅游资源空间数量、游道长度等作为衡量指标,利用面积法、线路法分别对对森林型生态旅游风景区——武陵源杨家界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瞬时空间承载量、日空间承载量和不同季节空间承载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景区旅游空间承载力夏半年为15000人/d,冬半年为10240人/d,年均承载量为468.6万人次。以上结果可为杨家界景区生态旅游规划及景区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龙泉驿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提出了打造"中国第一生态桃园"的构思--生态旅游开发思路、主题定位、旅游产品设计等.最后,提出该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池州生态经济示范区的生态旅游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胡文海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2):147-148,158
池州市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具有丰富的高品位的生态旅游资源,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地区.首先对池州发展生态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然后对池州生态旅游开发项目与旅游线路进行了初步设计,最后提出了生态旅游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8.
生态旅游资源是现代旅游资源开发中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资源。按照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义,生态旅游是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态旅游在西方引起高度重视并获得迅猛发展。许多旅游学家认为,生态旅游是当代世界旅游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世界旅游正在逐步摆脱二战后以满足旅游者需要为基础所形成的大众旅游模式,由文化旅游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并预示着21世纪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但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与眼前利益,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加之游客素质低,对资源的破坏严重。因此,如何看待和处理好旅游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是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彭兆荣 《绿叶》2012,(7):69-74
当现代旅游与资本经济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旅游也在形式上表现为对生态的单方面"索取"。生态旅游作为大众旅游中的一种形式,不过是在承认现代旅游对生态破坏前提下的"亡羊补牢",即希望将破坏压缩到尽可能小。我认为,我国传统的"生生"概念比"生态"内涵丰富且深邃。"生生旅游"可以自觉地在旅游中注入和贯彻"生生"的理念和价值,鼓励旅游在对生态"消费"的同时,也诉诸"反哺"的价值、理念和行动,由此创造出一种中国特色的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组织大力提倡的最佳形式的旅游活动,自然5保护区为生态旅游提供了绝好的生态本底条件。本文探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其宝贵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和民俗传统等别具地方特色。通过充分的挖掘和合理的开发,以文化为基底,可有效推动西北特色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本研究以"凉州区羊下坝镇四沟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村规划"项目为对象,通过对武威地区现有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了该地区本土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点,并根据资源的评级对四沟村的特色旅游进行可行性规划。提出"六位一体"的旅游开发模式将有效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更新升级,推动生态旅游发展,弘扬地方文化,发展乡村经济,旨在把四沟村建设成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和谐乡村。  相似文献   

12.
黄震方 《绿叶》2012,(7):81-86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专项旅游,强调以自然为基础,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教育和社区参与,在保护环境的同时维持当地人的福利,是负责任的、可持续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在中国的泛化有积极的一面,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正确认识生态旅游应在有限的范围内开发,建立健全法规,加强旅游地管理,进行科学规划,重视社区参与,加强环境教育,才能保障生态旅游有序、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游客人数的日益增加,在传统旅游理念的路线下,生态环境承载力已无法承受旅游业所带来的影响,生态环境已遭受了不可挽回的破坏。就此,实施生态旅游成为了必然选择。以实施生态旅游的荷兰泰尔斯海灵岛为例,找出实施生态旅游的重要环节,总结出实施生态旅游的主要组成。根据调研结果,生态旅游的实施重点在于对大众及社会的生态意识宣教,只有大众及社会的生态意识提高到一定高度,才能从根本上彻底实施生态旅游之路。同时,大众生态意识决定着生态旅游实施的总进程。  相似文献   

14.
伊犁河谷生态旅游形象定位及产品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但拥有旅游资源并不等于就拥有旅游产品,旅游资源要成为旅游产品,还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形象设计、加工和再创造。伊犁河谷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世所罕见的生物多样性特征,是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发展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以伊犁河谷生态旅游源为基础,塑造伊犁河谷生态旅游形象,设计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5.
生态旅游的兴起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回归欲,也适应了全球迫切需要改变生态危机的形势.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可以采用"一村一品"的形式进行包装.三峡库区是一个巨大的旅游资源宝库,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三峡库区开发"一村一品"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从供求关系视角对区域生态旅游需求进行预测有利于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基于旅游人数和网络搜索的计量模型,以阿勒泰地区2008—2012年生态旅游相关数据为样本数据进行预测。结果显示:预测旅游人数与当年实际旅游人数基本接近说明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可以很好地反映区域生态旅游需求。该模型和方法的应用对挖掘当地生态旅游潜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科学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浅析西双版纳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生态旅游也称绿色旅游,是一种无污染、无破坏,以欣赏和研究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以及人文特征为目的,能够增加旅游者自身知识,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有助于自然保护的高级旅游。近年来,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原因是:①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②人类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加大城市和工业区的噪音、粉尘、大气和水污染,绿地减少等,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加上工作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增大,在工作之余需要安静的环境,远离闹市到…  相似文献   

18.
生态旅游作为“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双赢理念的新兴旅游类型,被西部各省(区、市)所关注并将其定为本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通过对西部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优缺点、市场定位、产品转化及空间布局的分析,初步勾画了西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并提出相应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的观念。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着“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的盲目性、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文物古迹修缮过程中的盲目性,以及国民生态意识淡薄、旅游行为非生态化等问题。构建生态文明的旅游观,是旅游业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工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近年来生态旅游开发热,旅游热给旅游景区带来的诸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以生态旅游大县栾川为例,以点代面地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加强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