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对虾两个不同地理种群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RAPD技术对中国对虾中国黄渤海沿岸种群(HB)和朝鲜半岛西海岸种群(PK)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20个随机引物(OPD系列)在二个种群中都扩增出148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数分别为54条和65条,多态性片段的比例分别为36.49%和43.92%,种群的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1981和0.2375。实验表明,中国对虾朝鲜半岛西海岸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要比中国黄渤海沿岸种群高,但二个种群都处于较 相似文献
2.
黄鳝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RAPD标记技术对黄鳝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遗传结构进行初步研究.用24个随机引物在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中分别扩增出259和251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数分别为116和92条,多态性片段的比例分别为44.79%和36.65%,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2155和0.1908,遗传相似率分别为0.9053和0.9583,群体间遗传相似率为0.8863.而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表明,两群体中的遗传变异有81.51%来自群体内,只有18.49%来自群体间.野生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例和杂合度明显高于养殖群体,说明黄鳝野生种质资源状况较好,应加以合理保护.与野生群体相比,养殖群体的杂合度和遗传多样性有所下降,提示在黄鳝的人工繁殖过程中应引进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手段.图1表3参24 相似文献
3.
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杉木林林下植物演替过程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偶然种伴生阶段(幼龄林阶段),林下植物种类组成和数量第一次繁荣,结构比较简单;林下植物贫乏阶段(郁闭阶段),种类和数量较少,结构简单;林下植物相对稳定阶段(近成熟林和成熟林阶段),种类组成和数量不断增加,群落呈现稳定的杉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三层结构;入侵性演替阶段(老龄林阶段),种类组成和数量再度繁盛,一些阔叶树种生长进和乔木层,形成具有多物种和多层次的群落结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杉木林林下植物α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和波动性。幼林阶段林下植物总体和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高;林分郁闭阶段各指数有明显下降;随后又有所增加,至老龄杉木林阶段达到量大值;在3a、9a和31a杉木林中,物种多样性垂直结构表现出灌木层>草本层>藤本植物的格局;在20a杉木林中,物种多样性垂直结构则表现出草本层>灌木层>藤本植物的格局;在56a老龄林中,物种多样性垂直结构表现出灌木层>乔木层>藤本植物>草本层的格局。表3参6 相似文献
4.
从1800m到3400m五个海拔连续取样,用RAPD分子标记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国沙棘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变异.用11条寡核苷酸引物,扩增得到151个重复性好的位点,其中143个多态位点,多态率达94.7%.在5个沙棘种群中,总遗传多样性值(HT)为0.289,B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值为0.315,这完全符合沙棘这种多年生、远交的木本植物高遗传变异的特性.5个种群内遗传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低—高—低变异趋势,在2200m海拔处的B种群遗传多样性达最大值0.315,3400m海拔处的E种群则表现最小,仅0.098.5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值GST=0.406,也即是说有40.6%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59.4%存在种群内.1800m海拔处的A种群与其他种群的明显分离是造成种群间遗传分化大的原因.UPGMA聚类图和PCoA散点图分别进一步确证了5个种群间关系和所有个体间的关系.最后,经过Mantel检测,遗传距离与海拔表现了明显的相关性(r=0.646,P=0.011). 相似文献
5.
重庆四面山杉木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重庆四面山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样地的调查,运用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了该地区杉木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将该地区现存杉木群落划分为2个群系组(杉木林和杉木针阔混交林),8个群系,10个群丛。结果表明,杉木群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在杉木林群系组中,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在杉木针阔混交林群系组中,丰富度指数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多数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均匀度指数变化较为复杂,没有统一规律。杉木群落各层的丰富度指数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群落各层的多样性指数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在特定区间内表现出一定规律性:在海拔1180m以下低海拔区域,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在海拔1180~1351m范围内,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呈波动状态;而在海拔1351m以上高海拔区域,又呈下降趋势。群落各层的均匀度指数随海拔梯度变化较为复杂,未表现出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6.
种质资源是水稻育种的重要基因来源.掌握育种材料遗传背景信息,可为发掘优异种质,选育优良性状新品种提供依据.以548份云南稻核心种和云南主栽籼稻品利慎屯502(Oryza satica)、粳稻品种合系35(Oryzasatica)配制的杂种F2(498份)为材料,采用群体遗传学的方法,研究云南稻核心种质杂种F2代的11个形态性状的综合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及其地理分布.结果表明:(1)F2存在明显的性状分化和遗传变异,以有效穗、穗颈长、穗下节长、每穗实粒数、秕粒数、总粒数和结实率的综合变异系数高,遗传多样性丰富;(2)滇西南(临沧、思茅、德宏、西双版纳)和滇东南(文山、红河)的材料在表型性状上存在更大的分化,综合变异系数高,遗传多样性丰富;保山、昭通、曲靖次之;怒江、丽江、迪庆、大理最低. 相似文献
7.
杉木种子涩籽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运用“Krige”空间内插技术,对福建省杉木种子涩籽率地理流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Krige”内插技术拟合优度达99.9%.能真实反映杉木种子涩籽率的地理流行趋势,清晰地区划出以建瓯、建阳为中心的低涩籽率区域和永太泰、闽侯为中心的高涩籽率区域,为福建省杉木种子园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清江隔河岩坝区杉木—南酸枣林的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杉木-南酸枣林是清江隔河岩坝区的一种典型次生林。野外调查结果表明,该群落的组成与结构比较复杂,群落的区系组成凤落叶阔叶树种主主,显示出由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性植被地段次生群落的特征。该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同地区的次生林类型中处于较高水平,表明群落以前受到过中度干扰。目前的恢复状况较好,群落的演替趋势是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9.
通过1对1的配对实验,选取产生全雄性杂交子一代的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亲本,对其进行RAPD分析.在40个引物中筛选出22个重复性好的引物用于两个亲本群体的分子标记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其中5个引物(S236、S328、S471、Opz6、Opz8)扩增出的特异性DNA片段,可以作为区分两个亲本群体的分子标记.在奥利亚罗非鱼群体内,共检出133个位点,多态位点数15,多态位点比例为11.28%,在奥利亚罗非鱼群体内,共检出134个位点,多态位点数26,多态位点比例为19.40%.两个亲本群体内较高的遗传相似指数(S分别为0.9787、0.9462),说明两个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较小,纯度高;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的种间遗传距离较大(D=0.2595),表明有产生较强杂种优势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间伐了4年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林下植被相似系数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间伐显著提高了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和生物量(P〈0.05),而对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强度和中度间伐显著增加了灌木生物量,而草本生物量在弱度和中度间伐下显著增加(P〈0.05);3种间伐强度均显著提高草本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而灌木的3种指数仅在强和中度间伐下得到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11.
太阳黑子与杉木生长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多层误差板传网络结构模型和三次设计发展了一种太阳黑子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方法,以杉木胸径生长的年轮指数和太阳黑子自相关因子输入变量,应用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太阳黑子相对数年平均值的预测模型,模型的模拟回归优度为93.3%,预测精度达到95.74%,并对网络模型中变量进行灵敏度分析,分析表明,杉木胸径生长的年轮指数对太阳黑子对相对数年平均值影响较平坦,而太阳黑子自相关因子Yt-4和Yt-2对太阳子相对数年平均值影响较灵敏,3个因子对太阳黑子相对数年平均值均在一定的影响。图2表5参19 相似文献
12.
利用RAPD技术分析兰属(Cymbidium)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利用RAPD技术来检测兰属13个品种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对55种10个碱基随机引物的筛选,其中4种引物能得到重复性、稳定性较高扩增产物,四种引物共扩增出93条多态性带,多态率为100%,根据RAPD标记进行邻体聚类分析,表明兰属各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不完全一致。实验结果认为RAPD技术可用于兰属植物的系统学研究。图2表3参13 相似文献
13.
杉木人工林不同经营模式树冠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杉木纯林、杉木拟赤杨混交林、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的不同树种冠幅的分形维数进行计算和比较 .结果表明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中杉木种群冠幅分形维数 >杉木拟赤杨混交林中杉木种群冠幅分形维数 >杉木纯林冠幅分形维数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中观光木种群冠幅分形维数 >杉木拟赤杨混交林中拟赤杨种群冠幅分形维数 .说明杉木混交林种间竞争小 ,而杉木种内竞争激烈 ,同时杉木同观光木之间的种间竞争小于杉木同拟赤杨之间的种间竞争 .图 4表 2参 16 相似文献
14.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群落的能量生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对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群落能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中观光木地上部分灰分含量以皮最高,而杉则以叶最高,两者GCV(干重热值)和AFCV(去灰分热值)均以叶为最高;观光木、杉木地下各部分的灰分含量均随径级的减小而增加,GCV均以粗根最高,细根最低;观光木的平均灰分含量高于杉木,但GCV和AFCV均低于杉木;从乔木层、灌木层到草本层,灰分含量依次增加,GCV和AFCV则依次降低,混交林群落的能量现存量公占群落的很小一部分,而其能量年净增量、归还量和净固定量却占有一定比重,混交林群落的太阳能转化率为1.57%,而纯林为1.44%,表明杉观混交林是一种能量生产力较高和维持地力能力较强的杉阔混交类型。同时,混交林的能量累积比大于纯林,能量流动速率则低于纯林;乔木层的能量累积比高于林下植被,能量流动速率则低于林下植被,从能量的角度看,构建合理的群落结构必须选择高能量累积比的乔木层树种,同时须促进能量流动速率快的林下植被的发育以维持和提高地力。 相似文献
15.
16.
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经营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1991-1996年对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经营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经营模式对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杉木生长以及节约营林投资和提高经济收入,均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茸鹿品种(品系)的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研究了5个茸鹿品种(品系)75个个体的遗传变异关系。在所使用的41个引物中,有40个引物扩增出多态谱带,共检测到395条扩增片段,其中259条(65.6%)出现变异,用Shaknnon指数计算了5个品种(品系)的遗传变异及其遗传变异在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分布。利用Nei氏片段共享度计算了75个个体间的遗传距离,用UPGMA聚类法构建了75个个体的系统发育树状图,反映5个茸鹿品 相似文献
18.
杉木对炭疽病的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郭文硕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8(6):592-595
接种前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针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比活力与抗感病性之间不呈规律性相关。不同抗病性的杉木接种炭疽菌(Glomerella cingulata)后,PAL比活力均上升,接种5d后,抗病性强的杉木PAL比活力比抗病性弱的杉木高,接种前以及接种后的各个时间段内,木质素含量都是抗病杉木比感病杉木高。绿原酸的含量与杉木的抗病性之间不呈规律性的相关,从绿原酸对炭疽菌菌丝生长影响的测定结果可知,杉木针叶的绿原酸浓度不足以构成对炭疽菌的影响。可见,接种后针叶的PAL比活力以及接种前、后针叶的木质素含量可作为衡量杉木抗病性的指标。图3表2参1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