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我国现代河道治理中应用的一项新技术,其增强了运用大自然实现水质净化的治理理念,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未来发展中必然可以得到较快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水生态修复主要技术类型,然后分析了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瑞安丰湖河生态修复工程为例,探讨了组合型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效果。该项目采用生态浮床、微孔曝气、微生物菌剂等多种生态技术相结合的模式对受污染的城市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河道中的污染物首先可作为生态浮床中挺水植物生长所需营养物质,挺水植物的根系则可为微生物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微孔曝气则大幅度提升河道水体的溶解氧(DO)浓度,从而进一步改善水体的透明度,促进挺水植物的成长、增强微生物的活性,最终整体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并使其形成良性循环。运行结果表明,主要目标水质指标COD_(Mn)和DO的改善程度分别为28%和292%,水体清澈度和透明度大大增加,黑臭消失,水体感官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经济以及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随之出现了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利用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水生态污染问题不断出现.对于水生态污染问题而言,河道水污染较为严重,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工业污水的不合理排放等等.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应用了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可以实现有效修复治理水环...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讨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流域治理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流域水污染的特点,包括普遍性、累积性和治理难度。其次,阐述了水生态修复技术的不同类型,如植物修复、水生生物引入、岸线恢复、人工湿地和微生物修复。针对每种技术,解释了其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最后,提出了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流域治理中的应用要点,包括合理选型植物、保证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及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的协调发展。通过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并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黑臭河道对水域周围的经济、社会、民生发展有着十分恶劣的影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了进一步去除黑臭河道,文章选取郑州市城郊区域的一段黑臭河道利用生态修复技术,通过生态构建、景观提升、底泥净化等手段改善河道水环境,经过三个月以上时间发现,通过该工艺可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使河道水体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6.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其中包含许多应用技术,其基础为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该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河道水环境的自净能力,使得河道水环境明显改善。本文对该技术在河道水治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对国内河道治理工程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且提高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黑臭河道治理是城市水污染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生态法是当前治理黑臭河道的主要技术,具有可重复、廉价,生态效益好等优势,按照技术种类又可分为植物净化与修复、微生物修复、生物膜法,近年来生态草技术开始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随着材料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的生态草设计得以涌现,并使生态修复技术向定制化、专业化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于人类来说,水就是生命之根本,没有水人类就根本生存不下去,所以不论在世界哪个角落,水都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但是我们国家的水资源却相对匮乏,有的地方严重缺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水环境污染问题也在慢慢的变得严重,这就使得当前的情况变得更加的糟糕。当前我们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也只有将环境保护,尤其是水资源保护放在发展的首位,才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总量多,但是人均占有量少,因此,对于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是我国迫在眉睫的任务。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水资源保护意识的强化,河道治理这一保护举措也日益完善起来,而且河流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更增加了河道治理的必须性。但是,在河道治理中,出现了一些和自然规律相背离的现象,给河流的生态带来了很大的破坏,再加上人们对河流日益增长的需求等,给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人工曝气技术在河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国内外河道人工曝气技术的工程实践,介绍该技术的原理。在河流水质变化的不同时期应用河道曝气技术,可以分别达到消除黑臭,减少水体污染负荷,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等目的,是种低成本、见效快的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以昆山市凌家浜河道作为原位生态修复的试验对象,综合运用水生植物修复技术、生物膜技术等,改善水质。结合水生动物,平衡水体内浮游生物种类结构和数量,促进降解和转移水体中有机物质,达到河道生态系统原位修复的目的。研究表明:在有部分外源污染的情况下,采用该技术修复河道,水质改善显著,水体透明度、COD、TP、TN、NHN、叶绿素a等主要水质指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2.

河流生态修复是改善水质和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措施,是贯彻落实“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要求的重要举措。以嘉善姚庄镇俞汇塘支流盛家湾河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河流缓冲带与水生态修复工程实践。针对该区域生态空间严重被挤占、部分河段生境受损严重、生物多样性降低、河道水质不稳定等环境问题,提出了以保护—修复—发展为创新思路的盛家湾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总体方案;以全面提升河道的水生态环境质量、构建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为修复目标,实施了面源污染阻控、生态空间恢复以及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其中包括面积为17 700 m2的人工湿地及2 200 m长的生态植草沟建设,约30 m宽和1 480 m长的陆域植被缓冲带构建,1 210 m长的河岸线生态化改造,以及面积为20 400 m2的水下森林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盛家湾河道的生态修复,全面改善了盛家湾区域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水清岸绿”,恢复了水体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城区河道底泥修复技术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区河道底泥的修复技术一直是河道治理的难点,本文对两种修复技术的原理和技术要点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和比较了二者的优缺点。目前主要分为物理修复和生物-生态修复,物理疏浚方法效果明显,但工程量大,投人大;生物-生态修复具有投入低,处理量大,但速度慢,而且不易达标。综合考虑经费投人和处理效果,本文认为底泥修复应发展疏浚和生物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底泥的资源化再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降低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与危害,介绍了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包括化学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分析了植物修复技术及其优劣势,提出了其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策略:可施肥促进植物生长,提升植物生物量,改善土壤性质;选择最适合的植物,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生物,添加螯合剂,使其与重金属结合;调节根际微环境,改善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转化,将重金属转化为无毒且易于吸收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河道曝气技术在河流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87,自引:0,他引:87  
孙从军  张明旭 《环境保护》2001,(4):12-14,20
本文介绍了一种在国外河道污染治理中的广泛采用的治理技术-河道曝气技术,综合国内外河道曝气的工程实践可以看出,在河流水质变化的不同时期应用河道曝气技术,可以分达到消除黑臭,减少水体污染负荷,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等目的,因此,河道曝气作为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污染治理技术,在我国河流(湖泊)污染的综合治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治理污染河流的研究成果与实施案例,对其各种处理方法的进行了简单的评述,并展望了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量生产、生活废水排放到自然水体中,造成我国江河、湖泊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河道黑臭等现象。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不仅严重影响了城镇水体的景观风貌,甚至危害到人体健康。针对城镇中的受污染河道,本文主要分析了其污染成因,并探讨了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河道两岸风景秀丽的山水景象长期由于人们的砍滥伐遭到严重破坏,在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同时,河道的通航能力和泄洪能力也受到影响。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态建设,其中在河道治理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利用了包括生态护坡技术在内的诸多措施,显著改善河道环境,不过要想通过河道治理造福更多的子孙后代还任重道远。本文从当前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治理中应用,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不断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的上升,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水资源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加大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力度。河道作为储存水资源的重要方式,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将会严重影响水资源的质量。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提出是对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认识和发展,是当前中国新形势下,针对河道水环境治理方法及思路的完善。规划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目前湖泊河道污染现状,提出了湖泊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的原则、机理和相关管理措施,旨在为现实的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一些建议,推动湖泊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