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该文通过稻壳粉-水溶液吸附试验,从稻壳粉加入量、时间、温度与酸度4个方面研究稻壳粉吸附铅、镉离子的动力学和稳定性变化.结果表明,稻壳粉对铅、镉的吸附快速且相对稳定,有助于提高木塑复合材料的环保性能。  相似文献   

2.
以采自内蒙古霍林河煤矿的煤样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四溴双酚A在煤胶体上的吸附行为,重点探讨了温度、p H值和离子强度对四溴双酚A在煤胶体上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煤胶体对四溴双酚A的吸附过程可由Freundlich表面吸附-分配复合模型很好地描述.随着温度的升高,四溴双酚A在煤胶体上吸附的分配作用和表面吸附同样都有所下降,但温度的升高对分配作用的影响程度较大.p H值主要影响四溴双酚A在煤胶体上的分配作用,在p H值为9时,四溴双酚A在煤胶体上的吸附以表面吸附为主,其对总吸附量的贡献率为97.5%;而在p H值为6~8时,则以分配作用为主,其对总吸附量的贡献率为64.0%~78.9%.Ca~(2+)浓度为0.001~0.1 mol·L~(-1)时,离子强度对于四溴双酚A在煤胶体上的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泥沙对双酚A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黄河泥沙为例,用SPE HPLC MS MS的方法分析了双酚A在泥沙上的吸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于黄河泥沙碳酸盐含量较高,双酚A的等温吸附规律不能用线性吸附方程和Freundlich吸附方程来描述;去除泥沙中碳酸盐后,泥沙对双酚A的吸附量增加,且其吸附规律可用线性吸附方程和Freundlich吸附方程来描述.泥沙总有机质含量和可溶态有机质含量都会影响双酚A的吸附,沉积物和悬浮物对双酚A的吸附量分别与其可溶态有机质含量负相关;由于价态不同,钙离子和钾离子对双酚A的吸附影响规律相反,随着钙离子浓度的增加双酚A吸附量亦增加,而随着钾离子浓度的增加双酚A吸附量却减少.  相似文献   

4.
以催化氧化除锰活性滤料(简称“活性滤料”)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地下水中锰污染对于活性滤料去除双酚A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中含有高浓度锰(5mg/L)时,会显著降低活性滤料对于双酚A的去除能力;同时,双酚A也会降低活性滤料对锰的去处能力.双酚A脱附实验结果表明,脱附的双酚A量不足双酚A去除总量的10%,且双酚A去除过程中初期总有机碳(TOC)去除率保持在12%~25%,之后持续保持在0.1%~4%,表明活性滤料去除双酚A存在吸附过程,但是以氧化去除为主.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双酚A的去除会导致滤料表面微观形态改变以及新物相的生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双酚A的去除会消耗滤料表面羟基基团,且表面残留络合物.本文研究分析提出活性滤料去除双酚A的主要步骤包括双酚A首先吸附到活性滤料表面形成络合物、活性滤料与表面络合物发生氧化反应,部分反应物中间体脱附3个过程.  相似文献   

5.
对乙酰氨基酚修饰的后交联树脂对双酚A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二氯乙烷为溶剂,用FeCl3为催化剂,使氯球和对乙酰氨基酚发生Friedel-Crafts反应制得了对乙酰氨基酚修饰的后交联树脂,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乙酰氨基和酚羟基二类氢键作用位点修饰的后交联树脂对双酚A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红外光谱显示对乙酰氨基酚已被成功地修饰在后交联树脂上.对乙酰氨基酚修饰的后交联树脂与氯球相比,BET比表面积、孔容明显增大,孔径明显变小.对乙酰氨基酚修饰的后交联树脂对双酚A的吸附量明显高于75%活性炭的聚砜微球对双酚A的吸附量.对乙酰氨基酚修饰的后交联树脂对双酚A的吸附为放热、自发的过程;树脂可以用100%酒精解吸,解吸率为99.92%;吸附动力学数据符合一级吸附速率方程,颗粒内扩散是吸附速率的主要控制步骤,吸附速率同时还受液膜扩散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谢杰  王哲  吴德意  李春杰 《环境科学》2012,33(12):4361-4366
使用表面活性剂对2种粉煤灰合成沸石进行改性处理,研究改性沸石对酚类化合物(苯酚、对氯酚和双酚A)的吸附特性.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合成沸石经过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后,对酚类化合物的吸附性能均有大幅提升,吸附等温线模型均较符合Langmuir模型.2种改性沸石对酚类化合物(苯酚、对氯酚和双酚A)的Langmuir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可达37.7、52.36、90.9 mg.g-1和10.71、22.83、56.8 mg.g-1.当溶液pH值高于酚类化合物的解离系数pKa时,吸附效果随pH升高而增加.结果还表明,酚类化合物的疏水性(辛醇/水分配系数Kow)越强,改性沸石的吸附能力也越高.  相似文献   

7.
谢妤  宋卫军 《环境工程》2017,35(7):43-48
以稻壳的煅烧灰分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得稻壳沸石,运用SEM、XRD和FTIR表征了稻壳沸石的结构特性,并通过静态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稻壳沸石对NH3-N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可获得结晶度高、晶型较好的A型单晶沸石,降低晶化温度有利于A型沸石的生成。初始浓度为25,50,100 mg/L时稻壳沸石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36,5.16,8.39 mg/g,吸附过程遵循伪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碱当量MNa OH/AN对NH3-N从稻壳沸石上的脱附影响较大,MNaOH/AN为0.85、8.47和42.4时伪二级模型拟合的饱和脱附值分别为7.46,16.21,19.96 mg/g,与实测值基本接近,NH3-N从稻壳沸石上的脱附主要受化学作用控制,过程遵循伪二级脱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8.
发酵稻壳对亚铁离子和硫离子的吸附-解吸附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发酵稻壳对Fe2+和S2-离子的固定潜力,采用静态批式法研究了发酵稻壳对Fe2+和S2-离子的吸附行为,探讨了反应时间、溶液中Fe2+和S2-浓度、溶液p H、吸附反应环境温度及溶液离子强度对发酵稻壳吸附Fe2+和S2-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解吸附试验了解发酵稻壳吸附态Fe2+和S2-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发酵稻壳吸附Fe2+(r=0.912 1)和S2-(r=0.901 1)的动力学过程均符合Elovich动力学模型,且Fe2+(R2=0.965 1)和S2-(R2=0.936 6)的等温吸附特征可较好地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描述.发酵稻壳对Fe2+和S2-的吸附为非优惠型吸附,其中对Fe2+的吸附为非自发反应,对S2-的吸附为自发反应.发酵稻壳对Fe2+和S2-的吸附过程是一吸热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作用的进行,发酵稻壳对Fe2+的吸附主要为配位吸附,而对S2-的吸附主要为阴离子交换吸附.一定p H范围内(1.50~11.50)发酵稻壳吸附Fe2+和S2-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同时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发酵稻壳对Fe2+的吸附量有所增加,而对S2-的吸附量略有减少,进一步证明发酵稻壳对Fe2+的吸附以内层配位为主,对S2-的吸附以外层络合为主.此外,不同p H条件及离子强度下发酵稻壳吸附的Fe2+和S2-解吸率很低,解吸率均小于10.00%.上述结果说明,发酵稻壳对Fe2+和S2-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吸附态Fe2+和S2-稳定性好,不易再释放.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经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曲拉通(TX-100)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改性前后的沉积物(生物膜)吸附双酚A(BPA)的能力,并分析了CTMAB在沉积物(生物膜)吸附BPA过程中的增强机理及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在总吸附中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表面活性剂对沉积物(生物膜)吸附BPA的促进作用大小...  相似文献   

10.
河流水体和沉积物中酚类EDCs因其广泛存在和危害持久受到广泛关注,为研究自然条件下河流沉积物上多种酚类EDCs共存的吸附行为,本文以苯酚(phenol)和双酚A(bisphenol A,BPA)为目标污染物,灞河表层沉积物为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二者在单溶质和双溶质体系下的吸附等温特性,在此基础上,采用位点能量分布理论分析污染物之间的竞争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相同浓度(1~50 mg·L~(-1))条件下,单溶质体系的苯酚吸附位点主要集中于高能量位;双酚A吸附位点主要分布于低能量区.双溶质体系下,相同浓度的两种物质位点分布函数均随着位点能量的增大而呈指数降低,苯酚下降趋势较为平缓,吸附位点分布更均匀.两种体系相比较,双溶质体系下苯酚平均位点能量和位点能量非均质性分别降低0.867%和3.473%,吸附位点数量降低1.230%;双酚A平均位点能量和位点能量非均质分别增大了6.074%和14.992%,吸附位点数量增大6.389%.即双溶质体系下,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吸附,双酚A处于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以Fe/Si凝胶作为基底,酸性橙II(AOII)为模板分子,引入Al3+形成Lewis酸识别位点,制备全无机型Fe/Si/Al分子印迹型材料(MIPs),通过SEM、XRD、BET、FT-IR等对其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其对AOII的选择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同具有苯环结构的干扰物双酚A(BPA)相比,MIPs对AOII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BPA,说明其对模板分子具有吸附选择性.此外,MIPs对AOII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和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且主要为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2.
稻壳活性炭对水中染料的吸附特性及其回收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稻壳为原料,采用复合活化剂制备稻壳活性炭.通过氮气吸附等温线,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零电荷点等手段,分析了所制备的稻壳活性炭的孔结构和表面性质.研究了稻壳活性炭对甲基橙的吸附特性,同时对吸附饱和的稻壳活性炭进行热再生以及由高温灼烧法制备二氧化硅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稻壳活性炭对甲基橙的去除率随着吸附剂用量增加而提高;随着pH值的升高去除率下降;吸附剂可以应用于高盐度条件下的吸附;随着溶液初始溶液增加去除率下降;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过程主要由化学吸附控制;吸附饱和的稻壳活性炭经过一次再生可以得到性能较好的活性炭;对吸附饱和的稻壳活性炭,在800℃条件下可以制得纳米级且具有一定晶型的二氧化硅.  相似文献   

13.
改性草本泥炭吸附水中双酚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天然草本泥炭进行改性,并进行了表面性质的表征.同时,研究了改性草本泥炭对双酚A的吸附性能.改性后草本泥炭的疏水性显著增强,有机碳含量由43.85%曾加至49.94%,其在水中的Zeta电位由-42.5 mV增加至-32.6 mV.双酚A在改性草本泥炭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  相似文献   

14.
以稻壳为基质,在微波辅助条件下对其进行黄原酸化改性,以期强化其对Cd(Ⅱ)的吸附效果。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改性稻壳进行表征。改性稻壳对Cd(Ⅱ)的吸附实验表明: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20 min内可达到对Cd(Ⅱ)的吸附平衡,吸附容量达到150. 95 mg/g。经5次循环再生后,其对镉的吸附容量仍可达到初始值的96. 98%。基于微波辅助制备的黄原酸化改性稻壳原材料来源广、制备时间短、吸附容量高、再生能力强,可用于水体中Cd2+的去除。  相似文献   

15.
蒽在几种典型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了黑龙江黑土、江西红壤、北京潮土、新疆灰漠土,并从中提取了胡敏酸。这些土壤和胡敏酸样品均采用红外光谱进行定性分析,并以这些土壤及其胡敏酸作为吸附剂吸附多环芳烃蒽,蒽的定量采用荧光光度法。结果表明,黑土对蒽的初期吸附速度较快,吸附50h后达到平衡。土壤及其胡敏酸对蒽的吸附均较好地符合了Freundlich模型,说明吸附属多种吸附点共同作用,每种吸附位点表现不同的吸附自由能及位点总剩余度。不同种类的土壤对蒽的吸附能力不同,吸附能力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关系。不同来源胡敏酸对蒽的吸附能力不同,这种吸附能力的差异可能与构成该土壤胡敏酸生物大分子的某些化学基团含量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6.
双酚A是典型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痕量的双酚A也会对生物体造成很大的危害。本文介绍了预组装法,自组装法以及牺牲空间法制备双酚A分子印迹聚合物以及在固相萃取中的具体应用。结果表明,BPA-MIPs-SCSE能有效吸附分离样品中的双酚A,回收率高,特异吸附效果强。  相似文献   

17.
不同岩性对氨氮吸附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粉砂、粉质粘土、粉土为材料,研究不同岩性对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NH4 -N的吸附作用.同时对粉砂、粉质粘土、粉土吸附NH4 -N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岩性吸附N出-N的等温吸附曲线均符合Langmuir模式,且最大吸附量分别为粉砂1.653mg/g,粉质粘土1.735 mg/g,粉土0.358mg/g.不同岩性吸附NH4 -N的能力差异较大,三种岩性的吸附顺序为:粉质粘土>粉砂>粉土.说明粉砂和粉质粘土的防污能力较粉土强.  相似文献   

18.
农作物残体制备的生物质炭对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将稻草、稻壳、大豆秸秆和花生秸秆低温热解制备生物质炭,用平衡吸附实验和淋溶实验研究了制备的生物质炭对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的吸附及对水体中亚甲基蓝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对亚甲基蓝有很高的吸附能力,但不同生物质炭之间存在较大差异,4种生物质炭吸附亚甲基蓝能力的大小顺序为:稻草炭>大豆秸秆炭>花生秸秆炭>稻壳炭,这一顺序与生物质炭表面负电荷数量和生物质炭比表面的大小顺序基本一致.但亚甲基蓝在生物质炭表面主要发生专性吸附,因为亚甲基蓝的吸附量随介质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亚甲基蓝吸附使生物质炭颗粒的Zeta电位向正值方向位移.Langmuir方程对吸附等温线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用Langmuir方程描述生物质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由Langmuir方程预测的亚甲基蓝在稻草炭、大豆秸秆炭、花生秸秆炭和稻壳炭表面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96.1、169.5、129.9和89.3 mmol.kg-1.淋溶实验表明,156 g稻壳炭可以将30 L水中亚甲基蓝浓度为0.3 mmol.L-1的染料几乎全部除去,累积吸附量达57.7 mmol.kg-1.生物质炭可以用作高效吸附剂去除染料废水中的亚甲基蓝.  相似文献   

19.
浸渍-微波法载铁活性炭对双酚A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浸渍-微波法制得载铁粉末活性炭,并用XRD、Boehm滴定法、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对其进行了物化表征,研究了其对双酚A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经改性后,铁在活性炭上的负载形态主要为α-Fe和Fe3O4;活性炭的石墨化程度降低,碳的表面裸露点有所减少;载铁活性炭表面碱性含氧基团含量显著增加,表面酸性含氧基团含量减少;碘吸附值和亚甲基兰吸附值分别增加了28.25%和29.63%,即微孔率及中孔率均有所提高。载铁活性炭对双酚A的吸附等温线可以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相关系数R2>0.900,原活性炭和载铁活性炭的吸附常数Kf分别为1.940 mg.L1/n/(g.mg1/n)和2.250 mg.L1/n/(g.mg1/n);载铁活性炭对双酚A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以用Lagergren准二级动力方程拟合,相关系数R2>0.990,原活性炭和载铁活性炭的吸附速率常数Kad分别为0.014 min-1和0.021 min-1。  相似文献   

20.
以四碳环并吡啶簇构型作为稻壳焦表面微观结构,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D3方法,基于6-31g(d)/lanl2dz混合基组水平上,研究了载氯稻壳焦吸附Hg~0的微观反应机理,结合频率分析法和内禀反应坐标法明确了过渡态结构和反应路径,计算了反应过程中活化能、吸附能及相关Mayer键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稻壳焦表面嵌入氯原子既可以增强物理吸附,还可以进一步将Hg~0氧化,使物理吸附转化为化学吸附并使其汞吸附能力显著提高,且氯原子的增多对汞吸附具有促进作用,与实验结果一致;化学吸附的产物有HgCl和HgCl_2,生成HgCl_2需要的活化能为287.22 kJ/mol,大于生成HgCl需要的活化能,即载氯稻壳焦汞吸附后产物以HgCl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